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秋晚的江上现代诗和读《秋晚的江上》,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晚的江上现代诗和读《秋晚的江上》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秋晚的江上现代诗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原文:《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返回目录

读《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此诗言简意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归巢的鸟儿驮着夕阳,夕阳落在江上染红了芦苇的画面,非常富有情趣和生气。鸟儿、斜阳、江、芦苇构成一幅“倦鸟归巢图”,另外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不得不让我们钦佩作者的构思精巧、诗意隽永。
读现代诗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第二、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
第三、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第四、体味诗歌的情感。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抒发情感悬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返回目录

秋晚的江上的作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把它写下来

《秋晚的江上》这首小诗以清秀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 “倦鸟归巢图”。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整首诗富于旧诗词的情调,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刘大白也正是如此,他虽想试着去写纯粹的白话诗,但这首诗在格律上还些许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其受旧诗词影响的痕迹。《秋晚的江上》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