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和寺庙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和寺庙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是梵文णमो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अमिताभ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扩展资料

《南无阿弥陀佛》演唱:昌圣法师(李娜)

南无阿弥陀佛……

世上本无怨,人间哪来仇?

沧海有风浪,苍山无横流。

祸因小事起,福源共绸缪。

他心似我心,佳缘方长久。

天无百日晴,月难永中秋。

凡事能容忍,口角是非休。

为人须自爱,方能渡沧桑。

心念再生缘,恩德自可留。

返回目录

寺庙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寺庙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顿悟篇:

????1、吾求皆吾愿,多喜乐,长安宁。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一起去看神明捧来新生的春。

????4、众人皆挣扎,无高人一等。

????5、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6、作为土地的子民,爱自然就是爱自己。

????7、佛不要你皈依,佛只要你欢喜。

????8、所念皆所愿,所属皆所得。

????9、我与神明画过押,赌你会跟我回家。

????10、来路风尘仆仆,毕竟神明不渡众生苦。


????禅意篇:

????1、菩提叶下转,参禅不知秋。

????2、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3、人生海海,别赶路,去感受路。

????4、为名忙,为利忙,不如忙里偷闲,且喝一壶甜茶去。

????5、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6、回头张望当年的彷徨,足够青涩也足够闪亮。

????7、时间沙漏,沉淀了岁月。

????8、风景中,山水皆有来历。

????9、历史的轮廓若隐若现,和今天的生活不期而遇。

????10、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落,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佛系篇:

????1、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2、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我用真心待你,但不执着于你。

????3、未知苦处,不信神佛。

????4、人生无非:抬头观星,低头观心。

????5、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

????6、一方净土,三柱清香,随缘而来,随心而到。

????7、心静如水,悲喜自渡。

????8、黄墙红瓦,红绸祈愿,皆是空山心亦静。

????9、愿神明偏爱,一切从安。

????10、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返回目录

宁波宝庆讲寺西府海棠盛放,气韵生动,禅意盎然

东风吹拂,次第花开,又到一年海棠季。
在宁波,蔷薇科苹果属的真正海棠花,主要三种:最常见者垂丝海棠,次之西府海棠,偶见湖北海棠。
三者花色,亦可依此次序排列。垂丝海棠如霞似锦,远远望去,艳红一片;湖北海棠近似于白,盛放之时,一树如雪;西府海棠介于二者之间,含苞之时,胭脂点点,绽放之后,白里透红,最是清雅可人。
西府海棠虽美,然年年花开年年拍,总觉难以突破。仅拍花树本身,拍得再好,也觉略显单调。有时候,需借助一些背景或衬托才好。
我所见过的最令人震撼的海棠,是故宫的西府海棠。它们或花团一簇,或横斜一枝,或烂漫一树,搭配着深宫、红墙、琉璃瓦、雕梁画栋,厚重与轻盈,人文与自然,都有机统一在一张张意蕴深厚的图片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宁波的西府海棠,要么在路边绿化带拍摄不便,要么是公园新植树形未展,总难拍出满意图片。我常去拍摄的雷公巷那三棵西府海棠,周围背景也很杂乱,今年附近道路还竖起了围挡,更加难拍。
此二图摄影/窗前
正在想着今年西府海棠无处可拍之际,3月11日忽然看到宁波晚报龚国荣老师在宝庆讲寺拍摄的海棠花,顿时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故宫式拍摄场景么!
周日中午,保国寺看白鹃梅之后,接着导航来到江北区的宝庆讲寺,寻找龚老师拍过的海棠花。此寺始建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存建筑为2003年左右重建,格局严整,雄伟庄严。
寺院不大,我们很容易找到了大悲殿两边的西府海棠。此时依然繁花满树,怡然于春风之间。
绕着这两棵海棠走了好几圈,寻找拍摄角度,拍摄了自认为还算满意的几组图片,希望不会辜负海棠之美与此处禅意之深。
第一组图,主要想表达海棠与周围飞檐翘角、歇山重檐、斗拱巨柱之间的对比。在这些厚重背景的衬托之下,海棠花树会更显轻盈秀丽,而庄严净土也因为有了海棠花,会多一份活泼与天真。
第二组图,聚焦花与人的主题。人是比花更生动的风景。很多信众、游客来到这里,忽然瞥见这一树灿然,没有人不被惊艳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拿出手机、手表,拍下这春天里最美的一幕。
寺院是佛弟子静修、功课、传法的场所,摄影大师张望的系列作品《佛的足迹》,禅意凛然,气韵生动,最让人印象深刻。在海棠花边上等了一些时候,终于拍到几张僧人走过花下的图片,让我心满意足。
最后一组图片,回到花树的本来面目,欣赏它们动人的花苞、花朵和花枝。“十分国色妆须淡,数点胭脂画未匀”。胭脂点点的花苞,半开时节的妖娆,淡淡微红色不深的花瓣,或开或含,都让人为之绝倒。
这次晴天丽日的拍摄,应该说非常满意了。不过,南宋著名诗人陈与义还说过:“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雨中的西府海棠,又会有怎样的美丽呢?

