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苍山四皓是哪四个人和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苍山四皓是哪四个人和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苍山四皓是哪四个人

其实是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秦时隐士,汉代逸民。是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他们四位分别是苏州太湖甪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东园公唐秉,湖北通城绮里季吴实,浙江宁波夏黄公崔广。四皓本来为秦代官员,古称秦博士。秦人历代务农讲武,任用贤能的知识分子奠定了霸业。到秦始皇嬴政时,废井田,毁学校,焚烧经籍,坑杀儒生。四皓见时政日非,危乱将至,逃离咸阳,隐居在“上洛商山”。后人说此不与乱世合作的态度,为“避世”或“避秦”。
秦始皇坑儒,四皓本来也是秦通缉坑杀的要犯,一旦被秦捕获,必遭活埋。四皓这一称呼最早叫出来的是西汉扬雄,他曾在《自嘲》诗文中写道:“四皓采荣于南山,仆诚不能与此数公并。”曹植、李白、白居易等历代诗人都写过商山四皓,其中最知名的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取材于商山四皓的故事而创作的,他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被史学家陈寅恪引用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
商山四皓记载最详实权威的数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四皓的故事在《史记·留侯世家》内比较生动全面。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举逸民,请张良叫四皓出山,四皓不满刘邦的处世为人,拒不从命。之后,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立他与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让张良劝刘邦,张良说此计不行,可去商山请四皓与太子一起稳定名位。于是公元前196年太子刘盈派人高车驷马“卑词厚礼”迎接四皓。
四皓知道当年始皇长子扶苏被赐死,幼子胡亥为二世亡秦的教训。又想到刘邦废长立幼必使新的政权动荡,万民遭殃。太子刘盈为人忠厚,所以四皓决然出山。吕后叫吕泽(建成侯)迎四皓于建成侯府中作客,此后形影不离太子刘盈左右。
汉十一年,刘邦旧部黥布造反,刘邦打算派太子刘盈带兵打仗,四皓力劝,让吕后告诉刘邦,一定要亲自出征方可大胜。因刘邦的部将不服刘盈,黥布深知此道理,出征队伍必败无疑,所以刘邦亲自出征,大获全胜。
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归来,在宫中设宴,看到太子身后由四皓跟从,非常惊异地问:“谁也?”四皓报上了姓名,刘邦说:“我找了诸位好多年,你们一直在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跟我的儿子来往呢?”四皓说:“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臣等不愿受你的辱骂,只好躲了起来,太子既仁慈又孝顺,谦恭下士,所以臣等投奔太子,愿为宾客。”四皓说完离去……
刘邦对戚姬说:“太子羽毛已丰,甚得人心。”他自己也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不久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登皇位,这就是汉惠帝。惠帝刘盈为报答四皓,封侯命爵,四皓谢绝封赏,重回商山隐居,直到寿终。汉惠帝闻讯令三千御林军每人自长安携土十斤去商山为四皓墓培土,又在商州城南高车为四皓建庙建祠,以表彰四皓避秦安汉之功。
四皓并不是商山人,却住在商山,葬在商山,当代作家贾平凹以“自省此身非达者,今朝羞拜四先生”来赞美四皓的高风亮节。
四皓尚谦让,行中庸,薄名利,鄙财富,能进能退,能官能民,退不言功,功不受赏。最中肯的评价还是宋人王禹偁在《四皓庙碑》中写的:“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

返回目录

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呢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商山四皓把刘邦和刘盈进行了对比,批刘邦无礼赞刘盈的爱士,并称天下的士都愿意为太子刘盈去死。虽然刘邦知道商山四皓的回答掺了水分,但刘邦仍旧能从商山四皓的回答中看到太子刘盈的闪光点,也明白商山四皓的出现对刘盈来说意味着什么。

昔日,刘邦因为萧何的举荐而任命治粟都尉韩信为大将军,此举不仅使刘邦得到了国士无双的大将军,而且使刘邦获得了善待、重用人才的名声,使有才能但没门路的能人纷纷主动投靠汉王刘邦,陈平便是其中之一。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在回答刘邦“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的疑问时,陈平直截了当地指出,魏咎不用陈平的谋略,项羽不信任他陈平,后来听说汉王刘邦能够重用奇士,所以主动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是怎么得知刘邦能重用奇士的呢?毫无疑问,刘邦为了立韩信为大将军时搞的登坛拜将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广告,随后,刘邦又火速还定三秦,既证明了刘邦能重用奇士又证明了韩信是奇士。

