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刘邦和雍齿最后一次见面和雍齿是什么人汉高祖刘邦何故既恨他又封他为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刘邦和雍齿最后一次见面和雍齿是什么人汉高祖刘邦何故既恨他又封他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刘邦和雍齿最后一次见面

这两个人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打拼的,在灭秦的历史进程中,都是急先锋的角色,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被西楚军打败的日子里发生的,一个投入了霸王那边,一个投入到天下之争,最后是刘邦命好,笑到了胜利,另一个则死于战火中。

返回目录

雍齿是什么人汉高祖刘邦何故既恨他,又封他为侯呢

刘邦封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侯,主要是表现张良的计谋,而不是刘邦,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分析。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并非是自己有能耐,而是有更多的人帮助他,在刘邦夺取天下论功行赏前还曾不无得意地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完全是因为自己用人得当。

将功劳都推给了张良、萧何、韩信,还算是有君子之风,但是刘邦能够夺得天下,那绝对不是三个人五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论功行赏也是一个麻烦事,像刘邦、朱元璋这种白手起家的皇帝,最是头疼,因为好多人都是能打仗,功劳很大,却并不擅长治国,给他们巨大的功劳的话,反而容易威胁到皇权。

刘邦虽未杀功臣,但是也在临死之前将异姓王消灭,一直到文景之治才把这些开国功臣给处理干净。

朱元璋建国初期对功臣很好,结果还是尾大不掉,最终多次兴大狱把功臣全干报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刚刚得天下的时候,怎么封确实是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张良出力最大,贡献最多,当时刘邦认为张良很大,要让张良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但是却被张良谢绝了,张良说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主要是因为刘邦的重用,功劳是刘邦的,自己不敢居功,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跟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其实,张良是很精明的,他深知功劳太多后面容易被清算,不如少要一点打个样,这样别人看到张良这么大的功最后封这些,而自己功劳没有张良大,又怎么敢求封更多呢?

在一顿操作后,刘邦封赏了20多个大臣,但是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有一天刘邦走路的时候发现,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估计刘邦连续几天封赏头都大了,就问随行的张良,“这些人是在讨论什么?”

张良说:“陛下难道不知道,这些人在商量造反啊!”

刘邦还以为张良在开玩笑,就说到:“天下刚刚安定,怎么会有人要谋反呢?”

但是张良却很严肃的说:“陛下能够成事是因为支持人多,现在大家都担心您分封不过来,而且您分封的都是跟你亲密的人,那些曾经跟你有过节的功臣都担心遭受清算,现在在一起正是密谋造反啊!”

刘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问刘邦:“陛下平生最憎恨的人是谁,这个人又是群臣都知道的?”

刘邦想都不想:“是雍齿啊!雍齿与我有很深的仇恨,曾经多次让我深处险境,我原本就想杀掉他,只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多,不忍心下手”。

这个雍齿早年也是刘邦的老乡,而且是豪族出身,在刘邦起事的时候,助力很大,刘邦也对其很信任,曾经对其委以重任,在刘邦出征期间,曾将丰邑交给他来看守,但是雍齿是豪族出身,有点看不上刘邦的混混,在刘邦最艰难的时候,竟然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刘邦十分生气,想要回来攻打雍齿,结果没打下来,无奈之下只能去投靠项梁。

这种人应该说是最让人讨厌的,后来刘邦跟项梁借兵,才打败雍齿夺回了丰邑,后来雍齿辗转又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为刘邦立下很多功劳。

张良于是就说:“那就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都放心了”

于是刘邦封雍齿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当时大臣听了这件事也不争功了,连雍齿都能封侯,他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据民间说法,刘邦是咬着牙封的雍齿为侯。

司马光通过这件事感悟很深,他极力称赞了张良的做法,其实大臣们哪里会想到造反,如果是真的造反早就应该告诉刘邦了,何故还要等到刘邦发现大臣们聚集在一起问他的时候,他才说?

