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宋真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看看他做的这些和王延龄的背景,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宋真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看看他做的这些和王延龄的背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宋真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看看他做的这些事儿就明白了
- 2、王延龄的背景
- 3、让宋真宗都要向其行贿的王旦,究竟是何许人也
- 4、王旦的人物生平
- 5、王旦字什么,他是哪个地方的人
- 6、王旦与寇准的翻译
- 7、『名人故事』王旦为相,荐举至公,寇准数短,反称其忠
- 8、王旦作为北宋宰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北宋做过哪些贡献
- 9、宋史王旦传 译文
- 10、王旦传文言文翻译
宋真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看看他做的这些事儿就明白了
宋真宗喜欢谈仙说怪,祈神祷天。他给自己的父亲宋太宗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亲自到亳州朝拜老子像。
他建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宋朝有三京,即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及南京。
他还下令南京建鸿庆宫,祀奉太祖、太宗圣像,并亲自前往南京检阅。
赵恒去南京检阅鸿庆宫回京后,丁谓奏报,玉清昭应宫竣工。
当初预计玉清昭应宫工程十五年建成,赵恒嫌时间太长,要缩短工期。
丁谓便命令工匠昼夜加班,七年时间便全部竣工,工期缩短了一半。
玉清昭应宫金碧辉煌,建筑宏丽,有两千六百一十楹,耗财无度。
内侍刘承珪协助丁谓监工,在建造过程中,由于规划不严,建筑图纸画了改,改了画,不知重复多少遍,很多地方是建了拆,拆了又再建,建了再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无可计数。
建成后,天书收藏在最雄伟壮丽的宝符阁。
张咏自益州调任京师,进入枢密院任职,见丁谓如此浪费,实在是忍无可忍,连着上了三道奏折,痛陈大兴土木,建造一些无用的建筑,“是竭天下之财,伤生民的生命。”这些都是贼臣出的歪点子。这种人不杀不足以谢天下。
因此,他请求把丁谓杀掉,悬头国门以谢天下,甘愿把自己的头也斩下来,算是向丁谓谢罪。
赵恒看了张咏的奏折,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把张咏撵出京城,放到陈州当地方官去了,但并没有加罪于丁谓。
张咏虽然因弹劾丁谓而被贬到地方,但这件事在百官中传开了。大家都在背后痛骂丁谓诳惑圣聪,祸国殃民。
这个时候,太子太师吕蒙正、司空张齐贤等都已先后谢世。
宰相王旦年老多病,多次请求去职退休,赵恒就是不批准。
王旦身为宰相,虽然不满五鬼的所作所为,但他们都有赵恒庇护,根本就奈何不了这几个人。
他明知赵恒的所作所为不合情理,但也没有办法制止,眼看着五鬼乱朝,却又无能为力,对于勤勤恳恳为国操劳的宰相来说,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每当王旦感到无奈的时候,他就会想起从前的宰相李沆。
赵恒刚继位的时候,宰相李沆总是将全国的水、旱、盗贼等事奏报给赵恒。
王旦当时还是参知政事,他认为这样一些琐屑小事不必向皇上奏报。
李沆却说,皇上还是一个少年,应当让他知道百姓生活之疾苦,否则,他血气方刚,不是留意声色犬马,就是大兴土木、求神拜佛。并说他老了,看不到这些事情的发生。王旦他日或可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李沆病逝后,赵恒果然东封西祀,大兴土木。
想不到一切都被李沆一一言中。
王旦私下常对人说,李文靖不愧是个圣人,有先见之明,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王旦见五鬼实在是闹得不像话,自己又制服不了这几个人,便想到了狠人,他就是被五鬼之一的王钦若设计罢了宰相之职,下放到地方的寇准。
于是,他秘密奏请赵恒,将寇准召回来。
赵恒听从了王旦的建议,下诏召寇准入京,命他为枢密使。
寇准进京出任枢密使后,果然同五鬼之一的三司使林特较上了劲。
林特只是一个三司使,当然斗不过寇准,但他有皇上做后台,在寇准那里吃了亏,抽空就到赵恒面前唠叨了几句:“寇准给臣小鞋穿,无事找事,说什么维护玉清昭应宫的费用太多,用于祭祀的花销太大,国库快成一个空壳子。他还在查臣的账,说臣的账目有问题。”
最后,他满脸委屈地说,“玉清昭应宫的日常维护、祭祀费用的支出,都是陛下亲自吩咐开支的呀!他寇准心里不服气,总不能拿我出气吧?”
林特的意思很明确,寇准名义上是整他,实际上是冲着皇上来的。
赵恒听了林特的汇报,果然来气了。但他没有直接找寇准,而是传召了王旦,冷着脸对王旦说:“寇准还是老脾气,处理事情不知道转弯,你看怎么办?”
王旦见赵恒生气了,说道:“寇准是个很耿直的人,如果不是仁主,是容不下这样的直臣的。”
王旦这句话,也是绵里藏针,意思是说,寇准是个耿直的忠臣,不是仁慈的君主,是容不下这样的直臣的。如果皇上容不下寇准,那就不是一个仁君。王旦的回答,可算是用心良苦。
王旦的激将法,对赵恒似乎没有起到作用。没过多长时间,赵恒便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判河南府,徙永兴军。寇准等于是到京城出了趟差,又回到地方了。
王旦知道皇上着了魔,除了五鬼,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能暗自哀叹,毫无办法。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底,赵恒又拟改元。
次年改元天禧元年(1017年),元年元旦,赵恒亲赴玉清昭应宫,上玉皇大帝宝册衮服;第二天,上圣祖宝册;十一日,在南郊设坛祭拜天地,再到天安殿受册号,作《钦承宝训述》,并昭示群臣。群臣又是歌颂一番。
三月,赵恒命参知政事王曾兼会灵观使。
王曾不愿附和怪诞,便请求赵恒把这个职务封给王钦若,他自己坚决不受灵观使之职。
王曾是青州人,宋真宗咸平年间,由乡贡至殿试,廷对列为头名状元。有友人向他祝贺说:“状元及第,一生吃穿不愁。”
王曾正色说道:“平生志不在温饱,难道就只为了一个吃吗?”
