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为什么禅宗六祖慧能之后再无七祖呢和六祖慧能是地藏王菩萨吗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为什么禅宗六祖慧能之后再无七祖呢和六祖慧能是地藏王菩萨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禅宗六祖慧能之后再无七祖呢

其实六祖慧能不再传禅宗的信物袈裟,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在六祖慧能的眼中和心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所谓的禅宗信物,那他怎么传?

有人会问,怎么不存在啊?不是都传了这么长时间了吗?

请听我细细道来。

禅宗六祖慧能的出现是一个很著名的禅宗往事。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想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禅修水平。

当时的大弟子神秀做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当时只是一个碓房舂米的打杂人员的惠能做偈(其时他还未出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偈一对比,自然高下自见。五祖遂将衣钵传给慧能,并让其星夜出走南方。

其后方有南顿北渐之禅宗旧事,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也称“南顿北渐”。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如果是六祖慧能,你也是不能传的,因为在你的理解的佛学真谛就一个字:空。

万物皆空,也是佛家的缘起性空,既然一切皆空,哪里还有什么信物袈裟存在的道理,你如果郑重其事的再搞一个所谓的传宗仪式,岂不被后人笑掉大牙?就好像历史上的那个一起卖矛和盾的人被耻笑一样。

现在的极端组织一方面宣称引爆自杀袭击的圣战者已经升进天堂享受极乐世界的快乐啦,一方面又号召教众们为这些人报仇雪恨,那人家就问啦,既然这些死去的人已经去享受极乐世界了,那应该为他们高兴祝福啊,怎么还要为他们去报仇哪?

六祖慧能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他也肯定不想被后来的人耻笑,因此才有了六祖之后无七祖这样的一个历史轨迹。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是地藏王菩萨吗

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是新罗国王贵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中国唐玄宗时来华。六祖慧能一般指惠能,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是什么人

六祖慧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是谁他对中国佛教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慧能对禅学奉献非常大,对佛门奉献非常大。据考资格证书,弘忍门内比慧能成绩好的徒弟有五十多人。弘忍为何偏偏选慧能为继承者?是由于慧能掌握了那时候的一项至关重要的高科技技术。他的奉献取决于:悉迦牟尼在最后醒悟证悟前,他是修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修四禅八定,修的是天人道主义,因此有神通。而最终醒悟证得自性原本,因此全球的绝大多数佛教信徒都跟随悉迦牟尼的旧路去先修四禅八定,最终迷途于四禅八定人生境界中,入三千大道。

禅学祖师爷是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假冒佛家的见禅理。要知道,佛家的见性,是务必修般若经三十七道品的,这一基本常识常见于《大般涅槃经》等各大经典,并且释迦摩尼佛要求“大乘佛法灭尽的标志是般若经七觉支灭尽。”换句话说,见禅理的修法一旦被仿冒,大乘佛法就灭尽了。因此佛家断然要护教,这也是就在正当防卫。达摩祖师不明白般若经三十七道品,想混水摸鱼,借佛家增粉,从而变现有性价比高,就和如今的大V一样。结论被别人佛家一眼看穿了,达摩祖师遭到了佛教界的驱赶。

所说:南能北秀,此表南方地区有慧能大师,北方地区有神秀高手,同是五祖门内,尽管神秀早出道于慧能,但是五祖却将禅位传于慧能,也就是五祖为了更好地证实分别学过,令徒弟们将所参学过各写首偈语,神秀高手写了首:“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来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付神秀偈也写了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随将六祖位传于慧能,五祖了解神秀仍处在“渐修”情况,并没有真真正正彻悟。

慧能大师对藏传佛教的最大的奉献使佛书简单,立即化,把握住佛法最高境界,正确引导再学进到逻辑思维顿断的无级态玄同于道的无极态,进而得道成仙,在得道成仙与此同时运行有机化学,此后便得到了天下第一法。玄与此同时便判断力了自个的天性。慧能大师在佛教是一个永远的丰碑,开启了佛教的一个新时期,影响深远。他认为教外别传、无立文字,倡导性情本净、禅理本有、直取人心、见性成佛。这也是全球佛教史尤其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创新。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什么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