因为张良深知当一个人得到太多的权势,往往会被胜利冲昏了头,估计刘邦当时没少做让人头疼的事,因此,张良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进谏,不让刘邦方案,最后却达到了“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的事情。

韩信曾经评价项羽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不喜欢给人爵位,而刘邦比较大方,但是这种大方通常都是给那些自己信任的人,对自己有帮助的,对于雍齿这样曾经坑过自己的人却还有功劳的人,还是有保留的,张良一番话应该是点醒了刘邦,才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返回目录

雍齿是什么人汉高祖刘邦为什么恨他,还封他为侯

雍齿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之一,只不过雍齿不是个好手下,在刘邦伟业未成之前,这货就反水投靠他人麾下,让刘邦处境艰难。后来刘邦得了天下,这货原本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结果因为功臣们在分封上,对刘邦意见不小,张良献计要刘邦厚赏他最恨之人,这样就能笼络功臣们,打消刘邦与功臣们之间的嫌隙。

沛县老乡

雍齿原本就是沛县人,他与刘邦是同乡,不过雍齿与刘邦的出身不一样,人家是出自沛县世族,属于豪强的一种。而且雍齿这个人,跟刘邦的个性非常相似,他身上也有些地痞的性格,于是气味相投的刘邦与雍齿就成为了朋友。之后刘邦因为触犯秦法,不得已逃亡外地,拉起队伍干起山寇的勾当。当秦末农民起义四处兴起之时,刘邦也趁乱加入了这股子反秦运动中。刘邦沛县的一些旧友们纷纷响应刘邦,都想在这乱世之中,谋得一条出路,雍齿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雍齿是刘邦创业团队中,最早追随刘邦的沛县老乡之一。

反水

按理说雍齿与刘邦是老乡兼旧友,又在一起干事业,不出意外,刘邦大业成就之时,雍齿封侯拜相也是理所当然。事实上刘邦的那些沛县老乡,各个都身怀绝技,等到刘邦建立大汉,他们也都因功臣身份得到厚待。而且雍齿原本就是个领兵作战的好手,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像雍齿这样的将才,是刘邦非常看重的,要是雍齿能够一直效忠刘邦,待遇肯定不会比其他老功臣差。可偏偏雍齿在刘邦最艰难的时期,投靠他人,让刘邦一度陷入困境,刘邦对他也是恨之入骨。

其实雍齿与刘邦没有多大矛盾,只不过雍齿出身高,而且能力不低,他不过是认为刘邦不比自己强,不甘心屈居于刘邦之下而已。也就是说雍齿就是看不起刘邦,想要自己创业,但他又不能真的做到像刘邦那样抛家舍业,干这谋反的杀头事业。而且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除了刘邦实力最弱以外,刘邦也是最没有背景的。于是心思灵活的雍齿就想以手中的城池为筹码,投奔新的霸主。在刘邦命雍齿镇守丰邑之时,他将丰邑献给魏国周市,正式背叛刘邦,投入周市的阵营。

再降刘邦

雍齿反水后,刘邦巨怒不已,于是刘邦帅军攻打丰邑,想夺回自己的家业。但刘邦没有成功不说,最后不得已只能投靠项梁,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后来因为有了项梁借兵支持,刘邦才打败雍齿,夺回丰邑。可雍齿依旧没有对刘邦投降,他就投靠赵国,再后刘邦打败赵国,雍齿无处可去,雍齿最终降了刘邦。

受封为侯

刘邦一生之中就记恨背叛与轻视,他未发迹之前,他那嫂子没少揶揄他,他登基之后,就是不给寡嫂的儿子封侯,最后是刘老太爷实在看不下去,硬找刘邦讨要封赏,刘邦才勉强给侄子封侯,但却封侄子为“羹颉侯”。“羹颉”有饭碗空尽的意思,这个“羹颉侯”就是要饭王爷的意思,这是刘邦故意给嫂子难看,可以想象刘邦的心胸不是非常大。像雍齿这样背叛之人,且一度让刘邦走投无路,刘邦自然不可能善待于他,没有砍了他,都是刘邦发大慈悲了。

