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韩琦的人物生平和北宋名相韩琦在历史上做过哪些事,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韩琦的人物生平和北宋名相韩琦在历史上做过哪些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韩琦的人物生平

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韩琦一时名闻京华。
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宋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0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
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况且“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
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041)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一万八千人,以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这正是西夏军队发出的合击信号。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6000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
 好水川之战,元乃是昊用陕西落第举子张元之计,大败韩琦,张元乃作诗一首投掷宋境,讽刺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
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观察使。
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
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西夏在战争中虽多次获胜,但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于是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其中称赞韩琦道:“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勃。琦汝副衍,知人予哲。”
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
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著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速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一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庆历四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到了五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全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庆历五年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皇祐五年(1053)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时在河东路担任走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为人贪恣,仗势不法。韩琦上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交涉,收回了这些地方,并立石为界。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边百姓迁徙内地,致使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庆历四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就曾建议解除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沿边之地禁耕令,以增产粮食,供应边防军需,却为军帅明镐所阻。十余年后,韩琦于至和二年(1055)春再次建议,才得以实行,开垦田地9600顷。
至和二年二月,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今安阳市)。在家乡,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嘉祐元年(1056)七月,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韩琦就职朝廷枢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仁宗的建嗣问题。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而从至和三年(1056)开始,仁宗就时常犯病,一时人心恐慌,议论纷纷。大臣们接连上疏,极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当中尤以包拯、范镇言辞恳切,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进士及第,不久就给枢密使韩琦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携,这封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嘉祐六年(1061),韩琦再提建储之事,认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终于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七年九月,韩琦封仪国公。
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慈圣太后曹氏垂帘听政。皇太后思想守旧,一些宦官不断向太后说英宗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费了不少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呜咽流泪,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婉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1064)五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五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
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问题向英宗陈说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以为“义勇”,三丁选一,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御,既可增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
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问题表面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于是确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
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但韩琦仍坚决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为淮南节度使。正在这时,宋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发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坚决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李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
熙宁元年(1068)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许便宜从事。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坚决抵制。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他对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针对辽朝利用宋朝与西夏战争和国内危机时要求割让领土,韩琦也表示应该拒绝辽朝的无理要求,献策加强防范,增强对辽朝的军事准备,用武力抗击侵略,洗雪旧耻。“臣今为陛下计,宜遣报使,且言:‘向来兴作,乃修备之常,岂有它意。疆土素定,悉如旧境,不可持此造端,以堕累世之好。’可疑之形,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谀,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充。若其果自败盟,则可一振威武,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矣。”
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庭。 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 宋代宰相 官衔 西历任期 宋历任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1058年6月30日-1061年10月6日 嘉祐三年六月丙午-嘉祐六年八月庚子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1061年10月6日-1067年11月5日 嘉祐六年八月庚子-治平四年九月辛丑

返回目录

北宋名相韩琦在历史上做过哪些事情,对局势有什么影响

在热剧《清平乐》第一集中,宋仁宗去梁家铺子吃蜜饯时,碰上一个为梁家铺子打抱不平与恶霸对峙的年青人。宋仁宗对他颇有好感,便建议他报官,由官府来处理。谁知,这个年青人不领情,还说官比恶霸还狠,又把大宋皇帝骂了一顿。弄得仁宗皇帝十分不快,悻悻而归。这个年青人,就是后来有名的北宋“十大名相“之一的韩琦。

他可不简单,出生于世宦之家,祖父辈身居要职,儿孙辈更显赫,自己亦“相三朝、立二帝“,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荣列“大宋功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配享宋英宗庙庭。

一、进士出身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公元1008年出生于相州安阳(今河南)世宦之家。其祖父韩构曾任太子中允,知康州;父亲韩国华历任太常少卿、泉州刺史、右谏议大夫等职。

在起点就是多数人终点下成长的韩琦,兼之自身努力,刻苦念书,自是学富五车,才华出众,不仅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词作文选问世,其书法亦有所成,所攻“正书“让时人点赞不已。

更为突出的是,“学霸“韩琦不仅在致仕生涯灿烂辉煌,在治军打仗戎马生涯中也是一把好手,可谓出相为将,样样了得,与写下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同为北宋同一时期最了不起的文武全才。