后来,他入史馆,翰林学士,接着又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赵恒见王曾不受灵观使之职,不高兴了,指责王曾同朝廷唱反调,不“附会国事”,是想标新立异。
王曾连忙跪答道:“皇帝虚心纳谏是明,臣子尽忠为国是义,我只知道尽忠为国这个大义,不晓得什么叫立异。”
王旦当时也在场,见王曾不畏皇权,如此率直,暗暗点头,退朝后对僚属们说,王曾性情耿直,敢于直言,他日德望勋业,不可限量,我年纪大了,恐怕见不到了。
数日之后,王旦决意辞职,连上了三道请辞奏折。
赵恒不但没有批准,反而还加授太尉侍中,五日一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王旦固辞不受,并且还托同僚转达赵恒,请收回成命。赵恒见王旦态度坚决,只好作罢,但俸禄还是加上去了,宰相之职仍然照旧。
这一天,赵恒在滋福殿单独召见王旦,君臣二人相对,赵恒见王旦日渐衰老,不禁黯然地说:“朕有重大的事情要托给你,不想你身体这样差,朕真的很担心啊!”
随即叫内侍召来皇子受益,命他跪拜王旦。
王旦慌忙起来避让,受益起至阶下,还是拜了下去,王旦只得跪下答礼。站起来安慰地说:“皇嗣盛德,一定能继承皇家大业,陛下何必担忧呢?”
接着,他连续推荐寇准、李迪、王曾等人都可为宰辅,自己可以让位了。
赵恒见王旦身体实在是不好,加之态度坚决,便答应免去他的相职,但仍命他继续担任玉清昭应宫使兼职太尉,领宰相半俸,并允许王旦乘车入朝。这可是特别的礼遇。
王旦的病越来越重,赵恒亲自到王旦家里探望。他见王旦瘦得变了形,有些伤感地说:“朕不想委你以重任,而你却病成了这样,朕真的很忧心啊!”并问王旦,万一他仙逝后,朝中各位大臣,谁能接他的班。
王旦躺在床上,两眼无神地看着赵恒,说道:“知臣莫若君,皇上自择吧!”
赵恒一连说了几个人的名字,王旦只是摇头。赵恒似乎急了,急促地问:“到底是谁?你不妨直说吧!”
王旦轻轻地咳了几声,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以臣的愚见,非寇准莫属。”
赵恒认为寇准太过偏激,叫他再推荐其他人选。
王旦说:“除了寇准,我实在不知道谁更胜任宰相了。”
赵恒急了,说道:“寇准经常说你的短处,你为何一再保荐他呢?”
王旦回答说:“臣蒙陛下过举,久参国政,岂无过失?寇准事君无隐,为人正直,所以臣才屡次荐举他。至于其他人,臣就不知道了,恐臣病困,不能再侍奉陛下了。”
“除了寇准,再没有第二人选了吗?”赵恒焦急地问。
王旦答奏道:“知臣莫若君,陛下到时自择便了。至若愚臣,晓得他事君无隐、谋国尽忠的人,只有寇准一个,别的臣一个都不知道。”
赵恒看了王旦一眼,安抚几句后,便启驾回宫了。
赵恒到底还是没有采纳王旦的建议,没有起用寇准,而是任命王钦若同平章事。
王钦若没有什么本事,他最大的专长就是会察言观色,顺着赵恒的杆子爬。上朝的时候怀揣几个奏本,不同的奏本有不同的内容,探明皇上的意图后,再拿出相应的奏本奏事,其余的就塞在怀里不拿出来。
枢密副使马知节是员武将,他看不惯王钦若的小人嘴脸,有一次当着皇上的面,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怀里还揣了几道奏折?全都拿出来吧!”
王钦若见马知节揭了他的老底,恼羞成怒,指责马知节诬陷大臣,马知节并不惧怕王钦若,要他脱了衣服查看。朝堂之上,赵恒当然不会让王钦若脱衣服的。衣服虽然没有脱,但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上了。
退朝之后,马知节恨恨地对王旦说:“本想用笏板打死这个奸贼,又恐惊了圣驾,不敢轻举妄动。此贼不除,朝廷永无宁日啊!”
