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结合全诗谈一谈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特色和分析李清照《永遇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结合全诗谈一谈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特色和分析李清照《永遇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结合全诗谈一谈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的艺术特色

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返回目录

分析李清照《永遇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作者因怀恋故国而寂寞孤苦的情怀与外界“元宵佳节”“酒朋诗侣”的热闹气氛形成强烈反差,曲折委婉地表现出作者无以慰藉、不可化解的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怀恋之情及对旧日生活的无限惋惜之意。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

这首词的一个艺术手法是委婉含蓄却不失浅近通俗的铺叙。

李清照作词,强调铺叙的重要性,她在《词论》里对她推崇的词坛大家晏几道致“不满”之意,她评晏几道词“晏苦无铺叙”,她得益于晏词之精巧,又辅之以铺叙之妙处,使词的创作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且看词的上片,“落日”、“染柳”、“元宵”三组四言对句,描绘临安元宵之夜的乐景,作者的妙处就在于这里不单是写景,写景只是紧跟其后的三个设问的铺垫,似问实慨,以景物叙写作了委婉含蓄的铺叙,并非无“香车宝马”,而是主人“谢他酒朋诗侣”。

以铺叙传情,隐约透露出家破人亡的哀痛,深刻表达了自己孑然一身的寂寞情怀,这是完全不同于昔日“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的相思,也不同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闲愁,这是对家国之痛和飘零身世的无奈叹息。

下片的铺叙,词人又为我们渲染出一幅昔日三五之夜的快乐图画,叙述昔日的元宵盛况,抚今追昔,由“簇带争济楚”到“风鬟雾鬓”,不胜悲凉之感自胸臆自然流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不做任何粉饰雕琢,平淡自如,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其中的家国之痛,不似辛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厉豪放,苍凉悲壮;其中的孤苦寂寞,也不似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记梦》)的肃穆遒劲,缱绻迷茫。

因为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心理所感受到的失去故国家园无所依傍的绝望心情,以这样含蓄委婉、浅近通俗的铺叙手法达到抒情的目的,比之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更耐人寻味,难怪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并“为之泣下”(刘辰翁《须溪词》)了。


扩展资料:

《永遇乐》既不写“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闺情,也不书“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的抱负;既不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的直抒胸臆。

也不像她的压卷之作《声声慢》工于声律,以叠字取胜,而是自成一格,把故国山河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融于直白深刻的对比和浅显通俗的铺叙之中,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存留于易安词卷,流芳后世。

返回目录

《永遇乐 落日熔金》,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赏析李清照的《永遇乐》这首著名的词。
先看这首词的原文: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大约创作于1150年,此时李清照已65岁了,流落江南,寓居杭州,此时宋金已经议和,南宋临安也恢复暂时的平静与繁荣,但萦绕在词人心头的痛逝去。当别人都沉浸在元宵节的快乐中,唯词人有意躲避在冷清的角落,慢慢平复创伤。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如同熔化了的金子般光彩夺目,闪耀璀璨,暮云如无暇的璧玉,静穆皎洁,强调夕阳的绝美,又强调暮云的沉静,动与静的结合,是黄昏十分最吸引人的时刻,何况又是元宵佳节,夜晚的降临,便是盛大节日的开启,这八字将节日的自然之美营造得壮丽而祥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特别的节日里,姑娘们个个盛装打扮,插金带翠,整整齐齐,纷纷竞艳,何等亮丽!何等尽兴!这几句写尽昔日北宋时元宵节的盛况。用词很是秾丽精致,沉浸故国往昔的热闹。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如几许”:但见眼前绿柳如烟,朦朦胧胧,春意添得几分。这八个字的含蓄与凄美,与开头“落日熔金”刻意的渲染与遣词截然不同,更符合李清照温婉清丽的词风。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虽是元宵天气尙好,但谁敢说不会风云突变呢?看似写天气,实则写际遇。原本幸福的生活,哪一件又是事先有征兆的?正如这个美丽的黄昏和暂时的热闹,只是表面的繁华,词人的深思,尽管酒朋诗友相邀,词人又有何兴致而前往?
“如今憔悴,风鬟霜鬂,怕见夜间出去”:如今风烛残年,面容憔悴,发髻蓬乱,鬓发如霜,害怕在这繁华之夜出去让人笑话了。这句话很是心酸,词人却似调侃,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凄怆苦楚,一句苦笑而终,令人动容。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还不如待在家里,透过帘儿听他人的欢声笑语。以他人之乐写自己之苦,虽是寻常话语,俏皮活泼,娓娓而道,却有说不尽的情怀,蕴涵的况味。
今昔对比,刻意强调昔日的盛与眼前的乐,是为了表现个人的悲,既有个人遭遇的感伤,亦有家的概叹,既有人乐我悲,老无所归的心境,更有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于平静的无奈。