仁宗天圣五年,即1027年,20岁不到的韩琦即通过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士及第“。不久,韩琦得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山东),由此步入仕途。第一份工作有近三年的时间,因母亲胡氏在天圣八年去世。

按制,韩琦去职回家“丁忧“,守孝三年。期满,朝廷召令韩琦回京,历任太子中允、太常丞(直集贤院)、监大藏库等职务。因韩琦工作认真负责,于景佑元年(1034年)9月即提任为五品职务“开封府推官“。时年,韩琦仅27岁。

在这个职位干了二年多时间,韩琦又迁升四品大员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次年,转任右司谏,知谏院,当了一名权力很大的谏官。

二、片纸落去四宰执

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刚直忠正的韩琦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尤以“敢于直谏“著称。史载其:“凡事有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念,前后七十余疏。“也就是说,韩琦在三年时间累计上呈了七十多道弹劾官员的奏疏。

最有名的便是那道史称“片纸落去四宰执“的经典弹劾,即1038年北宋时逢天下大旱,灾民流离失所,灾异又频繁不断,而当朝宰辅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四人置若罔闻,尸位素餐。而立之年的韩琦非常气愤,便上了一道《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的谏书。宋仁宗看罢,很欣赏韩琦为民着想的诤言,当即将王随等四名宰执罢免,另启用能臣赈灾济民。韩琦不畏权贵、刚正直言的名声不胫而走,深得百姓爱戴。

三、入川赈灾,抵御西

夏1039年,因四川出现严重的旱灾,宋仁宗便改任韩琦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赴川处置灾情,同时看看朝野上下拥护的“诤臣“韩琦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有无真才实学。韩琦入川后,先减免灾区赋税,着手处理冗员,又将常平仓中的粮食分发灾民,同时在各地添设稠粥及时赈灾济民……

一系列果断清晰的举措让四川旱灾迅速得到有效治理,不利影响逐渐消除。蜀民曾不无感激地称他“使者之来,更生我也。“由此,韩琦又博得“能臣“之称,遂得到宋仁宗十分看重。

康定元年,即1040年正月,西夏大举进犯延州(今陕西西安)。宋仁宗便传有军事才能的韩琦去历练历练,令他与范仲淹二人同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配合统帅夏竦抵御西夏,共守西陲。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抗击,韩琦与范仲淹在军中的名声大振,西夏兵也深惧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由此传开,时称“韩范“。

庆历三年(1043年)4月,宋夏转入“庆历议和“阶段,边关形势缓和后,宋仁宗便召令韩琦、范仲淹二人回京,同任枢密副使,会商政治改革。

四、支持“庆历新政“

范仲淹即向仁宗皇帝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的主张,韩琦也早有这些想法,期望以此革除朝政诸多时弊,使大宋早日“强兵富民“。韩范两人不谋而合,又联合富弼等重臣组建改革班底,迎得仁宗皇帝许可后,便着手实施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侧重于军事改革的韩琦,在当年8月奉诏宣抚陕西处置饥民起事后,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拟以“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就在韩琦等人大刀阔斧地实施朝政改革时,既得利益集团又一纸“朋党“的政治诬陷飞落在他们身上。这正是宋仁宗担心之处,在宁可信其有的误导下,宋仁宗让步妥协,便将改革派一一贬到地方。

韩琦无奈之下,自请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不到两年,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不过,坚韧的韩琦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得以在地方历练,积蓄能量,厚积薄发,后来东山再起。

五、三下基层,首次任相

韩琦在扬州兢兢兢业业工作两年后,转为京西路安抚使,知郓州(今山东东平),不久改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这次韩琦下基层,主要接手的是军事方面的职务。韩琦也乐在其中,坦然面对,历练时间竟长达十一年。

庆历八年,韩琦转知定州(今河北)后,进级为资政殿大学士,加观文殿学士。在定州干了五年时间,即着力操练“定州军“,大力整顿军队,很有效果,誉之“精劲冠河朔“,后来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防御力量。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朝廷又改任韩琦为武康军节度使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在并州,韩琦收回了被契丹冒占的天地庙、阳武寨等地,还向朝廷建议开恳河东沿边之地以种粮备边事之需。得到许可后,韩琦开垦田地近万顷,为储备粮草夯实了不可或缺基础。

