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什么意思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什么意思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什么意思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原文: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返回目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

先说“两岸连山”。学生给的翻译是“两岸的山相连”,但我认为这个句子更应该翻译成“两岸(都是)相连的山”。乍一看,这两个翻译的意思大体还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细究呢?“两岸的山相连”,会不会出现“两岸的山连在了一起,在峡谷的上方汇合,形成类似于山洞的这么一个结构。”的歧义呢?一旦这样理解的话,似乎就与原文的意思不同了。另外,如果我们逆推一下,将“两岸的山相连”转换为文言文,那就成了“两岸山连”,这明显就与原文不一样了。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其句子语序如非极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调整,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再说“略无阙处”。其中的“略无”在课本中给的翻译是“完全没有”,“无”可以表否定,那么“略”就相当于副词,充当“全”之意。学生的翻译是“没有一点”或者是“一点没有”,这两种翻译与“完全没有”很是相似,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也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文言文中,我们是否应当首先讲求翻译的精准。我们在翻译时常常说“信、达、雅”,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去追寻“达、雅”,一味的追求“达、雅”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初中阶段,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翻译有所放松,那无异于耽误了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另外,既然课本中给了相应的注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课本呢?
除此之外,“阙处”的翻译也有怀疑,“阙”是通假字,同“缺”,课本中给的翻译是“空隙、缺口”,学生在翻译整个句子时是这么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那么“处”呢?似乎是被遗忘了,若是“阙”与“处”是同一个意思,只翻译一次也能说得过去,可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意思啊:“处,处所,地位、位置。”二者连在一起,更应该翻译成“中断/空缺的地方”或者是“有空隙/缺口的地方”,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或者“完全没有有空隙/缺口的地方”,但又因为第二翻译两个“有”连续,有些拗口,所以我认为应该翻译成“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学生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略有不妥。

返回目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什么意思

出自郦道元《三峡》
解释: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quē)处。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5)夜分,不见曦(xī)(6)月。
至于夏水襄(7)陵,沿(8)溯(sù)阻绝。或(9)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12)乘奔御风,不以(13)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14)绿潭,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17)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20)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21)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23)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24)泪沾(25)裳(cháng)(26)。”
1.自:在,从
2.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3.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空缺。
4.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
5.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6.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7.曦(xī)月:日月,曦:早上阳光,这里指太阳。
8.襄(xiāng):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襄陵:漫上山陵
9.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10.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1.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
12.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13.虽:即使。奔:指飞奔的骏马。御:驾着,驾驶;乘奔御风:骑着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
14.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5.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
16.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17.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18.悬泉:从山崖流下的悬挂着的泉水。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19.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峻,草盛。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两岸草木茂盛。
20.良:的确,确实。
21.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霜旦:下霜的早晨。
22.陵:丘陵。
23.涧肃:山涧显得寂静肃:寂静的样子。
24.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响。
25.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断绝,消失。
26.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7.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8.沾:打湿。
29.裳(cháng):衣服。

返回目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什么意思

两岸都是连绵的山脉,山脉与山脉之间没有间隙,都是连着的
如果有帮到您请给予好评哦谢谢拉#^_^#祝您愉快

返回目录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D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寒肃
3.以声衬静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情趣。
(2)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呜叫,声音断断续续,非常凄凉怪异。(意对即可)

返回目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怎么翻译的

原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句: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陵,丘陵,小山包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良:实在,的确。
(20)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沾:打湿。
(25)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6)裳(cháng):衣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返回目录

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省略成分是什么

1、省略句:(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原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原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扩展资料: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

返回目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用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词语

自非亭午夜分,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略无阙处两岸连山。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空缺,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三峡》阙,两岸连山:通“缺”,不见曦月。三峡(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返回目录

自什么三百里中两岸连山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

赏析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返回目录

两岸连山是什么修辞手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隐天蔽日: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出处:《三峡》是南北朝北魏散文家郦道元所作。《三峡》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原文节选: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扩展资料

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作者简介:郦道元(472—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