王旦看着这个不愿与五鬼同流合污的同僚,敬佩不已,敬佩之余,却又心有愧疚,因为他身为宰相,任由五鬼乱朝,却不能制止。
有一次,王钦若没有请示赵恒,擅自提拔了他的一名亲信的官职,马知节在朝堂上将这件事给捅了出来,并大骂王钦若是奸臣,扰乱朝纲。
赵恒这次真的发火了,王钦若提拔自己人,竟然连招呼都不打,这不是公然挑战他的皇权吗?一怒之下,免去了王钦若枢密使的职务。马知节免掉现职,改任彰德留后,下放到地方去了。
这场交锋,王钦若和马知节弄了个两败俱伤。
王旦免相后,王钦若仍拜为枢密使,进任同平章事。
王钦若当了宰相之后,愤愤不平地对人说:“十年之前,我就该拜相,就是那个王子明,迟我十年做相。”
王子明就是王旦,十年前,由于他的谏阻,打消了赵恒拜王钦若为相的念头。故在拜相之后,他才说出了这样的话。
王旦病在家里,听说王钦若入相,悔恨不已,病情加剧。
赵恒听说王旦病情加重,派专人到王旦家里探视他的病情,每天达三四次之多,有时还亲自到王旦家里,亲自为他煎药、熬粥。
王旦无话可说,只是悔恨地说,有负圣恩。
在他弥留之际,叫他的儿子把杨亿请到家里,口述遗表,请杨亿代为启奏。
他对杨亿说,自己忝为宰相,抱歉很多,遗表中只叙生平遭遇,感谢皇恩。并请皇上亲庶政,近贤臣,远奸佞。
最后对杨亿说:“你是我多年好友,所以拜托你办理这件事情。”
杨亿依王旦的口述,给王旦过目,然后带走了这份遗表。
晚上,王旦将几个儿子都叫到病床边,对他们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过失,就是‘天书’这件事没有尽力谏阻,是个没办法弥补的大错误。我死以后,要把我剃光头发、穿上僧服入葬,就算是对天下谢罪吧!”说罢,瞑目而逝。
王旦死了以后,他的几个儿子要遵从父亲的遗嘱,以僧人之礼安葬他们的父亲,幸亏翰林学士杨亿劝阻,王旦才没有像和尚似的入土。
王旦病逝后,杨亿便将他的遗表呈送给赵恒。
赵恒亲赴王旦的家中悼念,在灵前痛哭失声。下诏追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下令停朝三日,并将王旦子弟、外孙、门客十数人都给予安置,几个儿子各进一官。
王旦任宰相十八年,是宋初任宰相最长的人,称名相。
赵恒信神弄鬼,不理朝政,朝廷的一些琐碎事都由他处理。但他迫于五鬼的挟持,明知五鬼乱朝,却不敢同他们作斗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同流合污,明知赵恒的天书是假造的,却不敢极言谏止,致使天书的闹剧愈演愈烈。
但是,如果不是他总理朝政,收拾乱摊子,当时的政局和社会经济可能会更糟。
临终之时,他能够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一生,对没有谏止赵恒天书的闹剧痛悔不已,不失为名相的风范。
王钦若当了宰相后,并没有什么建树,他除了装神弄鬼、结党谋私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特长,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排除异己、陷害他人。
参知政事王曾是一个直臣,对赵恒装神弄鬼的行径极为不满,拒受会灵观使之职。
王曾认为王钦若是个奸佞,尽管他做了宰相,并不附会于他,更不会与他同流合污。
王钦若做了宰相之后,身边有这么一位志不同、道不合的副宰相,老觉得碍手碍脚。于是老在赵恒面前嘀咕,说王曾是一个异类,不合群,他连皇上的话都不听,更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做参知政事,他这个宰相的工作很难开展。
赵恒对王曾上次拒任会灵观使一事一直有些想法,他虽然不是一个明君,但也不是一个大浑蛋,所以并没有把王曾怎么样。
这次王钦若旧事重提,他也觉得这两个人实在是难以共事,于是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免去王曾的参知政事,下放到南京去。
赵恒因皇子受益年纪渐大,自己又经常患病,下诏立受益为太子,改其名为赵祯。
朝廷册立太子,照例是大赦天下、赐宴群臣,天下同庆了。
天禧三年(1019年),永兴军巡检使朱能,勾结宦官周怀政,在乾佑山伪造天书。当时寇准正出镇永兴军,便将天书上奏给出朝廷。
赵恒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下诏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天书迎进宫里。鲁宗道和孙奭先后上书,说这是奸臣妄诞,荧惑圣聪,请求速斩朱能以谢天下。
赵恒不但不听他们的意见,反而下诏召寇准进京。
寇准奉诏进京之时,他的门生给他出了三个对策:到河阳之后,称病不到京城,请求在外任官这是上策;进京面圣,当面戳穿乾佑天书是假的,这是中策;再进中枢,委屈自己的志向和气节,这是下策。
寇准不以为然,堂而皇之地进京面圣去了。
恰巧在这个时候,商州有个叫谯天易的道士,私藏禁书,并且对人说他能驱使六丁六甲各路神仙,在搜查他住处的时候,搜出了王钦若写给他的书信。
朝中大臣们乘机弹劾王钦若,说他借用六丁六甲之名装神弄鬼。
这一下可击中了赵恒的心病,同时王钦若又犯了众怒,谯天易遭了殃,王钦若也跟着倒霉,赵恒下诏,罢了他的宰相之职,下放到杭州去了。
正好,寇准应召赴京,受任同平章事,丁谓为参知政事。
王旦在九泉之下,如果知道寇准终于又回到宰相之位,不知有何感想。
王延龄的背景
王旦,也就是王延龄,字子明,明代山西浑源州人。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考取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平江县知县。成化八年汉江涨溢,县治倾颓,学宫故在旬河之畔,亦圯于水。后调回京师任著作佐郎,参于编撰《文苑精华•诗类》。
生于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死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王旦自幼性格较为内向,寡言少语,但其聪明好学,颇有文采,深得父母师长器重。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累迁知制诰。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同知枢密院事,逾年,为参知政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扩展资料:
