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新元史的作者简介和危素此人非常博学二十四史三部都是他编的为,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元史的作者简介和危素此人非常博学二十四史三部都是他编的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新元史的作者简介

《新元史》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这是近代篇幅巨大的一部断代史。全书二百五十七卷,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新元史》的体例基本沿袭旧史,但也有一些改动。如本纪前增加一篇《序纪》,记述成吉思汗以前的史事,这同《金史》的本纪之前增加一篇《世纪》相仿。又如,在本纪的最后增加了元顺帝的儿子《昭宗纪》。《新元史》的内容比《元史》充实,它补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柯劭忞修《新元史》时,利用了《元朝秘史》和《元史译文证补》。《元朝秘史》的底本叫作“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忙豁仑是蒙古,纽察是秘密,脱必赤颜是总籍,合起来是《蒙古秘史》。原书是畏兀儿文,元仁宗时,由察罕译成蒙古文,藏在宫里,不让外人看。明太祖时,译成汉文,名之曰《元朝秘史》,清人钱大昕从《永乐大典》里把这部书的内容辑出来,这是我国保存的蒙古初期历史的唯一史料。

具体的范文模板

返回目录

危素此人非常博学,二十四史三部都是他编的,为何最后含恨而终

危素之所以会含恨而终,是因为他是被被奸佞之人弹劾的。危素本来是元朝的中书省左丞相,但后来元朝灭亡了,他才归顺于朱元璋,当了明朝的翰林侍讲学士。

危素在元朝时就已经完成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史书,但蒙人不想在史书上载入危素这个汉人的名字,就让脱脱顶替危素成了这三部史书的署名作者。后来危素归顺于明朝后,就跟着宋濂一起编撰《元史》。但由于宋濂是明朝的大学者,又是朱元璋的下属,还身兼太子朱标的老师这一职位,所以《元史》的署名作者只能是宋濂。但实际上编纂《元史》所用的大多史料,都是危素采集和整理出来的,宋濂只是个捡了署名作者这个便宜。

本来危素在明朝的官运还算不错的,但是他后来被御史王著弹劾说他是亡国之臣,不能重用。而朱元璋也开始动摇,毕竟危素曾经因为元朝灭国而想投井殉国。而事情的导火索是因为危素在朱元璋面前自称“老臣”,朱元璋此时便被刺激了。他觉得危素心里还是有元朝,他自称的是元朝的老臣。因此朱元璋就让危素远走和州,为余阙守庙。但余阙也是元朝的一位高官,他在元朝灭亡之时也投井了,在这点上危素和他其实一模一样。只是余阙死了,而危素还活着。

因此朱元璋派危素去给余阙守庙实际上是变相地讽刺危素,他还不如当初死了算了。危素是个清高的读书人,此等侮辱承受不来,便在当年病逝,含恨而终。

返回目录

有没有介绍元朝历史的小说或史书

《蒙古秘史》蒙古人留下最有影响力的书了。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你可以去查查四汗国是怎么建立的。

返回目录

中国二十五史都是哪些史书请写出著作名称及其作者

二十五史
序号书名作者卷数
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
2汉书东汉·班固100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
4三国志西晋·陈寿65
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
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
8梁书唐·姚思廉56
9陈书唐·姚思廉36
10魏书北齐·魏收130
11北齐书唐·李百药50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
13隋书唐·魏徵等85
14南史唐·李延寿80
15北史唐·李延寿100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
20宋史元·脱脱等496
21辽史元·脱脱等116
22金史元·脱脱等135
23元史明·宋濂等210
24明史清·张廷玉等332
2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

返回目录

这就是元史的作者简介

刘超,字清隐,男,(1982—),内蒙古乌海人,汉族。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现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讨生活。

返回目录

元史的作者是谁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壎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局编写。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又让欧阳佑等十二人四处收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由朱右等十五人参加编写,用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本纪、志、表、列传共五十三卷。

具体的范文模板

返回目录

《二十四史》的全部作品和作者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发展历程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返回目录

二十五史的名字和作者

二十四史和二十五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二十四史序号书名作者卷数1史记汉·司马迁1302汉书汉·班固100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4三国志晋·陈寿65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8梁书唐·姚思廉569陈书唐·姚思廉3610魏书北齐·魏收11411北齐书唐·李百药50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13隋书唐·魏征等8514南史唐·李延寿8015北史唐·李延寿100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20宋史元·脱脱等49621辽史元·脱脱等11622金史元·脱脱等13523元史明·宋濂等21024明史清·张廷玉等332《新元史》和二十五史《新元史》共有257卷,由民国时的柯劭忞(1848—1933年)编撰。柯劭忞,字凤荪,山东胶州人,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等职。民国初年任清史馆纂修、总纂。因为他有感于《元史》成书仓促,编修草率,错谬甚多,于是全力钻研元史,利用明清以来的研究成果,采用文集、金石文字以及《元朝秘史》和域外史料,重新编写了一部《新元史》,包括有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列传154卷。《清史稿》和二十六史《清史稿》共有529卷,为近代人赵尔巽(1844—1927年)所撰。赵尔巽,字公镶,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户部尚书、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1914年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总领《清史稿》的修撰工作,到1927年定稿,包括有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帝(1616年),到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1911年)共296年的历史。《清史稿》定稿后因为未经仔细核对,而只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所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文字不通,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均随处可见,但将《清实录》、《清会典》、《国史列传》、地志和档案中大量史料作了整理和汇编,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清史稿》虽然不能列入「正史」之中,但因为这是一部完整的纪传体清史,学术界常将它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中。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