返回目录

赖非题《礼佛图》

赖非题《礼佛图》

佛像缘来北魏造像

皆公寺北魏石造像,在广饶县城西南杨赵寺村。为一浮雕弥勒佛,高3.46米,赤足立莲花座上。法相庄严慈蔼,衣纹舒展流畅。佛背光作舟形,周围饰火焰纹,上部左右雕有飞天。莲花座为方形,高0.66米,正面刻有人顶香炉、比丘供养人及双狮相向形。两边刻文为“大魏孝昌三年正月二日奉诏建立皆公寺”、“大魏孝昌三年岁次丁未二月十五日经丘道伾为一切众生敬造弥勒石佛”。现寺已废圮,仅存石像。

北魏孝昌三年皆公寺造像佛座整拓本

雕镂精细书法峻妙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北魏皆公寺造象》云:「佛坐莲台,茎直承盘,一人两手仰托,跪而戴于首。右一人左手持盂,右手作弹指状。左一人合掌。旁有两狮,蹲列左右。北魏孝昌三年正月立寺,二月造像,故两题年月。」此作画像雕镂精细,与汉画像工艺大有共通之处,书法尤峻妙。

鲜有流传珍贵无比

铭刻内容:第一榜题:比丘僧绪供养。比丘僧援供养。(第二、三榜题:残泐。)第四榜题:比丘惠儁供养佛。第五榜题:大魏孝昌三年岁次丁未二月十五日。比丘道伾为一切众生敬造弥勒石像。第六榜题:大魏孝昌三年正月二日。奉诏建立皆公寺。

佛座石刻拓本鲜有流传,市面不易见(参照下图,既是现代拓本)。

名家题跋宛如天成

赖非先生题跋作品《礼佛图》,极具匠心的整体布局,虚实相生,主次合宜,黑白入理,宛如天成;极具见地的考证源流,文辞娴雅,深含哲意,裨益良师,嘉惠后学。先生高怀逸兴,金石本其旧知,情怀欣然有寄,正如朗月向物,神澄意会。

题礼佛图

介时佛告文殊师利

若无众生

云何说有众生

及众生界

文殊师利言

众生界相

如诸佛界

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

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

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岁在退休后

下坡村赖非供奉

石刻雅境古韵生辉

此帧《礼佛图》,可挂于茶室,可供之禅房,可张之雅社,可悬诸书房,禅意古韵,境由心转,静生无量欢喜。

赖非先生先后在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考古所、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作,为山东省的考古发现、石刻调查,做了大量一线工作,考查并收集整理了山东境内秦汉至五代期间全部的石刻拓片,尤其是在北朝摩崖刻经和郑道昭石刻调查方面,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多次召开交流研讨会,并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返回目录

禅意雅韵拈花湾

来源:海外网

俯瞰拈花湾景区资料图片

拈花湾璀璨夜景资料图片

走进江苏无锡,在云水相接的太湖之滨,有一处心灵度假目的地——拈花湾。禅,是拈花湾的核心文化,这禅,不是苦行禅,而是生活禅。置身此地,放松身体,放空心灵,享受简单、健康、快乐的东方度假生活。

