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为国人谁和《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译内容是什么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为国人谁和《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译内容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为国人谁应暮入秦
- 2、《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译内容是什么
- 3、秦孝公求贤的故事
- 4、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招募到了哪一位贤才他在军事方面主张什么
- 5、秦孝公求贤令
- 6、秦孝公小妹给秦孝公说商鞅如何评价求贤令
- 7、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 8、秦孝公为什么要下达《求贤令》
- 9、秦孝公数落先祖,拯救穷国弱邦的秦国,哪里看得到其《求贤令》全文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为国人谁应暮入秦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卫国人商鞅应暮入秦。
秦孝公的求贤令招来了商鞅,他是开创了法治社会先河的先驱者。
商鞅是来实现理想的,来之前就目标明确,跑遍了秦国,连与楚国交界的西南边境都跑遍了,是真正地了解秦国的人。
秦孝公的求贤令招来的求职者:
第1种求职者:瞎碰运气型。
一部分山东士子来到秦国,天天嚷嚷着给他们做魏国菜、齐国菜,私下大骂秦国太穷,连个饮酒歌舞处也没有,连秦国招贤馆都没进,在客栈住了几天就忍受不了秦国的穷,跑了。
这类求职者只是在网上闭着眼晴瞎投简历,瞎碰运气,没有任何目标,只要看到和所求岗位有点沾边的就投。
这样的求职者,虽然投很多简历,但是得到的面试机会却不多,实际上更浪费时间,就像这些来到秦国受不了,又跑了的人,来回一趟,怎么着也得十天半个月,不仅浪费时间,还搭进去路费,太不划算。
第2种求职者:猎奇型。
山东士子们入秦,许多人不是奔着找工作来的,竟然是想一赌秦孝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是,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国君竟然敢在求贤令中数落自己的祖先,真是太大胆了,他们想象中这位国君应该是一位膀大腰圆、红发碧眼、面目狰狞的怪物,这才来到秦国。
他们可能就是二千多年前的狗仔队了,带着猎奇的心态,以求职的名义面见这位传说中的国君,然后回到山东六国,宣传着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3种求职者:傲慢型。
秦孝公既然高薪聘请人才,那人家对人才也是有要求的,不是你来我就用,人家秦孝公要来个双向选择。秦孝公要求士子们带着国府的令牌,遍访秦国三月,然后各出治秦之策,国府视各位策论再确认职位。
现在看来这一条很是公平,有点像现在的笔试、机试和面试,求职者总要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才能,用人单位才会录用,可是在那时,这就是个新鲜玩意,而且很多山东士子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
这一类人是非常傲慢的,打心眼里瞧不起秦国,却被秦孝公求贤令中“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秦国,只想坐享其成,只想当官,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强秦策略。
《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译内容是什么
【《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译内容】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订巩放尝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作品简介】
“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注释】
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
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怪:感到奇怪
金:古代货币单位。
布:公布,颁布。
具:准备就绪。
国都市南门:指城后边市场南门。
辄:就。
期年:一整年。
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文言知识】
“卒“的释义
1、名词解释“步兵“,《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后泛指士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解释估汽影“末尾,结局“,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3、名词解释“终止,尽,完毕“,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又如:卒其事,卒时(誉备格陵尽时),卒备欠坑读(尽读)。
4、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如《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词解释“终究,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
6、通“猝“(通假字):突然,仓猝。
上文相当于“终于,最终。“
【后世启示】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人物介绍】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愉榆嚷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史记》介绍】
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秦孝公求贤的故事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
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招募到了哪一位贤才他在军事方面主张什么
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招募到了商鞅,他在军事方面主张.是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秦孝公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
秦孝公小妹给秦孝公说商鞅如何评价求贤令
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
短短一百多字的求贤令,秦孝公却是先对自己祖辈进行了批判,直面正视了山东诸侯看不起秦国的事实。这些话对于个人来说,自我剖析一下,可能不是很困难,但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没有坚定的意志和直面困难的巨大勇气,是不可能说的出来。
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来说,评判自己先祖的过失,政治压力也是巨大的,搞不好就会引起政治动乱。你的政敌如果抓住这个事情,攻击你不敬祖宗,给你带上不孝的罪名,那你的政治生涯就算到头了。
在这也能看出秦孝公本人真的是认识到了秦国的现状,急于求得治国之大才的诚心,求贤令并不是泛泛之词。所以,商鞅才感叹其勇气,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
颁布求贤令
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鄙视,却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
秦孝公先是历数了先祖的过失,紧跟着便说出了此次颁发求贤令的目的,求强秦之计。虽然是短短几个字,商鞅却读懂了秦孝公真正的意思,看出秦孝公吞吐八荒的志向。
老人们常说这么一句话,叫人穷志短。但这句话在秦孝公的身上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秦国穷吗?太穷了。但是作为秦国的当家人,秦孝公却想的是努力改变现状,并没有得过且过,直接躺平,更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
国人、宾客、贤士、群臣只要是能给秦国提出强秦的大计,秦孝公都愿意接受,这也是一个伟大君王必备的坦荡胸襟。所以商鞅感叹其,古往今来,除了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又有谁能比得上他?
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
秦孝公说完了自己的目的,那就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请人家办事,总不能让人家白出力吧,总得有报酬。秦孝公开出的报酬可太大了,听听人家说的,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你们能提出让秦国强大的策略,我不仅给你封官,还给你封地,让你和我一起治理秦国。当时在战国时代,好多国家都是求贤若渴,但是没有一位君主敢堂而皇之地许下这样的重诺。
后来商鞅入秦之后,秦孝公大胆地启用了商鞅,在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秦孝公也兑现他的诺言,把秦国的商於郡分给了商鞅,这也是商鞅这个名字的由来,自此秦国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步一步艰难的崛起了。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
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
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卫鞅才在秦国推行了战国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可以说,这篇《求贤令》开启了秦国的转机之路,是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第一雄文。
而秦孝公的这篇《求贤令》,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版,一个是《资治通鉴》版。以下是具体介绍:
1.《大秦帝国之裂变》版全文如下:
秦公嬴渠梁告天下之士:
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於心。
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共享秦国。
2.《资治通鉴》版全文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由上可知,尽管这两种版本的《求贤令》存在些许差异,但其主旨无疑是一致的,即:招揽大才,振兴秦国。可以说,这篇《求贤令》的最大成果,就是秦国得到了旷古奇才卫鞅,从而开启了大秦帝国的霸业!
在小编看来,秦孝公的这篇《求贤令》之所以能称得上是战国第一雄文,有如下原因:
第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的思想,在这篇《求贤令》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二:该《求贤令》彰显了秦国雄主秦孝公的雄心壮志和家国担当,体现了当时老秦人穷则思变、不甘沉沦的精神世界。
第三:该《求贤令》宣告了秦国用士“不唯秦人”的政治路线,奠定了秦国求开放、变革、进取、图强的国策,成为秦国霸业的崭新起点。
历史已经证明:这篇《求贤令》足以堪称是战国第一雄文,秦孝公也足以堪称是战国一代雄主,秦国更是堪称战国第一雄国!
秦孝公为什么要下达《求贤令》
原因: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国力量比起春秋时,有所衰弱,长年受魏国侵扰,国土丧失,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
秦孝公数落先祖,拯救穷国弱邦的秦国,哪里看得到其《求贤令》全文
秦孝公《求贤令》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资治通鉴卷第二》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