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曹操为何杀名士崔琰呢和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曹操为何杀名士崔琰呢和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曹操为何杀名士崔琰呢

崔琰自幼学习剑术,满腹经纶。崔琰起初追随袁绍,但后来因反对袁绍而被关进监狱。曹操杀了袁绍,然后把崔琰从监狱里救出来。后来,他留在曹操身边,向曹操推荐司马懿、崔林、孙立、陆羽和其他许多有才能的人。这些人才后来成为曹操阵营的骨干力量。曹操得到邺城后,宴请了大批宾客,在宴会上夸下海口。“我刚才查了下冀州的户籍,足有30万之多,这大大加强了我们的财力和人力。“曹操话音刚落,刚刚出狱的崔琰从宴会上走出来,对曹操说:“曹大人代表朝廷来夺回冀州,不是先安抚百姓,而是看看自己的收获。这就是百姓对明公的希望吗?“.崔琰的话让所有的人脸色发白。

曹操立即收回笑脸,站起来向崔琰行礼,说:“崔先生教我。“虽然当时曹操对崔琰毕恭毕敬,但他心里还是对崔琰怀恨在心。213年,曹操对李儒很担心。他向一些大臣发出密信,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也包括崔琰。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植。崔琰和曹操实际上是姻亲。虽然知道曹操更喜欢曹植,但崔琰还是公开支持曹丕继位,以显示自己的无私,表明曹丕是长子,是孝子。

这等于是把曹操秘密建议这件事给公开了。也有一种逼宫的意味。虽然曹操表面上很欣赏他的行为,但却恨透了他的胆量。曹操当魏王时,杨勋写了一份表,赞扬曹操的功德。杨勋是崔琰的学生。他给杨勋写了一封信,说:“不要把你的话。时常会有变化。我已经看了你的文章。这很好。一段时间后,人们对你的看法会改变。其实应该是鼓励杨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但是,有人说,崔琰是反对曹操独立为王的。这是对曹操的诅咒,他迟早会倒台。曹操很生气。因此,崔琰被降为劳改犯。另一个线人告诉曹操,崔琰在狱中继续频繁地与客人互访,整个房子里都是人。他接待客人时,胡须卷曲,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对惩罚不以为然。曹操一怒之下杀死了崔琰。

返回目录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

曹操不是个滥杀无辜的人,却杀了自己手下的重臣崔琰,这是为什么呢?

崔琰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重,所以很多人不是很清楚这个人。

但是,《世说新语》中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是说,匈奴人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的相貌不够英俊,就找了身边一个人来冒充自己,自己捉刀而立,站在旁边。事后,问使者,立觉得曹操咋样?使者说一般般吧,倒是旁边的捉刀人是个英雄气质。

这个故事反映了几个问题:第一,曹操的确相貌不咋样,对自己相貌不满意。

第二,英雄气质与相貌无关,那是从骨子你散发出来的。第三,崔琰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第四,曹操很器重崔琰,相信他的能力。

东汉是个很讲究出身的时代,名门望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袁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原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积累下的巨大影响力。

崔琰,是河北三大望族之一“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是世族的代表。曹操在打败袁绍后,需要北方的安定,自然就收留了重要人物崔琰在身边,并让崔琰当了“组织部长”以安定民心。崔琰是品质高洁的人,对曹操的委任是尽职尽责,他和毛玠一起,为曹操搜罗了不少的天下人才,也是为曹魏集团做出过卓越贡献的。

崔琰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崔琰训斥自己学生杨训的信惹的祸。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崔琰是曹氏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

崔琰是个正统的儒家,儒家最讲究的就是正统,最在乎的就是皇权的正统。这也是刘备为什么始终要称自己为:皇叔,就是表明自己的血缘正统,获得广大认可和支持。

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打死我也不信。没这个野心,他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旗帜,让自己的军队变成了国家军队,让自己的征讨四方,变成了正义的统一和平叛。