清雅画卷

“湖不深而辽阔,山不高而清秀”,太湖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湖岸线曲折蜿蜒,大小水湾串连套合,山重水复与缥缈浩瀚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古时,文人雅士对太湖有着浓厚的审美情结。而今,太湖成为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

深秋时节,我从无锡硕放机场驱车一小时,沿崎岖的湖岸线前往太湖的西北方向,靠山面湖、毗邻灵山胜境的拈花湾景区跃入眼前。据介绍,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山水形似五叶莲花。当地友人告诉我:“至此处,就放下工作中的紧张和烦恼吧,静心体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一杯一盏,殊不知在哪个瞬间,你就悟出了禅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快瞧,明艳的秋日阳光洒向望不到尽头的梵天花海。格桑花、硫华菊、向日葵……花开漫山,随风摇曳。身着汉服的游人徜徉在花海中,临风舞霓裳,舒袖藏暗香。

拈花湾因太湖水,才更加有了灵气。云树帆影生态湿地连接着西太湖与拈花湾,形成天然的景致过渡,花鸟虫鸣,流水潺潺,草木幽异。有人说,湿地没什么可看的特别景色。殊不知,湿地可贵之处是它呈现出大自然本真的样子。我认为,走进湿地不仅仅是赏景,更重要的是感知。一橹、一篙、一扁舟,乐哉悠哉,闲然自得。水流花开,清风徐徐,岁月静好,于闲心中体悟禅意的清新。

唐风古韵

远处,一座别致的塔,跃入眼帘。那造型不同于我平日在寺庙中见到的形制。不少到过拈花湾的游客以为这是日式风格。其实不然,这座拈花塔是纯正十足的中国风,为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尽显唐风的古朴典雅。

漫步在拈花湾小镇的街巷,身旁不时走过身着唐衫半臂的姑娘,仿佛是从唐代仕女图中走出来的。一幢幢米色白色的木屋上覆盖着青瓦,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显得简约庄重。中国现存较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屈指可数,而拈花湾大规模再现了唐代市镇的古风古韵,确实难得。

小镇都是仿唐建筑,不但可观赏,更吸引人的是大部分可供游客居住。27家主题客栈每一家都有一个禅意主题,这也成为拈花湾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吃茶去、一池荷叶、草鞋山庐、坐看云起、方寸间……”这些颇具意蕴的客栈名字或源于禅宗公案,或禅诗。禅居拈花客栈,体验的不仅是住宿,更是与一段禅意生活的邂逅。白天,清新如画,一派诗意;傍晚,落日斜阳,一幅画卷。客栈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传达着生活的极简美学。

“平常居”的庭院由竹篱笆、少量绿植、白砂、青苔构成,是禅意枯山水风格。某个不经意的转角藏着盘膝而坐的小沙弥雕塑,曲径通幽处安置了形态各异的石灯笼和翩然舞动的芦苇。庭院的廊道是盛唐时期的风格。止住脚步,眼前一方庭院山水,容千山万水景象,简约无尽,禅意萌生。

在生态湿地中掩映而落的“云水间”,是基于太湖传统渔港文化而建,甲板、船桨、缆绳、油灯、渔网、鱼篓等物品,都成为独特的装饰和宜居宜用的生活元素。落脚云水间,返璞归真,尽情体会东方禅意的静谧安宁。

禅意体验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从客栈出来,走在小镇的香月花街,两旁分布着茶道、花道、香道、禅修会馆、文创产品店铺和特色体验工坊,不知不觉间,我的脚步便慢了下来。

拈花湾的禅意是生活禅,让生活回归本质,简单而轻松。小镇里提供多种禅意体验。比如抄经,闻禅乐、聆鸟语、抚微风,于自然之中书写一篇佛经,修身净心,自我沉淀,笔起笔落间,享受那一刻的法喜安然。花道,一种古朴的美学主张,去繁从简,用最简单的方式创造意境,让心灵走进一个感受自然与生命变化的平和境界。烹茶饮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承禅义,禅存茶中,用一颗清净心,品悟茶之香、禅之深,达到禅茶一味、明心见性的人生境界。

