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长征中的两次会师时间及地点是什么和吴起镇的得名与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关联吗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长征中的两次会师时间及地点是什么和吴起镇的得名与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关联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长征中的两次会师时间及地点是什么
- 2、吴起镇的得名,与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关联吗为什么
- 3、吴起镇的介绍
- 4、吴起镇特有的传统民居
- 5、到底是吴起镇战役还是直罗镇战役和吴起镇战役
- 6、吴起镇的基本概况
- 7、长征终点是会宁还是吴起镇
- 8、长征胜利万岁为什么介绍吴起镇
- 9、吴起镇工人的共性是什么
- 10、历史上的决战吴起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长征中的两次会师时间及地点是什么
会师时间及地点:
第一次会师: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
陕北红军会师,完成长征。中央红军历时1年多,完成了从湘赣边界到陕北的战略转移。
第二次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
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完成。腊子口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经过的一道天险。它位于四川
北部,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也是川北通向甘南的门户。
吴起镇的得名,与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关联吗为什么
吴起县的命名确实与吴起有关,有关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众所周知,吴起县在吴起镇在延安的西部,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并没有太大关系。但很多人忽略了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吴起作为魏国的猛将,自然也是密切相关。
一、吴起与西河郡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魏国公子击占领秦国河西繁庞,吴起身为主将攻占秦国之地临晋,,再攻击郑县,如此一来,秦国的河西之地全部被占领。河西之地被占领后,魏国君主改名为西河郡,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的郡守。西河郡在西河的西岸,故被命名为西河郡,隶属魏国。但一个地方能以这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可见这个人对这个地方有突出贡献。魏国占领这个地方二十多年后被秦国收复,西河郡从此隶属秦国。吴起在任二十年间,兢兢业业,爱护将士百姓,治理期间,西河郡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得百姓的爱戴。直至吴起投奔楚国,百姓记得吴起的好,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吴起镇。这个是当地人民对像吴起这样的好郡守的渴望,也是对拥有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后人感念吴起吴起镇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一直以战争扩大军队规模的蒙古人认为吴起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应该有这么高的荣誉,于是,他们下令将吴起镇改为吴旗镇,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到了2005年,吴旗县正式改名为吴起县。原因是人民回顾历史,感念英雄,不知道以什么的方式将吴起将军优秀的精神传播发扬光大,以这种方式是有趣又深刻。
吴起县的确是与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原本本就是吴起将西河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为了纪念他而命名和雕刻雕像给他。后来说因为现代人回顾历史,希望将精神发扬光大。
吴起镇的介绍
吴起镇,地处吴起县中部,为全县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该镇历史悠久,胜利山因“割尾巴”战役而闻名天下,新窑院设有毛主席纪念馆,是革命老区,历史重镇。
吴起镇特有的传统民居
吴起镇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
窑洞是吴起镇特有的传统民居,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
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
窑洞的建筑特点: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
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到底是吴起镇战役还是直罗镇战役和吴起镇战役
两个战役都有。直罗镇战役是在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0月20日,国民党军先头部队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诱敌入直罗镇。11月21日夜,红军主力突然发起进攻,国民党军第一○九师大部被歼,残部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迫近直罗镇的国民党援军遭到红军阻击后,23日沿葫芦河西撤。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一○六师一个团。被红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第一○九师残部待援无望,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红军全歼,师长牛元峰自杀。
吴起镇战役是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的吴起镇。何柱国的东北骑兵军2师很快尾追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结果被红军伏击。东北骑兵3师和6师中的三个团,一个团被几乎全歼,两个团被重创。东北军伤亡600多人,被俘700多人,大量马匹丢失,骑兵师师长白凤翔险些被红军活捉。
吴起镇的基本概况
吴起镇辖18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总人口28783人。境内山地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石料石油和机砖等自然资源。镇内有大型市场4个,功能齐备;电力充足,邮政通信网络健全;饮食、住宿等服务相互配套,是投资、旅游、经商的理想之地。
该镇有吴起县“白菜心”之称,川地(含水地)面积大,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吴起镇地处洛河两岸,七条大川(宁赛川、二道川、乱石头川、头道川、三道川、杨青川、颗颗川)之口,最高山岭海拔1663.5米,最低河谷地带海拔1247米。地势均向洛河倾斜,谷宽梁长。
全镇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川台、坝地为1.4万亩(水浇地780亩),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为全县粮食、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长征终点是会宁还是吴起镇
长征终点是吴起镇。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其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4年10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共86000余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历时一年零两天,行程二万五千里。
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今吴旗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从此,吴起镇作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终点地址而名扬国内外。
评价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胜利万岁为什么介绍吴起镇
是革命老区,历史重镇。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于1935年10月19日,进入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该镇不仅是革命老区,还是一座历史重镇。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
吴起镇工人的共性是什么
吴起镇工人的共性是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在《红星照耀中国》里,对吴起镇这些工人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他们对每天两小时的读书写字、政治课、剧团非常重视,他们认真地参加在运动、文化、卫生、墙报、提高效率方面举行的个人或团体的比赛,尽管奖品很可怜。这就是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这也表明了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历史上的决战吴起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也因此而得名。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