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女子满15岁称为什么和及笄还是及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女子满15岁称为什么和及笄还是及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女子满15岁称为什么
- 2、及笄还是及笈
- 3、小说中如何写女子笈笄的场面
- 4、及笈的意思
- 5、笈笄是几岁
- 6、笄的多音字
女子满15岁称为什么
读作jī,声母为j,韵母为i,声调为一声。
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相关组词
1、及笄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2、笈笄
古代指女孩子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
3、逾笄
谓女子年龄超过十五岁。清王韬《淞滨琐话·记双烈》:“女父遴选殊苛,低昂不能就。女年亦逾笄矣,或讽女父稍贬焉。”清张伯行《饬禁婚嫁丧葬华奢示》:“女至逾笄,不得出阁,内有怨女,外有旷夫,嫁妆之害大矣。”
4、折笄之杖
笄:簪子。折断簪子的棍棒。比喻对晚辈进行严厉的教训。
5、纚笄
谓束发加簪。
6、始笄
《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进入婚龄。
7、荆笄
用荆枝制成的发簪。借指贫妇。
8、笄岁
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宋柳永《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及笄还是及笈
是及笄,意思是年满15周岁的女子。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扩展资料:
古语年龄
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2、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3、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4、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5、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6、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
小说中如何写女子笈笄的场面
这大齐女子笈笄,大多是十六岁,有些女子十五岁便出落地圆润若珠玉,或者已有女子的婀娜身姿,那便可以在十五岁笈笄。
本来两年前,娄锦还有些瘦弱,甚至比一般女子要小点,左右是要在十六岁才能笈笄的。只没想到这两年过去,娄锦的身子长开了不少,窈窕婀娜,扶风弱柳。
及笈的意思
及笈的意思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周岁为及笄。
及笈又叫既笄,读音jíjí,汉语词语,指古代女子15岁行的成人礼。古代女子15岁行成人礼,名及笄。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中国古代汉族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清入关后剃发易服,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
笈笄是几岁
及笄,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一、及笄礼的由来
及笄属于古代嘉礼的一种,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二、及笄礼的仪式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所以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笄的多音字
笄不是多音字。
笄的拼音是:jī。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笄。弁笄;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笄年;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1)(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同本义:笄,簪也。——《说文》;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2)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
(3)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字而笄之。——《公羊传·僖公九年》;既笄而孕——《国语·郑语》。注:“女十五而笄。”
(4)又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儿);笄年(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成年);笄冠(女子加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与其相关词汇:及笄、委笄、笄冠、发笄、笄女、笄导、栉笄、笈笄、刺笄、折笄。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