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郭子仪的后人都在什么地方和郭子仪的后人祖孙三代效力金国、蒙古国一生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郭子仪的后人都在什么地方和郭子仪的后人祖孙三代效力金国、蒙古国一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郭子仪的后人都在什么地方
- 2、郭子仪的后人祖孙三代效力金国、蒙古国,一生攻城多少
- 3、郭子仪的传奇后人是谁
- 4、【汾阳堂】郭子仪后裔世系源流攻略2018-12-28
- 5、郭氏家谱辈序表
- 6、郭氏家谱字辈
- 7、唐朝郭子仪的真正后代在哪里
郭子仪的后人都在什么地方
沙湾郭沫若旧居挂着“汾阳世第”大金匾,郭老少年时也在书本上署名“汾阳主人”。然而,唐代汾阳王郭子仪是陕西人,郭沫若家族则是从福建迁徙入川的——郭沫若是郭子仪的后代吗?走进乐山市沙湾镇郭沫若旧居的二道门,门楣上黑底金字大横匾“汾阳世第”赫然在目。郭沫若真是郭子仪的后人吗?若说不是,《乐山市志资料》所载《略谈郭沫若的别名》一文中说,郭沫若少年时代也在他读过的书本上,署过“汾阳主人”的别名。笔者就此请教了郭沫若的堂弟郭开鑫。这位73岁的老人解释说,“汾阳世第”是指唐代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建立了功勋,唐肃宗李亨在上元3年封郭为汾阳王,因此世人称之为“郭汾阳”。现在郭沫若旧居的“汾阳世第”大横匾,“原来是峨边县的万成之、张秉均、王静安等赠送我父郭瑞五的。1929年父亲50寿辰,他们以契友关系送来这个匾,同时还送来一副木刻楹联:郭汾阳富贵寿考,李列侯忠孝神仙。”
李列侯即李光弼,同郭子仪都是唐代的名将。郭开鑫还说,当时他们以“汾阳世第”相赠,不一定说明他家真是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是陕西华县人,封在山西汾阳,而他们是从福建迁徙来四川居住的,不一定是本家。既然如此,友人为什么又要那样恭维?原来旧社会有个习惯,自己姓什么,就要找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本家来显耀门庭。例如,姓杨的好称“弘农世第”,姓黄的称“江夏世第”或“汝南世第”,姓张的是“清河世第”等等。所以,“汾阳世第”是别人的溢美之词。由于这个习俗历代已有,所以郭沫若少年时也在书本上署过“汾阳主人”,这是不奇怪的。因昔年我们郭家是“五世同堂”,所以现在“汾阳世第”的匾仍高悬在郭沫若旧居。然而,笔者后来从沙湾镇的老人姚廷柱、张伯雅处获悉,他们解放前看到沙湾镇上郭氏宗祠的祖宗牌前左右板壁上,有木刻的“五子祝郭子仪寿图”。
这不是可以佐证郭沫若确是郭子仪的后代吗?诚然,郭子仪是封在山西,沙湾的郭沫若家庭是由福建迁来,但郭汾阳是唐代人,距今已有1200多年,在以后的朝代,其子子孙孙是否也有在福建做官或经商的?谁能不论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呢?!
郭子仪的后人祖孙三代效力金国、蒙古国,一生攻城多少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唐朝之后,纷争四起,战事不断,先有五代十国之争,后有辽宋金交战。
郭子仪后代中有一支颠沛流离到了蒙古境内,并成为了蒙古将军。这一支就是郭宝玉、郭德海、郭侃祖孙三代。
郭宝玉原本是金国将军,通天文、兵法,善骑射。后来金国被蒙古打败以后,郭宝玉就投降了蒙古,后随木华黎领兵南下,取永清,破高州降龙山,攻占了今辽西地区。
接着,蒙古军从锦州入山海关,经过燕南,攻占了太原、临汾一带。
1219年,郭宝玉随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打败了西辽的残余力量,占领了今新疆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继而越过忽章河,进至咸海以东,打败了花刺子模的军队,控制了阿姆河上游地区。
1222年,蒙古军全歼花刺子模新王的军队,1224年占领花刺子模全境。
郭宝玉的儿子郭德海也是蒙古一代名将。
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20万蒙古军西征,郭德海随先锋柘柏部进入今新疆北部,渡过乞则里八寺海,攻铁山,向西北前进一万多里。
1228年,郭德海再随蒙古军阔阔部进兵关中,攻克金兵扼守之风陵渡。因后援军未到,暂退河东。
1229年,郭德海复领兵入陕西,攻克金兵秦岭山中的83寨,引导蒙古军取道汉中,东下荆襄,在白河大败10万金兵,进至均州。
蒙古军在三峰山破金兵30万。1231年春,郭德海在河南中牟作战破金兵十万,以功迁为右监军。
1233年,郭德海领兵攻取了申州、唐州。郭德海不仅是一员大将,而且文武双全,对元朝的建国有一定的功绩。
重头戏来了,郭德海的儿子,郭侃,可谓是蒙古“军神”!