夜幕降临,禅乐飘绕,铃铎妙音,拈花塔逐层亮起,更增意境。一场禅文化主题夜间演艺《禅行》在拈花湖、五灯湖、拈花塔等多处上演。不同于传统的剧场式演出,《禅行》没有固定的舞台和座位,融观赏、互动、体验、巡游于一体,观众在小镇漫步间就可置身其中,感受禅修仪式与禅意表演。流水之上,是流淌的音乐;音乐之中,是流淌的光;光线之后,是流淌的风情。一派华美端庄、优雅大方的盛唐气象落于五灯湖上,光影变化,光落入水,五朵大型水莲花在白莲花周围次第绽放,喷泉伴着空灵舒雅的旋律,变幻无穷,令观众久久沉浸其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06日第12版)

返回目录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

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佛家静心禅语图片,欢迎大家分享。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1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2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3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1

1、好向枝头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篮中。《贞和集》释:喜好在枝头体味春光明媚,其实春光在篮里的茶树叶上。自心即佛无须外求。

2、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4、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5、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6、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9、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0、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11、石头:我该找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让你感到生活充实,让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12、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3、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4、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1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6、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17、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18、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2

1、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3、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4、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5、经常地不肯妥协,不满于现状,舍了这个,下一个可能更差,过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时应学会迁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拴小船的木桩对小船道:哈!怎么样?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禅师:一心想拴住别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8、哲学家:不用语言能告诉我真理吗?佛陀沉默。哲学家:你的慈悲使我进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9、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每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0、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佛复问一僧,答:饭食间。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11、白松:我质地优良可做屋顶可造船,你呢?荆棘:一想到劈你的斧头,恐怕你还是愿做荆棘吧。禅师评:平淡无奇的生活没痛苦。

12、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4、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15、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6、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7、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8、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19、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3

1、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2、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3、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4、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6、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7、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8、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9、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1、禅师在白板上点个黑点,问徒弟:这是什么?徒弟们异口同声:一个黑点。禅师笑了:只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没看到?

12、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13、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1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5、禅师讲故事:马不肯分担驴子的负担,驴子累死后,马背负了驴子全部负担和一张驴皮。禅师:马因不肯分担,最后却负担很多。

1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7、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8、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19、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20、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4

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为。

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麻烦。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未为珍贵,知安乐放值千斤。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为最高。切勿贪以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平安乐逍遥。

6.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1.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2.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为至,福已远离。

1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15.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1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19.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21.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4.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2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6.印光大师法语: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8.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29.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30.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的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31.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33.情生智隔。

34.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的如我凯撒者也,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35.人世间的艰难与困苦,就是一种考验。

36.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出差错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够舍,能舍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38.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也能够安稳地度过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40.生命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时最危险的敌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己。

43.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谈人隐私,勿论人是非,其功德皆是无量

45.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修来的才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脾气,发怒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47.三餐常思农民苦,日用莫忘众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诚的慈悲心。

49.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50.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51.只有经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人世间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该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难成大事。小气不忍,则坏大事。

55.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56.人之谤我者,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评别人时,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58.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靠后。

59.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个穷人;因为他总有贪心,“贪”字无厌,就变成“贫”了。

62.有求皆苦,无欲则甜。

63.春天才见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百年浑是戏一场,死后空持手一双。

64.人的忧悲苦乐,皆建立在一个有“我”的观念之中。

;

返回目录

在领悟到什么道理后,你的人生从此轻松了起来

1、找到你生活中的重点,其它的可以适当忽略

如果你工作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那就别在复杂的同事关系、阴晴不定的领导里面浪费自己的情绪,做好手头的事情,搞点钱,吃烫饭,喝啤酒才是重要的事。
如果你跑步只是为了让自己身心舒畅,那别人的"可你跑了那么久也没见瘦多少"就伤害不到你,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爽到了,别人怎么说,你根本不在意。
明确自己的生活重点以后,它会变成你生命中的锚,无论外面的风雨有多猛烈,你的小船永远不会偏离航向。