然而,但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的已定,英雄暮年,曹操的心态是起变化的。尽管曹操称帝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但他必须为后人铺路。

返回目录

崔巨业是不是崔琰

不是。
1、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丞相曹操谋士。崔琰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任命为别驾从事,十分敬畏,升为东曹掾。曹操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升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通信杨训,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获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2、崔巨业,东汉末年人物,会占星术,袁绍部将,曾经率军万余人围攻公孙瓒故安不下,在引军南归时,在巨马水被公孙瓒三万大军追上,大败,七八千人阵亡。

返回目录

崔琰是谁杀的

崔琰(?-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三国演义》中为24岁)。
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
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因曹操的“鸡肋”二字,杨修大乱军心,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
··希望可以给你帮助·········~~~~。。。。

返回目录

《三国志·崔琰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

原文: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译文:

崔琰字季圭,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热衷于武事。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食供应缺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百姓疾苦的’爱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绍让崔琰作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出兵作战到黎阳县,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从天子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为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生活状况,解除人民的苦难,却去计算军队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当时其他宾客都吓得低头变色。

太祖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听说沉溺在出游打猎之中,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您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希望您烧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返回目录

《三国史话》11:曹操为之“床头捉刀”的崔琰

崔琰(音yǎn,演)原本是袁绍手下谋士,后被下狱。曹操攻破袁绍之后任用其为别驾从事。208年之后任曹操的组织部长,为曹操政治军事集团推荐选拔了大量人才,最后却含冤而死,《三国志·魏书》有记载。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崔琰的故事。
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曹操帐下谋士。
跟随袁绍郁郁不得志。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不长于言辞,平时喜好击剑,崇尚武功。21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等。27岁时拜郑玄为师,然而时间不到一年,191年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崔琰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到过长江、洞庭湖地区,在广泛游历中开阔了视野。
袁绍听说崔琰的名气后专门征召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县起兵,驻扎于延津渡口和曹操对峙。崔琰规劝道:“天子銮驾在许昌,百姓大部分都支持朝廷,曹操占据了政治优势。我们应当谨守边境,不要轻易动兵进攻。”袁绍根本不听,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得大败。袁绍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都想得到崔琰扶佐。崔琰推说自己有病,哪方也不得罪,最后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依靠阴夔、陈琳全力营救才免于一死。
效力曹操施展才干。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曹操有次得意地对崔琰等众手下大臣说:“冀州户籍竟然有三十万之多,真是可以称得上大州,以后的兵源没有问题了。”崔琰回答说:“当今汉室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而先想着扩充实力,这难道是老百姓所期盼的吗?”左右都大惊失色,曹操却对崔琰肃然起敬,当即向他表示了歉意。
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把主要精力全放在外出打猎、改换服装和车辆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曾听说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尚书》记载此事以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刺他。现今国家衰败,您父亲正在外戎马征讨,操劳辛苦,世子您应当遵循正道。希望您马上烧毁猎具,舍弃行旅戎服。”曹丕一听很有道理,马上言听计从。
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崔琰升职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但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征召了杨训。213年,崔琰被任命为尚书。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女婿,曹操征求崔琰对立世子的态度,崔琰却毫不犹豫支持立长子曹丕。他答复道:“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调其职为中尉。
曹操为之“床头捉刀”。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请求面见曹操。因为曹操身高才一米六五,感觉自己不够高大威猛,就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站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悄悄地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这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捉刀”典故的由来。
辛劳一生含冤而死。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这句话有不逊之意,因而把崔琰逮捕下狱,不久崔琰就被曹操赐死,享年53岁。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恨。”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崔琰则是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狱中大骂曹操欺君奸贼,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
作为一名老组工干部形象,崔琰为人刚直不阿,严格按照原则办事,后世评价颇高。这里简单摘录几句,谨供大家参考。
曹操对其人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道:“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体现了其一贯的正统思想:“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清代梁启超对崔琰执行的干部路线评价很高:“古者任官,各举其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汉、魏之间,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书,而天下号得人;毛玠、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不为人择地,不为地择人,则吏治隳也。”
黄河歌者赞曰:
伯夷风遒劲,史鱼直若矛。
晚成钟鼎妙,魏武为捉刀。
至今说崔琰,秉正冠六朝。
黄其军
作于2018年4月5日(古历二月二十)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回
被抹得一团漆黑的曹真
毁誉参半的魏延
“割席分坐”的管宁
白话《三国演义》第二回