至和二年(1055年),韩琦因病自请回家乡相州疗养。期间,自建精美堂舍“昼锦堂“,1702年更名为昼锦书院,后来成为“安阳五中“的前身。嘉祐元年(1056年)7月,宋仁宗召令下地方历练已有十一年的韩琦马上回京,委以重任,先授枢密使主管军政要务。

次年6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领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封爵仪国公。时年51岁的韩琦,由此位极人臣,开启十年的为相生涯。

返回目录

韩琦一生有着怎样的故事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1008年出生在世宦之家,其父韩国华任泉州剌史时生下韩琦。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

史载韩琦“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1027年,韩琦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1034年月迁开封府推官。1035年,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1036年,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70余疏”,尤其以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

当时灾异频繁,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韩琦连疏4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80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4人同日罢职。韩琦一时名闻京华。

韩琦还严厉抨击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官场腐败作风,建议宋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粥棚,救活饥民多达190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1043年,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两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其中称赞韩琦说:“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

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于当年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10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

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1047年,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扬州徙知郓州。年末,韩琦徙知成德军,后又移知定州。

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办法,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1055年,韩琦以身体有病自请改知相州。在家乡,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1056年,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当年,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1059,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1063年,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慈圣太后曹氏垂帘听政,太后与皇帝之间关系颇为紧张。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费了不少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呜咽流泪,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做主!”

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

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唯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

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

1064年,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后来,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

1067年,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

1073年,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1075年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10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除政事之外,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0卷、《河北奏议》30卷、《杂奏议》30卷、《安阳集》50卷等。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韩琦

返回目录

北宋政治家韩琦生平简介 韩琦是怎么死的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宋仁宗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去世,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
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返回目录

北宋宰相韩琦简介生平 韩琦怎么死的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有名将领,他也是著名的宰相,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即公元1008年8月5日)出身世宦之家,据韩琦墓志记载他的祖籍在河北赞皇县。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形容的是人有容人之量,非常大度,身为宰相的韩琦是否也是很大度呢?
没错,韩琦作为宰相,是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为人自然也很大度,古文《韩琦大度》就是讲的这个意思,那我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吧。《韩琦大度》原文如下:
韩魏公在大名曰,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意思是: 韩琦管理北都,他的表兄弟有中献给他一只玉杯,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这个杯子从里到外都很美,没有瑕疵,是个非常好的东西。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那个表兄弟,也非常喜欢这个杯)。于是打开好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台布覆盖着,把玉杯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饮酒,没想到意外发生了,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那武官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武官说:“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韩琦作为宰相,宽宏大量,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性格也成就了他的政治抱负,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因此也才能在宋代三个皇帝当政时仍然身居高位。
韩琦精识
可能大家都知道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宰相,相州安阳人。出身世宦之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
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可以说韩琦,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么我们可曾听说或者看到过韩琦精识这篇文章呢?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
这篇文章讲的是:宋太宗和宋仁宗都曾经在大名府郊外打猎,并题过数十首诗.贾昌朝任大名知府时,把这些诗都刻在石碑上.韩琦到了大名后,则把这些石碑藏在了班瑞殿的衬壁内.有人劝韩琦拓片摹本呈献给皇帝.韩琦说:“保存起来就可以了,何必呈上去呢?”这个人不理解韩琦是什么意思.韩绛来到大名以后,就把诗临摹下来上呈给皇帝了.韩琦知道此事后,叹息道:“我从前难道不知道把诗呈献给皇上可以讨好卖乖吗?只是顾虑到皇上正血气方刚而锐意平定四夷,不应该愈加引导他这样做了.”
石介编撰《三朝圣政录》,准备呈献给皇帝.有一天他来请教韩琦的意见,韩琦指出其中有几件事不可上,其中一件是,太祖沉迷于一个宫女的美色,以致经常延误上朝时间.群臣有些非议,后来太祖觉悟了,便乘宫女熟睡时把她杀了.韩琦说:“这件事难道可以作为万世效法的典范吗?已经沉迷于她,却又因为悔恨自己的沉迷而杀害无辜之人.她有什么罪过?假使以后又有宠幸的人,那就要杀不胜杀了.”于是石介便删去了几件类似这样的事,同时他也十分佩服韩琦精到的见识~

