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红孩儿的五味真火为什么那么厉害呢和西游记中的人物有哪些,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孩儿的五味真火为什么那么厉害呢和西游记中的人物有哪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红孩儿的五味真火,为什么那么厉害呢

红孩儿道行虽浅,但本领多端。飞沙走石只道寻常,三昧真火看家,更有百般变化、识心术、重身法、解身法傍身,依仗父牛魔王、母铁扇公主、叔如意真仙的家族力量,占据了三百里号山,连山神土地都成了给他打更的差役。然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却存在一个大缺陷。且看红孩儿捉了唐僧,立马张罗刷涮洗开蒸。孙悟空带着八戒找上门来,“急听得报声,且不刷洗,便来前庭上问,有何事?”小妖道,有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带一个长嘴大耳的和尚,在门前要什么唐僧师父哩。但若牙迸半个不字,就要掀翻山场,翙平山府”

红孩儿人小脾气大,听了这话直接蹦了起来,“小的们,把管车的,推出车去!那一班几个小妖,推出五辆小车儿来,开了前门”,猪八戒一看很纳闷,还没较量就推车,难道是要搬家?“只见那小妖将车子按金、木、水、火、土放下···有那一伙管兵器的小妖,两个抬出一杆丈八长的火尖枪,递与妖怪。他拽开步,也无什么盔甲,赤着脚,走出门前。很明显,红孩儿要使三昧真火了,但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妖精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山,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谶天炽地···。这三昧真火原来竟然不是直接喷的,而是捶鼻子念咒语,嘴里才能喷火,鼻子里开始冒烟,接着五辆小车也涌出了火,如此一个过程下来,红孩儿才算完成了喷火!

由此可见,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其实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使用三昧真火的过程,非常的繁琐。试想如果无人提前给他安排那五辆小车,红孩儿一个人喷火喷烟的话,能量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像孙悟空最开始学习腾云时,就有一系列的准备,“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而筋斗云是抬脚就飞。同样三昧真火也是一样的道理,看着红孩儿挺厉害,到底是道行浅,还需要修行。

返回目录

西游记中的人物有哪些

唐三藏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返回目录

太上老君──老子

中国先有道教,后有儒教、佛教。佛教是后来才传到中国,道教虽是先在中国流传,可是道教、儒教都是为佛教来开荒铺路,准备为佛教奠定一个基础。道教的老子,其实就是佛教的迦叶祖师,因为中国大乘的根性是特别深厚,所以迦叶祖师在佛教未传到中国时,约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先化身为老子到中国来,说道德经五千言,发愿先在中国宣扬道教,为佛教作开路的先锋。因为佛教如果没有道教和儒教先开一开路,那么佛教传到中国,恐怕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的。
因为有道教、儒教的影响,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很容易接受的。我常常讲儒教犹如小学,道教犹如中学;佛教犹如大学,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因为这样,所以这不是一个小因缘。
孔子曾经拜见老子,讨论仁义。老子对孔子说:“海鸥不是天天洗澡才白的,乌鸦不是天天染黑才黑的,黑白都出于自然的本质,所以不能说白比黑好。你用仁义去分辨善恶,在懂得大道的人看来,你所犯的错误和这种道理是一样啊!”
孔子拜了老子,回去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问孔子:“老师您去见老聃,拿什么去教导他呢?”孔子说:“我看见龙了,龙顺着阴阳变化无穷。我张着嘴巴,话都说不出来,那里还谈得上教导他呢?”孔子认为老聃已经得了自然之道,变化无方。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的话都是多余的。若执着后天有形有质的道理,如何能窥得龙的一鳞一爪呢?
老子是周朝大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春秋楚国苦县人,曾经做过周室守藏吏,相传母怀之八十一岁而生,故号为老子 。他提倡无为,轻视有为;无为并非木偶土人,一无所为,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处无为以用,功成不居;不执着于有为,摄有为归到无为。因为一着住在有为,便只能成为小为,而不能成大为,亦不能无所不为了。可见无为是至神至妙,是有为的“体”,有为的“母”。
在太古盛世时,三皇在位,万民一体,以道治天下,人人各行其本份,将“道”运用融入于日用伦常中。可是以后的君王不能以道治天下,不修无为的德化,所以大道隐没。“大道废,有仁义”,这并不是大道遗弃人,而是人舍弃大道,所以不得不立仁义之名。仁义之名立后,倘若不以智慧辅助疏导它,则仁不能周遍,义不能广大。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既然出现,天下的人民便偏重于智慧,渐渐淳朴的风气就丧失了,变成虚伪而失真,国家民族败亡的迹象就逐渐生出来,所以有春秋之乱及五霸之危。有所谓聪明奇智的人士蜂拥出现,但都是假仁假义,多行诡诈之谋,好名尚利,皆为自私之事,这都是智慧所出现的害处。
“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六亲不和时,能尊贤敬孝、仁慈博爱是很困难的;可是若能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则这种孝慈的事,天下人皆知,所以孝慈之名就传播到各处。譬如舜的父亲既瞎且聋,又顽固不灵,所以成就了舜的大孝。
“国家昏乱有忠臣”,只有在国家昏乱时,臣节难立,忠义难尽,在这时候能舍身报国,力扶大义,安邦定国,虽无心立名,而忠臣之名自然显彰。
在政治方面,老子提倡理想的国家是“小国寡民”,就如同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所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国家易于安静而不嚣乱,各安于俭朴,共处于清净,人民看重生命,而不崇尚远处迁徙。这样一来,虽有舟车,也没有用了;虽有甲兵,也没有地方陈列。既然没有一切交涉,自然没有一切战争。人民安其所居,乐其习俗,不好高骛远,喜新好奇,虽邻国互相看见了,鸡犬的声音互相听见了,还老死不相往来。
但这不相往来,不是囿居一隅,坐井观天,而是人进化的程度很高,能以尽心知性,万物皆备于我身,浩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道心弥漫于六合之外,神游太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看一切天地世界,如在掌中。这时,人间就是天上,无有天、人的界限,所以不用互相往来;但这样进化是自然的,若不等时候去行,必招大乱子。要按着次序,起手也得几百年后,若是至进化究竟,非千余年不可。所以老子的主义是很高尚的。
在教育上,老子提倡清心寡欲,使人去其私心,寡其欲望,不至贪得无厌,而恢复自然的天性。
以后,老子骑着青牛西去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所请,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上卷讨论道,凡可以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住不坏的道。下卷讨论德,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能有德。上下卷合起来,成为道德经。老子出函谷关后,就不知其所终。所以老子是道德的开始,存神过化,无始无终,一大至人也,后人尊称他为道教的始祖。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五日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