返回目录

三国演义中的崔琰是怎么死的

1、崔琰下狱,被曹操赐死。
2、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太祖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代啊时代,总有变化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令崔琰死。
3、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

返回目录

河北第一名士崔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崔琰(?-216年),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堂弟崔林,丞相是曹操。崔琰的相貌非常俊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同时又有远见的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就连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曹操对他也是很敬畏的。

据说在少年的时候性格就很朴实、说话的言语比较迟钝、喜欢击剑、也非常崇尚武功,到后面崔琰也学习了很多的文学。可以说崔琰天生就很聪明,许多的东西只要一教他就会,慢慢的他也积累了不少的学问。文武双全的崔琰在二十三岁时,乡里面按规定将他转为了正卒,这时候的他才开始感慨发奋,开始研读《论语》和《韩诗》。到了二十九岁的时候,他与公孙方等人结交,然后到郑玄门下去求学。在学习还没有一年的时候,这时徐州的黄巾军就攻破了北海,郑玄与他的弟子到不其山去躲避兵难。崔琰在这个时候被遣散了,然后又到处都是盗寇,前往西去的道路也是不通的,于是他就在于青、徐、兖、豫四州的郊野周旋,自从离开家乡后过了第四年才回到家,他在家中的时候就以弹琴和读书来作为一种娱乐。他曾经也辅佐过袁绍,到后面又效力于曹操。崔琰对于魏国是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他给曹操提了很多的建议,曹操一直以来也非常的器重他。而且崔琰十分的正直。

崔琰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辉煌,但是到最后遗憾的是他含冤而死了,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太过于猜疑,他不信任任何人,最终导致这样一位忠诚的老臣含冤而死,可以说这对于魏国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返回目录

