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放翁家训翻译和放翁家训全文文言文翻译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翁家训翻译和放翁家训全文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放翁家训翻译
《放翁家训》翻译:才思敏捷的孩子,是最容易学坏的。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可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平常要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多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一定要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去与轻浮浅薄之人交朋友。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放翁家训》原文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放翁家训》出自陆游。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放翁家训全文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家训》翻译
江端友《家训》译文:
大凡人在饮食时知道物的由来,五谷食物是农人经过播种收获的艰难过程,在天地间风调雨顺时才长成的,再把生的做成熟的,这些都是不容易的。肉食美味则是杀牲断命而来,那苦难是难以言表,想起来真使人不忍心食用,又何况选择好坏,产生厌嫌之情?人在一顿饭吃饱之后,不管是八珍美味,还是杂生丛草,都视为臭腐之物。因而,任随家庭多丰厚,也需节俭,口要能塞饱肚子,就自足了。要知道门外有无数的人,有尽力辛勤劳苦而不能得到一顿饱饭的人,有整天饥饿而不能得到食物的人,我无功而坐享食物,岂能更有什么选择!如果能这样,不仅少欲而易于满足,也可算是对进学的一大帮助。我曾经说想学道应当以刻苦淡食为先,人生直接可得上寿的,也没有多少,况且须臾之间,便就离开人世,因而不以此时学道、恢复本性,返归其本,而只知满足腹之欲,养肥这一躯体,这真可谓白做了一世人。吃罢饭无事,经史文典随意读上一二篇,对人都是有益的,这胜过把心思用到别处。
和人交流,应该选择端正高雅之士,如果泛交终会后悔,况且长时间和那些人在一起,受他们影响,终身想做贤人,也是不可能的。谈论别人,不要深及人家的是非,应该想想,知道人家谁是谁非即可。玩棋是高雅之戏,可以说玩玩无妨,不要和女人嬉笑无节制,以败损自己的意志,这是最不可以做的。既然自己不自重,必然被有识之士所轻视。人,作为人,所有的被人轻视无不是自取的,你们可要记住这点啊!
江端友《家训》原文:
凡饮食知所从来,五谷则人牛稼穑之艰难,天地风雨之顺成,变生作熟,皆不容易。肉味则杀生断命,其苦难言,思之令人自不欲食,况过择好恶,又生嗔恚乎?一饱之后,八珍草莱,同为臭腐,随家丰俭,得以充饥,便自足矣。门外穷人无数,有尽力辛勤而不得一饱者,有终日饥而不能得食者,吾无功坐食,安可更有所择。若能如此,不惟少欲易足,亦进学之一助也。吾尝谓欲学道当以攻苦食淡为先,人生直得上寿,亦无几何,况逘巡之间,便乃隔世,不以此时学道,复性反本,而区区惟事口腹,豢养此身,可谓虚作一世人也。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慢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棋弈雅戏,犹曰无妨,毋及妇人,嬉笑无节,败人志意,此最不可也。既不自重,必为有识所轻,人而为人,所轻无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2.急求《陆游家训译文文言文翻译参考书目: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爱问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比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今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引自《放翁家训》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阅读下文
小题1:年轻人担忧
小题2:A
小题3:最易坏
小题4:治学人际交往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几句翻译文字上的区别,抓住原句的关键词一一比照,用反选排除法,有译错的就排除。本句中关键是“药石”和“贻后悔”,把“石”理解为“石头”显然是错误的,先排除BD两项。古文中大多是一字一义的,“贻”通“遗”,“遗憾”的意思,故A对。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文意,读弄内容,抓住短文第一句理解,从中找出关键字词概括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此句理解概括。
4.【文言文翻译:《包拯家训》】
包孝肃公家训②云:“后世子孙仕宦③,有犯赃滥④者,不得放归本家⑤;亡殁⑥之后,不得葬于大茔⑦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⑧又云:“仰⑨珙⑩刊(11)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12)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字词注释】①选自《能改斋漫录》.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执法不阿,谥号孝肃.②训:教.③仕宦(hu4n):做官.④赃滥:贪污财物.滥,贪.⑤本家:老家.⑥亡殁(m$):死亡.⑦大茔(y0ng):祖坟.⑧押字:在文书上签字.⑨仰:敬词,旧时公文用语.⑩珙(g%ng):包珙,包拯的儿子.(11)刊:刻.(12)诏(zh4o):告,晓喻.【诗文翻译】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5.《朱子家训》古文及翻译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口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6.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人生小幼
人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长大以后,就容易分散,因此应该早早的教育,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
我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到了今天,十年都不曾理会却还是不会忘:20岁之后,所背诵的经书,一月不去理会便会废弃。然而有人生活困顿坎坷,在盛年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应当后来接着学习,不可以放弃。
孔子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
曾子70岁才开始学习,然而名扬天下。荀子50岁开始学习,不断游学,仍是大儒,公孙弘40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凭借此而就成为了丞相,朱云也是40岁才开始学周易、论语,皇甫谧20岁才被教受孝经、论语:他们都成了学士,这都是早早沉迷晚上才睡觉的(废寝忘食的,早睡晚起d)。
