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意思和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意思和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意思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意思: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

1、原文:《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2、作者简介:

王庭筠:于公元1151年出生在来自金代辽东,今营口盖州地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其父王遵古(字在垂仲元),正隆五年中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为官清正,学识渊博,时人誉之为杆缺搞星“辽东夫子”,娶太师南阳郡王张浩之女,生四子,王庭筠排行第三。

庭筠自幼聪颖,《元氏墓碑》载,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文做诗,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我慢宜调读再文盐错言。涿郡才子王修,不随流俗,很少对人有所赞许,但一见庭筠,便许以国士。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中进士,受官承事郎,调任恩州军事判官。

全文赏析: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是什么

返回目录

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翻译

亲手种的桃李树不是没主人,村野老人的院墙虽低也像家。

而现在春风竟然也来欺欺凌,晚上的春风吹折几枝桃李花。

注释

恰似:正是。

赏析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现在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翻译

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

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注释

西厢:传统汉族建筑四合院里面西面的厢房。

赏析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3

绝句四首·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翻译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的,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谈古论今。

注释

行椒:成行的椒树。

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

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赏析

这首诗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却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

绝句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4

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翻译

船离开洪泽湖岸边,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俊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

淮河两岸咫尺之间南北分裂,秋风中洒泪应该怨恨谁?

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驰,连激起的波痕接触一下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天上的鸥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间飞翔。

中原的父老们没说一句客套话,遇到我这个皇帝使者便诉说不能忍受金朝压迫之苦。

反而是不会说话的鸿雁,还能够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注释

洪泽:洪泽湖。

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

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刘岳张韩: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

赵张:赵鼎和张俊。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近。

为:做。

王人:帝王的使者。

创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1189)冬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这组诗是他来到原为北宋腹地,当时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的四首绝句。

鉴赏

第一首写诗人入淮时的`心情。首两句总起、入题。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为这一组诗奠定了基调。诗人离开洪泽湖之沙岸一进入淮河,胸怀就烦乱、骚动,这是因为昔日国中流水今日已为边境界线。这两句写出了南宋人面对长淮时心理上独特的变化。后两句写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处。唐代诗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诗有“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之句,表示过了桑乾河才是中国的“塞北”的意思。刘皂《渡桑乾》也有“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之句。在北宋,苏辙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国离开辽境时所写的《渡桑乾》一诗中仍曾这样写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正因为前人有过那样的边境观念,所以现在作者说“何必”,表面看来似乎是不满于前人的看法,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满的语气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表达对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对朝廷偏安的怨恨,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天涯”原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这两句是说:何必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是塞北边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尽头了么!诗人说桑乾用“远”字,称准河却用“天涯”,一方面强调了淮河的边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遥远。这种渲染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心理上弃北逃南、政策上妥协投降,视国土沦陷于不顾,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满。

第二首是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谴责。南宋初年的名将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力主抗金,屡建功勋。赵、张指赵鼎和张俊,都在南宋前期两度任相,重用岳、韩,奠定南宋基业。诗人在这里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第三句来了一个陡转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现了“长淮咫尺分南北”的奇耻大辱的结果。前面的因和这里的果似乎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再加上结尾的“欲怨谁”一语,更是发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由谁来负责?当时以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贬、杀抗金将领,这怎能不使人在肃杀的“秋风”中涕泪满襟呢!诗人的满懑之情,以婉语微讽,曲折道出,显得更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第四首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统治之苦以及他们对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为深沉。前两句说中原父老见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之苦。“莫空谈”中一个“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他们向使者谈的话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并非实事。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可能直接跟遗民通话,中原父老更不会面对面地向南使“诉不堪”。但是中原遗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却用各种方式来表白。此诗所表达的中原父老的故国情思,虽非实事,但确是实情。这里的弦外之音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以率直的方式表现了曲折的心思,读来宛转有致。后两句借羡慕能南飞的鸿雁来表达遗民们对故国的向往。“却是”为反是、倒是之意:羡慕的是鸿雁一年一度的南归;遗憾的是鸿雁不解人意,不能代为传达这故国之情。真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意不佳”为贯穿全组诗的感情主线:有“长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来自在飞”“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两首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后两首则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是中原遗民代言,主题鲜明。全诗寓悲愤于和婉,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语言平易自然,时用口语。这些都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返回目录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你说:,你喜欢梅花,爱梅的清丽,更怜梅的寂寞。“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那一年的冬天,我跑遍了花店,终于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梅花。
喜悦的心情,让我用手指轻轻地抚摸着梅花娇艳的
花朵,一遍一遍地闻着花的味道,不肯离开。
如今,它已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娇艳的花朵早已枯萎!可我仍然不舍遗弃,也不忍心再让它归入尘土。
再次用心抚摸它没有褪色的花朵,花儿已然干枯变了模样。闭上双眼,闻着花的味道,仍然感觉昔日花香弥漫着淡淡清香,就如闻到你身上清雅含蓄的气息,香飘四溢。
曾经娇媚可人儿的梅花,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然变成了没有生气风干了的花朵。可我还是留恋它风华绝代的傲骨,雅静别致。即使失去了鲜艳花色,仍旧傲然屹立于我心中。
回不去的时间,远去的背影。生命里镌刻着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梅花绚丽多彩的绽放,那一刻,生命之花永不褪色深深相印于记忆深处。