返回目录

谈谈你对李清照“永遇乐”的理解

却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难怪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永遇乐》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词写的不是她的什么不幸遭遇。事情本来琐细。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

返回目录

永遇乐李清照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词的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作者身处异乡时的悲凉心情,词的下片着重描写词人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就像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处?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了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有谁知道会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当初汴京繁盛的时候,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的节日。帽子上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每个人都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在夜间的时候更加害怕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通过两个地方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作者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将客观事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进行对比,突出作者主观心情的凄凉。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通过别人的欢声笑语来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返回目录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写出了什么

《永遇乐》(落日熔金)通过元宵对比,抚今追昔,抒发了饱经忧患的苦楚与自甘寂寞的情绪,透露出对南宋朝廷偏安的不满和对故国难以忘怀的牵念。此词凝重深沉,含蓄蕴藉,使人仿佛看到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落魄,突现出平淡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返回目录

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永遇乐·璧月初晴

宋代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标签:怀旧元宵节情感节日

《永遇乐·璧月初晴》译文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澹。
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永遇乐·璧月初晴》注释

①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
②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③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
④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
⑤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
⑥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
⑦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⑧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
⑨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
⑩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残钮:残灯。

《永遇乐·璧月初晴》赏析

赏析一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赏析二

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份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永遇乐·璧月初晴》作者刘辰翁简介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着录为一百卷,已佚。

刘辰翁的其它作品

○忆秦娥·收灯节

○忆江南·已盛甚花几许

○柳梢青·春感

○西江月·新秋写兴

○水调歌头·寂寂复寂寂

○刘辰翁更多作品

    返回目录

    永遇乐 李清照 翻译 赏析

    永遇乐李清照翻译赏析,这首词的语言平易,看似俗实则雅,将作者心中的悲痛之苦,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出来,堪称词作中上佳之品。本文永遇乐李清照翻译赏析由大学高考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李清照的词一向以婉约风著称,委婉含蓄,而这首词更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一。其原文如下: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字词解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永遇乐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中心思想: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内容简介: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永遇乐李清照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名家评论(选取一二):
    1,宋张炎《词源》卷下: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2,明杨慎《词品》卷二:辛稼轩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盖用易安“染柳烟轻,吹梅笛怨”也。然稼轩改数字更工,不妨袭用。不然,岂盗狐白裘手邪?
    3,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辛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与易安句法同。
    4,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又“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杨用修以其寻常语度人音律,殊为自然。词牌名:
    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分上下两阙,共一百零四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以上这篇永遇乐李清照翻译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返回目录

    李清照的《永遇乐》全文,加解释、背景

    永遇乐
    诗人:李清照朝代: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点击该阅读地址发给你的好友或粘贴到你的博客,QQ,论坛上。
    永遇乐古诗赏析
    【注释】
    ①熔金:日落时金黄灿烂的颜色。
    ②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红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
    ③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④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本词是李清照所作。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今昔苦乐不同的情景,表达忧时伤世怀念故国的情思。上片描绘元宵节傍晚明分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下片写闭门幽居,抚今追昔,悲不自胜的感受。结尾两句抒情极为凄楚,令人酸鼻。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如此气候,预示当晚的灯节将有一番热闹场面。但下面一句陡转,“人在何处”,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叹息。包含着词人抚今追昔的意念活动,也是全词情感的基调。景色虽好,可我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己的丈夫、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何处?实在是无比伤恸的悲叹。“元宵佳节”三句又一波折,元宵佳节日暮时分的“融和”景象。中间插入“岂无风雨”之语,仿佛是无端忧虑,但这正表现出作者多年来颠沛流离饱经折磨的特殊心境,也为下文不应邀出去做铺垫。谢绝同游正表现出她的心绪落寞。下片以细致的笔墨转写当年青春少女着意穿着打扮,青春活力的心境和情景,也通过这个侧面追忆当时汴京热闹繁荣的景象。以下再次陡转,写如今年少不再,蓬头垢面无心打扮的情形,与往昔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反映出南渡前后词人两种不同的生活境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情思念。这在那个时代里有典型意义。全词在艺术上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并有意地将当时的口语与精致的文学语言交错融合,形成一种文白相济、雅俗共赏的风格

    返回目录

    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我现在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到了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乱发像风吹雾散也懒得梳理,怕人看见我于是夜间出去。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