返回目录

历史上的韩琦是怎样一个人

前段时间热播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让许多观众对北宋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我们就借《清平乐》这个话题来聊聊剧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韩琦,看看历史上的韩琦是怎样一个人。

韩琦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正面,《宋史》中称他:“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后世诸多名家对韩琦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他功在社稷,是当之无愧的三朝贤相。那么韩琦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夜读史书对此有不同观点。

韩琦少年成名,32岁就以副总指挥身份被派往西北主持北宋对西夏的战事,由此可见宋仁宗对他的器重。然而韩琦却并没有表现出与其名望相匹配的能力。在“宋夏战争”关键一役中,韩琦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结果导致宋军大败,一万多名宋军将士战死沙场。事后,韩琦将战败的“黑锅”都扣到战死的将领任福头上,指责其轻敌冒进,没有按自己制定的既定路线行事。由于任福死无对证,因此没人说得清到底是谁的错。

韩琦军事才能平平,但对武将的脾气却很大。名将狄青手下有一位叫焦用的部将犯了点事落到韩琦手里,韩琦二话不说就下令将焦用斩首。狄青卑躬屈膝地对韩琦说:“焦用是个好男儿,请大人从轻发落。”韩琦却冷冷一笑说道:“东华门外以状元之名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们这些武夫算什么东西,也敢在我面前自称好男儿?最终,韩琦不顾狄青的苦苦哀求,将焦用斩首示众。

韩琦在宋仁宗时期官至宰相,其个人政治能力应该还是比较出众的,但也难以说出在国计民生方面有什么突出贡献。宋仁宗在位中期推行的“庆历新政”,主要执行人是范仲淹、富弼,韩琦只是众多支持者中的一个。

事实上,真正决定韩琦历史地位的是在宋仁宗晚年的时候。由于仁宗没有自己的子嗣,所以皇储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时任宰相的韩琦向皇帝提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在以韩琦为首的众臣们步步紧逼之下,宋仁宗只好同意立养子赵宗实(仁宗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为储君,并赐名赵曙。

宋仁宗死后,赵曙承袭皇位,是为宋英宗。韩琦作为定策第一功臣,深得英宗信赖。

宋英宗即位后,表现出种种荒唐行径,比如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出席宋仁宗的丧礼,对养母曹太后出言不逊等。曹太后对此非常震怒,可韩琦却威胁曹太后道:“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安稳。”(如果官家出了什么事,太后您的地位也会不稳。)一向以谦谦君子自居的韩琦,在仁宗去世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开始露出了凶狠的獠牙,不得不让人感叹世态炎凉。然而对宋英宗来说,韩琦是忠君的楷模,所以英宗及其子孙们对韩琦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宋神宗(宋英宗之子)即位后,大宋王朝历年累积下的各种弊端已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发展。为了让国家重新得到振兴,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开始推行“王安石变法”。然而,变法因触及到了权贵阶层的利益,因此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抵制。

就在王安石颁布“青苗法”后不久,韩琦就给皇帝宋神宗上呈了一份奏章,里面强烈斥责变法劳民伤财,影响民生。宋神宗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以为韩琦所言句句属实,他由衷感叹:“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然而事后经过调查,宋神宗才知道底层百姓对青苗法非常拥护。“王安石变法”这才得以继续被推行下去。

那么韩琦为什么要抵制变法呢?说白了还是利益作祟。“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核心原则就是:济贫困、抑兼并。说得通俗点就是,牺牲权贵阶层的部分利益,让底层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韩琦家族世代为官,到了他这一代达到顶峰,各种明里暗里的收入不计其数,他在家乡田庄更是大到看不见边际。“王安石变法”要从韩琦这类权贵阶层手中“虎口夺食”,因此作为权贵的代表人物,韩琦自然挺身而出为自己的利益代言。

最为可笑的是,当年二十多岁的韩琦曾在朝堂上公然斥责宰执大臣们擅弄权术。结果几十年过去后,韩琦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返回目录

韩琦简介 韩琦的主要成就

1、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2、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曾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正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但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步入中年以后的韩琦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未实行大的改革举措,也未能彻底扭转北宋的境况。
3、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正如时人所言:“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返回目录