不过雍齿的运气是真的好到了极点,他降了刘邦之后,刘邦就建立大汉朝,因为要论功行赏,功臣们是吵得不可开交。很多人埋怨刘邦处事不公。刘邦也怕这些功臣们会生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极有可能会毁于一旦,于是刘邦找张良过来出谋划策。张良便对刘邦献计,让刘邦厚赏他心中最恨之人,如果刘邦连曾经背叛自己的人,都能善待,又怎么会薄待其他功臣?功臣们也就不会再对刘邦有意见了。刘邦想想有道理,就封雍齿为什邡侯,享受二千五百户的食邑。

返回目录

两次背叛汉军,被刘邦恨得牙痒的雍齿,为什么最终得以善终

刘邦为了稳定军心让朝廷内部稳定,让他们可以安安心心的继续为汉朝效力,鞠躬尽瘁。于是就拿雍齿当例子先将其封侯。目的就是为了让众人臣服。大汉的江山是我我们一起打下来的。苟富贵,勿相忘。你们祝我刘邦登上皇位。我必定让你们的子孙祥尽荣华富贵。

天下已定,汉朝建立。韩国的将领都是一些布衣将相。他们的出生都非常的低贱的。在面对如此大的胜利之后,他们都十分的担心。牛帮会卸磨杀驴。将他们逐一杀进之后再招另外一些人。刘邦为了安定军心死朝廷内部稳定,于是就将,作为教材告诉他们,我如此痛恨的人我都给他封官加角,你们为我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我必定将会对你们封官加爵。你们将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名留青史。

你们都是和我刘邦一起曾经出生入死过的兄弟。大家自然是有福一起享,有难亦同当。现在天下已定,正是我们想用胜利的果实的时候。我刘邦不是那种无情无义之人,绝不会干这种背信弃义过和拆桥的蠢事。我们依旧是相亲相爱的好兄弟。

众多将领眼见如此让人不齿的雍齿都已经风光佳绝啊,他们立下了那么多血汗功劳也必定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于是汉朝朝廷内部也是逐渐稳定下来,大家再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是卸磨杀驴是一条铁律。天下既然已定,那么这些武将留下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他们在我刘邦在世的时候或许不会造反,但是它们的子子孙孙呢?

这一辈子。大家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家都可以做到相亲相爱。但是后辈们的事情玄乎缥缈谁都不敢肯定,以后会不会有人谋权篡位。为了自家的身家性命,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这些武将也不能留。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后来韩信这些大将都被杀死了。

返回目录

汉初功臣的不同结局

韩信(被杀),张良(退隐),曹参(善终),夏侯婴(善终),彭越(被杀)。

1、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

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并于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

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

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2、张良

张良(约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前189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3、曹参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起家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

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即位,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4、夏侯婴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初为沛厩司御,交好亭长刘邦。担任滕令奉车,俗称滕公。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屡建战功,赐爵昭平侯。

夏侯婴自从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长期担任太仆一职,一直到刘邦去世。之后又作为太仆侍奉汉惠帝。

汉惠帝和吕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在下邑的路上救了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意思是说“这样可以离我最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格外尊宠。

汉惠帝死去之后,他又以太仆之职侍奉高后吕雉。等到吕后去世,代王刘恒来到京城的时候,夏侯婴又以太仆的身份和东牟侯刘兴居一起入皇宫清理宫室,废去了少帝刘弘,用天子的法驾到代王府第里去迎接代王刘恒,和大臣们一起立代王为皇帝,夏侯婴仍然担任太仆。

八年之后去世,谥号为文。

5、彭越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砀郡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秦朝末年在魏地举兵起义,后来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定都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公元前201年,彭越到陈地,朝见刘邦。九年,十年,都来长安朝见。公元前196年,以“反形已具”罪名,诛灭三族,废除封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侯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彭越

返回目录

卑鄙小人,雍齿和卢绾到底是谁最后背叛了刘邦

卢绾。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卢绾同陈豨叛乱,刘邦在攻击卢绾时,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为白马之盟。

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卢绾死于匈奴,享年63岁。

扩展资料: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刘邦出兵平叛,命燕王卢绾于东北部侧击叛军。

陈豨派人向北方的匈奴求救,卢绾知道后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欲诈称陈豨已败,阻止匈奴干预。