三国演义中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事迹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文武双全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了没有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郑玄与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难。那时买进的粮谷十分缺乏,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崔琰既被遣散,又到处都是盗寇,西去的道路不通,于是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也几乎到了长江、洞庭湖地区。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归,在家中以弹琴读书自娱。佐命袁氏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作战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为死者伤痛的爱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让崔琰作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县带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等到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崔琰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一死。效力曹操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现在九州分裂,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大动干戈,冀州地区的百姓尸骨遍野。没有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风民俗,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把它当成头等大事,这难道是我们这个州的男女百姓所期望于明公您的吗?”曹操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当时宾客都大惊失色。劝谏曹丕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照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曾听说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尚书》记载此事以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刺之。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两部经典所阐明的大义。夏桀无道,成为商朝的一面镜子,《诗经》说‘殷鉴不远’;王者的疾日不该举乐,《礼记》记载此事作为忌戒。这又是比较切近的得失成败的事例,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袁氏家族富强,而其公子放纵,游玩作乐,极为奢侈,正义之举天下不闻,明哲君子,顷刻间便欲离去,勇武壮士,不肯为其尽爪牙之用。这就决定了袁氏虽然拥有百万民众,地跨整个河北,却没有立足之地。现今国家衰败,恩惠的施予尚不普遍,男女百姓企望、想念德政。况且您父亲亲自参与戎马征讨,上上下下,操劳辛苦,世子您应当遵循正道,谨慎地使行为端正,思虑治国的最高战略,对内有所鉴戒,对外发扬高远的节操,深加思索你太子的责任,宝贵你的身份。而您却失了身份地穿着管理山泽园囿者的卑贱的服装,急急地四处奔驰,身临险地,志向只限于猎获野鸡兔子这类小小的娱乐,忘了国家社稷才是最重要的,这实在使有识者痛心啊。希望世子您烧毁猎具,舍弃行旅戎服,以满足众人的愿望,不让老臣获罪于天。”曹丕答复说:“昨天奉悉您谆谆的教诲,要我烧猎具、弃戎服。现在猎具都已焚毁,戎服也已脱去了。以后再有类似的错误,还望您再次给我教诲。”刚正不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作了丞相,崔琰又作了东西曹掾属征事。起初授予他东曹职务时文告说:“您具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耿直,贪夫因敬仰您的大名而变得清廉,壮士因崇尚您的名声而更加勉励自己,这是可以作为时代表率的。所以授予东曹之职,你去履行职责吧。”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刚刚建立,任命崔琰为尚书。这时尚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华而且有爱心。曹操怀疑犹豫,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探。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调其职为中尉。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了杨训。含冤而死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代啊时代,总有变化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令崔琰死。本来,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鲁国人孔融、南阳人许攸、娄圭,都因仗着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被诛杀。而崔琰最被世人所痛惜,至今为他抱冤。2性格特征原先崔琰与司马朗友善,司马懿正值壮年,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敏明哲公允,刚强果断英勇,几乎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司马朗认为不是这样,而崔琰总是坚持这个看法。崔琰的堂弟崔林,年少时没有名望,即使是亲戚也大多轻视他,崔琰却常说:“这是个所谓大器晚成的人,最终必定有远大的发展。”涿郡的孙礼、卢毓刚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又评论说:“孙礼诚信耿直,刚毅果断,卢毓清醒机警,深明事理,百折不挠,都是可做三公的人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宰辅。还有,崔琰的朋友公孙方、宋阶早逝,崔琰抚养他们的遗孤,那份恩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的明鉴卓识,笃于情义,大都像这个样子。3轶事典故床头捉刀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代人捉刀的成语由此而来!满意请采纳

返回目录

《三国机密》中的崔公崔琰在历史上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说在电视剧《三国机密》中还是有很多的看头的,因为有不少的网友发现了这个剧其实还是给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啊,最近有出现一位叫“崔琰”的人,这个人很多人都非常的佩服啊,那么在正史中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下面跟随我来揭秘看看吧!

最近热播的大剧《三国机密》中马天宇扮演的汉献帝有一段带着皇后伏寿,还有曹丕三人行去袁绍大本营邺城的英勇经历。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言,不过是马伯庸杜撰出来的虚构情节而已,历史上的汉献帝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就是个傀儡,在许都做曹操的傀儡可能还是他傀儡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光。

在邺城,汉献帝结识了当时在袁绍阵营的大儒崔琰,也就是剧中说的崔公。在邺城,崔琰被汉献帝的风采折服,帮助他度过危机。后来,曹操平定河北之后,崔琰也归降了曹氏。崔琰出身的门第很高,是清河东武城人,即今天的山东武城县。清河崔氏起源于战国时代齐国公卿,两汉时代一直是望族,清河崔氏是东汉一朝有名的世家大族。

崔琰年轻的时候跟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学习,郑玄是北海高密人,是东汉一代经学集大成者。精通经学是汉代入仕的必要条件,而东汉末年的青州地区盛行所谓“邴郑之学”,“邴”是邴原,“郑”是郑玄。郑玄不仅学问好,而且长得帅,武功也好,“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余,少朴讷,好击剑”。

崔琰的老师郑玄后来被袁绍强迫征召至幕府,崔琰后来也被罗致帐下。崔琰给袁绍提过很多合理建议,包括迎奉汉献帝,但是刚愎自用的袁绍未能采纳。袁氏集团在官渡战败之后,建安九、十年间,曹操平定了袁绍父子控制下的河北地区,自领冀州牧,曹氏集团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邺城。

