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孔子的《大同》都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礼记中什么是所谓的“大同”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孔子的《大同》都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礼记中什么是所谓的“大同”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的《大同》都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礼记·礼运》讲“大同”的这段文章在修辞上至少有三种手法,即“排比”、“对比”,与“下定义”。
楼上朋友说得很对,这段文章显然有“排比”手法,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又比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又比如“男有分,女有归”,等等。运用排比手法的效果,一则在加强语气,二则在铺陈事实。
同时,上面朋友也很难得地注意到了该段有关“大同”的陈述是作为另一种社会发展景况的“小康”相对比而提出的,所以也必然有“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的效果,主要是在自外部廓明“大同”的内涵。
但这段文章还有另一个重要修辞手法,即它在整体上都是运用的“下定义”这一手法。对此我们再看看该段全文就可知道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大道之行也”,经过一系列的陈述,最后说“是谓大同”,可见其整体是对“大同”的定义。运用下定义手法的效果,也显然是在对“大同”概念的准确把握。
礼记中什么是所谓的“大同”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礼记·礼运·大同篇》的一些重点字音,如:与、长、矜、分、恶、恶
〈手机答题,格式略乱,凑合着看吧……〉
选贤与[yǔ]能。【通举,如果用从通假角度来说很容易解释,从语法角度来说:“贤”、“能”是近义词,都指有才能的人。“选”是动词,“与”与“选”处于同样的位置而带宾语,则“与”也应该是动词,且与“选”同义,而不能理解为连词“和”。】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鳏通“矜”,写的时候要写“鳏”】
男有分[fèn]
两个恶都读[wù]【厌恶】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