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和周亚夫军细柳汉文帝进军营的方式怎么样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和周亚夫军细柳汉文帝进军营的方式怎么样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在信中,司马迁倾吐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表达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阐释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全文感情真挚而强烈,思路开阔,文势跌宕起伏。

苏教版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时,可能一方面为了照顾专题主题,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删去了“身世遭遇”等内容,并对“遭辱之痛”等近三分之二内容作了翻译。虽然如此,但学生学习此文,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还是很大。加之古今文化差异,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如“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内容了解不深,学起来会比较隔膜。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老师若不有意识地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学生的体验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浅尝辄止,很难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更难体验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的艰难和痛苦。

因此,教学此文,笔者计划用两课时从语言层面梳理文章,然后借助一个“辱”字从文章内容层面用一节课时间展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体验,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下面先复习一下以下句子的翻译(PPT):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文作深入学习。

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

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

“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

——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绝笔之作”整理

此文选入教材,编者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即为什么受到宫刑等内容删去了。我们课文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

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探讨学习的内容是:体验司马迁的“遭辱之痛”和探究“忍辱之由”。我们给这两个问题细化一下PPT:

n遭辱之痛——“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n忍辱之由——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他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

下面,我们结合课文逐一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遭辱之痛

1、核心提问PPT:“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

l教师点拨: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司马迁“遭辱之痛”了吗?这“辱”有很多种,“宫刑之辱”在众多“辱”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给人造成的“痛”又达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由课文第三段“①太上不辱先,②其次不辱身,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其次不辱辞令,⑤其次诎体受辱,⑥其次易服受辱,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⑧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⑨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⑩最下腐刑极矣”可知: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①》②》③》④》和⑤《⑥《⑦《⑧《⑨《⑩。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宫刑是辱先,是最大程度的羞辱。尤其是“太上”“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从第七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内容可以看出,“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简直是生不如死。

(相机板书“生”“难”“死”“易”)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将“太上”译为“最好”是否正确(这里应译为“最上等的”较妥),引导学生品味“太上”“最下”“极矣”“亦何……乎”“甚耳”“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语词,并指导学生诵读上述内容,体会司马迁遭受刑辱之巨痛。

2、核心提问PPT:“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l教师点拨:宫刑,也就是阉割生殖器。司马迁为什么就这么痛苦呢?这与什么有关?司马迁那个时代及其那之前的人一般是如何看待受过宫刑的人的?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思考讨论。

(1)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

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③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2)“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根据学情确定是否提供该段译文)——《报任安书》

讨论后明确:人是社会的人,遭遇宫刑感受如何与当时社会的“荣辱观”密切相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宫刑,肉体上创伤,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刑,生理上不育,是大不孝。“夫孝,德之本也”,不孝则无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则不仁。

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课文第七段作者自己说“重为乡党所笑”,一般人对待受“宫刑”之人,只有耻笑,没有同情。

所以,“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孔子、赵良、袁丝等都极度鄙视宦官这类遭阉割过的人。

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

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

相机板书: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太上

(怕学生一滑而过,特引资料使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宫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

(二)忍辱之由

1、核心提问PPT: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一般士大夫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

l教师点拨:如何理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句话?作者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老师相机PPT补充:

“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

“礼不下庶人”:“庶人以下的人”(即普通百姓)犯罪,不使用“礼制”,而施以带有侮辱性的“墨(刻额染墨)、劓(yì割鼻子)、刖(yuè断足砍脚)、宫(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如斩首、腰斩、车裂、火刑……)”等五种刑罚,并在市井公开执行。庶人罪犯,既要受刑罚,又要受羞辱。

“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

——据陆精康《“刑不上大夫”和“施刑于大夫”》整理

学生阅读上述内容和课文第三段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刑不上大夫”后接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意思是带羞辱性的“刑法”(非刑罚)一般不加到士大夫身上,但士大夫若真的犯法,那要通过“八议”之“礼”的标准对其进行惩罚。若议定他够得上“刑罚”,那士大夫该“定计于鲜”,即一般士大夫在面对刑罚之前,要先行引决,以免面对鞫(jū)讯(审问)受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士可杀不可辱”。

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是表明是否受辱有时又是身不由己不足为怪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若万一已经遭受刑罚之辱,那自杀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受辱之后是不能自杀的。

