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这篇听课记录【精选20篇】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在这篇文章中,你将会看到多篇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风格。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获得灵感和启示,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听课记录(一)

授课教师:xx

年级(班):一(1)班

课时:1

科目:数学

课题:《人民币的认识》

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资料。

师:明白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

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

⑴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那些币值的人民币?

⑵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

⑶师小结;全面认识人民币。

⑴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

⑵指名汇报:介绍所认识的人民币

(三)兑换游戏:

师出示物品及标价:

橡皮:一角尺子:一元

问:买这两样文具能够怎样付钱呢?

2.同桌讨论、交流

3.汇报:

4.师小结,板书:1角=10分

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五)巩固拓展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1、从歌曲《一分钱》导入,缩短了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透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达潜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3、透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学会使用人民币。

4、教学有特色。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二)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教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日,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教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教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头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述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总结。

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五、结束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三)

教师:xx

学校:xx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日让我们走进《父亲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徘徊栅栏骊歌撩起玉簪花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一样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教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教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述手法、情感等

2.教师总结:资料、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参加典礼之前参加典礼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寄钱住院爱花哪些事情属于插叙?文章的线索是谁?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父亲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我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教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天然段,

父亲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样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父亲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头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终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教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父亲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四)

科目:

数学

听课时间:

20xx年11月28日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听课地点:

第一小学

班级:

二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复习旧知:背16的乘法口诀。

二、揭示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三、新授。

1、出示教具(小船)

提问:这只小船是由什么制成的?生:三角形。师:几个三角形?

生数三角形(七个)

2、出示表格:

1表示什么?生:表示船的只数是1。三角形表示什么?生:表示1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3、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小船。指名上台板演。5、打开课本填写。A、让学生填写摆了3只、4只、5只、6只、7只小船各用多少个三角形?B、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生:用加法。C、团体说。D、师小结板书:1个717=7(编口诀)一七得七

问:2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生:2个7相加。师板书:2个7相加。

用乘法算式写出:27=14以及口诀:二七十四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下头的算式及口诀)

E、指名板演,算式及口诀,团体订正。F、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思,指名说。说说如何记忆?G、师说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生说后半部分。

3、练习训练:出示卡片()二十一生补充完整,并说说如何写算式。

三、巩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练习,指名上台做。点评。

四、作业。

返回目录

听课笔记(二)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研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天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取、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资料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本事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奋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本事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重视思想教育,经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必须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五)

时间:xxx3月

记录人:杨婷

授课教师:付小惠

授课资料:《小石潭记》

听课教师:杨婷罗光亮王艳玲何兴旺李波

评课资料:

杨婷: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罗光亮: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必须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王艳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必须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何兴旺: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到达培养学生本事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六)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

(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主旨时讽刺。生4乐观任劳任怨。生5劳动者的伟大。生6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当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贴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

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述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比较、神态)

(描述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

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

教师应当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经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

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

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

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七)

一、听课时间:

20xx-4-5

二、授课教师:

王丽红

三、授课学校:

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授课年级:

不详

五、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资料。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教学板书

岳叙事作记缘由;悲——阴}

阳范描述景色喜——晴}以物喜,以已悲

楼仲

记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八)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一(2)班

课时:1

科目:数学

课题:《认识整时》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师:这天教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猜猜他是谁?对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孙悟空,孙悟空小时候淘气顽皮,上学总是迟到,每一天早上,别人都去上学了,他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师傅送给他一份礼物,大家猜一猜,师傅买了什么东西给悟空?

生:闹钟。

师:小孩们真聪明,孙悟空高兴极了,可是他不会看时间,他想请同学们和他一齐认识钟表,你们愿意吗?

师: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认识整时。板书:《认识整时》

二、探究新课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①、出示第64页主题图。

②、课件出示8时、3时、6时,学生认读。

③、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④、小结整时的读法。

三、课堂活动

1、拨钟练习

①师拨钟,小组抢答。②学生挑战拨钟。

2、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

学生独立填上这些时刻。

四、全课小结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孩们,时间是宝贵的,教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动画人物出现导入课堂,能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渗透“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3、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游戏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4、教学环节衔接不好,教师对课件使用不熟练。教学中出现了必须的失误,今后还将有待提高。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九)

听课对象:三(1)班张教师

听课资料:《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日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光添彩

(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

遮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我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能够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我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我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我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期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半山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山谷大海