2、「你不能教会一只老狗新的把戏」

在一个理想的理性世界里,人们如果遇到挑战自己信念的证据,会首先评估这些证据,然后相应地去调整自己的信念。
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我们摆事实去费尽口舌,结果对方毫不领情,反而认为你是在耽误、祸害他。
这个效应,就是逆火效应(BackfireEffect)。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换句话说,当你认为自己在向他人传播真理时,其实大概率是在加强他们本身已有的错误观念。

3、不要提前焦虑

比如明天要高考了,明天要面试了,下个月要结婚了,不要提前因为这些事情紧张。如果紧张能化作具体行动,帮助你更好的准备这些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可以的。然而如果只是无谓的紧张,那么到时候再紧张也不晚。

4、不要太过于aggressive、不要太过于理性

这两个特质是需要自己特意控制的,不要有那么多的戾气,不要太嫉妒别人,不要在工作和学习中逼自己太狠,不要一直用理性解构整个世界。那样的话你会多很多敌人,你会觉得世界一直是灰暗的,你会一直不开心,你会没有感情,你会得不到别人的真心,你会慢慢地没有朋友。尝试慢一点、温柔一点、感性一点,自己眼里的世界会变得更好。

幸好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所以才能够被赋予任何意义。每个真正的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为之付出一生的人都不算白活。那些按部就班生活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人生有没有意义的人,其实他们回首一生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反正人活一世也就几十年,尽量活得开心,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反正也没那么多人在意我们的。所以,为啥不每天都努力感受一点让自己想办法开心一点。做起来难的原因在于,活得开心,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别人看法的基础上的。

家人过得不好,你能开心得了吗?领导看你不顺眼,你能升职加薪吗?不能升职加薪,一家人喝风能开心得了吗?那么,所有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你每在别人的世界里多浪费一分钟时间,就意味着你减少了一分钟给自己的时间。

大胆点生活,你没那么多观众。远离世间一切喧闹。

返回目录

禅意茶道人物意境图片欣赏(2)

禅意茶道的理念1.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
3.尊人贵生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5.无几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禅与茶道的历史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与茶道的关系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着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