王延龄,小说、戏剧、野史中北宋丞相,生卒年月不详。他宽厚仁慈,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做事果断,是北宋初期难得的一位好宰相,也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恩师。
王延龄,杨家将中的角色,生卒年月不详,热播的电视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叫“王延龄”。
他宽厚仁慈,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做事果断,是北宋初期难得的一位好宰相,也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恩师。可笔者查阅了大量史料,也没有获得“王延龄”的有关信息。据《宋史》记载,北宋的确有一位姓王的宰相叫王旦,而不是王延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延龄
让宋真宗都要向其行贿的王旦,究竟是何许人也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一位宰相,王旦在任职期间在处理事情上是非常的公正、公平,因此他在朝廷中的声望也是非常高的。王旦对于国家是非常用心的,对天下百姓的疾苦更是深有体会,所以在宋真宗准备在泰山上进行封禅的时候,王旦对宋真宗提出了质疑,并且多次反对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在泰山上进行封禅活动。但是王旦对于宋真宗是非常重要的,是万万不能动王旦的,所以宋真宗就在一次赏赐王旦御酒的时候借机贿赂王旦。当时宋真宗对王旦说:“这是一坛好酒,你拿一坛回家喝吧。”但是在王旦回到家中打开酒后才发现,酒坛中装的并不是美酒,而是金银珠宝。
对于宋真宗的这个做法王旦很快就想到了原因,因为之前王旦一直在反对宋真宗在泰山上进行封禅活动,所以宋真宗想王旦同意宋真宗的想法,但是又不能明着让王旦答应,所以宋真宗就采用贿赂的方法让王旦默认。在王旦知道酒坛里是金银珠宝后也是非常的震惊,但是他又不能将这些送回去,所以就只能接受了,因此也就答应了宋真宗的封禅活动。
在宋朝和辽国成为联盟之后,宋真宗一开始对于这个联盟很是看好,但是时间一久,不看好这个联盟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后来宋真宗也开始怀疑这个联盟了。于是在宋真宗身边就有人可以通过在泰山上进行封禅来体现宋朝的实力,让这个联盟更加的牢固。
于是宋真宗就听从了封禅这个意见,并且在上朝的时候多次暗示要在泰山进行封禅,但是都被王旦给拒绝了。于是宋真宗就想了一个办法让王旦默认了,而这个办法就是贿赂王旦。但是在封禅后,百姓们的生活更加的艰苦,国库的消耗消耗也非常大,所以这次的封禅对宋朝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王旦的人物生平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进士及第,担任大理评事,后出任平江(今属湖南)知县,平江县官舍旧传有怪物占据暴戾,居住无法安宁,王旦到任前夕,看守的官员听见群鬼啸呼说:“宰相公到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怪物便从此绝迹。后就地改任将作监丞。当时,转运使赵昌言凭借威望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得下属官吏退避害怕,但赵昌言进入王旦辖境,便称赞他的善政,看出他高远弘大的志向,把女儿嫁给他。
雍熙元年(984年),赵昌言受替回朝,命王旦监潭州(今湖南长沙)银场。何承矩典掌潭州,推荐王旦入朝担任著作佐郎,参与编修《文苑英华》、《诗类》。升任殿中丞。
雍熙二年(985年),出任郑州通判,上表请求朝廷建立天下常平仓,以堵塞兼并的路径。
雍熙四年(987年),改任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
淳化元年(990年),王禹偁推荐他的才能,任转运使。通过驿站被召到京城,王旦不喜欢吏员的职务,便进献文章召试,改在弘文馆当值。
淳化二年(991年),被授任右正言、知制诰。最初,王祜凭借重名长久主掌制书诏命,王旦不到十年继承他的职位,时论都称美此事。钱若水有识别各类人的能力,见到王旦说:“这真是宰相之才。”他与王旦同事,每每说:“王君凌霄耸壑,是栋梁之材,显贵不可限量,不是我所能赶得上的。”李沆以同举进士同学的身份,也推重王旦为远大之器。
淳化三年(992年),王旦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官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当时其岳父赵昌言正任要职,王旦为避嫌,引用唐代独孤郁、权德舆原有的成例辞职。太宗称赞他识大体,改任他为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
淳化四年(993年),赵昌言出任凤翔知府,太宗当天就任命王旦为知制诰,仍兼任修撰、判院事,太宗当面赐予金紫,挑选牯犀带以示对他的荣宠,又令王旦位居西阁第一。
至道元年(995),王旦知理检院。至道二年(996年),升任兵部郎中。
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赵恒即位不久,即拜王旦为中书舍人,数月后,任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驳司。真宗素来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奏事后退下,真宗目送他说:“替朕招致太平的,必定是此人。”钱若水被免除枢密院职务,得以在苑中召对,真宗询问大臣中可以任用的人,钱若水说:“王旦有德行威望,能够胜任大事。”真宗说:“这本来是朕心里所属意的人。咸平三年(1000年),主管贡举,被锁闭于科举试场内应试十天,授任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实际上已位居宰辅,跻身于北宋统治核心。从这时起直至逝世,王旦作为真宗的辅佐大臣连任要职共十八年。