返回目录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全文翻译!

译文:

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原文:

《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扩展资料: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

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返回目录

关于竹影的诗句

1.描写竹影的诗句

1、元·王庭筠《绝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2、清·纳兰性德《点绛唇·一种蛾眉》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3、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4、清·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5、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意思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2.描写“竹影”的诗句有哪些

1.《见墙间竹影拟而画之终不近也》

宋-郭印

东墙才过午,写此此君真。

日翳倏无迹,云开俄有神。

因缘咸自尔,形似竟谁亲。

笔墨有非伪,天公恐笑人。

2.《馆中竹影》

宋-孔武仲

绿竹带斜晖,猗猗有余态。

微风到帘栊,舞影入图绘。

更无余声杂,直与妙意会。

掩卷罢吟哦,谁同此三昧。

3.《西园月夜竹影满堂》

宋-朱翌

良夜天彻幕,林间月如筛。

解与竹传神,月娥真画师。

东坡元不死,鹤驾相追随。

羽气未扫除,戏笔聊一麾。

调和水墨匀,幻出虬龙枝。

图成不挂壁,掷地容俯窥。

欲进复小却,尚虑鞋底泥。

4.《竞秀亭联》

现代-佚名

竹影扫街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5.《扶疏亭》

未知朝代-无名

一架寒香娑罗树,小栏干花影扶疏。

雨才过山色模糊,月初升桂影扶疏。

3.描写竹影的诗句

1、元·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2、清·纳兰性德《点绛唇·一种蛾眉》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3、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4、清·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5、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意思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4.描写“竹影”的诗句有哪些

1.《见墙间竹影拟而画之终不近也》宋-郭印东墙才过午,写此此君真。

日翳倏无迹,云开俄有神。因缘咸自尔,形似竟谁亲。

笔墨有非伪,天公恐笑人。2.《馆中竹影》宋-孔武仲绿竹带斜晖,猗猗有余态。

微风到帘栊,舞影入图绘。更无余声杂,直与妙意会。

掩卷罢吟哦,谁同此三昧。3.《西园月夜竹影满堂》宋-朱翌良夜天彻幕,林间月如筛。

解与竹传神,月娥真画师。东坡元不死,鹤驾相追随。

羽气未扫除,戏笔聊一麾。调和水墨匀,幻出虬龙枝。

图成不挂壁,掷地容俯窥。欲进复小却,尚虑鞋底泥。

4.《竞秀亭联》现代-佚名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5.《扶疏亭》未知朝代-无名一架寒香娑罗树,小栏干花影扶疏。

雨才过山色模糊,月初升桂影扶疏。

5.描写“竹影”的诗句,要加上赏析,速度

扶疏亭一架寒香娑罗树,小栏干花影扶疏。

雨才过山色模糊,月初升桂影扶疏。竞秀亭联--佚名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注释】1、竞秀亭:在凌云山临江处,建于宋代,明代毁,清康熙年间重建。

亭旁有竹。2、水无痕:唐朝贾岛《登江亭晚望》“帆过浪无痕“。

【说明】上联的意思是,竹影可以来回扫动,但阶上的尘土不会因之而去;下联说,月光能够照穿澄澈的潭底,但它不会在水中留下痕迹。阐发了动与不动,照透与不留痕的对立统一关系,虽然“竹影扫阶“与“月穿潭底“不甚相对,但语浅意深,富有哲理,余味无穷,功力不凡。

1984年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江渭清书。

6.竹影中最有诗意的句子

《竹影》中最有诗意的句子:

1、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3、光与影的变化像电影放映一般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酷暑稍稍退去,环境清冷下来,诗意的描写,使文字充满画面感,仿佛置身其中一般.

4、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返回目录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是什么诗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出自元代王庭筠的《绝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