张胜抵匈奴后,偶遇逃亡于此的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当年卢绾就是代替了臧荼当上的燕王)。身怀国恨家仇,臧衍心生恶意。

他对张胜分析道:您之所以受到燕国重用,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事物。而燕国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各方诸侯不断叛乱,刘邦需要有帮手。

如果燕国帮着刘邦把陈豨消灭了,鸟尽弓藏,下一个恐怕就轮到燕国了,而如果战争持续不断,燕国始终有其价值,方可长久存续啊。

张胜对此离间之辞竟深以为是,遂暗中挑拨匈奴攻燕,大大缓解了陈豨的压力。卢绾对张胜之行径本来非常恼怒,并奏请皇帝欲灭其满门。

但是待张胜从匈奴归来,将实情道白之后,卢绾却动摇了。于是命张胜继续与匈奴保持联系,并派范奇去勾连陈豨,欲借战火延绵而自保。

他与刘邦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练,原本看起来坚不可破的情谊,也正是在此时,裂痕乍现。第二年,汉军再平淮南王英布之叛,樊哙顺道攻杀陈豨。

陈豨副将投降,将卢绾私通陈豨之事告发。此时的刘邦,断然不信卢绾会背叛自己,便召其进京,而卢绾托病不往。

刘邦再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等人去请,卢绾仍闭门不出,再度拒绝。其实,卢绾的惊惧与决绝,并非无缘无故。刘邦对功臣的态度,确实令人齿冷。

卢绾曾哀叹:韩信惨死,彭越被杀,当年被封的七个异姓王里,唯余我和长沙王吴芮。如今皇帝病重,吕后专权,总欲尽除我等功臣而后快,不知道哪天,就会轮到我啊。

这些怨言不胫而走传入刘邦之耳,恰此时又有匈奴降将告发卢绾一直派张胜与匈奴暗相往来。刘邦痛惜不已,确信卢绾已反。

于是,派樊哙周勃等攻打燕国,刘卢之谊,至此彻底决裂。而卢绾之叛,如同一把刀子,在汉初迭起的反叛风潮中最令刘邦神伤心碎。

因此,杀白马而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是为白马之盟。

其实此时的卢绾,也依然心念旧情,他面对汉之大军,几乎未做反抗,而是带着家属部属逡巡于长城之下,想等刘邦病愈,亲自进京谢罪。

他始终相信,二人发小情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然而,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最后的机会。当年四月,刘邦遽逝,这对好兄弟最后的和解之门,就此永远关闭了。

卢绾听闻刘邦死讯,痛哭流涕,悲痛不已。只好带着部下逃亡匈奴,获封东胡卢王。在匈奴寄人篱下的卢绾并不快乐,故国之思,故人之情,始终萦怀从未将息。一年多后,他亦忧愤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绾

返回目录

雍齿屡次背叛刘邦,为什么他最后还可以善终

刘邦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将开国功臣几乎都杀尽了,但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也都惨遭清算。

然而在早期跟随刘邦的一群人中,雍齿才是最该被清算的人。

因为他屡次背叛刘邦,还是刘邦最恨的人,可为何雍齿最后能善终呢?

雍齿是刘邦的同乡,不过出身比刘邦高一些。起初的雍齿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当地不少豪强都和他称兄道弟。其中有个人叫王陵,刘邦当时是他的手下喽啰,通过他的介绍,刘邦和雍齿才正式结识。

不过雍齿根本看不上刘邦,觉得他就是个市井无赖。

后来刘邦起兵,王陵不肯屈居在自己的“小弟”之下,于是毅然离开沛县,打算单干。雍齿很想跟王陵一起走,但他舍不得自己在沛县的家业,所以不得已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刘邦知道雍齿一向看不起自己,但他不仅不介意,还愿意重用雍齿。可雍齿根本不信,凭刘邦这个“无赖”就能做成什么大事。

