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原文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出自哪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原文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出自哪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原文
- 2、“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出自哪篇文言文求它的现代汉语翻译
- 3、曾子衣敝衣以耕的文言断句和翻译 怎么做
- 4、曾子衣敝衣以耕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5、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原文是什么
- 6、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启示 曾子衣敝衣以耕出自何文
- 7、曾子衣敝衣以耕这则故事的内容『简而言之』
- 8、曾子衣敝衣以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9、曾子不受邑文言文翻译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原文
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参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⑦子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⑨其节也。”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出自哪篇文言文求它的现代汉语翻译
《说苑·立节》【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文言断句和翻译 怎么做
曾子衣敝衣以耕,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曾子立节》。
1.衣(yì):动词,穿。
2.敝衣:破旧的衣服。曾子衣敝衣以耕,意思是: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
注: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衣敝衣以耕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曾子衣敝衣以耕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无功不受禄。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做人要自食其力,这样人才能行得正、坐得直。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4Sm1tX_2jfoWBra530ApBo8rytEvqA2xyoRYlGBzPOeCuRcCqthKEUtSkjFUPQ329C10k9iIDmnFKgbobestK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原文是什么
曾子衣敝衣以耕文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本文摘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使臣前往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此文摘自文库“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启示 曾子衣敝衣以耕出自何文
1、曾子衣敝衣以耕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无功不受禄。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做人要自食其力,这样人才能行得正、坐得直。这句古文出自《曾子不受邑》。
2、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曾子衣敝衣以耕这则故事的内容『简而言之』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参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简单翻成白话
曾子穿着很破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派人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些好衣服。”曾子坚决不接受。使者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接受。孔子知道这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能保全他的气节的。”
简单说就是:
无功不受禄,受禄就会造成自己对馈赠的人有所亏欠,不管馈赠者本身怎样,收受的人已经在气节上有所亏损,就欠人人情,不再能直道而行。所以,君子不可货取,而取所当取,弃所不当取。
曾子衣敝衣以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靠自己能力挣来的,用起来才不觉羞愧。
曾子不受邑文言文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必须要掌握好文言文翻译,下面为大家提供了曾子不受邑的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参考!
曾子不受邑
两汉:刘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