公元1252年,郭侃跟随旭烈兀远征西亚,独自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百二十余城、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
后来忽必烈继位后,郭侃又回来替忽必烈灭南宋,献上平宋的策略,大略是攻克襄阳,而后直取临安,孤立钓鱼城。并攻破襄阳。
郭侃大半生跟随蒙古军队西征,一生攻下了约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国式的城、伊斯兰式的城和西欧式的城,郭侃行军有纪律,常于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军队所至皆兴课农,吏民畏服。
祖孙三代,先后效力金国、蒙古国,并助蒙古灭掉汉人政权,不知道他们的祖先郭子仪,知道后会不会从土里蹦出来?
郭子仪的传奇后人是谁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是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母亲是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她是宪宗的贵妃(宪宗没立皇后),后在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为皇太后,前后荣享“福寿隆贵”数十年唐朝后妃中无人能及。
宪宗还是广陵王时,就由唐顺宗做主,为他聘娶了郭氏。因为郭家门忠烈,曾为大唐立过不朽功勋,所以迎娶郭氏的婚礼也荣宠之极。
郭氏过门后,生下了唐穆宗。元和元年(806)宪宗即位,册封郭氏为贵妃。元和八年,朝臣再三请宪宗立贵妃郭氏为皇后,宪宗终因郭家家族势力太大,再加上他还有很多宠幸的妃子,怕以后受到郭氏的约束,册立皇后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宪宗去世为止也未册立。
穆宗即位后,尊生母郭氏为皇太后。穆宗十分孝顺,他将其母安置在兴庆宫,每逢大朝会,穆宗都要率领百官到兴庆宫向太后问安。遇到盛大节日或有什么热闹的喜事,穆宗和妃嫔、命妇们都到兴庆宫来探望太后。那时候,兴庆宫外是车马如龙,穆宗还喜欢讲排场,为了让母亲高兴,不惜花费巨资。有一次,太后到骊山游玩,穆宗就命景王率领禁军护驾。穆宗还亲自到昭应宫迎接太后,恭谨之极。
穆宗死后,有人就给太后出主意,要她垂帘听政。太后听后,大怒道:你这不是要我效仿武则天吗?现在太子还小,应该选择重臣来辅佐,怎么能让后妃干预朝政呢?”这样就使其孙敬宗顺利登基,尊郭氏为太皇太后。敬宗在位仅一年多就被谋杀了,一时间朝廷混乱,社稷不安。在这危急关头,太皇太后郭氏下令立穆宗的另一个儿子江王登基,是为文宗,这才把政局稳定下来。文宗也是郭氏的孙子,他为人仁孝,对太皇太后的侍奉更是恭谨有礼,四方进献的时令鲜果、珍珠宝货,都首先送给太皇太后品尝赏玩。后来穆宗的另一个儿子武宗即位后,因为太皇太后是他的亲祖母,加上郭氏家族鼎盛,门第高贵,所以对郭氏更是尊宠无比。郭氏的丈夫、儿子和三个孙子相继都做过皇帝,她也享尽天下荣华富贵。
可是,武宗崇奉道教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在皇宫内院建了一座道观,御题为“望仙观”。他吃了道家“仙丹”之后,身体日渐衰弱,以至不能临朝。武宗病重,宦官们再次开始争夺权力。左神策中尉马元贽等在宫内密布心腹,趁机夺权。而且擅传诏命说,皇子年幼,不能理国,由皇太叔光王李忱监理国事。不久,武宗驾崩,时年33岁。李忱即皇帝位,是为唐宣宗。这样,郭太皇太后,又从前三个皇帝的祖母,成为新皇宣宗的母后。
宣宗与郭太后是母子身份,按理应该更加奉孝,然而,宣宗对郭太后不仅不孝,反而十分不敬。原来,宣宗的生母丹阳人郑氏,曾是郭氏的侍婢。宪宗时常到郭贵妃宫中,这样郑氏就有机会接近皇帝,并为宪宗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李忱。
李忱登基后,郑太后多年受屈辱,今朝儿子当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便对郭太后冷嘲热讽,出言不逊,而且挑唆宣宗不要理郭太后。因此,宣宗对郭太后便十分冷淡,甚至无礼。
郭太后入居兴庆宫,颐养多年,历为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所奉孝,上下尊敬,如今人到晚年,反遭人白眼,地位骤然下降,郭太后心里十分不愉快。一天,她登上勤政楼眺望,心绪不畅的郭太后,突然跃身跳楼,幸好身后的侍女眼快手疾,把她紧紧抱住,这才避免于难。这件事顿时在宫中传开,多数人认为是宣宗不孝所致,议论传到了宣宗耳中,他更加痛恨郭太后。就在当天晚上,郭太后突然“暴卒”。
然而,就如何安葬郭太后又出现了矛盾。有司遵宣宗的本意,请将郭太后葬于唐宪宗的景陵外园,而太常官王皞却上奏,太后应合葬于附庙。因为唐宪宗未册封皇后,郭后正式册为贵妃,应依礼合葬。宣宗阅后大怒,令宰相白敏中责问王皞居心何在。王皞并不畏惧,理直气壮,指着宰相白敏中,仗义执言:“太皇太后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是宪宗在东宫时候的元妃,事宪宗为妇,后身历五朝,母仪天下,谁人不尊敬?”宣宗执迷不悟,仍是不听劝谏,而且将王皞贬为句容县县令。一直到宣宗的儿子唐懿宗登基时,王皞再次被起用,任为礼官,他又向懿宗奏郭太后的葬仪不合礼制。懿宗采纳了王皞的奏章,郭太后终于附葬于唐宪宗
郭太后究竟为何而死,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服毒自杀;也有人说她是被人毒死的。关于郭太后的死因,宫中、民间议论纷纷。
【汾阳堂】郭子仪后裔世系源流攻略2018-12-28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汾阳堂”是郭氏众多堂号中的一个著名堂号。
