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黜陟是什么意思和《十事疏》中明黜陟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黜陟是什么意思和《十事疏》中明黜陟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黜陟是什么意思

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造句

1.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黜陟幽明。

2、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3.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4.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

5.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6.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斯则先王之令典,政道之通塞。

7.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更须持茹檗尝冰。

8.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

黜陟是什么意思

返回目录

《十事疏》中,明黜陟是什么

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政绩明显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返回目录

黜陟幽明是什么意思

黜陟幽明的意思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黜陟幽明chùzhìyōumíng
成语解释: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成语出处:《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成语简拼:czym
成语注音:ㄔㄨˋㄓㄧˋㄧㄡㄇㄧㄥˊ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黜幽陟明
成语示例:昔尧舜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盖黜陟幽明能折中尔。●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出使》

黜陟幽明释义

【黜陟幽明】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三国魏曹操《度关山》诗:“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出使》:“昔尧舜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盖黜陟幽明能折中尔。”

亦作“黜幽陟明”。《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复安,海昏有绍。”明归有光《送昆山县令朱侯序》:“有光等与于南宫之试,亲见天子黜幽陟明之

返回目录

黜陟之权是什么意思

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问:黜陟之权的意思就是拥有使官吏的进退或升降的权利

返回目录

狄仁杰认命处置室是什么官

黜置使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置使。黜置使的权力是很大的,他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不上报直接处置一些违法犯忌的官员,可以罢官可以入狱甚至可以直接处决。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州或部,每州设置刺史(或称牧)一人监察所有的郡国。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则郡。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为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唐代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起初是派专员出巡各州,称为黜置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后来全国分为若干道(例如剑南道,江南道,河南道等),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
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本人认为黜置应为“黜陟“指“指官吏的进退升降“,黜为“降职或罢免“,陟为“晋升“之意思。
“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黜陟使”,唐朝官名,其职务是巡察全国各地、调查官吏的行为,以施赏罚。是钦差大臣。“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从无“黜置使”一职。
另查到的相关资料:
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后废此官。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