人们在婚冠之前没有学习就说是迟了,便开始疏懒懈怠,实在是愚蠢。小时候学习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阳,老年时学习的就如同点着蜡烛夜间行走,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7.文言文翻译
(牛)弘当时极受尊贵恩宠,但是车马服饰依然简陋。侍奉皇上完全遵守礼节,对待下级非常仁义,不善于言谈但是行为非常端正。皇上曾让他去宣读圣旨,牛弘到了台阶下,说不出话,回来向皇上谢罪,说:“把圣旨的内容忘记了。”
皇上说:“像宣读圣旨这样的小差使,本来就不是宰相的职责。”更加陈赞他质朴正直。大业(隋炀帝年号)期间,他受到的恩宠非常隆重。他生性宽厚,立志学习,就算职务繁杂,书也不放下。隋朝的旧臣,始终得到信任,从没有遇到灾患的,只有牛弘一人而已。他有个弟弟叫牛弼,喜欢喝酒,经常酗酒,曾经因为喝醉了,射死了牛弘架车的一头牛。牛弘回到家里后,他的妻子迎出来对他说:“叔叔把牛射死了。”牛弘听说后,没有因为奇怪而询问,只是回答说:“做肉吃。”坐下后,他的妻子又说:“叔叔忽然射死了牛,这很不寻常!”牛弘说:“已经知道了。”脸色依然,读书不停。他的宽和达到了这种地步。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翻译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的翻译: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
正确的断句: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
出处:南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放翁家训·序》原文: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
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
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放翁家训·序》原文翻译:
我家在唐朝作过宰相的一共有六人,都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流传下美好的名声。想到后世子孙不能够侍奉伪朝,苟且地贪图富贵,因而羞辱先生名声,便弃官不入仕。向东迁徙度过长江,沦为一般老百姓。
孝顺友爱的品行在家中推行,忠诚守信的名声在乡里显扬,家法令人敬畏,很久都没有改变。宋朝兴起后,天下一统,陆家于是与时代一道兴盛,此后百余年间,文豪名儒相继出现,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孙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潜心于治学,代代相承,从此,又成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昌盛无比了。
然而我对于这种情况私下里仍有惧意,天下之事,常常在困顿贫乏中成功,而在奢侈享受中失败。我在童子时,先父曾谆谆教导说,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终身未曾积累更多的财产;家人有稍微改变旧俗的,就很不高兴;晚年时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就继续居住)。
祖父楚公少年时尤其贫苦,衣带破旧,就用绳子接续断裂处。祖母秦国夫人曾经作了一件新襦裙,攒了好几个月的钱才能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粥饭弄脏了它,竟至于哭泣着不肯进食。
小姑嫁给石家人,回娘家探亲,食物中有笼饼,她立即起来道歉说:“我浑浑噩噩的,都不知道是谁过生日。”旁边的人有的偷偷发笑。楚公叹息说:“我家从前,好几天都喝粥,每年过节或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这些人又怎么知道呢?”
当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以喝粥吃饼作为泰然之事,像这样愀然叹息。我出生得太晚,所听说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子弟,又将要不再听闻这些事了。而旧时的家风此时已经毁坏严重。
子弟们厌恶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向往肥肉精粮的富贵生活,常常还把以前的事当做忌讳不让孩子们听闻。这样家中风气放任而不能再恢复,并且有把子孙陷入危险受辱之地,沦落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中的危险。回想从前祖先们父子兄弟致力于耕织种桑,安居乐业而终身不必愧疚后悔,这是可以重新恢复的吗?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如果屈节用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啊。子孙们一定要以之为戒,这样就还没有毁坏亡费的端倪。
《放翁家训·序》鉴赏:
这是陆游为所作家训写的序。陆氏家族至陆游时,已数世为官,家中子弟,自幼养尊处优,逸裕安乐,不知艰难,“厌黎藿,慕膏粱”,对先人的节俭讳莫如深,这不能不使陆游深感忧虑。他以为,骄奢之风一长,则陆氏子弟“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之虞,因而,他在本文中对子弟作了语重心长的劝诫。
这篇序文,简略地写了陆氏家世,又历叙其先人节俭的事实,希望子孙能保持陆氏家族节俭的传统,并指出了“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的道理。同时,他又告诫子孙:“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耻”,千万不能做此等有辱门庭之事,更不能毁了陆氏“廉直忠孝”的家风,以保持陆氏的家业长盛不衰。
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翻译
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翻译是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
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出自陆游家训《绪训》。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生长于南宋偏安之时,所以自幼就面对国破之痛,一生都主张北伐中原,即便因此影响仕途也在所不惜。陆游生有七个儿子,为了教育好后代,陆游专门撰写了《绪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子女如何立身处世。后世也称《绪训》为《放翁家训》。
陆游《绪训》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陆游中年时所作,第二部分为陆游晚年所作。陆游在家训中,并没有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读书做官,但即便务农,也不能学坏,天分不高,也要读书。而且特别提醒,聪明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学坏,所以,孩子聪明就更要注意教育,而不能丝毫放松。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