河北青、冀、幽、并四州长期处在袁氏政权统治下,当地士人与袁氏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新近入主的曹操难免存有戒心,而曹操要控制上述地区,还得从控制当地士人着毛曹操采用郭嘉的建议,大量辟召当地名士,作为省事掾属。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郭)嘉之谋也。

曹操对河北士人的驾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所谓的“渐臣使之”。在河北四州中,冀州是政治、经济中心,冀州士人居四州士人之冠,崔琰可以说是冀州士人的领袖,他的态度很重要。在刚刚得到冀州的时候,曹操一番不经意的话暴露出了枭雄本色:“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曹操是枭雄,想的争衡天下的“霸道”,冀州人口在他眼中就是兵源。崔琰是大儒,想的是“王道”,他一番话把曹操怼得哑口无言:

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崔琰真是一个耿直boy,这番话站在“王道大义”的高度说,天下战乱,冀州也屡遭兵燹,你曹公拿下冀州,不先施行仁政,体察民情,马上想到的是征召兵源,这哪里是冀州百姓希望的呢?

崔琰正直的品质令曹操折服,所以得到曹氏重用。崔琰被曹操任命为组织部门负责官员,崔琰进了曹操霸府的选曹。所谓选曹,即西曹和东曹。东汉时期,公府设置西曹、东曹等10余曹,分理众事。《续汉书·百官一》下“太尉”条称:“西曹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椽比三百”。

(历史lishixinzhi.com)

从上述材料看,东汉后期西曹、东曹分别掌管对内、对外人事处置权,地位高于其它各曹。建安年间,曹操实行“霸府”政治,其司空、丞相府的东、西曹实际上总揽了中央、地方的选举用人权。

崔琰品质正直,为人稳重,所以被曹操委以如此重任。崔琰初授东曹掾时,曹操特意下敕书: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崔琰在组织部门的工作确实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曹操自己也叹服:“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崔琰传》上称赞他:

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但是,曹操与崔琰的君臣关系却只能善始,未能善终。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推荐的巨鹿人杨训,被曹操征辟。曹操晋爵魏王,杨训上表歌功颂德。虽然在曹氏政权势力范围之内,吹捧曹操总是政治正确,但是过分了就会成为士林笑柄。

于是乎,就有人攻击崔琰举荐失当。崔琰看了杨训的表文,然后写信给杨训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这些话确实有点牢骚的意思,但绝不是指向曹操的。不过,就有人向曹操打小报告说“此书傲世怨谤者”。

曹操原本就是多疑的人,于是“罚琰为徒隶”。崔琰是不会折弯的直男性格,曹操派人去看他,他居然“辞色不挠”。根本不服软啊!最终,崔琰被曹操赐死。崔琰为何会被曹操搞死呢?当年冀州初定之时,崔琰那番大义凛然的话折服了曹操,但也有人认为崔琰耿直的性格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胡三省就认为,“此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曹操虽然多疑,但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滥杀之人。崔琰之死,背后还是有隐情。那个在曹操身边进谗言的人叫丁仪,他父亲丁冲是曹操早年密友,是曹家自己人,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的主要策划者。丁仪和崔琰的矛盾要追溯到建安十八年魏国初建,立太子的争论中。当时,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取舍,于是“密访群司”,寻求意见。丁仪、杨俊、杨修这些人支持的曹植,而崔琰、贾诩等人力挺曹丕。

曹操是密访,就是不希望大臣们把立储意见公开化。但是,只有崔琰露板答曰: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崔琰这么做就很过分了,把曹操的焦虑公开化,要知道“焦虑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另外,崔琰也公开得罪了丁仪那些曹植党,报复也是自然的。崔琰不挺曹植也真的很奇怪,曹植更接近崔琰喜欢的儒家君主风格,而且曹植还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他算曹子建的叔丈人,这个立场真的很奇怪啊!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