于是他趁刘邦不在的时候,就和魏将暗中联系,私自将丰邑献给魏王。

正在外面作战的刘邦,听到这个消息气得火冒三丈,随即带兵回来攻打丰邑,没想到雍齿却出面阻挡。刘邦苦攻无果,只好带着众人去投靠了项梁,后者帮助他才拿回丰邑。

刘邦拿回丰邑后,魏王已经被杀,叛变的雍齿无路可去,便投靠了赵王。

楚汉战争爆发后,赵国响应项羽对付刘邦,雍齿也从中出了不少力。加上之前丰邑一事,刘邦对雍齿是恨之入骨。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军攻打赵国,雍齿再次走投无路,只好重新归附于刘邦之下。

而这时候刘邦当年的“大哥”王陵,也已经投靠他。刘邦本想杀了雍齿泄恨,可是王陵极力劝解,刘邦才给了他面子,收留了雍齿。

雍齿这次不得不寄人篱下,所以做事也卖力起来。不过他这个人虽然反复无常,但还是有些本事的。刘邦见他表现不俗,也就不好再找借口去杀他。雍齿知道刘邦对自己恨之入骨,所以每次都积极立功,但事后却不邀功。

两个人就这样,一个心里不服对方,却碍于形势不得不替对方效力。一个心里恨极了对方,却因为他人的劝说,以及对方的功劳不好说什么。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开始对众人进行封赏。于是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庶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大将韩信被封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九江王等等。另外,萧何、曹参、张良、樊哙等人,也因功依次被封为侯爵。可想而知,里面并没有雍齿。

雍齿没有被封赏,是在意料之中,而这些被封王封侯的功臣,心里也很不好受。因为他们不知道,刘邦这样大肆封赏,是出于对他们功劳的肯定,还是想让他们功高盖主,好找借口除掉。

因此众将常常聚在一起议论,结果有一天恰好被刘邦看见了。随即刘邦询问张良来龙去脉,张良告诉他,他是以平民身份成为了皇帝,但是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样的亲近之人,诛杀的都是仇恨之人。如今大家害怕论功劳,天下的土地会不够分,又怕会因为平生的过失而被诛杀,所以就聚集着讨论谋反。

刘邦听后很惊讶,于是询问张良计策,张良就问他平生最恨谁,刘邦回答:

“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张良听后说:

“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于是,刘邦就将雍齿封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

众将看到连雍齿都被封了侯,便从此消除了顾虑。没多久,大家就按照爵位的高低,陆续获得了土地封赏。

雍齿从没想过,刘邦会厚待自己,所以被封为什邡侯的他很是兴奋,马上就带着家人去就封。

就这样,雍齿在什邡享受了9年时间,最后安然去世。他去世后,子孙还承袭了爵位。

直到其曾孙雍桓承袭爵位时,因为不肯从军征讨南越,以及所筹酎金不符合朝廷标准,从而被削除爵位,这时候已经是汉武帝时期了。

返回目录

雍齿 卢绾谁最后背叛了刘邦

卢绾。

西汉初年,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其臣卫满亦一同出走,并带千余人进入朝鲜半岛。得到朝鲜哀王箕准的厚待。

公元前194年,卫满假传汉朝派大军来攻,请求到箕准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扩展资料: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人为了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兵仙韩信被封楚王,燕王是臧荼,长沙王是吴芮,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彭越是梁王,张耳是赵王,还有韩王信(不是韩信哦)。但是封这些为王是因为他们有功劳。

刘邦还想要把卢绾也封为王,但是大臣们都不同意,刘邦只能放弃封王。直到后面燕王造反,刘邦带兵把燕王给击败之后,卢绾才被刘邦封为燕王。也许不封王,就不会导致最后的结局。

后来陈豨造反,刘邦和陈豨在对峙的时候,卢绾还出兵帮刘邦一把,但是陈豨知道自己没办法挡住刘邦,所以只能派人去找匈奴寻求救兵。

卢绾得知消息也派人去找匈奴,想要阻止匈奴出兵帮助陈豨。但是这个时候卢绾派过去的人却刚好遇到了燕王臧荼的儿子,他对使者说,燕国现在能存在,是因为燕国有抵御外敌的作用,还有一个是因为其余诸侯都反了,刘邦没有时间来对付燕国。