咸平四年(1001年),任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即副相)。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侵,真宗听从寇准建议,御驾亲征澶州,王旦随行。而担任东京留守的雍王赵元份患重病,王旦受命秘密从军前回京接任留守之职。王旦临行前说:“希望陛下宣召寇准,臣有所陈述。”寇准到后,王旦奏请说:“十天之内没有捷报时,应该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后说:“立皇太子。”王旦既到达京城,径直进入禁中,下发命令很严格,命人不得传播消息。等到真宗返回后,王旦的子弟及家人都在郊外迎接,忽然听见后面有骑士的呵斥声,惊异之下一看,才发现是王旦。
景德二年(1005年),王旦任尚书左丞。景德三年(1006年),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不久,又加拜集贤殿大学士、明德皇后园陵使。景德四年(1007年),任大行皇后园陵使,并奉命监修《两朝国史》。主词条:东封西祀当时契丹已接受《澶渊之盟》,寇准把此事当作自己的功劳,脸上有得以的神色,真宗也自为得意。王钦若憎恨寇准,想要搞垮他,便从容不迫地说:“这是《春秋》里的城下之盟,诸侯还以之为耻辱,而陛下认为是功劳,臣私下认为不可取。”真宗凄怆地说:“有什么办法呢?”王钦若估计真宗已厌倦战争,便诡言道:“陛下用军队攻取幽燕之地,才可洗去耻辱。”真宗说:“河朔百姓才免于战争,朕怎么能这样做?可以想想第二个方案。”王钦若说:“只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耀显示外国。但自古封禅,应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绝伦的事情,然后才可以。”接着又说:“上天祥瑞如何能够必定得到,前代大概有人力造成的,只要人主深信而尊崇,以明示天下,那么与上天祥瑞没有什么不同。”真宗思考了很久,才表示同意,但心里害怕王旦,说:“王旦要是认为不行呢?”王钦若说:“臣如果用陛下的圣意晓谕他,应该没有什么不行的。”便趁机会向王旦说了,王旦勉强同意。真宗还犹豫不决,没人与他筹划。恰逢真宗前往秘阁,突然问杜镐说:“古代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真是什么事呢?”杜镐是老儒,不能推测真宗的意思,随意应付说:“这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已。”真宗由此心意断决,于是召王旦饮酒,非常高兴,把一尊酒赐给王旦,说:“这酒极佳,您回去与妻子家人共同享用。”等回家后打开,都是珠宝。由于这样,之后凡是天书、封禅等事,王旦只能不再有异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决心封禅泰山,假造祥符,诏令改元。封禅泰山已成定局,王旦阻止乏策,无奈顺水推舟,违心地率官吏百姓上书请求封禅。真宗拜王旦为天书仪仗使、封禅大礼使。王旦奉命撰写歌功颂德的《封祀坛颂》,其碑刻至今仍存于泰山岱庙中。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任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祀汾阴大礼使、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撰《祀汾阴颂》。真宗欲再加官,王旦固辞乃免。又兼门下侍郎、玉清昭应宫使。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任玉清奉圣像大礼使、躬谢太庙大礼使。景灵宫建造,又任景灵宫朝修使。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朝廷雕刻天书,王旦兼刻玉使,真宗挑选御厩中的三匹马赐给他。玉清昭应宫建成,王旦为司空。京师举行真宗特许的大聚会,王旦悲伤忧虑没有赴会,真宗赐诗开导他的心意。王旦任天书使,每有大礼,他就奉天书以行事,常常悒悒不乐。
当时适逢契丹倡和,西夏与宋朝誓约驻守故地,两地边境的军队被解除不用,真宗以无事治理天下。王旦认为祖宗的法制都在,务必实行原有的成例,谨慎地有所改变。真宗更加信任他,言无不听,凡是大臣有所请求,必定说:“王旦认为怎么样?”王旦与人交往很少言笑,终日默坐,等到奏议朝政,群臣意见不一,王旦缓缓地说一句话来决定。回到家里有时不脱下帽子腰带,进入静室独坐,家人没人敢见他。王旦的弟弟因而以此事问赵安仁,赵安仁说:“刚刚议论国事,王公不打算实行而没有决定,这必定是忧虑朝廷了。”
契丹奏请每年另外给予钱币。王旦说:“东去封禅的日子很近,陛下将要出行,契丹以此来探听朝廷的意思而已。”真宗说:“应该怎样回答?”王旦说:“只要用微小之物而轻视他。”于是用岁给契丹的三十万物资内各借三万给契丹,并晓谕在第二年岁给额内扣除。契丹得到谕旨,大为惭愧。次年,又下令有关官员:“契丹所借金币六万,事属微末,现仍然依照常数给予他,后不为例。”当时,西夏李德明说百姓饥荒,求取粮食一百万斛。大臣们都说:“李德明刚刚缔结盟约而敢于违背,请用诏书责斥他。”真宗因而询问王旦,王旦请求敕令官吏备办粟米一百万斛于京师,而令李德明来领取。李德明得到诏书,惭愧下又拜谢说:“朝廷有人才。”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呈上两朝国史120卷,真宗加拜王旦为司徒、南郊恭谢大礼使。是年,王旦因多病请求辞职,真宗不允,特许其五日一上朝,遇大事可随时入朝参议。
王旦为相时,宾客满堂,没人敢因私请托。王旦考察可与言以及素来知名的人,几个月后,召来与他谈话,询问访求四方利弊,或者让他陈述其言进献。观察有才能者的长处,秘密登记他的名字,其人再来,不接见。每有差遣除授,首先秘密疏陈三四人姓名以请求,所录用的人真宗用笔标记。同事不知道此事,争论有所任用,惟独王旦所用,奏入没有不行的。丁谓因此几次毁谤王旦,真宗更加厚爱他。已故参政李穆的儿子李行简,以将作监丞的身份在家居住,有德行,升太子中允。朝廷使者不知道他的住所,真宗命使者到中书省问王旦,人们才知道李行简是王旦所推荐的。凡是王旦所荐举的,都是人们从不知道的。王旦死后,史官修撰《真宗实录》,得到内廷出示的奏章,才知道朝廷士人多是王旦所推荐。