奇丽瞬息万变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评:这堂课的教学中,李教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进取主动地学习。在质疑部分便慢慢指导学生该如何来品味一篇文章,让学生经过以往地学习自我探索出品文的方法,而并未采取繁琐地讲解。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经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概括、说话、读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此外,李教师还注重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补充好词、纠正学生的语病等等。学生学得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明白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明白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进取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提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景,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头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明白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明白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团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经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明白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团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必须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经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到达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头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头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头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团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明白了“进一法”。

生3:我明白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期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

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经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到达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仅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提议:

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当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必须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今日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教师的课,教学资料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我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忙十分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明白怎样来上。

听了汤教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资料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广角这个资料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教师对这节课说了自我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教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向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资料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资料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一)

数学听课范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经过今日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

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头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经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提问:经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仅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团体订正。

3、确定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必须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异常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能够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二)

听课班级:

授课教师:

听课资料:语文园地一(综合性学习)

听课记录:

1、教师介绍自我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我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学生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我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学生都一张)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并且因为是自我身边的知识,所以学生兴趣很浓。

4、把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帮忙他。

7、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帮忙。关注学生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明白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经过收集也还真明白不少呢!

11、你明白骆宾王的哪些事?

12、让学生自我读一读《咏鹅》(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学生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教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自我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成果,并送给他人。9:15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学生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去学本班同学的姓氏。自我去学骆宾王的诗。注重学生自我的体验。

3、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忙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多,让学生从身边学起,经过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三)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快乐——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四)

听课资料:

几何题目讲评

形式:

一节课讲了三道大题,都是以学生写,学生评改,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的。

听教师:

邱教师的教学风格很纯熟,指示清晰,看得出来是一位经验丰富十分优秀的教师。

下头讲讲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点。

1、简洁,简便。所以在同学讲了几种方法,迂回曲折之后要给予提醒,这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是有好处的。并且讲的学生声音太小,画线又多又乱,看着很不舒服。

2、用日常经验理解难懂的概念

邱教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n边形的对角线有多少条。同学们想了一下,也做了许多猜想和演算,还是未能得出。邱教师运用“握手”的概念,说明“握手的时候,双方伸出手,但只算一次”,所以从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应当要除以二。那么有n边形n个角,就应当是an除以2。那么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之前学生已经用图形推导过了是“a=n—3”,所以总的对角线数量应当是n(n—3)除以2。可是邱教师没有板书,所以有些学生只是听不必须能听得懂。

3、提醒学生步骤要明确,步步推导,不要缺少重要的部分。另外邱教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还在于他认真地走到学生中间,明白哪些学生在哪些步骤上出错,犯了哪种错误,能够点名说出,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也是十分好的地方。

邱教师作为级长,他的声音指示都是清晰易懂明白的,并且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照顾学生的感受,对激励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听学生:

数学困难真是困难。可是解决困难以后,却是十分欢乐的。

1、直线思考,没有列举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有很多,不应当是在给完一种方法之后才提出来。因为这不贴合人的思维方式。人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是观察,再寻找规则,进行运用,验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当然考试的时候时间有限,找到一种方法就要匆匆用上。可是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势。但事实上,题目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学生在遇到更有难度的题目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卡壳”的情景。事实上,能够这样讲,在算面积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要视乎条件而定。有……方法,这种要证的条件看起来有点多,我们先放一放。这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应当用这一种。好像有一种更为简单,并且异常,这种也不错。最终选择自我最好用的,最熟练的。

还有一种情景比较普遍的,就是思绪太乱,找不到头绪。觉得条件太多了,不明白从哪里入手比较好。这个时候就应当由繁入简,先把关系找出来,你是要找边的关系,还是角的关系,还是边角关系,心中要有数。、

2、会运用规则,但不懂规则。

或者说是不能理解规则,更进一步,是不能用自我的话诠释规则。所有的同学都明白找对角线的总数要减去重叠的数目。可是并没有一位同学能联想到类似“握手”的诠释。这是一种类比的思维,也是我们人运用工具,学习规则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同学们好像沉浸在规则里,却把规则的推导,把规则到底是怎样来的给忽略了。就算不能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推导,用生活中的原理来做诠释也是一种好方法,千万不要舍近求远。这是针对解题的。如果你是学习,那当然能够慢慢来。

启示:

做数学题有点像在森林里迷路了。大家都在找路(观察、运用、验算)。有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有的人另辟蹊径,有的人利用工具(辅助线等等),有的人还在徘徊不定。可是大家都很急切,因为找不到出口,生存就成了难题(听不懂,意味着不会做,也就意味着成绩差,这是十分明显的,影响着自信,对自我产生怀疑)。