什么是汾阳堂?汾阳堂起源于唐代中兴名将郭令公子仪,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建辰月(3月)由代国公进爵为汾阳郡王。唐时汾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太原汾阳是郭氏的郡望所在地。唐时功臣受封大都被封于其祖先的旧望地所在。汾阳是所受封爵的地名,不是籍贯所在地。郭令公祖籍华州(华阴),是新望。他出生于长安常乐坊寿州刺史郭敬之宅(见《郭公神道碑》)。所称汾阳堂是在长安亲仁里汾阳王府院内。“汾阳堂”,本是厅堂的名称,是汾阳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后来用作汾阳王的族属和后裔的代称,即堂号。
河南大梁(开封)郭氏,江苏徐州(彭城)郭氏、如皋郭氏、常熟郭氏,江西吉州、宜春、万载郭氏,浙江桐庐、东阳郭氏,湖北浠水郭氏,湖南武陵、湘潭、湘乡郭氏,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南安郭氏,广东潮安郭氏,台湾、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郭氏,大都称汾阳堂。汾阳堂又称满笏堂,是由于汾阳王“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每逢退朝时,笏(圭)版满堂,琳琅满目,说明他们效忠国家者多,故称满笏堂。汾阳堂亦称点颔堂,由于郭令公“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点头)而已。”(见《唐书》本传)如湖南中湘沙头郭氏便称点颔堂。汾阳堂又称忠武堂,由于汾阳王“谥曰忠武”,如浙江诸暨、暨阳、浣东郭氏皆称忠武堂。所有汾阳堂、忠武堂、满笏堂、点颔堂,大都表明他们是汾阳王后裔。
小时看《打金枝》的戏和电影,开始对汾阳王郭子仪有了印象,以后又陆续接触了一些史料,方知郭子仪不仅是位教子苛厉的严父,而且还是位“再造唐室,功盖天下”的历史名人,出将入相。
康熙帝: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观其自谓不能禁暴,乃遭天谴数语。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
乾隆帝: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国;然后立非常之功,万世之业,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二公以忠正老成,为当世人望,加以非常之才功盖天下,是故亮殁而汉亡,子仪存而唐复。古今所称,不可诬也。当天宝之乱,明皇幸蜀,肃宗嗣位,河南、河北皆为贼有。蜂屯蚁居,不可耙梳,而子仪以朔方之兵,平定中原,收复两京,唐祚中复,其有功于唐大矣!天下略平,大局略定,谗臣伺图,夺其兵权。然朝命夕至,无绒于心,单骑克敌,感以诚信,非笃于君臣之。义动天地而泣鬼神者,能之乎。平生事,上忠御下恕,待人和,将诚,故朝恩以小人而知化。承嗣以使用傲狼而拜使,回纥以蛮豹而慕,灵耀以据汴而卫,勋名显烁,千古不朽,惟其忠义笃诚深限于心故也。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二:郭暧,字暧,子仪第六子,以太常主簿尚升平公主。暧年与公主侔,十馀岁许昏。拜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封清源县侯,宠冠戚里。大历末,检校左散骑常侍。建中时,主坐事,留禁中。朱泚乱,逼署暧官,辞以居丧被疾。既而与公主奔奉天。德宗嘉之,释主罪,进暧金紫光禄大夫,赐实封五十户。寻迁太常卿。贞元三年,袭代国公。卒,年四十八,赠尚书左仆射,初,暧女为广陵郡王妃。王即位,是为宪宗。妃生穆宗。穆宗立,尊妃为皇太后,赠暧太傅。四子:铸、钊、鏦、銛,铸袭封。
【祖先】
高祖:郭昶,隋朝凉州法曹掾;
曾祖:郭通,美原县主簿,赠兵部尚书;
祖父:郭敬之,寿州刺史,赠太保;
父亲:郭子仪,唐朝太尉、中书令,册号“尚父”,封汾阳郡王,赠太师。
【妻子】升平公主
郭暖夫妇之女懿安皇后郭氏为唐宪宗皇后,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皆为太后。
郭暧和升平公主有三子一女,女儿郭氏为唐宪宗李纯原配妻子即懿安皇后郭氏。广陵王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郭氏被封为贵妃。郭贵妃生唐穆宗李恒、岐阳庄淑公主。唐穆宗登基后,尊郭贵妃为皇太后,赠郭暧为太傅。
【儿子】四人,皆升平公主所出:
长子:郭铸,京兆府参军,官至卫尉卿、太子左庶子,先于母亲升平公主而亡,赠工部尚书。
次子:郭钊,右卫仓曹参军。妻子沈氏,唐代宗女儿长林公主之女。
三子:郭鏦,右赞善大夫,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娶唐顺宗之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朴射。
四子:郭銛(786年-822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宫苑闲厩使、驸马都尉、娶唐顺宗之女西河公主。无嗣,以公主与前夫沈翬之子为嗣。
【女儿】有史可查者两人,皆升平公主所出:
懿安皇后郭氏,为唐宪宗贵妃,唐穆宗生母;
次女郭氏。
郭暧一门不但有五人为当朝驸马,而且有一女成为宪宗皇后。宪宗李纯在即位前为广陵郡王时,取郭暧女为妃。广陵王父唐顺宗因为郭家对朝廷有特殊的功勋,加之昭懿公主又一直显贵于朝廷,因而对郭暧此女也特别优待。宪宗即位后,晋封她为贵妃,对她格外恩宠。元和八年(813),群臣连续三次上书,请求立郭氏为皇后,宪宗考虑宫中矛盾重重,害怕另生事端,于是没有正式立为皇后。但郭氏生一子,名李恒,被立为太子,后来又成为穆宗皇帝,因而郭氏虽未正式立为皇后,但实际上已处于皇后的地位了。