北宋的名臣韩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代的文人牛,牛到如何的程度?我想很多人都了解这一点,在庞大的文官群体中,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以“东华门外唱名为好男”这句话,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韩琦能得到宋仁宗的宠爱,和他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韩琦历侍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第二名入仕,到最初授予将作监丞、淄州通判,到最后入阁拜相,到去世追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配享英宗庙庭。

昭勋阁是南宋的第五任皇帝理宗赵昀在即位后第二年所设,仿照汉代云台、唐朝凌烟阁也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供奉其中

这里唯一不同的是,高宗庙配飨的张俊,而昭勋阁为张浚存在出入,至于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还有待考证;宁宗庙配飨功臣赵汝愚,是之后加加进去的,刚开始昭勋阁是二十三位功臣。

韩琦的主要功勋:

一是为相三朝,拥立二帝。仁宗连失三子、身体患病,是韩琦极力劝说下,仁宗立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为皇太子,改名赵曙,也就是后来英宗。英宗继位后,由曹太后垂帘听政,由于不是亲生关系,帝后一度紧张,又是韩琦从中调和,让曹太后撤帘还政,化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危机。英宗病重之际,又是韩琦劝说立颖王赵顼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神宗。

二是抵御西夏,稳定边疆。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参与宋夏战争,阻止了李元昊的进一步对宋朝的扩张。治军有方,理民得法,在边境和军中威望甚隆。

三是主持改革,庆历新政。韩琦与范仲淹、富弼等都是宋仁宗支持的改革派,参与政治改革,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改革,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