学语文就好像建房子。首先搭建一个架构,往里面放东西。多简单的居所也能住人,当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住豪华的大房子的。每一个人的房子风格各异。所以大家学语文不急,睡个觉,起床再装饰一下。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没看出哪个异常好,哪个异常差。(当然这是对于智力水平正常的同学来讲)

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做数学题,有的喜欢用铅笔,画了又擦掉。有的喜欢用黑色的水笔做标记,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有的简单的就动手指。我的提议是,便于区分,你能够用其他颜色的笔来做标记。或者把图拆解开来,画在旁边。必须要找最省力,最清晰地方法。你以为你日常所做的已经足够了,其实是不够的。因为习惯的养成,思维的构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五)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六(2)班

课时:1

科目:数学

课题:《圆的周长》

听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

(一)测量圆的周长

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则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圆的周长。

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3.教师甩动绳系小球,构成一个圆。

4.小结。

(二)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1)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2)出示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圆: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2.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3.认识圆周率。

(1)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2)指导阅读第63页方框中的文字,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4.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1.完成第65页第1的第1题。

2.完成第64页下头的“做一做”。

5.看书质疑。

四、照应启思,总结新课

1、让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去理解、探究出好的方法。

2、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识,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德育教育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我学习。

4、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有兴趣。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父亲母亲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七)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对于圆我们有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呢?那么今日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2、看见过方形的车轮吗?(课件:唐老鸭骑方形车轮的车子)

为什么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圆片,在桌上滚一滚,感觉怎样样?(没有棱角)

我们说方形能给人以阳刚之美,那么圆形给人以曲线美,圆形是平面内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4、唐老鸭骑车时它的表情怎样样?为什么会这样?(不平稳)

学生模拟平稳着走路。

5、(课件:小强骑车)车轮安装时该把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圆的中心)

(课件:小红平稳骑车)猜想为什么安在中心走起来就能平稳了?(圆点到圆边的长度一样)

板书:圆中心的一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6、指名指出课题中圆的圆边上、圆内、圆外。

二、新课:

下头我们来证实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1、能够怎样证明,师述方法,学生找手中圆的中心,找到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说是怎样找的?

谁用的是对折的方法?能找到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吗?能找到几条?画出来。

圆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3、证明这无数条线段一样长,你有什么方法?小组讨论。

指名说方法。

4、边展示边指出定义:圆心、半径(一样长、无数条)

能解释车轴为什么安装在圆心上了吗?

5、看圆形的折痕有没有比半径更长的线段的呢?

有什么特性?自我来解决,完成“工作报告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全班对照报告单交流。(经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叫直径,无数条,长度相等,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

6、回顾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观察——猜想——实践——获得

提倡这种学习方法。

三、会画圆吗?自我画一画。

指名板演画圆,师问生答:每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再画一个圆。

比较大小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指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练习拓展:

1、体育课上要在操场上画圆,你打算怎样办?

2、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赏课件:有关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

半径r圆中心的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d经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2*半径半径=1/2直径

课堂听课记录的评价:

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经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进取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天然的说出是圆。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明白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进取体验,自我产生问题意识,自我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值得思考和改善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我觉得要经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忙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经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那里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还不够细致,有待改善。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八)

任课教师:郭仙

科别:语文

班级:八三班

听课人:孟庆婷

听课时间:9月23日上午第三节

听课资料: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课堂活动记录: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分析的资料,按顺序展开。

2、为什么单独列出买书事件?

二、分析文章

1、写作手法分析

2、感情线索变化——欲扬先抑

3、用欲扬先抑的方法练习说话。

4、讨论:初中语文课本该不该删掉鲁迅的文章?

5、拓展:教师读文章,师生共感受,学习写作手法。

提问:(1)、文中二、三段的细节描述?

(2)、文章的线索?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作练习。

评论:

1、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本事强。

2、学生情绪调动充分,授课氛围好。

3、教师朗读环节深刻感人,感情升华好。

4、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练习说话难度较大,值得商讨。

心得:

活力飞扬的授课情绪能带动学生一齐飞翔!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十九)

返回目录

听课记录(二十)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应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返回目录

在这篇听课记录【精选20篇】的结尾,希望这些范文能够为你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让你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你觉得这些范文对你有所帮助,不妨为文章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