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顾城《远和近》诗歌鉴赏和顾城 | 《远和近》赏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顾城《远和近》诗歌鉴赏和顾城 | 《远和近》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顾城《远和近》诗歌鉴赏

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下面是顾城《远和近》诗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城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返回目录

顾城 | 《远和近》赏析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
顾城的这首诗写于1980年6月份。又是一首六行,二十四字诗。依旧是简单的三个要素:你,我,云,尽管简简单单常见的三个要素,却是整首诗的骨架核心。尤其是实物你和我,加上虚物云,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段,完美将三要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篇佳作,意味深长。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我想讲述一下作者顾城和妻子谢烨的故事。顾城在初次遇见谢烨的时候,就疯狂的迷恋上了这位上海姑娘,并且迅速坠入爱河。顾城在爱情中比较投入,占有心比较强烈,当然也就会在情感上充满自私自利。尤其是自从他和妻子有个孩子之后,觉得妻子对于自己的感情被孩子占据了很多,于是就觉得内心极度的难受。
终于以他奇怪的性格和思维,在新西兰北部的一个小岛上,诗人顾城在一棵大树下上吊自杀。而顾城的妻子谢烨,她的身体躺在小岛上的一条小路上,头部有着可怕的伤口,生死不明。据说当时有人将还有些微弱气息的谢烨带上直升机上准备飞去医院紧急抢救,然而最后谢烨还是重伤不治抢救无效死亡。
其实顾城一直都对感情有着自私的占有和在乎。他的这首诗也是一首主要写爱情的诗,当然其中表达的东西不仅仅是爱情这个单纯的要素。
首先这首诗的名字取为《远和近》,总结了全诗的要义——你和我很远,和云很近,你距离实物很远,却距离虚幻很近。这是一种本身就充满玄幻色彩的表现,也似乎与常理不符合。当然这也正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第一行——你。
一个你字占据一行,一般情况下其主要目的就是突出这个字的重要性和诗的结构合理性。这个“你”字特意在开头强调,也表现了这首诗的主教是“你”,这首诗为你而写,我的情感为你而发。我在乎的对象就是你,也正好为最后两句你的表现: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打下主体铺垫。
在这两句诗里面,主角还是你,动作也是你,客体是我和云——一实一虚。从这两句诗里,你的目光是躲躲闪闪的,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而我却是认真的看着你的一举一动,那么你目光的躲躲闪闪到底是为何?我们从最后两句就会明白,虽然我和你近在咫尺,但我可以通过你的眼神看出你我之间的距离很远很远,虽然天上的云朵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你却看它的眼神充满自然而然,感觉你与这云距离很近。
其实这是说明了你对于未知和幻想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可能并不会存在的东西的向往。虽然说那不可触及,但是你的想法你的眼神告诉我,你的内心深处。也突出了我们之间心灵上的隔阂,如同一堵墙,一堵厚厚的墙。
爱情里,也许就是很多如此,你深深地爱着对方,在乎着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可是你发现她要的是更远的东西,而不是眼前已经存在的。也反映了人人都想追求那美妙的感觉,尽管是幻想,可现实的残酷让我们总会生出理想和渺茫的希望。

