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究竟该怎么断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该该怎么断句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究竟该怎么断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该该怎么断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究竟该怎么断句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得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此乃十足的“戏说”和“穿越”!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

也有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词作开头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

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称“奉天法祖”,还在手持玉圭上刻了“奉天法祖”四字。

后来,为了寻找“奉天承运”的“理论根据”和有力佐证,朱元璋还亲自撰写了《御制记梦》一文,文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等情节。

自此,朱元璋开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他再颁发圣旨时,便以这八个字作为“开场白”了。此后,历代沿传,便形成了圣旨开头语的固定形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并不是时下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其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返回目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该该怎么断句

我们在各种古代影视剧中都经常听到这八个字,而且通常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四个字一断,听起来也蛮顺口的,不会觉得别扭。但其实这个读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奉天承运的皇帝,下诏书说”。

最开始我也一直认为,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太过于顺口,而且在各大古装剧中频频出现,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但是在我进行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短句时错误的。

我的了解要从朱元璋开始,据资料记载,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就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并且选择了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大殿作为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就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也是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了上天的旨意,也是为了向百姓说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还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同时他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中到了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让“奉天承运”听起来颇具说服力。

于是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在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这六个字。至于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书写方式虽然看上去奇奇怪怪的,但是这样子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天”字为大,所以必须要顶格起。与天相配的是“皇”,或着说仅低于”天”的字,很显然“奉”并不符合这个规则。所以“奉”时不能单独起头的。

返回目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看过宫廷剧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太监宣读圣旨时总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这八个字怎么来的,如何断句,又有什么含义呢?
首先,“奉天承运”四字连用,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建立“奉天殿”,颁布政令时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后被历任帝王沿用,直到辛亥革命废除帝制。所以明朝之前的圣旨不会以这八个字开头。
“奉天”是说“遵照上天的命令”,也就是历史上学过的“君权神授”。
所谓“承运”指“承五德转移之运”。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朝代更迭和五行相生相克有关系。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总结为:
统治者相信朝代兴衰是五行运转的结果,自己是继承新生气运的,故为“承运”。
“皇帝”之称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诏曰”即“昭告天下说”,用以向天下百姓宣告政事,是需要全国知晓的内容。除“诏曰”外还有“制曰”和“敕曰”。“制曰”为表示皇恩,宣示百官之用。“敕”本义为“告诫、嘱咐”,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时使用“敕曰”。
此外,宋朝岳珂有言:
即皇帝颁发的为圣旨,皇后发布的叫教旨,太子传令用令旨。
文言文不加标点,是考据史实的一大难点。
在古代,天、皇帝都是至高位者,落实到纸面上出格写表示尊敬,所以现存圣旨写法上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对我们断句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目前接受度比较高的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直接连读不断。
明太祖朱元璋草根出身,文化不高。在洪武十年六月二十四,他颁布了《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
因此诏,人们觉得六二断比较合适。
但也有学者考究,朱元璋改用元代圣旨套语,按元代蒙文圣旨分析,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对的。
如何断句尚没有统一说法,前人缺少一个小小的标点,于今而言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辩论。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