返回目录

请问有哪些古代著名的与佛教相关的书画

与书法比,画家涉足佛教者尤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许多著名画家染指佛画。最早的如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和顾恺之。曹不兴根据康僧会带来的佛画仪范写之,身体比例十分匀称;其弟子卫协又画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更擅长佛画,相传所作有《净名居士图》、《八国分舍利图》、《康僧会像》等;其中尤以他在江宁瓦官寺所画之维摩诘像为最著名,相传所画之维摩诘“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极是形象逼真,时人以十万钱争先一睹,遂为该寺募钱百万;南朝之张僧繇也擅画佛像,所作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相传他在安乐寺作四条龙壁画,均栩栩如生,其中二龙点睛后即飞去,由此衍出“画龙点睛”之典故。张僧繇之佛画,在当时影响甚大,《历代名画记》说他“笔才一二,而像己应焉。因材取之,今古独步。像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与张僧繇同时,曹仲达享誉于北朝画界。曹画带有域外之风,所画佛像衣服紧窄,近于印度笈多王朝式样,他所创立的“曹家样”与吴道子创立的“吴家样”并称,史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评语。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盛极一时,其中以吴道子声名最著。他在长安、洛阳两地所作壁画,多达三百余间,且笔迹挥宏磊落、势状雄峻、飘逸,使人有“吴带当风”之感,杜甫诗称“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唐初之尉迟乙僧也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曾在长安光宅、慈恩等寺作《降魔变》、《西方净土变》、《千钵文殊》等壁画,其画“奇形异貌”、“身若出壁”,富有立体感。降至晚唐,出现了一批专工佛道人物画的画家,其中声名最著的当推左全。其画“多仿吴生之迹,颇得其要”,用笔最尚风神骨气,后人评之“名高当代,时无俦伦。”另外,范琼也是当时名震三川的佛像画家,据说他在圣兴寺画的天王、大悲像,轰动一时,图中乌瑟摩像,设色未半而罢,笔踪超绝,后人未之能补。咸通年间的常灿亦擅长佛道人物画,其画注重气韵,开宋代“自在在心,不在象也”画风之先河。
五代时期,佛教绘画也很盛行。著名画家如朱繇、厉以真、张南、左礼、王仁寿、杜龃龟等创作了许多佛教画,释门中人如贯休、智蕴等,也涉足画坛,以画罗汉知名。
宋、元、明、清诸朝,画家涉足佛教,僧人染指绘画÷代不绝人。北宋时期的名画家高益、高文进、王道真、李用和、李象坤等创作了大量佛教壁画,场面热烈,富有生活气息。其中高益在大相国寺所作的《擎塔天王》等,曾名噪一时。王霭、王仁寿二人更专工佛道人物画,受到当朝皇帝的垂青。著名画家李公麟也取材佛教,作有《维摩演教图》、《罗汉图》等。元代赵孟俯、刘贯道的《红衣天竺僧卷》、《罗汉图》等,工笔重彩、朴素传神,别具风格。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更被称为画坛“四大高僧”。他们的画“自作聪明,无所师承”,笔势雄阔、形象传神,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别具风格的禅意画。这种画高远淡泊、超然洒脱,禅机意境,跃然纸上。开其端者唐代的王维。;
王维性喜山水、耽于禅悦,既工诗,又善画。其诗如画,其画如诗,苏东坡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画的特点是将墨色泼成深、浅、浓、淡等多种色调,用来表现山石林木,与青山绿水不同,别有一种清雅洒落的自然情趣。此种画风突破过去只限于细线勾描的画法,而改用泼墨山水的方法,使笔法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从画论的角度说,泼墨山水画更注重“妙悟”,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此话颇有禅宗“至理越乎浮言”、“三十年后看山还是山”的味道。实际上,王维之画如同其诗一样,深受禅宗的影响。他所作之《辋川图》等,山谷郁郁,云水飞动,显得清寒、静寂、淡远而又空灵;他的《袁安卧雪图》,雪中有芭蕉,似与常理不合,但却与禅宗跳跃式思维方法遥相符契;他的许多画作,不问四时,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人一幅,也有禅宗“一念包九·世,,之意蕴。后人论王维之画曰;“意在尘外,怪生笔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此难以俗人论也”。这种寓禅境于画中的禅意画,画史上称之为“南宗”。沈灏在《画尘》中说:“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南则王摩诘,裁构淳秀,山韶幽淡,为文人开山。若荆、关、宏、躁、董、巨、二米、子久、叔明、松雪、梅叟、迂翁、以至明之沈、文,慧灯无尽。北则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若赵干、伯驹、伯骕、马远、夏圭,以至戴文进、吴小仙、张平山辈,日就狐禅,衣钵尘土。”如果从画风和禅风的角度看,王维之禅意画主要是受禅学南宗的影响。
王维所开创的禅意画,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王维心要之张躁、王墨,曾盛极一时。有人论张躁之画曰:“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遣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此中所言,实系禅家工夫。王墨作画,则泼墨手抹、应手随意,或吟或笑,形似癫僧。
降至宋元,王维开创的南宗禅意画更受推崇。王维被推上南宗始祖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宋之苏东坡极力鼓吹的结果。同时,宋时画坛之几大巨子,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皆师承王维笔法;米芾父子,更是南宗之一巨擘,其画也颇富禅机意境。米芾曾说:“山水古今相师,以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以便己。”这话带有后期禅宗超佛越祖之色彩。米芾之子友仁则曰:“王摩诘古今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处,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又说:“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简直是呵佛骂祖。他还有诗云:“解作无根树,能描蒙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予闲人。”此中之“蒙鸿云”,乃是米家之独创画法,能尽江山之妙处,实乃是其胸中禅境之再现。
纵观宋,元之后的画坛,其兴衰起落往往与禅学发展密切相关,禅学兴,则画坛昌盛,禅学衰,则画坛冷落,此足见禅学对绘画影响之一斑。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