卢绾带着家人,还有一些亲信跑到了匈奴那里,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别的依靠了,他只能跑去匈奴那边。到了匈奴那里,卢绾被匈奴给封为东胡庐王,但是一年后卢绾就死了。其实不应该怪卢绾这个人忘恩负义,只能说为了生存,刘邦在的时候卢绾有着保护罩。

但是刘邦一死,吕后肯定会杀了卢绾。卢绾可以说是被逼的,就算不是吕后当政,以他的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一切都因为他有造反的能力,所以不管是不是吕后,卢绾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返回目录

皇帝遇难他第一个背叛,平定天下后,皇帝第一个赏赐的却为何是他呢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领兵出函谷关,陆续击杀陈胜部将周文、田臧、张贺,导致如日中天的张楚政权猝然崩溃,陈胜在败退期间被车夫庄贾所杀。

而与此同时,秦朝另一位名将王离也率军东渡黄河,气势汹汹,势不可挡,直逼邯郸。赵国上下惶恐,赵将李良杀赵王武臣,投降秦军。

秦军的强势反击杀了天下义军一个措手不及,战争的天平迅速倾向秦王朝,反秦事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最低潮。

当此之时,已在战场上连战连捷的汉高祖刘邦,也不得不避其锋芒,下令退回老家沛县。然而,刚走到半途,刘邦便收到一个坏消息,他失去了后方根据地丰邑!

丰邑的丢失不是被秦军攻陷,而是他委任的丰邑守将做了叛徒,带着整个根据地投降了魏国。当时,原战国诸侯国已经大多复国,虽然在反秦事业上各国是统一战线,但彼此各不相属,甚至互有猜防,投降魏国和投敌并无两样!

刘邦又惊又怒,他万万没想到,丰邑守将竟会在自己遇难时率军背叛!

刘邦善于识人,亦善于用人,可为何偏偏在丰邑守将的任选上所用非人?平心而论,这实在不怨刘邦没有知人之明,因为丰邑守将与他的关系非同一般。

丰邑守将名叫雍齿,与刘邦是同乡,也是沛县人,是第一批跟随刘邦起义的将领,相当于刘邦集团的元老人物。古人最重同乡情谊,何况雍齿在刘邦集团颇有利益关系,刘邦岂能想到雍齿会叛变?

刘邦麾下不乏猛将,如周勃、曹参、樊哙等皆是一时风云人物,但他却偏偏让雍齿驻守根据地丰邑,可见他对雍齿的器重。也正因如此,雍齿的叛变让刘邦十分愤怒,顾不上义军正处于最低潮,火速挥师南下与雍齿交涉,未果,双方大战一场。

不幸的是,刘邦被雍齿大败,被迫退守沛县。

雍齿叛变的愤怒,加上被雍齿击败的耻辱,给刘邦的精神上造成了极大打击,导致刘邦大病一场。

病愈后,刘邦仍然对雍齿的叛变无法释怀,不惜向项梁借兵,再次攻打丰邑。刘邦不惜一切代价,向丰邑发起了三次猛攻,最终将丰邑攻破。但遗憾的是,没有生擒叛徒雍齿,雍齿关键时刻出逃,跑到了魏国寻求庇佑。

刘邦一直想抓到雍齿,但雍齿这人属鲶鱼的,特难抓。其后,他又辗转投靠项羽。直到楚汉相争,雍齿见项羽大势将去,又腆着脸,决定投降刘邦。

所有人都认为雍齿的选择并不明智。

可出人意料的是,对雍齿恨之入骨的刘邦,却接受了雍齿的投降。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定陶之汜水称帝,大封群臣。在分封主要有功之臣后,对于其他中下级功臣的赏赐,刘邦一时还无法决定,毕竟论功需要时间。

然而,每一个功臣都急于获取胜利果实,中下级功臣见刘邦迟迟不行封赏,十分不满。

为了安抚人心,刘邦决定立刻行赏。但是,刘邦第一批行赏的对象,只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偏偏是他的仇人——雍齿。

刘邦当年遇难时,雍齿是第一个背叛刘邦,也是唯一一个背叛刘邦的将领,刘邦论功行赏,第一个赏赐的为何偏偏是雍齿?

