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黄鹤楼古诗的翻译和宋词里的烟波怎么解释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黄鹤楼古诗的翻译和宋词里的烟波怎么解释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黄鹤楼古诗的翻译
- 2、宋词里的烟波怎么解释
- 3、烟波的解释及造句
- 4、烟波什么什么成语
- 5、“烟波”能组成什么成语
- 6、烟波的意思
- 7、文言文中烟波的意思
- 8、烟波是什么意思
- 9、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简介
- 10、烟波是偏正词组吗
黄鹤楼古诗的翻译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赏析】:1、诗中诗句降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虽然是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诗人是用的是反衬手法,传达出使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2、诗中出现两次“空”,体现了诗人形单影只、怅然若失的孤单心情。
3、诗中以神话传说开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
【中心】本诗描写了诗人等楼宇昂网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宋词里的烟波怎么解释
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千里烟波”即惜别之情。
烟波的解释及造句
造句含义: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烟波的解释及造句,希望能帮到大家!
烟波拼音
【注音】: yan bo
烟波解释
【意思】: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烟波造句:
1、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2、这些在卫星图上清晰可见烟波也在一氧化碳图上清晰可辨。
3、在中西部的卫星图片上,浓浓的烟波清晰可见。气象预报称,烟波会移向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
4、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5、浩淼烟波中,十七孔桥似长虹偃月横卧水面。
6、你从彩云之南徐徐走来,千里烟波的阻碍不过是一场彼岸烟花。
7、太平洋看来比别的海洋更加荒凉,更加烟波浩渺。
8、山海关位于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南襟烟波浩淼的’渤海。
9、在烟波浩淼的水面,在碧蓝如洗的天空,没有一丝轨迹。
10、春光烂漫的烟波江上,丝丝忧郁为你纠缠,为你衣宽、鞋瘦,为你泪湿纱窗,不知风雨几时休。
11、元代时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湖面烟波浩淼,水域面积远远大于今日。
12、太湖之上,烟波浩淼。
13、远望洞庭,烟波浩渺。
14、深秋清露,碧水澄净,痴情少年在浩淼烟波间追寻着新中的挚爱。
15、这里融碧水、蓝天于一色,烟波浩瀚,帆影点点。
16、它使人想起一条平静的溪流,蜿蜒畅游过绿茵的草场,浓荫遮蔽,最后注入烟波浩渺的汪洋大海。
17、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
18、它使人想起一条平静的溪流,蜿蜒畅游过绿茵的草场,浓荫遮蔽,注入烟波浩渺的汪洋大海。
烟波什么什么成语
烟波钓徒、烟波万顷、烟波渺渺、烟波浩淼、烟波浩渺。
一、烟波钓徒
白话释义: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朝代:欧阳修
作者:宋
出处:《新唐书·张志和传》:“自称烟波钓徒。”
翻译:自称隐逸于渔的人。
二、烟波万顷
白话释义:形容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碧波荡漾的景色。
朝代:宋·
作者:辛弃疾
出处:《蝶恋花》词:“烟波万顷春江橹。”
翻译: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碧波荡漾的景色在春江上展露无遗。
三、烟波渺渺
白话释义: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茫茫无边的样子。
朝代:南宋
作者:赵孟頫
出处:《渔父词》:渺渺烟波一叶舟。
翻译: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茫茫无边有着一只船。
四、烟波浩淼
白话释义: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朝代:唐·
作者:刘禹锡
出处:《送鸿举游江西》:“烟波浩淼鱼鸟情。”
翻译: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鱼鸟各自嬉戏着。
五、烟波浩渺
白话释义:形容江湖水面烟雾笼罩、广阔无边的样子。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朝代:唐
作者:崔致远
出处:《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
翻译:两眼总离不开江湖水面烟雾笼罩、广阔无边的样子。
“烟波”能组成什么成语
一、烟波浩淼
读音: yān bō hào miǎo
释义:烟波:雾气迷茫的水波;浩:水大,引申为大和多;淼:同“渺”,水大的样子。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同“烟波浩渺”。
出处:《送鸿举游江西》
例句:烟波浩渺的海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
二、烟波浩渺
读音:yān bō hào miǎo
释义: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出处: 唐·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例句:我如一叶漂泊在烟波浩渺的海上的扁舟,在世俗的潮流中随波逐流。
三、烟波钓徒
读音:yān bō diào tú
释义: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 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出处:《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列传·张志和》。
例句:后因事贬谪,遇赦归隐,自号烟波钓徒。
四、烟波渺渺
读音:yān bō miǎo miǎo
释义: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茫茫无边。
出处:赵孟頫《渔父词》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例句:在烟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孤伶伶地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
五、烟波万顷
读音: yān bō wàn qǐng
释义:形容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碧波荡漾的景色。
出处:宋·辛弃疾《蝶恋花》词:“泪眼送君倾似雨。不折垂杨,只倩愁随去。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橹。“
例句:他鉴于太湖烟波万顷,起义军踪迹无定,便檄调官兵,分路扼剿。
烟波的意思
“烟波”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指避世隐居的江湖;比喻文章波澜起伏。
出自隋·江总《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雾开楼阙近,日迥烟波长。”
示例: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淇水烟波,半含春色。”
2、宋朱熹《次韵择之发临江》:“千里烟波一叶舟,三年已是两经由。”
3、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回首烟波,鳞鳞细翦残雪。”
4、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文言文中烟波的意思
1、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①隋 江总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雾开楼阙近,日迥烟波长。”
②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淇水 烟波,半含春色。”
③宋朱熹《次韵择之发临江》:“千里烟波一叶舟,三年已是两经由。”
④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回首烟波,鳞鳞细翦残雪。”
⑤孙犁 《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2、指避世隐居的江湖。
①唐 黄滔 《水殿赋》:“城苑兴阑,烟波思起。”
②宋 梅尧臣 《送江阴王判官》诗:“谁知坐卧间,思及烟波里。”
③清 曹寅 《引镜谢客》诗:“烟波情亦淡,尘海路常纡。”
3、比喻文章波澜起伏。
①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附 清 徐作肃 评:“次第生平直叙,而每事穿插照应,极密极老,叙法甚洁,却以饮酒在在点缀作烟波,见文有馀地。”
②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史记一》:“言妃匹之际,系天下之兴亡,此正言也;而 汉 之诸后,或不由德,特言命以志感慨,文有烟波。”
请采纳,谢谢!
烟波是什么意思
“烟”是指烟雾,“波”的本意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烟波一般有三个意思
1、指烟雾苍茫的水面,著名的《黄鹤楼》里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指庙堂之外避世隐居的地方,《送江阴王判官》有:“谁知坐卧间,思及烟波里。”
3、比喻文章跌宕起伏。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及个人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zf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人物资料
梁欢个人资料
孙红雷个人资料
汤唯个人资料
华晨宇个人资料
袁姗姗个人资料
段奕宏老婆王瑾个人资料
烟波是偏正词组吗
烟波是偏正式合成词,不是短语(词组)。
烟波,汉语词汇。
拼音:yān bō
释义:1、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2、指避世隐居的江湖。3、比喻文章波澜起伏。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