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四年级李清照一节课讲的完吗和复口绝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诗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李清照一节课讲的完吗和复口绝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四年级李清照一节课讲的完吗

讲不完。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四年级李清照《夏日绝句》教案一般都用两节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夏日绝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返回目录

复口绝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诗人为什么会思念项羽呢2.这首

百度试题
诵读《夏日绝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诗人为
本题试卷
诵读《夏日绝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为什么会思念项羽呢?
______
(2)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 ______。
(3)语言实践:①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说一说,写一写。(提示:可以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写出来)
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像这样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还有 ______,______。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全诗如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考查了诗歌的理解。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2)考查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3)考查了诗歌默写能力和想象写话能力。①读完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项羽在乌江边身受重伤,不愿意被俘受辱,最终自刎而死的画面。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像这样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还有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答案为:
(1)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2)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3)①项羽在乌江边身受重伤,不愿意被俘受辱,最终自刎而死的画面。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VIP专享上亿试卷资源
更多本题试卷
统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
133阅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下载】
3049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清照《夏日绝句》教案教学设计7
127阅读
《夏日绝句》教案
151阅读
部编版四上语文21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说课稿
219阅读
2022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夏日绝句》word部编版
122阅读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134阅读
查看全部
题目
诵读《夏日绝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为什么会思念项羽呢?
______
(2)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 ______。
(3)语言实践:①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说一说,写一写。(提示:可以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写出来)
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像这样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还有 ______,______。
反馈
解析
解答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全诗如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考查了诗歌的理解。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2)考查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3)考查了诗歌默写能力和想象写话能力。①读完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项羽在乌江边身受重伤,不愿意被俘受辱,最终自刎而死的画面。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像这样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还有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答案为:
(1)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2)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3)①项羽在乌江边身受重伤,不愿意被俘受辱,最终自刎而死的画面。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返回目录

夏日绝句 的说课稿

2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词大意,能有感情朗诵诗词,背诵诗词。
3、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背景。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 易安 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二、赏析《夏日绝句》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三、诵读古诗。
1、 小组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
2、 全班交流。
3、 知道朗读。
4、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四、背诵古诗
看看你用了多长时间背下这首古诗。
五、教师小节。

返回目录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熟读本词,感受婉约词风,了解李清照其人。

2.抓住本词用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运用上个单元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本单元的词章,学以致用。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词其风格 。

2.熟读本词到背诵,且能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写得吗?生: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师:很好。李清照是谁呢?哪个同学能给同学们讲讲?

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母亲也有工于文章,李清照从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18岁和太学士赵明诚结婚。靖康之变后南下孤苦晚年。

师:在《夏日绝句》中,借古讽今,用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讽刺当朝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君臣,全诗慷慨激愤。她的诗作一般是阳刚豪放,而她的词作却委婉含蓄,如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和《夏日绝句》一样反映的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怒,看看在词作中怎么含蓄地表达的。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李清照的情感集体朗诵一下。

二、放名家诵读材料,感受在情感把握的诵读中体会词作者的情感。

生:(略)

师: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课前预习功课做得很足,但情感中把握不是很好,也许是齐读的原因,情感很难凸显。下面,我们听听名家的朗诵,从中体会情感,找出自己的不足。

(放录音)

师:和我们比较,怎样?

生:好!

师:表现在哪里?

生1:我感觉到了浓浓的愁苦之情。

生2:老师,读后我感觉作者描写的景都不好,有点灰色。

生3:是的`,我发现在情景的把握上还是不很好!

师:同学们觉得呢?

生:是。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棒。词有上下两阕,同学们,一般而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让我们看看本词中有哪些景?写了哪几个场景?

三、将诗歌表现手法学以致用,抓方法,披愁情。

生:描写的景有:满地的黄花,梧桐,滴落到黄昏的细雨。①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很好

生:描写的场景有: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漂亮!在写景的诗词中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分析?

(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跟着一起帮助指导)

生:意象!

师:非常好。那看看这首词抓住了哪几个意象呢?

生:酒、秋风、征雁、黄花、雨、梧桐”。

(继续与生的对话)

师:这几个意象传达到我们眼前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这些意象透出给我们的感觉是愁绪,全是伤感的意象。

师:哪句可以看出词人直接表达愁绪?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全词只是表达一种愁绪吗?

生:不仅仅是,还有深层的思想情感。

师:对,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景象特别容易惹人愁绪,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怎能不愁呢?其实愁又怎么能彻底表达她的情感呢?

四、练字扣情,词融人情

师:到这里,我们基本掌握了作者的愁绪,掌握了词的核心。但同学们还能不感受到孤独?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孤单寂寞?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就是孤单寂寞的。

师:很好!那同学们看看这句词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几组次都是叠词!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看看叠词有什么效果呢?

生:独自寻觅,冷清的环境,凄惨的感伤,能更好地渲染了词人愁苦的心境!