按说,像雍齿这种反复无常之人,刘邦不杀他,便已是慈悲为怀,为何还要赏赐他?赏赐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据《留侯世家》记载:

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留侯曰:“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刘邦在洛阳南宫见诸将坐沙中讨论,甚是好奇,问留侯张良诸将谈论的是什么。张良告诉刘邦,诸将在议论谋反的事,原因是担心刘邦不能够全部封赏功臣,甚至会追究其以往的过失,大行杀戮。

刘邦大惊,忙问张良解决的办法。张良告诉刘邦,“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雍齿是刘邦平生最痛恨的人,只要刘邦封赏雍齿,那么,其他将领看到连雍齿这种人都没有被追究以往的过失,便不会担心刘邦追究其过失了;连雍齿这种人都能够封赏,便不再担心自己得不到封赏了。

这是刘邦首先封赏雍齿的主要原因。但是,推敲历史的蛛丝马迹,不难发现,刘邦首先封赏雍齿的原因,绝不仅仅如此。

据史料记载,“雍齿为县豪强,与王陵素善”,王陵是吕雉时期的丞相,也是沛县豪强。秦汉时期的豪强,不等同于旧社会的地方土豪,他们是当地有财力和威望的一类人。一个县里的豪强,往往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能够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与追随。

作为沛县豪强的雍齿,自然也是沛县的这一类人物。而众所周知,刘邦集团的根基是“沛县派”,手下名臣将相以沛县人士为主,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均是沛县人士。这些人虽未必与雍齿相善,但作为沛县豪强的雍齿,在沛县派中拥有较强的人脉与势力,这是基本可以断定的事实。至少,后来的丞相王陵,便可以划分到雍齿的派系。

雍齿当初跟随刘邦起义,显然是带资入股。否则,很难想象作为沛县豪强的雍齿,会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加入到农民家庭出身的刘邦军中。

正因雍齿在刘邦集团拥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关系,所以刘邦才决定首先赏赐雍齿。赏赐雍齿,便是安抚雍齿派系的成员(那些嚷嚷着要造反的将领,多半也是雍齿派系的成员,他们担心刘邦报复雍齿,会将整个雍齿派系一锅端)。这些人看到老大哥雍齿被赏,自然不再担心自己的结局。

返回目录

曹无伤因为告密被杀,雍齿多次背叛过刘邦,为何却还被封侯

“曹无伤因为告密被害,而雍齿多次叛乱刘邦。”“曹无伤和雍齿虽然他们都是叛徒,但结局却不同,并不仅仅因为地位不同,而且是因为两人所处的环境有所差别。”曹无伤只是一个小人,没有实质权利。尽管他以前打过胜仗,但他的孙子们也都需要听刘邦的话。雍正是极其聪明的人,他拥有自己的视力,在背叛之后,很快逃跑,刘邦也无法处理。要想实现建立伟大蓝图,只能依靠一个人。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身边的朋友也非常重要。在刘邦成大业的时候,这些亲属也会跟着他一起去战场。这些人都很努力,其中一个人就是雍牙。我们会发现他选择背叛刘邦。雍正本身是刘邦的老乡,可以说早已成了他们队伍中的一个,那么刘邦会比较善于结识他们。雍牙一直看不起汉朝,认为这个市井之辈,没有政治天赋、没有谋略,所以暂时被刘邦所压在脚下也是一件无能为力的事。后来他选择把所有的计划都给魏国,而这是刘邦在初期创业的时候。这让刘邦十分恼火,因为他没有雪中送炭,就自然选择投诉。雍齿虽然选择背叛,但跑得真的很快,所以他也无法消灭它,后来,当他无地可去的时候,他选择回到刘邦身边。我本以为刘邦会恨他,可没想到他居然选择了功绩来赞美他,这就是稳定人心的关键。而且当时在朝廷里也会有一定的势力,还会有一定的智慧。刘邦也可能无可奈何,不过也算是尽其所能,没有受到太久的影响。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