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
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
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
他热爱自己生活的这一片土地,更热爱这个土地上的每一个质朴的人民,他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拯救这个社会中还在迷茫,还在被压迫的人们。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童年很不幸,两岁丧母,十岁丧父,由姑母抚养长大。读大学的他一方面热衷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一方面留心农民问题,在自己的农庄上搞了一些农业改革试验。由于俄国社会的极端腐败,托尔斯泰的努力归于失败。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离开了自己的庄园,开始从军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1857年和1860年,怀着探求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的强烈愿望,托尔斯泰先后两次去西欧旅行,访问了法、德、英等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和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使他失望而归。晚年的他依旧没有想要安逸的生活,他还是想要做一些改变,于是意图将自己的天地分给周围的农民,自己离家出走,但是很遗憾,生命并没有照顾这样一位老人,而是让他在旅行的途中身患重病,离世了。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在长达约60年的创作生涯中,托尔斯泰的世界观的变化也经历了不同阶段。据此,我们可以把他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早期创作中他创作了三本书,称为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托尔斯泰真实地揭示了人的性格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固有联系,显示出心理描写的卓越才能。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了宗法制农民落后、愚昧、逆来顺受的弱点,以之为美,并主张以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问题,后来的托尔斯泰主义初露端倪。
中期的他思想是带有过度性质的,这在他的创作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此一时期,托尔斯泰完成了两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即《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征。
创作后期托尔斯泰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最终转变到了宗法制农民一边,成为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发展到顶峰。这是托尔斯泰长期进行精神探索的结果,也是俄国社会发展在托尔斯泰思想中的反映。《复活》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被称为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矛盾的、变化的。他一生都处在紧张的精神探索中。50年代,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探索解决贵族与农民矛盾的途径,幻想以改良主义的办法协调贵族与农民的关系,解决俄国社会的矛盾。他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这正是他的伟大之所在。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扩展资料: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很多的变幻,但是每一次都是让其思想变得更加深邃的原因,最终列夫·托尔斯泰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重要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的时候,是十分的不幸的,初生不久之后就失去了母亲,而到了十岁的时候,又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可以说人世间最为不幸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了。童年生活的不幸并没有让列夫·托尔斯泰沉沦,反而是在参军的过程中开始尝试步入文学的领地之中,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坚强勇敢反抗着这个世界。
长大之后的列夫·托尔斯泰则对于战争的残忍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同时触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则是战争的恐怖,因此列夫·托尔斯泰开始了打量关于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并且获得了高度的认可。
然而,最终列夫·托尔斯泰的死亡则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伤痛。
托尔斯泰的故事
托尔斯泰的感情故事,可以用不可褒贬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热爱,也表示十分的气愤的,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在白天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一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之间有着十分大的鸿沟。并且在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还曾有过肆意挥霍以及轻狂放荡的时候,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情生活是十分混乱的,以至于在后来的日记中都有着十分含糊的体现,无疑是让其妻子更加的气愤。然而,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孩子的教育又是十分的重视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发现孩子的书本没有插图,于是不惜浪费时间为孩子手绘插图,并且细心地讲解。
列夫·托尔斯泰身上让世间震惊的故事无疑是其死亡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心中认为如果是没有意义地活着,反而不如像安娜一般卧轨死去,最终,激进的列夫·托尔斯泰也乘上了火车,并且死在了火车上面。
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第一流作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几个人可以与之媲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对于苏联最为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文学界难得的瑰宝。
而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又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人都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文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时间都在描述着战争的残酷以及农民的觉醒,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投入了文学的创作之中。苏联十分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与列夫·托尔斯泰相交甚好,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也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评价,高尔基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那个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如果不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就等于不知道整个俄国一般。同样的,还有苏联的前总统列宁,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也有着十分高的评价和赞美,列宁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整个俄国的镜子,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用自己的笔墨在纸上面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俄国的面目,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无疑是极高的赞美与评价。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对其的评价从来都是甚是普通的,索菲亚·别尔斯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自己的爱从来都只是存在于黑夜之中,白天之中丝毫都不关心自己以及孩子,都是投身于文学创作中。
总体而言,对托尔斯泰的评价还是十分可观的,大部分都是赞美之词,同时也可以看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怎样的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5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列夫·托尔斯泰像1887年列宾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退伍后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持批判态度,主张“道德自我修养”,擅长心理分析。之后多次到欧洲考察,认为俄国应该在小农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中。晚年,他思想发生转变,创作了《忏悔录》和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等多篇小说。托尔斯泰的创作被列宁称为“反映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