PPT小结: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洁身自好,保持节操,不要犯罪。万一获罪,要避免受刑之辱带来的莫大痛苦,最佳途径只有一个:受刑之前自杀。如果已经受刑,那么名节已经受辱,节操难免改变。此时再为了名节而自杀,就为时已晚。

所以,司马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受刑之前自杀,要么在受刑之后隐忍苟活——他自己也很清楚,按当时一般的常理,他应该在受刑之前自杀,或者说他该选择“自杀免辱”而不该选择宫刑苟活遭受痛苦。

这是理解此文的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时又往往不求甚解,无法“深入、透彻、清晰”地理解司马迁选择的艰难。所以,不惜给学生提供大篇辅助材料,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2、核心提问PPT: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呢?

l教师点拨一PPT:是他贪生怕死不敢自裁吗?如果选择自裁会怎么样?

明确:从第四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从亲情上,没有可以让他留恋的;“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道理上,他懂得“去就之分”;从第六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不自杀绝不是贪生怕死。

因为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别,若选择自裁,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轻于鸿毛——“则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根据回答,老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第三段“何以”“耳”“何也”“也”等语气词品读“假令伏法受诛……用之所趋异也”等内容,体会作者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的无奈。指导学生抓住第四段“何如哉”“且……何……焉”“矣”“何至……哉”“且夫……况……乎”等语词品读“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况仆之不得已乎”等内容,体会作者绝非因父母兄弟妻子而“贪生怕死”和他对“去就之分”的清醒认识。

l教师点拨二PPT:既然不是“贪生怕死”,那他为什么要“隐忍苟活”?请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活着的动力等角度去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分条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归纳PPT:

(1)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

(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有古人的榜样:①历史上受辱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后世。

(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危嘱托,完成遗愿。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小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又何其悲惨!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能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能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的人,这就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一言以蔽之: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为立言。(板书)

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这并非教学的难点,但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因此这个点的引导和教学需要重锤敲打。如果是语文素养较高的班级,这里最好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司马迁隐忍苟活的上述原因,还要启发学生理解上述原因间的内在关系——或因果或递进等。同时,此环节的学习还要相机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从字里行间细细感受司马迁为此而活的悲愤和崇高。视学情,相机补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和“立德、立功、立言”等。

三、有感斯文,走出文本:

司马迁隐忍苟活,成为千古佳话。而屈原却毅然赴死也被后人传颂。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组的理解。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吸纳学习同学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即给予肯定。

四、课外作业,继续提升:

此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有人说,此信不仅仅是写给任安看的,还是写给汉武帝看的,更是写给天下人看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

我们看了甚至是认真地学习了司马迁此信的节选,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你能写一封回信给司马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或者所受的启发吗?

课外请阅读《报任安书》全文及《太史公自序》和等内容,以《我想对您说》为题给司马迁写一封回信。

五、教后反思:

由于有了前两课时字词层面的学习,第三课时文章内容层面的学习总体上比较顺畅,从课堂反应和课后学生给司马迁的书信作业看,学生对司马迁之选择的理解体验比较深入。但是,这课时的教学引进了“古人眼中的孝”、“刑不上大夫”等资料内容,量偏大了些,导致课堂上学生诵读品味文本的时间略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许将这些资料在前两课时展现给学生或课前以阅读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自学,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附板书设计:

