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闺怨诗及诗意和王昌龄闺怨诗中有哪些表现手法,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闺怨诗及诗意和王昌龄闺怨诗中有哪些表现手法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闺怨诗及诗意
- 2、王昌龄闺怨诗中有哪些表现手法
- 3、王昌龄《闺怨》
- 4、王昌龄《闺怨》赏析
- 5、王昌龄闺怨诗句
- 6、王昌龄闺怨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
- 7、写出王昌龄的《闺怨》全诗带拼音
- 8、谁知道王昌龄的《闺怨》表达了什么情感
- 9、求王昌龄的闺怨鉴赏,表达了什么感情
- 10、闺怨王昌龄的诗
闺怨诗及诗意
闺怨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最有名的当属王昌龄的闺怨诗,有关诗歌原文以及诗歌意思解释如下:
一、原诗如下: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翻译如下: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三、赏析: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前年今日,我为君妻。去年今日,折柳雁离。今夕何夕,相隔千里。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妆楼绿窗,妾意依依。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看诗里的句子,我们可以推想,春天到了,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干什么去了呢?去寻找封侯的机会,就是寻找升官发财的机会。和男女之情相比,升官发财的事情是何等渺小啊!这个时候应该珍惜的是人间最美好的春天的感情。有比衬,有转折,诗味就浓了。女孩子如果早早地就学会这首诗,恋爱的时候恐怕就会增加一点品位。不是催促男朋友去升官发财,而是希望能长久地在一起生活。有诗意、有境界、有情感,在闺怨诗里面,艺术水平是很高的。
王昌龄闺怨诗中有哪些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诗人善于捕捉抒情女主人公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刻画她们的怨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第二,独特的意象结构群。诗人为了真实而贴切地抒写宫女思妇的怨情,往往选择一个以悲郁幽寂为基调的意象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器物意象构成。从时间上选用“春秋”、“月夜”、“日暮”等独特的景致;从空间来看,往往选取寂寞空庭、深掩重门、翠楼、长门等典型环境;自然物象常常选择月亮、落花、杨柳、黄莺等;器物意象常是清漏,团扇、珠帘、熏笼等高度“意象化”的特殊物象。用这样的意象群来渲染烘托女子的悲怨愁情,使得悲更见其悲,愁愈显其愁,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第三,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闺怨诗常常采用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将抒情主人公幽深哀婉的怨情凝练于具体的场景物象中,通过比兴衬托、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等手法,创造出情味丰瞻的艺术境界,令人联想无穷,回味无穷。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描绘了宫女览春景而恨弥长,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王昌龄《闺怨》
高二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
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诗文赏析】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闺怨》赏析
【原文】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她精⼼妆饰,登上⾼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悔教:后悔让。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诗。此诗采用先扬后抑之法,写得涵咏悠长,耐人寻味。首二句写少妇登楼赏春的心情。“不知愁”,与题面“闺怨”之意相反,点出其快乐无忧的心情,正说明她正当青春少年,家境优裕,没有经过生活的波折。“凝妆”,言少妇着意修饰,精心打扮。目的是为了登楼,赏春自娱。后二句,言其心情大变。“忽见”二字,乃急遽反跌,使全诗生动有致,意境极妙。少妇之见“杨柳色”,能触动神经,使人浮想联翩,一是想到折柳送夫从军,今日竟隔绝数千里,不得相见;二是心头悲凉,顿觉人生孤寂,青春易老。为此,怎能不滋生满腔幽怨,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慨呢?此诗巧用“陡转”,抓住闺中少妇心理上刹那间发生的变化,作集中描写。此乃七绝重格,出诗味之要法也。此诗虽含哀怨,然含蓄意长,语言洁净,可谓风雅盛誉之诗也。
王昌龄闺怨诗句
翻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
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王昌龄闺怨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诗句如下:
一、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三、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当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写出王昌龄的《闺怨》全诗带拼音
ɡuīyuàn
闺怨
guīzhōngshàofùbùzhīchóuchūnrìníngzhuāngshàngcuìlóu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hūjiànmòtóuyángliǔsèhuǐjiàofūxùmìfēngh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唐代王昌龄七言绝句)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谁知道王昌龄的《闺怨》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昌龄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作品原文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不知”作“不曾”。
凝妆:盛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音“留”,寓有留恋之意,触动离别之愁。
悔教:后悔让。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白话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不知愁是什么滋味;
春光中浓妆艳抹,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望见路边的杨柳吐青色,
悔不该叫夫君为求功名征战边关。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睡,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求王昌龄的闺怨鉴赏,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王昌龄的诗
一、《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三、《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四、《寄令狐郎中》
唐·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译文: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