穆宗李恒即位后,首先给其母郭氏上尊号为皇太后,赠外祖父郭暧为太尉,外祖母昭懿公主为齐国大长公主,舅舅郭钊为刑部尚书,郭为金吾大将军。穆宗将其母郭皇后移居兴庆宫,每月三次率百官前往看望。每逢节日庆典,后宫内外贵妇前往祝贺,车骑壅塞了道路,金玉珠宝之声充满宫廷。穆宗更为孝顺,千方百计让其母高兴。郭皇太后曾游览骊山,在山上留连忘返,穆宗命令景王领禁军随从,并亲自到山下迎接,与其母欢宴数日才回到宫中。穆宗去世时,宦官中有人策划要郭皇太后临朝称制,郭皇太后斥责他们说:“你们是要我仿效武则天吗?现在太子虽然幼弱,但可以选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我为什么要干涉朝廷的事呢?”由此,内外对郭皇太后更为尊敬了。
敬宗李湛即位后,给郭氏上尊号为太皇太后。敬宗即位一年多也去世,郭太后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立即召江王李昂进京,即皇帝位,是为文宗。文宗生性谦虚孝顺,对太后十分有礼貌,凡是各地进贡来的瓜果海鲜与四方珍奇,一定先用来祭祀宗庙,然后送给三宫太后,剩下的才留下自己使用。
接替文宗的武宗皇帝李炎喜欢打猎游玩,角斗武打,选了许多年轻力壮的少年,经常出入宫中。一天武宗给太后请安,问太后:“怎么做才能成为盛世的天子?”太后告诉他:“谏官的上书应当亲自审阅,认为可以采纳的建议应当及时采纳,认为不可采纳的意见应当去问问宰相。不要拒绝正直的批评,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要使忠臣良将成为自己的心腹。这样做,就会成为盛世天子了。”武宗听后,很受启发,回去后即拿出大臣的奏章一一审阅。从此以后,武宗勤于政事,很少打猎角斗了。
郭太后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由于郭太后行为端正,事事从大局考虑,且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处理政事的能力,因而历朝都受到宫廷内外的尊宠,享有很高的威望。
郭氏家谱辈序表
郭氏家谱,入朝国成延,唯金照祖德,红玉显宗荣,如绍传世吉,付桂振佳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
4、天河郭分支:
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
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
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
6、严桥郭分支:
祖籍何地,无法追远。
7、张桥大路郭分支:
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
郭氏家谱字辈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
宗族
叔伯
),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
人文
,开自
姬周
。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
分土
,见并于晋,然
明德
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
虢国
在
春秋
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
德行
的
后代
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
燕国
,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
昭王
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
族谱
》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
木刻版
《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
读书人家
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
家谱
。作为
民间文化
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
禁书
,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
有的人
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
国史
,县有
县志
,家有家谱。留下
笔墨
,以供
后人
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
乡村文化
,亦随
中华文化
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
郭氏族谱
》、
民国
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
来历
、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中华民族
的
兴衰
历程
,也记叙了一些郭氏
家族文化
,涉及忠国治家
之道
、
文史
武略
等,如:蔡邑撰《郭有道
碑文
》、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
七书
家训
》及《
一家言
》、《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
前人
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郭氏宗族谱》,
全书
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
世系
