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引喻故事诗和寻找李白的诗,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引喻故事诗和寻找李白的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引喻故事诗
- 2、寻找李白的诗
- 3、相逢平原里的上一句是什么
- 4、古风问题(李白)
- 5、古风 其31 李白 赏析
- 6、桃源李白赏析文言文
- 7、“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哪一首诗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引喻故事诗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李白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解题:据《汉书·五行志》引《史记》:秦国使者从关东来,夜晚走过华阴县时,有素车白马的神人拿着一块玉璧,请他转交给水神镐池君,并告诉他,“今年祖龙死”。作者根据这个故事,翻文为诗,又把它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故事巧妙的联系起来,成为一首自然而神妙的引喻故事诗。郑客:秦国使者。华山君:华山的山神。璧:玉璧。镐池君:水神,秦朝的护国神。祖龙:指秦始皇。相谓:互相传语、告诉。吾属:我们。千春:相当于“千秋”或“千年”,但说“春”表现了对桃花源的赞美。
【全诗串讲】
使者从关东向西入关来,一路上走啊走急迫匆忙。
华山山神驾着素车白马,与他相逢在平原的路上。
托他把玉璧转交给水神,又说秦始皇明年将死亡。
秦国人相互间传递口信:我们可要去美好的地方!
一旦进了世外的桃花源,千年来流水阻隔着天堂。
【言外之意】
李白把《史记》里的这段史实凝炼为二十五字的诗句(前六句中第二句是李白加的),不但无损于故事的完整,而且诗意盎然、颇富情韵。这还不算,更妙的是,他又用两句诗把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的著名故事和这段史实天衣无缝的联系起来:“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活灵活现的描述了秦国人听到秦始皇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后,那种奔走相告、急于隐入世外桃源避秦的兴奋心情:谢天谢地,我们终于可以逃出秦王朝的***和恐怖统治了!
作者写此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因此才借古讽今,表明自己遁世避乱的思想。
寻找李白的诗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古诗词赏析----李白: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其一》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译】: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评解: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何指。
《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等官。由于他反对苛政,以诗歌指斥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知苏、杭,以刑部尚书致仕。他最工于诗,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在民间词的影响下,倚声填词,通俗平易,清新隽丽,流传较广。
读后感:
生活所迫飘在外,身在曹营心在汉。
谁人不知相思苦,男儿有泪不轻弹
长相思八首·白居易等作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依楼。唐·白居易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宋·林逋
山无情,水无情,杨柳飞花春雨晴,征衫长短亭。拟行行,重行行,吟到江南第几程,江南山渐青。宋·张辑
烟霏霏,雨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宋·吴淑姬
雨如丝,柳如丝,织出春来一段奇,莺梭来往飞。酒如池,醉如泥,遮莫教人有醒时,雨晴都不知。宋·无名氏
燕成双,蝶成双,飞来飞去杨柳旁,问伊因底忙?绿纱窗,篆炉香,午梦惊回书满床,棋声春昼长。宋·无名氏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明·俞彦
说相思,问相思,枫落吴江雁去迟,天寒二九时。怨谁知,梦谁知,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清·吴锡麟
相逢平原里的上一句是什么
白马华山君。
出自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一)》,原诗如下: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赏析:
1.诗作缘起(李白翻文为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前211)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
《史记》所载的故事前后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个字。
《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个字,而且由于素车白马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翻文为诗,主要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根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没有的,实质上诗人把原文凝炼为二十五个字,字数压缩了一半,却无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并且诗意盎然。
2.诗句分析:
(1)“郑客西入关”一句,原文写为“郑客关东来”。
因为“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极尽简括之能事。
(2)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没有的,诗人增添了这一句,便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
(3)“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采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再补叙原委。
(4)第五句“璧遗镐池君”,是把原文“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十一字删成五字,凝缩得非常精致。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故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预将秦的亡征告知水神。
(5)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不必点明,即知为华山君传语,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此诗精神发越之处,主要在后四句,李白的超人之处也在后四句。
东晋陶潜曾写过《桃花源记》,后来的诗人极喜引用,“世外桃源”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
李白将上六句中的故事与《桃花源记》中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
(6)故而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将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
“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7)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李白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
古风问题(李白)
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古风 其31 李白 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十一》:
【原文】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赏析】
