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和寒食帖第一首诗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和寒食帖第一首诗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 2、寒食帖第一首诗是什么
- 3、寒食帖谁写的
- 4、清林则徐临苏轼寒食帖的原文注释
- 5、寒食帖全文
- 6、寒食帖的作者是谁
- 7、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
- 8、苏轼的《寒食帖》写的究竟有多好
- 9、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 10、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
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及翻译:
苏轼〔宋代〕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寒食帖第一首诗是什么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谁写的
寒食帖作者:苏轼
苏轼,又名苏东坡,才高八斗,宋朝一代大文豪,但是少有人知道,苏轼的书法造诣也是神采奕奕,在书法界也是有着颇高的成就。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苏轼《寒食帖》的故事。
苏轼在搭建草棚时,正逢天下大雪,他看着棚外大雪纷飞,画兴顿起,于是赶紧拿起画笔画下雪景,还给草棚起名为“雪堂”。来年8月,苏轼在此设立书房并提笔写下,“东坡雪堂”四字匾额。他前期的生活依然叫作苏轼,还没有“东坡”这个字号,到了黄州之后,他才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呼。所以,他的前段人生与到了黄州后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
此后,好友米芾等人成为了雪堂的座上宾,时常与他吟诗作对,而苏东坡毕生的重要作品《念奴娇》《浪淘沙》《赤壁赋》及《寒食帖》等,都是在这一期间诞生的。
清明,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时刻,然而在宋代以前,清明只是一个简单的农业节气,古人祭祖扫墓其实是在寒食节,即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反映寒食节的书画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东坡这篇《黄州寒食诗帖》了,简称为《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后的第三年,公元1082年的寒食节所写下的诗。《黄州寒食诗帖》共17行129个字,它之所以能成为苏东坡的绝世瑰宝当中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洋溢起伏的浓烈情绪。而整体结构上,也充满了浓厚的苏轼风格。如当写到故乡时,苏轼的字体突然变大了,这抒发了作者情绪的起伏变化。
黄庭坚曾论苏轼的笔法,戏言道:“公之字固然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这个“石压蛤蟆”形象地点出了苏东坡书法结构扁平的字体特征。后世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都从《寒食帖》精湛完美的字形气韵里得到了启发。
清林则徐临苏轼寒食帖的原文注释
(1)寒食:清明节前一天。
(2)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闇:同“暗”。
(4)庖:厨师。
(5)东坡:苏轼,宋朝词人,书法家
(6)李太白:李白,唐朝诗人。
(7)颜鲁公:颜真卿,唐朝书法家
(8)李西台:李建中,北宋书法家。
寒食帖全文
《寒食帖》是北宋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全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白话文意思是: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都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诗的内容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书法却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寒食帖(书法名帖)
寒食帖的作者是谁
《寒食帖》是北宋苏轼于公元1082年所撰写的行书书法作品,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此帖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
《寒食帖》的命运却坎坷的多。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称《兰亭序》雅士超人,《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的追思,《寒食帖》为学士才子的挥洒,苏轼的神韵加上黄庭坚晚年潇洒老到的行书题跋,成就了无上珍品。
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
《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故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纸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三年前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缈茫的心情。充溢着抑郁伤感的苦闷、孤独情调。此诗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黄庭坚为该帖跋云:“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遂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苏轼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因而,我们学习苏轼行书的同时,还应向同时代其它书家的作品学习,强调从大处着眼,要极力避免跳荡颤抖的小动作,才能使作品朴厚而大气。另外,学苏要溯其源,颜书非学不可,因为苏轼直接继承并宏扬了颜法,同时还应参学北碑及汉碑。否则,学书者很难理解苏轼书法的奥妙。苏轼之所以能作为“尚意书风”代表,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紧严和五代的哀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含蓄而烂熳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印综合文学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其他书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原因吧。
苏轼的《寒食帖》写的究竟有多好
引言:说起宋朝的大文学家,很多人都会想起苏轼,宋朝也是一个比较重视文学的地方。而苏轼的话,许多人都会觉得他作词做得很好,有很多有意思的词句都流传了下来,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轼写字写的也很好看,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就写了一帖字叫做《寒食帖》,那么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呢。
一、行书写的行云流水
苏轼在写《寒食帖》的时候,它采用的是行书,行书的话是一个非常潇洒的字体,而且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字体间架结构,给人的感觉十分的飘逸,而且能够深刻地表现出写字人的情感苏轼所写的字和诗句中的意境相契合,可以说配合的非常的好,而且他表现出了那种凄风苦雨的感觉给人很强的一个感染力,甚至被许多人会称为行书三大帖之一。所以可见苏轼他的行书功底是非常的好的。
二、《寒食帖》它的总体意象
一般情况下在写书法的时候它包含的有很多的东西,而苏轼所写的书法字体有大有小,但是不管怎样字与字之间的疏密是相近的,所以说从远处来看能看到很明显的一个分层。而且仔细的看的话就会发现每一个字它的一个转笔都是十分的有力道的,虽然行书给人的感觉很飘逸,但是在字的间架结构之间又能够展现出极强的力道,给人一种很强的节奏韵味。所以也能够体现出苏轼他本人的一个功法。
三、苏轼在《寒食帖》中表现的情感
《寒食帖》写的时候,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要知道苏轼他本人在官场上并不是很顺畅的,而且今年就遭到了罢免和贬述,在宋朝对官员都是比较看重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他直接辞官,但是会让他贬到非常远的地方,苏轼最远的时候甚至被贬到了海南岛上。所以也只能通过写字来表达心中的困顿之意。
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苏轼寒食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可东风象过客总不肯眷顾。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我住的小草屋象是条渔舟,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厨房里煮一锅发霉的冬菜,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哪里还记得起又到了寒食,忽看见老乌鸦嘴叼着冥纸。九重门深深锁关紧了皇宫,万里路迢迢隔祭不得祖宗。真想学阮步兵为末路痛哭,又岂甘如死灰不复再燃乎。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其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这部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共同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寒食帖》的背景
苏轼由于政治上的迫害,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后又历经乌台诗案,不久被贬到黄州,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到寒食节的时候(清明节),苏轼看着自己屋简陋的房屋,再想想自己被贬不受重视的遭遇,心生感慨,穷途末路,于是提笔写出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此作品是苏轼随手即兴创作,没有正式的落款和印章,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一样,都是有感而发的草稿。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