。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
源流
,第三卷
家风
传记
。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
史料
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
家礼
》《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
历代
年世
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
仕宦
人物志
》《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
天福
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
郭庠生
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
欧阳修
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
郭氏家谱
叙》
唐
颜真卿
撰《郭
公庙
碑铭》
宋王彰撰《
汾阳王
碑记
》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
大清高宗
子仪赞论》
《
电视专题片
《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
古诗
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
尊亲
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
命民
,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
战国策
》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
晋语
》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
穷源
,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
春秋战国
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
应天
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
生子
仪公,
忠贯日月
,功盖天下,再造
王室
,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
纲目
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
士大夫
不得祖
诸侯
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
祠堂
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
伯父
,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
著述
,学通
今古
,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
诸公
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唐朝郭子仪的真正后代在哪里
郭子仪的后代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板桥郭村等地。
郭子仪的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迁徙。一支迁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迁往福建福州,又从海边州县迁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迁出海外。
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迁徙。一支迁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时前往杭州富阳,由富阳迁到福州,由福州迁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后子孙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由山西迁到安徽。一支迁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到江苏。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迁其附近。一支迁到江苏,由江苏到湖南,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郭子仪的后代经历一千多年时光,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台湾郭氏族人就是从沿海各地赴台生根。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主要集中在亚州。
扩展资料
当代郭子仪后代有哪些名人?
郭沫若(四川支族)著名诗人、作家。
郭味渠,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山东支族)笔名汾阳王孙;郭味渠之子:郭怡孮、郭莫孮、郭玫碂都是著名画家。
郭可慈,当代外语教育家、作家(江苏支族);郭可慈之子郭谦为著名传记作家、文艺评论家,笔名汾阳后谦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