欲知李白这一首诗的妙处,且先看诗中这一故事的由来。《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史记》所载的故事前后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个字。《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个字,而且由于素车白马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翻文为诗,主要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根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没有的,实质上诗人把原文凝炼为二十五个字,字数压缩了一半,却无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并且诗意盎然,诗情醰永。这就不能不佩服诗人以古为新的手法了。一起“郑客西入关”一句,为什么不依原文写为“郑客关东来”呢?这是因为是“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一石两鸟,极尽简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没有的,诗人增添了这一句,便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就这一句平添了无限的情意,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接下去“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这样写法接法,也是诗的特征,而非文章的常规。第五句“璧遗镐池君”把原文“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十一字删成五字,凝缩得非常精致。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故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预将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不必点明,即知为华山君传语,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此诗精神发越之处,主要在后四句,李白的超人之处也在后四句。
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后来的诗人极喜引用,“世外桃源”几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李白想象力过人,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轻轻地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结笔悠然而止,不再写入桃源后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简洁,而且余音袅袅,也令人起不尽之思。
桃源李白赏析文言文
1.小桃源(李白)解释
南唐江左名士许坚,早岁因时事不怿于后主李煜,拂衣归隐茅山。到宋太宗太平兴国间,出游于庐山、洪州西山、吉州玉简山诸名山,又到黟县隐于城南二十里的桃源洞。清嘉庆版《黟县志·人物寓贤》中有记:“许坚,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后,客游于黟。乐之,因作诗,遂家焉。今桃源洞,有许氏,盖其后裔也。”他所作的这首诗就是清顺冶版《黟县志·艺文志》等所载流传至今的那首五律《入黟吟》:
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哺时散,山经夜后寒。
吏闲民讼简,秋菊露清清。
此诗写出了当时“古黟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在古时,黟县还有一首相传为唐李白所写的那首五绝《小桃源》: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入尚古衣冠。
除了“县”不同于“邑”,“间”不同于“宽”外,和许坚那首五律《入黟吟》的前四句几乎完全一样。这到底是古人诗词创作上的巧合,还是文坛上的抄袭呢?如果是抄袭,即只有后人许坚抄袭前人李白,而不可能是前人李白抄袭许坚。其关键是这首五绝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我看不像。姑且不论李白是否到过古黟,即以这首所谓“李诗”五绝来看,也不像是出诸诗仙李白的手笔。首先从诗的内容看:这首五绝不像是单纯写景诗,而是叙事诗。因为前两句概括点明“黟县小桃源”的范围和风貌,而后两句写出黟县的物产和人们的衣着。虽然能体现古黟的清幽和古朴,但刚写到“古衣冠”的人,就突然煞住,不见其人的活动而无下文了。而李白其他绝句的语言虽然极为凝炼,而表意却极为完整,不像这首所谓“李诗”,诗意尚未展开就草草收笔,言犹未尽而给人一种有头无尾之感。而许坚那首五律则不然,在前四句的首联对景兴起破题,在颔联书事基础上,后四句的颈联,尾联相继书事,而从“市散”、“山寒”、“吏闲”、“讼简”诸多方面将“古衣冠”人的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再从诗的形式来看,所谓“李诗”的三四句对仗很工整,是一首五律的架势。因之表述上似乎还有五六句作为颈联对仗句以继之,然后有尾联作为结句。但是,没有。以致影响内容的完整表达。而许诗在颔联后,即有颈联“市散”、“山寒”继之叙事,并接着在尾联“吏闲民讼简”叙事后,以“秋菊露清清”的写景抒情句攸结。因之,作为五律,使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把诗意表达得很完整。所以,两相对比,那首所谓“李诗”五绝,不像是李白所作。
2.古风其31李白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十一》:
【原文】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赏析】
欲知李白这一首诗的妙处,且先看诗中这一故事的由来。《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史记》所载的故事前后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个字。《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个字,而且由于素车白马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翻文为诗,主要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根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没有的,实质上诗人把原文凝炼为二十五个字,字数压缩了一半,却无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并且诗意盎然,诗情醰永。这就不能不佩服诗人以古为新的手法了。一起“郑客西入关”一句,为什么不依原文写为“郑客关东来”呢?这是因为是“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一石两鸟,极尽简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没有的,诗人增添了这一句,便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就这一句平添了无限的情意,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接下去“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这样写法接法,也是诗的特征,而非文章的常规。第五句“璧遗镐池君”把原文“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十一字删成五字,凝缩得非常精致。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故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预将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不必点明,即知为华山君传语,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此诗精神发越之处,主要在后四句,李白的超人之处也在后四句。
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后来的诗人极喜引用,“世外桃源”几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李白想象力过人,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轻轻地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结笔悠然而止,不再写入桃源后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简洁,而且余音袅袅,也令人起不尽之思。
3.李白古风赏析
出自李白的《古风》,全诗如下: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时登大楼山,举手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赏析】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
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
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
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
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
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
《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
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显贵之臣如此,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李白化用阮籍《咏怀》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
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现实不合理想,怀才不获起用,那就只。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哪一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指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金钱用尽了,这些散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归来。充分体现了李白的高度乐观,看透人生的性格,更深刻的体现他对人性道理的感悟。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