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礼记中庸中的亭子在哪和《礼记·中庸》作者是谁,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礼记中庸中的亭子在哪和《礼记·中庸》作者是谁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礼记中庸中的亭子在哪

礼记中庸中的亭子在距离岳麓书院约200米的路上,名为自卑亭。

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须从低处开始。

自卑亭是岳麓书院的附属建筑,在古代,亭子周边是阡陌纵横的农田,建亭供行人歇足之用。现在四周都是宽敞的街道,亭子矗立在人行道上。

发展历史

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长沙郡丞赵宁在路旁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嘉庆17年(1812年),岳麓书院院长彭名曜移建于通向书院道路的正中。现存自卑亭为清咸丰11年(1861年)建造。

自卑亭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告诫人们,不论是道德修养还是学业休习,都必须从近处着眼,从低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

返回目录

《礼记·中庸》作者是谁

是孔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享年82岁。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扩展资料

孔伋的思想

天命

孔伋的天命,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天道与其必然表现的统一。天命是天道表现作用,这种表现作用作为规律,就是性。自天道以下的一切都在循其性而动之,而表现之,这就是道。

中和之道

对孔子说,礼作为人行大法,虽然是仁本身的具体大全,但它与行仁的具体情节相联系,便以“克己复礼”为尺度而转化为一个中庸之道。

返回目录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哪里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翻译: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出处:出自战国末期至西汉子思创作的《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翻译:孔子说:“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扩展资料:

《礼记·中庸》赏析:

《礼记》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它也是《四书》中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著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待人、交友、为政、处事,要得心应手,恰到好处,都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今日,研读和借鉴《礼记》中的智慧,显得弥足珍贵。

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

返回目录

礼记中庸的亭子在哪里

《礼记·中庸》的自卑亭在湖南省长沙市。

自卑亭位于长沙岳麓山下岳麓书院东面200米处。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自卑”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勉游人。

结构布局

亭为正方形平面布局,为传统框架结构,四面为土质筑墙。原东西向开门,一条石径自江边而来穿亭而过直达岳麓书院,昔日游人在此作小憩后再登。

自卑亭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告诫人们,不论是道德修养还是学业休习,都必须从近处着眼,从低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