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学佛要明白,持戒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学佛,都是在舍本求末,学佛要先明白,修禅持戒的目的,修禅修的是行直,持戒持的是心平,持戒与修禅是让我们达到心平,行直的工具,很多人学佛,恰恰把工具成了目的,为了持戒而持戒,为了修禅而修禅。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平行直,就算不持戒,不修禅又何妨?前提是真的做到了,心平行直,才可以不持戒,不修禅。这句话是在开示大家,不要执着于工具本身。

2、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学佛要明白,家中父母的恩,才是学佛者,最应该报答的,很多学佛的人,学了佛以后,心中只有佛,每天拜佛供佛,却很少花些心思,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少关爱身边的人。

佛法不是出世的学问,佛法就在世间,一个人不要学了佛以后,忘了自己还是个人,这也是舍近求远的表现。

身为一个人,要先处理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如果连身边人,以及父母,你都没有照顾好,就算你一心向佛,每天拜佛,也毫无益处,假如你从不拜佛,心中却时时怀有善念,懂得上孝父母,下慈子女,尊师敬长,友善亲友,你即便是不拜佛却胜过拜佛。

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学佛要懂得向心内求,少向身外求,身外处处都是相,哪有什么佛?佛不在天上,佛更不在西边,佛就在你心里,见了自性,也就见了佛。

很多人学佛,都是在求佛,求佛毫无益处,学佛要多观内心,多修自己,因为身外无法可求,更无法可得。

4、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如果真的能领悟六祖慧能之意,并按此言修行自己,那么不用等到将来,如何如何,此刻就能离苦得乐。

学佛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将来,更不能抱怨环境,学佛要懂得常思己过,只有修正自己,才是正路,当下不努力,一味地求佛,将来换个环境,你也一样改不了过去的习性,即便到了西方也一样迷茫,无法见性。

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贫而失学,所以并不识字,但他事母至孝,每天上山砍柴养活老母亲。

一日,在街上听到和尚念经,他不禁驻足凝听。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感动之情漫于言表。

于是,那个和尚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又指引他在黄梅山有一位弘忍禅师,正在讲授该卷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

从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后来有一位善心人帮助他照顾母亲,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

他每日在厨房里舂米,并暗中修行,终于,他领悟到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半夜将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

不久后,弘忍对弟子们说:“我想把禅法传给人,谁都行。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而且能适中禅之真髓,我就给予认可。”

当时,弘忍的弟子有八百人之多,但是届时大家都畏缩起来,不敢去做偈。

后来有一位高徒神秀终于写了一首偈,贴在弘忍经常走过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此偈一贴出,人人称赞,连弘忍也很欣赏,但是慧能却说:“神秀的偈虽然点到真实,但称不上十分好。”

大家对于他的评语都不理睬,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讲道,而慧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捣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做了一首偈,请人代为书写后就贴在神秀的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众人看了大吃一惊,因为这首偈把禅的真谛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出来。弘忍的衣钵终于传给了慧能。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的故事

慧能(唐代高僧)一般指惠能(禅宗六祖)。

一天,弘忍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着神秀,作为东山会下的教授师,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也就作了一偈,请人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发现了惠能的见地,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继承了祖位。弘忍为惠能说法,《坛经》炖煌本说:“说金刚经”;惠昕本等说: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神会语录》等说:“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别传》说:问答有关佛性的问题。印顺法师认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惠能也许有提到过,但诸本的传说大都是禅师们所推测而表达的。