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

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太上

生死

难易

说明:此板书外形为“天”字,寓意为司马迁乃一“顶天立地之伟男子”也。

返回目录

周亚夫军细柳汉文帝进军营的方式怎么样

语文迷诗词歌赋文言文名篇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鉴赏及译文
2022-08-03文言文名篇
《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鉴赏及译文,欢迎阅读!
《周亚夫军细柳》
两汉: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周亚夫军细柳》注释
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前),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大:大规模,大举。
入边:侵入边境。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译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祝兹侯:封号。
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
备:防备,戒备。
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上:特指皇帝。
劳:慰问。
军:军队。
已而:不久。
之:到,往。
被:通“披”,穿着。
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彀(gòu):张开。
弩(nǔ):用机械发箭的弓。
持满:把弓拉满。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且:将要。
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
诏(zhào):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壁:营垒。
车骑:车马。
驱驰:策马疾驰。
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
徐:慢,缓慢。
持兵揖(yi):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
为动:被感动。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既:已经。
嗟乎:叹词,表示慨叹。
曩(nǎng):先前。
固:必,一定。
邪(yé):语气词,表示反问。
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披在身上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语气助词
《周亚夫军细柳》创作背景
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功臣。吕后家族威胁到刘氏王朝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汉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因他的兄长绛侯周胜之有罪,他被封为条侯,延续绛侯的后代封号。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这篇文章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创作这篇文章的契机:“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吴楚之兵,亚夫驻于昌邑,以戹齐赵,而出委以梁。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品赏析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这篇文章分三段。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重点字词
【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2)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3)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1)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2)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1)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2)军
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3)诏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4)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
天子为动(介词,被)
(5)之
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
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6)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
以备胡(介词,用来、来)
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1)将军亚夫持兵揖
(古)兵器;
(今)士兵
(2)将军约
(古)规定;
(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
(古)听从;
(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
(古)告知;
(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
(古)必定;
(今)坚固,顽固
重点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寒窑赋原文注解及译文推荐度:音乐鉴赏心得体会推荐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推荐度: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推荐度: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鉴赏及译文.doc》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鉴赏及译文】相关文章: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03-17周亚夫的细柳营01-09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ppt04-01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11-26关于周亚夫的细柳营的历史典故01-15上下五千年故事:周亚夫的细柳营10-22国学常识之周亚夫和他的细柳营08-06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11-05柳恽《江南曲》译文及鉴赏12-23
搜索文档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鉴赏及译文参考《致酒行》鉴赏及译文
联系我们举报中心
下载全文一键复制全文选定内容复制
首页
下载
润稿
写作咨询
《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鉴赏及译文,欢迎阅读!
《周亚夫军细柳》
两汉: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周亚夫军细柳》注释
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前),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位。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大:大规模,大举。
入边:侵入边境。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军霸上:驻军霸上。霸上,地名,译做“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祝兹侯:封号。
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
备:防备,戒备。
胡: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上:特指皇帝。
劳:慰问。
军:军队。
已而:不久。
之:到,往。
被:通“披”,穿着。
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彀(gòu):张开。
弩(nǔ):用机械发箭的弓。
持满:把弓拉满。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且:将要。
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
诏(zhào):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壁:营垒。
车骑:车马。
驱驰:策马疾驰。
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
徐:慢,缓慢。
持兵揖(yi):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介胄之士不拜: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
为动:被感动。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既:已经。
嗟乎:叹词,表示慨叹。
曩(nǎng):先前。
固:必,一定。
邪(yé):语气词,表示反问。
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披在身上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语气助词
《周亚夫军细柳》创作背景
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功臣。吕后家族威胁到刘氏王朝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汉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因他的兄长绛侯周胜之有罪,他被封为条侯,延续绛侯的后代封号。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这篇文章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创作这篇文章的契机:“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吴楚之兵,亚夫驻于昌邑,以戹齐赵,而出委以梁。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品赏析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这篇文章分三段。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重点字词
【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2)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3)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1)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2)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1)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2)军
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3)诏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4)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
天子为动(介词,被)
(5)之
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
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6)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
以备胡(介词,用来、来)
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1)将军亚夫持兵揖
(古)兵器;
(今)士兵
(2)将军约
(古)规定;
(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
(古)听从;
(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
(古)告知;
(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
(古)必定;
(今)坚固,顽固
重点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

返回目录

大一学生,有没有推荐的课外读物

1.《大学之路》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知名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知名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撰写《大学之路》。

作者阐述了英美知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

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书中还介绍了美国知名大学在招生中不为人知的细节,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知名大学学位为终结。

2.《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4版)》

设计的理念不止于修图,也渗透大学学习里的方方面面,整齐直观的文案排版、精美的PPT展示等等工作都离不开作者的良好的设计与审美能力,本书出自Adobe和Mac技术社区内的偶像级设计专家RobinWilliams之手,全球热销超过1000000册,复杂的设计原理在本书中凝炼为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4个基本原则。

作者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将设计所必须遵循的这4个基本原则及其背后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包含大量的示例,让你了解怎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出美观且内容丰富的产品。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