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行香子北宋苏轼的诗意和苏东坡-行香子 过七里滩的解释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诗行香子北宋苏轼的诗意和苏东坡-行香子 过七里滩的解释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诗行香子北宋苏轼的诗意
- 2、苏东坡-行香子 过七里滩的解释
- 3、行香子 过七里濑苏轼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慨叹
- 4、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是哪种格式
- 5、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原文及翻译赏析
- 6、行香子·过七里濑的创作背景
- 7、苏东坡-“行香子 过七里濑“ 最后一句的结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表达出什麼样的情Ƅ
- 8、行香子过七里濑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9、“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谁写的词
- 10、苏东坡 《行香子》写作背景
古诗行香子北宋苏轼的诗意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代: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初中古诗,宋词三百首,春天,乡村,写景,山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来回漫步着。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望,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注释
陂(bēi)塘:池塘。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任犀然编.宋词三百首:彩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136.
鉴赏二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
开头两句,先从整个村庄着笔。这正是春天来到农家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形象。它使人联想起孟浩然笔下的那个“绿树村边合”的农庄,平凡而优美。
“倚东风,豪兴徜徉。”接下来的两句是说,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这两句,出现游春的主人公——词人自己。“东风”点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路线。这一切,都在下面的具体描写中得到体现。这两句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这是说,小园虽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在信步徜徉的过程中,词人的目光忽然被眼前一所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不知不觉停住了脚步。这鲜明的色彩,浓郁的香味,组成一幅春满小园的图画,显出绚丽多采而又充满生机。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任犀然编.宋词三百首:彩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136.
创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
1、史杰鹏编著..秦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7-20.
鉴赏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词的下片(下阙)“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歇拍“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有用没用完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685篇诗文
苏东坡-行香子 过七里滩的解释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赏析
奇山异水适我情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行香子 过七里濑苏轼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慨叹
行香子·过七里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了七里濑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上片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后三句从不同角度写溪水;下片开头两句写山,中间插入议论感慨,最后有以写山作结。全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结合的十分完美,语言清丽,意境广渺,既有幽美的画面,又含有深邃的哲理,刚柔相济,韵味深远。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此词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接下来用一个“过”字领下边的“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使画面飞速地流动起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景色和主观的感受。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这是词的上阕,写水;而下阕开头两句写山。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是哪种格式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②鉴:镜子。③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
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
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
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小题2:“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原文及翻译赏析
行香子·过七里濑原文: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行香子·过七里濑翻译及注释
翻译乘一叶小舟,荡著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注释1行香子:词牌名。2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3一叶: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4湛(zhan):清澈。5藻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鉴,镜子。6鹭:一种水鸟。汀(tī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7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8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9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十空名: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这里指刘秀称帝和严光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行香子·过七里濑鉴赏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著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著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有的评论家便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但人们仍然爱苏词。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行香子·过七里濑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春二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诗词作品:行香子·过七里濑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江南】、【水乡】、【人生】、【哲学】
行香子·过七里濑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二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他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
苏东坡-“行香子 过七里濑“ 最后一句的结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表达出什麼样的情Ƅ
“但远山长”空远————心境
“云山乱”繁杂————放下世事
“晓山青”庄重————追求真我
纵然时不我待,行将落魄,但我还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被世俗所拖累。
纯属一家之言。
词描写了七里濑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有的评论家便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但人们仍然爱苏词。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行香子过七里濑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谁写的词
出自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行香子
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灯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翻译:
小船,像一片轻巧的叶片;
双桨,像张开翅膀掠水而过的鸿雁。
天蓝蓝,水清清,
波平如镜,山影湛清空明。
鱼儿在轻快的游泳,
水藻在舒缓的摇曳,
白鹭,像一阵烟飞飞停停。
晴天下的富春江,清澈得能见到水下的砂砾。
晨曦里的富春江,霜雾蒸腾如同灵虚幻境。
月亮下的富春江,如玉如晶。
连绵的群山,就是一副美妙的画;
曲折的江面,就是一排美丽的屏。
想起当年,子陵终老在钓台,
隐士皇帝,都是梦境;
千年之后,都是空名。
还是开开心心的享受当下,
远山的山影叠嶂重峦,
近山的云雾缠缠绵绵,
晨山的树林青翠地让我目眩。
与上半阙“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写水,后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苏东坡 《行香子》写作背景
宋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为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放棹富春江,由新城至桐庐,过七里濑有感而发,做此词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