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是什么意思和翻译: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是什么意思和翻译: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是什么意思

“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的大意是:

“君子面对的如果不是施教的对象,就不要与他谈论事情”。

这句话强调君子施教需依对象而定内容及方式。

“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出自徐干撰写的《中论》贵言第六。

原文节选:

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敎;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敎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之言,必以其言:农夫则以稼穑,百工则以技巧,商贾则以贵贱,府吏则以官守,大夫及士则以法制,儒生则以学业。

大意是:

善于施教的人,必定是看重自己的言辞。看重自己的言辞,就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就能使人看重君子所从事的事业。人看重君子所从事的事业,君子就能很好地阐自己的学说。废话多了,就会降低自己的威信。降低自己的威信,就会被人看轻君子所从事的工作,随着,君子的学说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君子面对的如果不是施教的对象,就不要与他们谈论事情,就不要去说废话。

如果要同他们谈话,一定要说谈与他们相关的、他们能懂的事情和道理。

《中论》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一部子书,由徐干撰写。该书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徐干(171年-217年),字伟长,汉末北海(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干聪敏博识,以文章驰名于世。世称他与广陵陈琳、山阳王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帧干、鲁国孔融,为“建安七子”之一。

返回目录

翻译: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

意思: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做好事的人获福,做坏事的人得祸;在天下混乱的时候,做好事的人不能获福,做坏事的人受不到惩罚。这是变数啊,但是充满智慧的人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

出自汉代徐干《中论·修本》

这句话说明在天下大治的时候才能做到赏善罚恶,令行禁止,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扩展资料: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

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

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返回目录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

出处:曾子《春秋》

原文: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译文:

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人如果不乐于为善,灾祸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福的距离却非常远了。

扩展资料:

此句的精髓在于倡导大行善事、不做恶事。一颗善心,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美德。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

一个人只有怀着一颗善心,生命才有光彩、才能充实、才能自慰、才能快乐。一个人一生行善,一生平安,不求有福,却能避祸。相反,不行善却作恶的人,除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之外,自己迟早也会招致祸事。

返回目录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原文

1、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翻译: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2、原文:《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朝代】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_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_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返回目录

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於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

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

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

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可勉强而得。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返回目录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什么意思

释义:因缘所生法就是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并不存在永恒不灭的自性。后面的空、假、中道义就是所谓的空观、假观、中观。

出处:《中观论》

作者:龙树

原文:众因缘说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龙树大士所著《中观论》几为中国历代佛教各宗派奉为宗典,尤其以【众因缘说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更为天台宗、华岩宗、三论宗等所重视。我们若说代表中国佛教特色之思想由这四句偈引出亦不为过。

扩展资料:

《中观论》作者龙树,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