返回目录

如何评价宰相韩琦他出生在北宋的两次重大改革时期,对于改革他有何看法

宋朝至宋太祖始,讲究的便是文官治国,政治比起其他的不少朝代而言,相对于民主不少,士大夫的地位空前的高,对于国家大事的发言权也更高,在这特殊的时间段里,就诞生了不少在后世闻名的文人,譬如苏轼,譬如范仲淹,又譬如韩琦。
作为北宋仁时期的宰相,韩琦是当时士大夫之中最高的政治代表,从仁宗到神宗,他一共辅佐了三代帝王,参与了北宋的许多重大事件,被后人称为“宋朝第一相”,虽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的丰富,但可能是因为他在宋代这个名人都带“文气”的时代,更偏向于是一个政治家而非文学家,所以在后世人心中,他没有像他的同僚一样具有“高人气”,或许仅有提到北宋政治的时候才会对这个人说上一二笔。
一、出生名门,性格纯一
韩琦出生于公元1008年,是典型的北宋中期人物,他的父亲是北宋的名臣韩国华,官至右谏议大夫、泉州知州,可以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不过韩琦并没有怎么享受到过父爱,因为韩国华在韩琦四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年幼的韩琦是在母亲和哥哥们的抚养之下长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韩琦形成了“大志气,端庄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后来也影响着他的仕途。
二、早期仕途,不甘堕落
天圣五年,年仅19岁的韩琦便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明道二年,他开始掌管左藏库的收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差事是吃力不讨好的,怎么做都一样,做不出来什么实事,自然很难得到升迁的机会。
但是韩琦却并没有这样想,他不仅将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得很好,还向仁宗请求设立“传宣合同司”,免去主管清点,仁宗自此,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体之中蕴含的潜力。景佑三年,他又担任了右司谏的职位,完成了自己职位上的多重跳。
在宋代,御史台和谏院两个机构专门负责谏诤,其中以谏院为甚,而韩琦正是在谏院担任谏官。谏官这个职位在宋代并不“吃香”,在《宋史》之中就有记载,曹修古曾带着十二个御史去早朝,路上看到两个宦官骑马没有躲避,这是与理不合的,于是“呵者为止”,一般来说,宦官的地位十分的低下,但是这行御史却“反为所骂”,由此可见,在当时,谏官的地位其实有些低。
三、直言善谏,稳步提升
但是韩琦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不高而退缩,相反,他直言善谏,这种“善谏”从他在掌管左藏库收支的时候就敢向皇帝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已然能窥见一二,更不必说他担任谏官之后。韩琦自己就对自己的谏言写下如此的评论:“善谏者,无讽也,无显也,主于理胜而已”,正是这样的“窍门”加上自己敢于谏言的性格,才使得韩琦在谏言这条路之上走的十分平稳。
韩琦担任谏官三年,在此期间内,他改变了北宋前期谏官不敢谏的现状,使得谏官的地位稳步提升,最终甚至能和宰相相抗衡。
康定元年,北宋在三川口惨败,这次战争让那样“居庙堂之高”的统治阶级不能够在做着大国梦,仁宗派遣韩琦和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前往前线。
四、经历挫折,逐渐成熟
韩琦在军事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在他的领导之下,军队之间的配合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他也并不是全对,他看不清局势,盲目主战而忽视了防守的重要性,尤其是他和范仲淹二人之间的分歧,更是使得战况急转直下,最终使得好水川大败,宋损失惨重。
不过在后期,韩琦获得了改变,开始注意到防守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觉得只要攻打就能够获得胜利,可以说,这段军旅生活,让韩琦飞速成长。
原本的他不过只是个“居庙堂之高”只会为国为民忧愁的文人学者,一个只能够看到表象而思考不到内在的年轻人,他张扬,带着年轻人独特的锋利,而在这之后,他蜕变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他会去思考,会去探索,会去权衡得失。
对于两次变法改革的不同看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当然了,韩琦在历史之上留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参与过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这两次宋代重要改革。
先说庆历新政,他是这场政治改革之中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对于新政的看法,提出来措施,另一方面,即使在新政失败的时候,他也并没有把自己摘出来置身事外,而是为改革派辩护,由此可见他的风骨。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公元1056年,韩琦又重新回到政治的中心,拜枢密使,两年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又三年,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韩琦,成为了北宋的宰相。
值得一提的是,韩琦积极参与了庆历新政,并且维护改革派的利益,但是在王安石变法时,他却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阻碍,岁月真的能将一个人从改革派变成保守派吗?韩琦真的变了吗?其实不然。
那么韩琦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呢?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便是财政,他向神宗谏言设立了“三司条例司”,在这样的改变之下,原本的三司系统成为了虚设,其权利也被削弱,其导致的后果只会是“冗官冗费”。宋朝为了限制武官的权利,大肆设置文官,这本来就已经让宋朝的财政出现了一定的空洞,朝政之上更是愈发腐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设置一个单独的机构,只会将这潭浑水搅的更混。尤其是这个机构的权利范围还极大,破坏了原有的政治体系,政治体系被重新打破重新洗牌,没有人知道结局是好是坏,韩琦也只能权衡利益,选择反对。
而韩琦批判更加严重的还是王安石所说的青苗法,在王安石的原本意图之中,青苗法是“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补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的,这是好事,但是真正执行下来,却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好。
韩琦认为,青苗法规定了乡村五等户所借的青苗钱数,户等越高,借钱则越多,但是那些上户真的会借钱吗?他们本身是以放贷者的身份存在的,会成为借贷者吗?而且如果人户不愿意申请青苗钱时,要结罪申报,如果说提举司派人劝说,人户愿意申请之后,地方官员还会受到处分,这样算来,很容易出现强制发放青苗钱的行为。
可是青苗钱本身是有利息在的,这损害的就是老百姓的权益。而且让有一定资产的人为没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保,贫民还不起钱的时候,这些有经济实力的人要代为偿还,这确实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但是,这些有资产的人难道就是活该为别人买单?
当然,除了这两点外,韩琦还反对了王安石变法的不少条例,但是仅仅从上文的两点就可以看出,韩琦并不是随意反对的,而是有凭据的反对,是真正的为国为民,在很多改革派的眼中,韩琦是落后是保守的,但是对于当时的国家,韩琦保证了他们的利益,总的来说是有利于社稷的。
结语
韩琦这一生,可以说是褒贬参半,喜欢他的人说他是“宋朝第一相”,在不喜欢他的眼里,他的主战让宋朝损失惨重,他就是个“无用之臣”,只适合在政坛之上,军事之上一窍不通。
但是,虽然说韩琦在军事之上确实有所失误,但是这些错误却并不能够抹杀掉他的功绩,而他对于宋朝的功绩,我们说他是“宋朝第一相”也不足为过。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