同样地,虽然商山四皓的本事不如张良、韩信、陈平、郦食其等大拿,但太子刘盈能请出刘邦请不到的商山四皓,就足以证明,刘盈比刘邦更有“能用人”的声名,那些跟商山四皓一样不服刘邦的能人奇士会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而聚集在刘盈身边,就像陈平因为刘邦的“能用人”而主动来投一样。

单此一点,已足以证明,刘盈在声名方面已经羽翼已成,远比当时还没有任何声名的赵王刘如意要强。所以刘邦才会有了刘盈羽翼已成的感觉。

第二个问题刘邦没问,但刘邦会琢磨,史书中也有交待: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无功必矣。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商山四皓做的这件事,不让刘盈上战场征英布让刘邦征英布,直接加速了汉高祖刘邦的死亡。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

如果刘邦不是“为妻子自强”,亲冒箭矢上战场,就不会被流箭射中,如果刘邦不被流箭射中,纵使老迈,也能多活个三五载,也能从容地为赵王刘如意布局,最终改易太子。

但刘邦征英布归来时,已经病了,刘邦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应当比较了解,医生也应当为刘邦详细诊断过,刘邦应当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见到了商山四皓: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

刘邦之所以想叫太子刘盈去征英布,一方面是因为刘邦果真是病了,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此事测试一下刘盈,看看刘盈是否有做君王的胆略和雄心。

但刘盈交出的答卷竟然是不敢去战场,刘邦本就认为太子刘盈仁弱,这份答卷又使刘邦更加地对太子刘盈失望,于是刘邦征讨英布归来,就更想改立“类我”的赵王刘如意。

实际上,刘邦的这种思维一点错都没有,但在见到商山四皓之后,刘邦突然改变了主意,为什么?因为刘邦肯定也想到了,把他刘邦送上战场的,并不是吕后,而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明知刘邦可能撂在战场上,还让刘邦“为妻子自强”,而仁弱的太子竟然没意见,这说明刘盈狠起来,可比他刘邦狠多了: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分我一杯羹”的狠,是被动的狠,是假狠,而刘盈假装小绵羊,把汉高祖刘邦送上战场送死则是主动地狠,是真狠。

当刘邦看透刘盈的狠劲之后,一下子就转过弯来了,刘盈交的答卷出乎意料地好:君王也可以不用亲上战场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权威,秦始皇一辈子都没上过战场,还不是余威震于殊俗?

做二代目和头代目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刘邦的思维是做头代目,所以更相中像他刘邦的赵王刘如意,而太子刘盈的思维是做二代目,所以刘盈表面上仁弱背地里却有送刘邦上战场送死的狠劲。

想到这一层,刘邦自然认为太子刘盈的羽翼已成,即便自己手握射鸟的短箭,也没法对付飞出短箭射程的鸿鹄了。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之,罢酒。

返回目录

周朝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称为

周朝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称为:朝聘。

朝聘的拼音:cháopìn

释义:

1、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

《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意思是,各个诸侯对于天子,每年一次小的觐见,三年一次大的觐见,五年一次朝拜。

2.朝廷的聘用。

出自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商山四皓赞》:“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意思是商山的四位名士,为了躲避秦国而隐居于此。对于刘备和项羽的争斗,不答应朝廷的聘用,保全了贞节。答应太子的任命,以祈求让天下安宁。

扩展资料:

关于朝聘的发展:

朝聘表明诸侯对周王具有政治上的臣属或从属及经济上的贡物关系。

春秋时,诸侯国君主朝见周王的事例已经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一生未朝周王。随着周天子地位下降,一些诸侯国成为霸君。他们在礼制上虽无受朝见的权力,但却凭借霸主地位迫使中,小侯国与其形成主从关系。昔日侯国的聘问,事实上已转化为朝见。

当时,中、小侯国君主“聘问”霸君的事例很多。公元前545年,齐、陈、蔡、北燕、胡、沉等六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鲁君“聘问”晋君有十二次,“聘问”楚君一次。可见当时“聘问”已成为多层次的“朝见”关系。

返回目录

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成”

商山四皓,是指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学说的隐士,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在当时,这四位隐士虽然有名望,但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如果仅仅只是这四个老人的话,刘邦根本是不会去理会的。

但问题是,站在这四位老人背后的那个人,却是刘邦不得不重视的,因为这个人是张良。本来嘛,张良在建国后就一直处于避世状态,朝廷里的事情基本不再干涉,但现在因为更换太子的事情,张良却把商山四皓给推荐出来,虽然他自己并没有站出来表态,但他的这个行为也就意味着不赞成更换太子。

换句话说,张良把商山四皓给推荐出来,实际上就是他向刘盈太子交了一份投名状。因为,如果刘邦更换太子成功,凭张良的这种行为,等新皇帝继位后肯定会找他秋后算账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张良会选择站在太子刘盈身后。