五、课堂总结,融会贯通

师:好,今天我们在阅读、朗诵后,基本把握了本词基调,抓住意象,很容易就能把握词人当时的情感。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词的学习,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用同样的方法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返回目录

李清照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司艳平

青春语文之同质同人群文研究(9) ——李清照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2018-04-24 司艳平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孤舟一叶易安心
——《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教学设计
群诗分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之作,回忆了少女时代饶有兴味的记游往事。这首词用语简练,只选取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武陵春》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一、导入新课
在两宋浩瀚的文化星空里,千古才女李清照便是其中熠熠璀璨的一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去欣赏她的夺目光华。这节课我们用群诗阅读的方式完成学习。
二、初读易安寻其舟
屏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学生活动:
1.诵读、轮读、赛读,疏通诗意,提出疑问。
2.读完这三首词,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认为李清照写词最擅长的是什么?
屏显:
李清照的词细腻入微,她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处着笔。
李清照的词灵动精巧,她擅长捕捉生活的每个瞬间
李清照的词处处透露着匠心巧思,她擅长写自己的心理。
3.读完这三首词,罗列李清照入词的意象,你有何发现?她三首词意象有何相同点?
明确:
《如梦令》溪亭、日暮、归路、舟、藕花、鸥鹭
《一剪梅》红藕、玉簟、兰舟、云、雁、西楼、水
《武陵春》风、日、双溪、舴艋舟
舟是李清照这三首词共同的意象。
三、细读易安识舟情
学生活动:
1.整合三首词中含有“舟”的词句,诵读欣赏,你分别从这三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舟”?
屏显:
《如梦令》的“舟”,是少女之舟,轻快之舟,欢乐之舟,憧憬之舟,希望之舟……
《一剪梅》的“舟”,是相思之舟,寂寞之舟,孤独之舟,盼望之舟,甜蜜之舟……
《武陵春》的“舟”,是残年之舟,痛苦之舟,离乱之舟,伤痛之舟,沉重之舟……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说说你透过“舟”,看到了什么?
屏显: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屏显:
透过“兴尽晚回舟”的“舟”,看到了易安快乐的少女时代,天真烂漫
透过“兴尽晚回舟”的“舟”,看到了少女时期的易安喜欢郊游,兴致勃勃
透过“兴尽晚回舟”的“舟”,看到了她充满生命活力,热爱自然,朝气蓬勃透过“独上兰舟”的“舟”,看到了李清照独守空房,等待丈夫归来的甜蜜与孤独
透过“独上兰舟”的“舟”,看到新婚后的易安生活安稳,岁月静好
透过“只恐双溪舴艋舟”的“舟”,看到历经劫难后的清照悲伤荒凉,让人唏嘘
透过“只恐双溪舴艋舟”的“舟”,看到烽火连天的清照孑然一身,孤苦无依透过“只恐双溪舴艋舟”的“舟”,看到与丈夫阴阳两隔的彻肤之痛,伤感沉重
3.由李清照三首词作里的“舟”,你能看出易安人生的明喻与线索吗?
屏显: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热爱“舟”,生活自由幸福,快乐无比,向着明亮的远方划行,划行……
少妇时期的李清照依然钟情“舟”,丈夫宦游,独自一人,孤独寂寞,借助兰舟,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晚年时期的李清照已然失去棹舟游玩的兴致,飘泊无依,如同一叶扁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航行,没有皈依……
四、辨读易安寄舟意
学生活动
1.“舟”在古典诗词中是常用的意象之一,我们来一个关于“舟”的飞花令,“舟”一般寄寓着文人们怎样的生命追求?
屏显:
“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放浪江湖的潇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王湾远赴他乡的迢远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杜甫飘泊异乡的无助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柳宗元高洁傲岸的独白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李清照追求理想的高远。
2.“舟”一般寄寓着飘泊、奔波、奔向远方之意,在男人们的世界里,李清照也有“舟”一样的情思,“舟”一样的追求,她在追求什么?向往什么呢?
屏显:
李清照借助“舟”,表达出她对自由辽远天地的追求;
李清照借助“舟”,表达出她不愿拘囿一隅的心愿;
李清照借助“舟”,表达出她对生命流转的渴望;
李清照借助“舟”,表达出她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的理想。
五、 再读易安解舟心
学生活动
你还看到了怎样侧面的李清照?
屏显:
易安介绍——
李清照(1084-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前期的词章,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作品收在《漱玉词》。
易安点评: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北宋王朝的琼楼玉宇,醉生梦死,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北宋灭亡。后来,赵明诚出任建康(今南京)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不曾想赵明诚不思平叛御敌,反而连夜出逃。清照知道后,对北宋王朝以及丈夫的做法很是不满,她端然凝重地写下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一改往日的小女人之态,以铿锵刚韧的笔锋气势,写出了清照的英雄豪气,一个柔弱无骨的女子,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出来的铮铮气节,着实让那些大丈夫汗颜惭愧。清照的坚韧或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清照靠着无比坚韧和强大的内心矢志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不仅写词,也论词,她写的《词论》,对她之前的、宋代的许多大家,都展开了论述与批评。
——司艳平《明朗坚韧李清照》
屏显小结:
她用文字飘移岁月孤舟,光华四溢
她用坚韧扛起人生孤苦,令人感佩
她用才情支撑生命年轮,印迹深深
她用行舟渡过春秋冬夏,不负韶华
六、总结拓展
推荐阅读:《康震评说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落花》
作者简介:司艳平,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语文湿地栖居者,愿以青春的名义追随君姐一路修行!

返回目录

夏日绝句古诗原文诗意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诗词欣赏:《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作品名称
夏日绝句
创作年代
南宋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李清照
精品荐读
论李清照词的用典与豪放风格,以《夏日绝句》为例
作者:每天读文史
快速
导航
注释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赏析
作品原文
夏日绝句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诗句译文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作品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