返回目录

顾城《远和近》怎么鉴赏

2楼顾城的《远和近》是一首极其简单的小诗,短短的六句话,却在朦胧诗里为人称颂,非常著名。诗里创造了“我”、“你”和“云”三个意象,用“远”和“近”来描述三者的距离。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x0d\x0a\x0d\x0a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淡淡的,是容易让人喜欢的那种隽永的感觉,再读几遍,更觉得意味无穷。“我”和“你”,在彼此能看到对方的空间里,现实世界里的距离,相对“云”来说是很近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呢?\x0d\x0a\x0d\x0a在我们闲暇的时候,有没有常识过去抬头仰望天空,看蓝天白云呢?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云卷云舒,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烦恼忧伤的时候,抬头看云,看那白白的浮云,感觉惬意很多。云,永远是那么轻柔,可以让人顿时忘却心中的不快与烦忧。而“云”这个意象所指向的,正是我们的自然。\x0d\x0a\x0d\x0a中国有句话叫“咫尺天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近在咫尺的两个人,心却远隔天涯,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不去考虑“我”和“你”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或许,他们是相亲相爱的家人;或许,他们是携手同行的朋友;或许,他们是相濡以沫的爱人;或许他们是平行的陌路。但是,无论何种关系,“我”和“你”都是现实世界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却似乎产生了隔膜。\x0d\x0a\x0d\x0a我们无从知晓顾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错觉,会觉得“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理解,留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我们错过了顾城的那个年代,而今天读他的诗,却依然能给我们很大的感动与感伤,他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很容易使人联想起20年代的徐志摩。一样的单纯,一样的清新,一样的执着,一样的深情。一个如此单纯的人,在他塑造的诗歌王国里,也必定是无邪的。\x0d\x0a诗人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认为人和人的距离还不如人与云(或者说是自然)来得近。读这首小诗的时候,眼前很容易浮现出的是一对貌合神离的男女(只是我的理解),天上飘着些微云,卷着些微风,风吹动了她的头发,她望着他,然后抬头看云出了神,几乎可以在她脸上看到神往的表情,和他站在一旁的落寞神情。\x0d\x0a\x0d\x0a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观点,在那个时代给读者很大的震惊。人心冷漠,爱人就在身边,却宁愿选择自然也不愿意选择“我”,相爱的人的隔阂是世界上最难跨越的沟渠。\x0d\x0a\x0d\x0a顾城是一个活在梦里的诗人,他在自己的王国里构建美好的童话世界,做着天真的美梦。有人说:“顾城是沉沦在自造的幻象里,‘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宝贵的艺术精神’。相较而言,或许顾城在气质上更多了些‘世纪末’的忧郁和偏执。”在这首诗里,表现出了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在诗人单纯的世界里,见不得美梦的破碎,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在远和近之间摇摆,诗人对社会提出了置疑。

返回目录

顾城《远和近》赏析

顾城的诗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取自童话世界的天真和单纯,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孤独感和感伤。
本诗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化成为我、你、云三者的关系。我和你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距离感应该是很近的。然而却相对无言,你只是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两个“一会”,说明时间并不短,然而却无话可说。云在天边,应是距离很远的,而你我之间的距离比云还要远得多,相比之下,云反而很近了。我和你,可能是诗人和他的友伴,但也可能是抽象化了的“人”。人和人是隔膜的,人只能和云亲近,人是多么的孤独。

返回目录

顾城的《远和近》解读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返回目录

求顾城《远与近》的赏析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诗的意境意向
这首诗好比摄影中的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 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是一首写空间感并由空间涉及人际关系的诗,用语看似简朴,却含有深刻哲理,其中的孤独感和不信任感甚至具有存在主义的意味。
写作手法:
我认为他的写作手法用的是象征和对比的方法

返回目录

如何理解顾城的诗歌《远和近》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小诗《远和近》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谬而实际合理的现象。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

返回目录

诗人顾城远和近的赏析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诗人顾城远和近的赏析,我们来看看。

远和近

顾城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

远和近赏析

(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

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

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悖反: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物理距离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离确实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这两种不同性质,也不可比较的两种距离放到一起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一种悖反。然而这也正是诗意的体现之处,因为诗意往往是从违背常理的地方开始。这种悖反的另一表现是,这远与近的对比对象“我”和“云”是异质的,不对等的,“我”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云”是飘渺的、虚幻的自然物。

按常理,“你”与“云”的距离当然要比与“我”的距离远,然而“你”却让“我”觉得“你”与“我”的距离更远,这是物理感觉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偷换。“你”面对“我”是那么的神秘莫测,让我捉摸不透;而当面对“云”,面对自然时确实那么的坦露无疑,感觉“你”“我”间永远都有一道无形的隔膜,阻隔着我们心灵的交流。

全诗重复运用了两个副词,“一会”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你眼神的飘忽不定,似躲闪,又似刻意;“很”包含越来越的意思,重复使用则使得距离的差异感更强烈,也更清晰,带给诗无穷的余韵。

