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宣城见杜鹃花翻译及赏析和宣城见杜鹃花古诗词,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宣城见杜鹃花翻译及赏析和宣城见杜鹃花古诗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宣城见杜鹃花翻译及赏析
- 2、宣城见杜鹃花古诗词
- 3、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赏析是否用到互文,互文的作用
- 4、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是什么意思
- 5、李白诗及赏析
- 6、《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的全部拼音是什么
- 7、读唐诗 学写诗 《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翻译及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唐代〕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宣城见杜鹃花古诗词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宣城见杜鹃花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原文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翻译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注释解释
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
诗文赏析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赏析是否用到互文,互文的作用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后两句使用了互文。“一叫“、”一回”子规的每一声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三春“、”三月“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蜀国、四川)。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是什么意思
一、“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这句诗的意思是——
1、它(杜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在这三月的春天想起了三巴。
寓意: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听见子规鸟啼叫,看见杜鹃花开。诗人浓浓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2、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子规叫声使天涯游子为之肠断,阳春三月遍地盛开的杜鹃花更撩乱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柔情。
三巴:指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所置的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其中巴西郡正是现在的川西北一带地方,江油亦在属中。
二、附原文: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赏析】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这两句诗采用了排比的句式,每句连用三个相同的数词表达时间、地点、景色和心情.既造成了音节上的回环顿挫之美,又加强了感情上的感伤基调;既具备文人写作的高度技巧,又带有民间歌谣的淳朴风味。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诗及赏析
李白《蜀道难》诗。一个人把守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后为成语,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0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东汉末年刘璋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时称三巴,这里概指蜀地。杜鹃不停地啼叫,每叫一声,都使人肝肠欲断,暮春三月,更令人强烈地思念自己的故乡。
0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李白《将进酒》诗。人生得意应尽量欢乐,不要使酒杯空对着美好的月光。有及时行乐之意,带有一定的消极成分。同时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忿懑心情。
04.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描写诗人站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三山巍峨,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横居其间。
05.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李白《梁甫吟》诗。虎变,指虎的皮毛秋后更新,文采炳焕。句意:圣贤在未建立功勋之前,一般人是不了解他的,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06.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唐李白《行路难》诗。大路象天空一样的广阔,而我独独找不到门路,走不出去。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0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直泻而下的奇观。
0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诗。天生我于世,必然有用处,今天破费一点算什么,千斤散尽还会再来的。后人常引用上句用以劝人不要自暴自弃。
《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的全部拼音是什么
《xuānchéngjiàndùjuānhuā》
《宣城见杜鹃花》
作者:李白(唐)
shǔguócéngwénzǐguīniǎo,xuānchéngháijiàndùjuānhuā。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yījiàoyīhuíchángyīduàn,sānchūnsānyuèyìsānbā。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2、【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
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李白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写下此诗。
3、【赏析】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4.【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读唐诗 学写诗 《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唐)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
蜀国: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鹃花: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写此诗时,诗人已是暮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在蜀国时曾经听过子规鸟的叫声,今在宣城又见到杜鹃花开。首句虚写,次句写实,看似随意,对仗却极为工整,虽平淡如话,仍足见炼字之功,或许“大道至简”。“蜀国”对“宣城”,遥远的空间对比,“曾闻”对“还见”,跨越几十年的时间昔今对比。听觉与视觉交互叠加,“子规鸟”对“杜鹃花”,鸟即花,花便是鸟,诗人用故乡、它乡,触动思乡之情的子规鸟与杜鹃花,构建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思念之城。诗人有意将眼前所见之杜鹃花放在后面,将心中遥忆之子规啼放在句首,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乡实未走远,一直就在诗人的心底。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啼声凄切,一声声听来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我”不觉又思念故乡三巴。第三句承首句“子规鸟”,尾句承首次句“杜鹃花”,直抒胸臆,“忆”字为诗眼。古人作诗忌重字,而诗人在此用三个“一”字,三个“三”字,却不觉重复,极具音韵感,一咏三叹,缠绵婉转。更是将满腹思念,千绕百转,愁肠已断,思念未已。再也走不出这“忆”之城了。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