本来,刘邦想更换太子,以吕后和樊哙为核心的外戚集团就不会支持。因为,刘盈太子当皇帝,吕氏家族和樊哙的权力毫无疑问会更上一层楼,而如果赵王如意成为太子,他们不仅眼前的权力和地位不保,搞不好还会被血腥清洗。所以他们必将誓死捍卫刘盈的太子地位,必要时也不排除动用武力。

另外,以萧何、曹参为核心的功臣集团,显然也不希望刘邦更换太子,因为刘盈当太子,因为有吕后和樊哙这种强大的外戚集团做保障,功臣集团的存在不会对刘盈的权力造成威胁,反而可以和外戚集团相互制约。

但是,如果赵王如意成为太子,由于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戚夫人的娘家也没有什么牛逼的人物,这样赵王如意上位后就没有强大的外戚集团保驾护航,而他自己的年龄又太小,让他面对这群如狼似虎的功臣集团,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们的傀儡。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很有可能对功臣集团展开大规模的清洗。

也正因为此,刘邦如果想更换太子,必然会遭到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的联合反对。而现在,以张良为核心的隐士派(中间派),也公开表示支持刘盈当太子,这也就意味着朝廷里几乎所有的势力都站在了刘盈这边,而刘邦身后除了戚夫人,已经没有任何人支持,这种情况下刘邦如果还要更换太子,他自己这个皇位恐怕都快要坐不住了,所以他只能选择放弃。

返回目录

古代著名归隐人士有哪些4-5个,急,兄弟们,帮帮忙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NO.1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NO.3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
NO.4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NO.5“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NO.6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NO.8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NO.10“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返回目录

春秋时期的朝聘会的目的是什么

朝聘有2个意思,一个是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另一个是朝廷的聘用。
1.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春秋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然此大聘与朝,晋文霸时所制也。”《礼记·昏义》:“夫礼始於冠,本於昏,重於丧祭,尊於朝聘。”《左传·昭公三年》:“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孔颖达疏:“此说文襄之霸,令诸侯朝聘霸主大国之法也。”《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清何琇《樵香小记·祭叔来聘》:“说《春秋》者于畿内诸侯朝聘列国,皆以外交为贬,此义殆非末学所知。”2.朝廷的聘用。三国魏曹植《商山四皓赞》:“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

返回目录

吕后用了什么法子,请出了刘邦请不动的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越来越觉得,太子刘盈不像他刘邦,没有皇帝的威严,随后就多次就想废掉刘盈的太子的地位,将其由接班人变成平常的诸侯王,而将此时是普通诸侯王的赵王刘如意更改立为太子。依照留侯张良的说法,汉高祖刘邦就算求贤若渴,但商山四皓始终不出山。假如刘盈能把商山四皓请出来,刘邦见到之后,一定会盛赞自己的,就会断了改立太子的心思。

后来果如张良所献计策那般,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大惊,从而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断了改易太子之心,并跟赵王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说,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就是戚夫人唯一的真正的主人了。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刘邦与众大臣的想法背道而驰,但刘邦废弃太子的信心异常坚定,根本不是周昌、张良和叔孙通等人劝谏能够改变的。周昌和叔孙通不明白,只有刘邦和张良明白。

为什么刘邦三请四催都请不到的商山四皓,能被时为太子的刘盈请到呢?太子虽然已是太子,但如果太子没有像汉高帝一样展现过帝王雄风,像英布那样蠢蠢欲动的诸侯王并不会把太子刘盈放在眼里。

在吕泽的百般请求下,张良,无奈只得献上一计,也就是以太子的名义,请出连刘邦都无法招揽的商山四皓;在招揽之后,让商山四皓时常陪伴太子,而且必须让刘邦看到。这样或许会改变刘邦的想法。

后来太子刘盈袭号为帝,连吕后都不把刘盈放到眼里,说杀当时的诸侯王就杀诸侯王,刘盈想保护都保护不了。不得不承认太子势力已经稳固的现实。

时为国家长远考虑,最终不得不放弃废立的想法。商山四皓确实有些本领,他们识别出刘邦的真实用意。英布作为天下第一猛将,太子带兵难以取胜,不能取胜就是没有功劳,没有功劳就会受人攻击的把柄;即使侥幸取胜,也不算什么功劳。

很明显,太子带兵出征风险远远大于利益。商山四皓给吕后采取建议后,就得劝解刘邦亲自出征,改变不利局面。吕后不愧是个有作为的女人,她成功劝服刘邦,送夫战争。山四皓代表的是社会力量,关键的是刚开始对汉朝怀有些许敌意的力量,他们臣服太子,就代表社会重要力量降服太子,天下算的上是一心了。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