三、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用意象抒情诗现代诗的一种传统,在这首诗中,“云”是中心意象,是诗眼,它象征着别处的、梦幻的生活;“我”象征着现实真切的生活。而人总会对现实心存不满,认为美好的永远都在远处。就像诗中的“我”和“云”,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歌德说过,每个人都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在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面,另一个则猛烈地要离去尘面,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灵与肉的冲突时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因而在这首诗歌中,可以说“你”看“云”实际是在看自己内心的某种幻想,而“我”却是在看你的举动,所以“我”是在看“你”看云,所以事实上“你”就是我内心的某种幻想,“你”就像一个还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纯人、真人,是我永远的梦幻和追求。

综上,这首诗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但又不单单是表现爱情,还蕴藏着作者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揭示出人世间一个永恒不变的矛盾冲突,即灵与肉的冲突和对立。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今天》创刊于1978年,是朦胧诗的摇篮,也是当时朦胧诗派的主阵地,在它周围凝聚了一大批年青诗人,北岛、舒婷、食指、芒克、多多。他们的诗表达主观感受,从个人心灵出发,在表现手法上也广泛运用象征、隐喻与通感。1980年8月,《诗刊》刊发了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批评这类诗歌“读不懂”,“朦胧诗”也由此得名。

创作契机

顾城在1978年年底看到贴于西单体育场外墙上的《今天》创刊号,他被上面的诗歌打动了。1980年的4 月,顾城用“古城”的署名,首次在《今天》上发表了几首小诗。同年10月,公刘在《星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的文章,对顾城在《蒲公英》上发表的诗歌作品大加赞赏。自此,顾城在诗坛崭露头角,在各类文章中也被作为朦胧派的代表诗人提及。1980年年底,《诗刊》刊登了顾城的两首诗,其中有一首就是《远与近》。

作品赏析

《远和近》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从表层形式上看,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一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诗作言简意赅,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个人的生活经验,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但细细品味,冷静之中暗含一种热切的期盼,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由于诗人隐去了造成错觉的`原因,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 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从诗作表达的纤细情感来看,作品好像一位腼腆人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个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中,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无助、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

诗的诗眼是“远”和“近”,一个“很”字让远和近所指代的距离变得极端,要缓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距离的存在虽然让人辗转反侧、焦灼不安、无所适从,但在爱情的虚幻想象中,心上人的侧面形象最美,它激发了人内心对爱情的憧憬,这大概是爱情最有魔力的一个阶段。

一个远,一个近,引发了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种种思索,还能给读者带来很多联想,唤起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

名家点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百年新诗经典导读》﹕《远和近》是一首发前人所未发的作品,它通过对方对“我”与云的距离比照来暗示某种深刻的哲理。这首诗虽然只有两节六行,但蕴藏了一个含有深意的“谬误”:在你眼里,远在天边的云显得切近,近在眼前的“我”却显得邈远。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呢,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顾城是想告诉读者一个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当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时候,人们更能感受到自然的和善与亲近。可见,诗歌中的这个“谬误”,虽然不符合物理世界的常识,却切合了心理感觉世界的真实。这是诗人独到的生命发现与艺术创造。《远与近》,言短意长,主题突出,真可谓是一首精致之作。

中国作家协会副研究员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远和近是相对的。世间的一切事物、情感和心理都是相对的。天边的云很远,然而却比站在你面前的我显得更近。这是一种心理的错位,一种心灵的隔膜。我在你跟前,你却视而不见,这是一种最远的距离。人与人之间,都可能因为疏离而变得遥不可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见死不救,倒地不扶,对面不识。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我们人类自身生本孤独的本性使然。这首诗寓意深刻,充满了人生哲理,可以作多样的解读。

湖北省咸宁学院副教授黎娜《最美的诗歌》﹕这是一首简短的小诗,语义简隽,表达集中。诗人以这一种逆反式的对比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虽然彼此就在身边,但是情感疏远,态度冷漠,距离虽近,却比不上对那远在天边的云更为亲切,而在更深一个层面上,即使在亲密的人之间,也存在着远和近的问题,那是人与人心灵的距离。自然界中的距离,再遥远,也是有个度量的,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时是远不可测的。

作者简介

作者像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