石普知许州时,违反法令,朝廷舆论打算就此弹劾。王旦说:“石普是武人,不清楚典章法令,恐怕他依恃薄有微功,妄自惹起事端。必须从重执行,臣请召他回来设立狱案。”于是传送御史审查,一天而狱案备办。议论此事的人认为不屈国法而保全武臣,这是真正的国体。薛奎任江、淮发运使,向王旦辞别,王旦没有其他话,只是说:“东南民力困乏了。”薛奎退而说:“这真是宰相的言论。”张士逊任江西转运使,向王旦辞别求教,王旦说:“朝廷专卖利益最大了。”张士逊轮流改任发运使这个职位,想到王旦的话,从没有求取利益,认识他的人说:“这个转运使识大体。”张咏知成都,朝廷召他回来,以任中正代替他,谏官认为不妥。真宗为此询问王旦的意见,王旦回答说:“非任中正不能守张咏的规制。其他人前往,妄有变更了。”李迪、贾边在当时享有声名,考进士,李迪以赋落韵,贾边以《当仁不让于师论》把“师”字理解为“众”字,与注疏不同,都落榜。主考官奏请收试,王旦说:“李迪虽然没有思考,但是出于粗心大意,他的过失可以忽略不计。贾边特地立异说,将会令年轻人务为穿凿附会,一开始不能助长。”考官于是录用李迪而贬退贾边。王旦为真宗信任而掌权共十八年,为宰相十二年。有人毁谤他,他往往反省自己不加争辩;至于他人有过失,即使是真宗盛怒,可以争辩的就争辩,必得而后已。王旦素来体弱多病,又担忧认为自己名望地位太高,从东鲁回复君命后,连年请求解除职务,真宗优诏褒奖,既而当面晓谕,委任他没有疑忌。
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丙寅日,王旦任充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加太保。四月,王旦在到达兖州返回后,上奏请求减免遭受蝗旱的曹、济、徐、郓州、广济、淮阳军的夏税,真宗下诏同意。
同年五月庚子,王旦再次因病请求辞职。戊申日,加王旦为太尉兼侍中,五天一次前往起居院,到中书省,遇到军国大事,不限时前往参决。王旦更加害怕避开,上疏恳请辞谢,又委托向敏中等奏请报告。真宗才下诏停止增加他的封邑,其余对他的优礼同从前一样。七月甲寅日,王旦独自一人在滋福殿应对,真宗说:“朕正要以大事委托您,但您的病这样严重。”因而命皇太子赵祯出来拜见,王旦惶恐逃避,皇太子随从他而跪拜。王旦说:“太子盛德,一定能承担陛下的事业。”因而推荐可以有所作为的大臣十多人,他推荐的人中其后没有位至宰相的只有李及、凌策二人,单二人也成为名臣。王旦又请求辞去职位,真宗看到他年老体弱,便怜惜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月丁巳日,命他以太尉的身份掌领玉清昭应宫使,给予宰相一半的俸禄。
开始,王旦以宰相的身份兼任使臣,等到罢相后,他还是掌领使臣职务,专门设立使臣这个规定从王旦开始。不久,真宗又命王旦乘轿入禁宫中,让他的儿子王雍与直省官吏扶持,在延和殿面见真宗。真宗说:“您现在病很重,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让朕把天下事交付给谁呢?”王旦说:“知臣莫若君,惟贤明的君主选择。”真宗再三询问,王旦都没有回答。当时张咏、马亮都为尚书,真宗一一向王旦询问这二人,王旦也不回答。真宗因而说:“试用您的意思说说。”王旦勉强起身举着朝笏说:“以臣的愚见,不如用寇准。”真宗说:“寇准性情刚直狭隘,您再思考下一个。”王旦说:“其他人,是臣所不知道的。臣为疾病所困扰,不能侍奉陛下很久。”于是辞别退下。王旦去世后一年多,真宗终于任用寇准为相。王旦病重后,真宗派内侍探望一天有时达三四次,真宗亲手和药,并同山药粥赐给他。王旦与杨亿向来交好,他延请杨亿到卧室内,请他撰写遗表。而且说:“辱为宰相辅臣,不能用将尽之言,替宗族亲戚求取官职;只叙述生平遭遇,希望每天亲自处理各种重要政务,进用贤士,稍减忧劳之心。”又告诫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应致力于俭朴,保守门风,不许太奢侈,不要厚葬把黄金财宝放入棺柩中。”遗表呈上后,真宗为之感叹,便前往王旦的府第,赐给五千两银子。王旦上奏辞谢,稿子末尾自加四句说:“更加害怕多藏财物,况且没有什么用处,现在想要散发施予,以平息罪责祸害。”马上让人抬他到宫内小门,真宗下诏不准。回到家门时,王旦已经逝世,享年六十一岁。临终时,王旦对其子说:“我一生别无过失,只有不劝谏天书一事,是我的过错无法赎回。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时为天禧元年九月初十(1017年10月2日)。真宗临丧哀恸,为其辍朝三日,诏令京城内十日不举乐。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十余人授官,丧期满后诸子又各进一官。又另外停留为王旦发丧哀悼。几天后,张旻(张耆)前往镇守河阳,按照成例应饮酒饯行,因王旦逝世的原因,没有举行宴乐。不久后,真宗取来王旦于奏稿后自加的四句话,看后流泪许久。
乾兴元年(1022年),宋仁宗赵祯即位,下诏许王旦灵位配享真宗赵恒庙庭。
至和二年(1055年),王旦之子王素奏请为王旦立墓碑,仁宗赵祯命史馆修撰欧阳修撰写碑文,并御书“全德元老”碑额。
元丰二年(1079年),湖州知府苏轼受王旦之孙王巩之请,为王家厅堂撰写《三槐堂铭》。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王旦位列其中。
王旦字什么,他是哪个地方的人
翻译: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王旦事奉寡嫂有礼节,与弟弟王旭友爱甚笃.家人从没有见他生气,饮食不干净,只是不吃而已.曾试着以少许埃墨投放肉汤中,王旦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吃肉汤,就说“:我偶尔不喜欢吃肉.”后来又把墨放到饭中,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备办稀饭.”
王旦不购置田产住宅,说“:子孙应各念自立,何况田地第宅,仅仅是让他们争夺财产为不义而已.”王旦病重,又告诫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应致力于俭朴,保守门风,不得太奢侈,不要搞厚葬把黄金财宝放入棺柩中.”