当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驿,回岭南。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tao),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有一天,慧能上街卖柴,有位顾客买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门口,有位客人在诵经,慧能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离去。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慧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此说与《六祖坛经》所记不同)。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槃经》。慧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槃经》。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慧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慧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慧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异,知道慧能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这样一来,慧能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虽然当时慧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慧能建了一座道场。慧能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私知念言:“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慧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智远禅师告诉他说“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入。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说菩提达磨从西域来到中土,传佛心印,展转至于黄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误时间了,速往忍和尚处参学,以决生死之疑)。”于是慧能一路风尘仆仆,直造黄梅五祖道场。慧能自幼生活在岭南,目不识丁,生得瘦小,一幅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gelao)”。《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五祖问:“你从哪儿来?”慧能道:“从岭南来。”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慧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五祖听了,知道慧能根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慧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就这样,慧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因此,大众退下来之后,共相议论道:“六祖之称号,除了秀上座之外还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我们不用劳心费力写什么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为六祖,我们都依止他就完事了。”听到大众的议论,神秀想,大众之所以不敢写偈子,是因为我是他的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向大和尚呈上偈子。当然,我呈偈子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夺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传法呢?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折腾了两三天,神秀终天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第二天早晨,五祖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还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堕恶道的。因此,五祖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后来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位童子在诵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听,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众作偈以及让大众梵香礼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诉了慧能。慧能听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诵此偈,与秀上座结来生缘。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个多月,没有到过堂前,请上人引我到写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礼拜。”于是,童子引慧能来到偈子前。慧能说:“我不识字,还请上人念给我听。”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旁,便高声为慧能念诵那首偈子。慧能听了,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给我写上。”别驾了听了,非常惊讶“你这个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有意智。若经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听了,连忙谢罪道:“汝念偈子,我给你写。如果你将来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于是慧能念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众人如此,担心有人伤害慧能,于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慧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一连说了五个何期,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慧能,说道:“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慧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则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五祖回答说:“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禅师又问:“当隐何所?”五祖答道:“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慧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慧能:“以后佛法将通过你而大兴。你离开黄梅后三年,我将入寂。你赶快往南方走,好自为之。不要急于出来弘法。这当中你会有劫难。”慧能禅师再一次顶礼五诅,然后发足南行,不到两个月就到了大庾岭。五祖送走慧能后,连续好几天没有上堂。众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于是纷纷前去问安。五祖告诉他们说:“我没有病,祖师的衣钵和法脉已经传到南方去了!”众人大惊,问道:“谁得到了衣钵?”五祖回答说:“能者得之。”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此后便有了数百人前往南方追杀慧能禅师欲夺取衣钵的一连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了避免不测,慧能禅师一度在猎人队混了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慧能禅师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在慧能禅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慧能禅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慧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慧能禅师的法嗣。慧能禅师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慧能禅师一人。六祖慧能在湖北黄梅山得五祖衣钵之后,为躲避追杀,连夜隐遁而去,人间“蒸发”15年。《坛经》记载,受五祖衣钵后,慧能一路“发向南”,越大庾岭,度梅关,两个月之后,来到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后消失。唐代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中》称,慧能“怀宝迷邦,销声异域”;柳宗元作大鉴禅师碑时也曾提及此事,“遁南海上”,无详细地址。林昉称,元本《坛经》中记载:慧能在离开湖北黄梅时,五祖弘忍曾经送给他八字箴言:“遇怀则止,遇会则藏。”《曹溪大师别传》中记载:“能大师归南,路至曹溪,犹被人追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南唐静、筠二禅所撰《慧能和尚传》:“能难返后隐四会、怀集之间”。怀集县志记载:“五祖传衣钵与慧能,密嘱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潜至上爱岭石室栖迟。”而“石室”,指该县的上爱岭的峰顶。“‘石室’最早叫‘龟嘴岩’。”该县县志办人称,大约从唐朝末期,因慧能在此顿悟禅学当地百姓改称“六祖岩”。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的生平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的简介

六祖惠能大师(638年2月27日-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河北省涿州市),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的介绍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