原文:
王氏门风
王中书子明,大名莘人。事寡嫂有礼,与弟友爱甚笃。家人未尝见其怒,饮食不精洁,但不食而已。尝试以少埃墨投羹中,子明惟啖饭。问何不啜羹,则曰:“我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
子明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子明疾甚,戒子弟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
(选自元朝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有删节)
作品中的主角介绍:
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
他善于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力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颇受后世诟病。晚年屡请逊位,最终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
天禧元年(1017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及《全宋文》录有其作品。
王旦与寇准的翻译
寇准数短(王)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寇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诚贤能,无如呆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呆尔.”遂不问……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
3.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寇准担任镇守一方要职中,在过生日时,建造山棚举办盛大宴会,服装用品奢侈且超过规格,被别人奏报.皇帝发怒,对王旦说:“寇准办事按皇帝的规格,可以这样吗?”王旦慢慢地回答说:“寇准确实有德有才能,不会如此无知!”真宗皇帝随即明白,说道:“我知道了,这正是他的无知.”就不再过问此事……
王旦担任丞相职务,接触很多人,从不以私利结交.观察可以交谈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几个月以后,召见与之交谈,咨询访问各处利益和危害之处,或者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呈报上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悄悄地记下他们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来求见,不须见面就能处理了.……王旦处理政事时间久长,有人非议,则立即寻找错失而并不推诿辩解;如果别人出现过失,即使皇帝很发怒,尽最大的努力才罢休.
『名人故事』王旦为相,荐举至公,寇准数短,反称其忠
宋朝的王旦,字子明,山东人,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宰相。
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当朝重臣。父亲王佑,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官至尚书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学识渊博。他心系天下百姓,解救因冤狱被连坐的犯人,高达千人之多,人们都说他为后代子孙积了许多阴德。
王旦出生在这样一个德范高超的仕宦之家,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长辈的风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幼年的他就显得沉稳静默、气宇非凡。人们见到少年王旦气度不凡,称他颇有乃父之风。
王旦也不负众望,在宋真宗时期,被任命为宰相。皇上十分器重他,国家大小事情都放心的交给他处理。虽然王旦位高权重,但他依旧朝夕惕励,处理事情小心谨慎、细致入微。
当时朝廷上有一位叫寇准的大臣,刚直忠正,也是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心里生起了妒忌之心。每当他见到皇上的时候,言语间不由自主的就会对王旦有所诋毁。在朝廷之上,寇准也曾多次公开指责王旦的缺点,有时就算是无中生有的一些指责,王旦也全都虚心领受。
相反,王旦是一个看人看事客观中正的人,他认为寇准做为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足以担当大任。王旦又是一个喜爱贤能的人,所以在皇上面前,王旦时常称赞寇准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
有一次,和王旦在私下交谈时,宋真宗问道:“你经常赞美寇准,寇准却常常说你的短处,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旦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做的不好的地方一定很多,但因职位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能够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如何的忠贞直率,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皇上听了,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宰相啊!”
王旦深得皇帝的信任,因此有很多人辗转拜托他荐举人才或提拔新秀,但王旦从不接受任何私下的求情。有一次,寇准私下来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荐自己当宰相。王旦很震惊,义正词严的对他说:“将军、宰相这样的职位,怎么可以去求得来?”寇准听到王旦这样的回答,心情一落千丈,觉得自己今生与宰相之位无缘了。
可出乎意料的是,寇准竟被朝廷委派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万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入朝拜谢皇上,激动的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会有臣下的今天?”皇上说:“你能当节度使,又能当同平章事,都是王旦举荐你的啊!”
寇准听了,羞愧难当,自叹不如,由衷敬佩王旦的正直宽宏。
王旦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称职的大臣,虽然表面上什么都不说,但是私底下发现了真正的贤能,一定会举荐给朝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后来朝廷整理宋真宗遗稿、修订史料时,无意中发现,原来朝廷中有许多大臣,及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全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在王旦的传记里面,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旦平常在家里,家人从来没见过他发怒。有一次,家人想考验他是不是真正涵养好,就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东西。王旦看了也不生气,他就只顾着吃饭。家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就说:“我突然有点不喜欢吃肉。”后来家人又在他的饭里放了一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家里人无不为他的修持和涵养包容佩服得五体投地。
天禧元年(一O一七年),王旦病重,宋真宗忧心忡忡的问他:“将来朕该把天下大事托付给谁啊?”王旦勉强举起奏事的板笏,一字一句的说:“以微臣的愚见,莫若寇准最为合适。”
同年九月王旦病逝,真宗皇帝非常悲痛,赠王旦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的称号,谥号文正,后世称其为“王文正”。干兴元年(一O二二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一O五五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范仲淹这样评价王旦:王文正公旦为相二十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
——公众号“弟子规公益网”
读了王旦的故事真的感到很惭愧,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但是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也得以他为榜样追他两步。慢慢扩宽自己的心量。
王旦作为北宋宰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北宋做过哪些贡献
北宋非常有名的宰相王旦,是山东聊城人,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兵部侍郎王祜。王旦作为北宋宰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北宋又做过哪些贡献呢?
王旦
王旦出生在官宦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时期的名臣。王但因为出生在早晨,所以取名“旦”。幼年时的王旦十分好学,中了进士之后从知县开始做起,一路做到了北宋的宰相。不管是做知县还是做宰相,朝野上下对他都是好评如潮,因为他识大体,为人正派,气度雍容,不露锋芒。在他做宰相期间,真宗将大量朝政都很放心的交给他处理,足见其出色的才干和真宗对其的信任。
王旦生性正直,嫉恶如仇,对于人才十分的爱惜,不论远近亲疏,都会公正地推荐。大名鼎鼎的寇准曾经在真宗面前经常说王旦的坏话,但是王旦不论在何处总是夸奖寇准,甚至在临终时还推荐寇准为相,可见他的正直和气度。在他死前留下的遗书中,告诫家人不许后代向朝廷有任何要求,要保持勤俭廉洁的家风。
贡献
王旦在做宰相后,为北宋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甚至在临死前还为真宗推荐了许多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名臣。北宋时期的许多政策,王旦都参与了策划与制定,对北宋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王旦是北宋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也是一位真正胸襟宽广的宰相。
宋史王旦传 译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迁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天禧初,进位太保.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一日,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再三问,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臣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辞退.后旦没岁余,竟用准为相.(选自《宋史王旦传》)
参考译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任郑州通判.上表请求普天兴建常平仓,以杜塞兼并的途径.真宗即位,王旦被授予中书舍人的职务.皇帝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经上奏后退下,皇帝目送着他说:“帮助我达到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啊.”过了一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入侵,王旦跟随皇帝出征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忽然得了急病,真宗命令王旦急速返回东京代理留守事务.临行之时王旦对皇帝说:“请求召见寇准,臣有话要说.”寇准被叫来后,王旦说:“倘若十天之内我还没有接到前线捷报,那时应当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说:“那你就立皇太子好了.”王旦返回京师后,直入宫禁,严令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等到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还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忽听背后人喊马叫,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才知道原来他早已回京了.
有一次,宫内发生火灾,王旦闻讯后,立即奔赴现场察看.皇帝很伤感地对王旦说:“两朝的积蓄,我从来不敢任意花费,这一回被一场火灾全烧光了,实在太可惜了!”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损失了一些资财,不必过分忧虑;所最应忧虑的,乃是政令或有不明,赏罚或有不当.我凑数当了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我有责任,应当罢免.”随即上表请求治他的罪.皇帝也表示天降灾殃应由皇帝承担责任,下了罪己诏,并要求朝廷内外臣民多提意见,议论朝政.后来有人说,火灾是由荣王宫失火延烧进来的,并非天灾,请求将有关人员逮捕治罪,应处死的达百余人之多.王旦为此独自奏禀皇帝说:“火灾发生后,陛下已经下了罪己诏,大臣们也都上了奏章承担责任.现在却又要归罪于别人,如何能显示守信?况且火灾的缘起虽然有个过程,既然蔓延到宫里来了,怎能说就不是天灾呢?”有关人员全都得到赦免.
天禧初年,进位太保.寇准多次诋毁王旦,王旦却一直称赞寇准.一日,皇帝问他:“我将把大事托付给你,而你却病得这样.你的病万一好不了,让我把天下事托付给谁呢?”王旦说:“知臣莫若君,英明的君主自然能选择良臣.”再三问他,也不发表意见.皇帝于是说:“你尽管随便说说好了.”王旦振作精神举起朝笏回答说:“依臣愚见,莫如寇准.”皇帝说:“寇准为人,性格过于刚烈褊狭了,你再说说别的人吧.”王旦说:“对别的人是否有谁能胜任宰相,我实在不太了解.我病重困乏,不能过久陪侍皇帝.”于是就告退了.后来王旦死后一年多,最终任用寇准为相.
王旦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寇准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很宽厚,他一方面反躬自责,一方面又极推祟寇准,认为寇准这么做是为人忠直。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王旦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译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地人。王旦幼年时沉稳文静,爱好学问,言语有文采。他的父亲王佑非常器重他,说:“这孩子将来会当卿相。”太平兴国五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平江县知县。后来晋升殿中丞,任郑州通判。上表请求在全国兴建常平仓,以杜塞兼并的.途径。真宗即位,王旦被授予中书舍人的职务。皇帝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有一次有事向皇帝上奏,退下来的时候,皇帝目送着他说:“帮助我实现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啊。”过了一年,王旦以工部侍郎的职衔参知政事。
契丹入侵,王旦跟随皇帝出征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忽然得了急病。真宗命令王旦急速返回东京,代理留守事务。临行前王旦对皇帝说:“请求您召见寇准,臣有话要说。”寇准到来后,王旦启奏皇帝说:“假如十天之后我还没有接到前线的捷报,应当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说:“那你就立皇太子为帝吧。”王旦返回京师后,直入宫禁,颁布严令,要求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等到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才知道原来他早已回京了)。景德三年,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授予同中书门下评章事之职。
有一次,宫内发生火灾,王旦闻讯后,立即奔赴现场察看。皇帝很伤感地对王旦说:“两朝的积蓄,我从来不敢任意花费,这一回被一场火灾差不多全烧光了,实在太可惜了!”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损失了一些资财,不必过分忧虑;所最应忧虑的,是政令或有不明,赏罚或有不当。我凑数当了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我有责任,应当罢免。”随即上表请求治他的罪。皇帝也表示天降灾殃应由皇帝承担责任,下了罪己诏,并要求朝廷内外臣民多提意见,议论朝政。后来有人说,火灾是由荣王宫失火延烧进来的,并非天灾,请求将有关人员逮捕治罪,应定罪处死的有一百多人。王旦为此独自奏禀皇帝说:“当初火灾发生后,陛下已经下了罪己诏告知天下人,大臣们也都上了奏章承担责任。现在回过头来又把罪过归在别人身上,拿什么来显示信用?况且火灾的缘起虽然有个过程,既然蔓延到宫里来了,怎能说就不是天灾呢?”(于是)有关人员全都得到赦免。
寇准多次反映王旦的短处,王旦却总是称赞寇准。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总是反映你的过错。”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时间久了,处理政事的过失必然会多。寇准对陛下没有任何隐瞒,更体现了他的忠心与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准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能。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