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王羲之所有书书法的释文和王羲之的知名书法作品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羲之所有书书法的释文和王羲之的知名书法作品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王羲之所有书书法的释文
到我的百度空间复制吧,字数太多,我当时一个发不了,发了两篇文章王羲之行草书释文全集(一百二三十贴)之一、之二才发完的。
举例如下(之一的一部分):
王羲之行草书释文全集(一百二三十帖)之一2012-05-1213:16兰亭序①神龙本(冯承素摹本),白纸本。行书。高24.5厘米,长69.9厘米。28
行,32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②黄绢本(褚遂良摹本)。高32.2厘米,宽711厘米(含题跋)。行数、字数与神龙本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姨母帖摹本,硬黄纸本。行书。高26.3厘米。6行,42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NE5DC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
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寒切帖摹本,纸本。草书。高26厘米,横21.5厘米。5行,51字。天津市艺术
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
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初月帖摹本,硬黄纸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辽宁省
博物馆藏。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
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
之报。
平安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3行,27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快雪时晴帖摹本,麻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行书。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游目帖摹本,纸本。11行,102字。草书。《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日本
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
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
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旃·胡桃帖敦煌石室临本,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
国大英图书馆藏。此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
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
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瞻近帖敦煌石室临本(附赵孟NFDA2临本),纸本。纵25厘米。8行。草书。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此帖与《龙保帖》共一纸,横37厘米。全文见《右军书记》: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
示问。’现存此帖已残,仅存34字。且‘告’字书为‘苦’字。
释文:□□□□□苦,但有悲□。□□□□□平安也。□□□□□此,喜迟,□□□。
想必果言苦□□□。亦度卿当不□□。□既避,又节气□,□□欣卿来也,此信旨□
□示问。
龙保帖敦煌石室临本,纸本。纵25厘米。2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此
帖与《瞻近帖》共一纸,横37厘米。全文见《右军书记》:‘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而此帖只临存11字。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
会藏。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藏。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丧乱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8行,6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
首顿首。
二谢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5行,36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
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袁生帖摹本,纸本。纵27厘米,横10.3厘米。3行,26字。行草书。日本藤井
有邻馆藏。
全文见《右军书记》:‘产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得袁、二谢书,
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
弟预须遇之。大事得其书,无已已。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万羸,不知必
俱不?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此帖只是《产妇帖》中的一小段,即:‘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
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此帖末句少刻一‘尽’字。
上虞帖摹本,纸本。纵23厘米,横26厘米。7行,58字。草书。上海市博
物馆藏。《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
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远宦帖摹本,纸本。纵24.8厘米,横21.3厘米。6行,53字。草书。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远宦帖》又称《省别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
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七月帖摹本,麻纸本。纵27.7厘米,横25.8厘米。6行,50字。草书。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七月帖》又称《秋月帖》,与《都下帖》装为一卷。
释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
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摹本,麻纸本。纵27.7厘米。5行,45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都下帖》又称《桓公当阳帖》。与《右军书记》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释文: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危
笃,又加NFDA1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三月帖再临本,纸本。5行,42字。草书。《右军书记》有著录:‘三月
十三日羲之顿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足下何如?吾劣劣,
力遣知问。王羲之顿首。’著文与此帖文字稍异。
释文: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近返□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回,足下
如何?吾劣劣,遣问知。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的知名书法作品是什么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著名作品是全首是
《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浅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王羲之的字真有那么好吗
王羲之书法贡献去古蜕拙变流媚,雅俗共赏人人宜。其所处在古拙向流媚过渡时期,融会贯通,集大成者,非右军莫属。再加上后来的梁武帝、唐太宗的推崇,更是成为千古书法之巅峰,书圣形象就此确立。
其行,草,楷皆是当时乃至后世学习临摹之典范,几乎无出其右者,从而,王字亦开创为书坛之宗。
其天赋,功力;其性情,其感怀,后人当细心揣摩继承。
王羲之的字有的像舞动的美女,有的像拼杀的武士,极尽汉字外廓之美、笔画之美。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无拘无束、潇洒清高的人生性格。其后的书法大家,赵孟頫、颜真卿、文征明、苏轼等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比王羲之缺一些。
入木三分说的就是王羲之。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王羲之书法全集的作品目录
1兰亭序
2乐毅论
3黄庭经
4东方朔画赞
5佛遗教经
6孝女曹娥碑
7临钟繇千字文
8王略帖(破羌帖)
9丧乱帖
10二谢帖
11得示帖
12奉橘帖
13如常帖
14快雪时晴帖
15孔侍中帖
16其书帖
17姨母帖
18寒切帖
19长风贴
20丘令帖
21行穰帖
22十七帖
23频有哀祸帖
24初月帖
25官奴帖
26追寻帖
27极寒帖
28伏想清和帖
29近得书帖(永兴帖)
30虞休帖
31得万书帖
32衰老帖
33里人帖
34秋中帖
35司州帖
36不快帖
37太常帖
38吾唯帖
39袁生帖
40重熙帖
41采菊帖
42独坐帖
43想滨帖
44秋月帖(七月帖)
45此郡帖
46八日帖
47月半帖
48远宦帖
49知念帖
50瞻近帖
51清和帖
52嘉兴帖
53转佳帖
54奉告帖
55鲤鱼帖
56一日一起贴
57敬豫帖
58追寻伤悼帖
59临川帖
60袁生帖
61疾患帖
62定听帖
63俎署帖
64长素帖
65谢生多在帖
66奉对帖
67汝不帖
68更安和帖
69大小悉帖
70不审帖
71运民帖
72大热帖
73周常侍帖
74诸怀帖
75得西问帖
76中郎帖
77发虐帖
78肿不差帖
79昨还帖
80贤内妹帖
81狼毒帖
82夜来腹痛帖
83安西帖
84阔转久帖
85不审帖
86飞白帖
87小佳帖
89增概帖
90由为帖
91独坐帖
92如兄子帖
93黄甘帖
94尊夫人帖
95日五帖
96雨快帖
97取卿帖
98适得书帖
99适欲帖
100行成帖
101阔别贴
102建安灵柩帖
103想第帖
104节日帖
105仆可贴
106知欲东帖
107小婢帖
108日月如驰帖
109如何贴
110想上下帖
111奄至帖
112桓公帖
113时事帖
114诸从帖
115谢范新妇帖
116平安帖
117比诸贤帖
118宰相安和帖
119此事帖
120三月十三帖
121舅母帖
122又不能贴
123纸华精贴
124秋中帖
125严君帖
126疾不退帖
127力东帖
128儿女帖
129小园帖
130讲堂帖
131思想帖
132平康帖
133大都帖
134劳人帖
135得书知足下问帖
136半截碑
137圣教序
138洛神赋
139阮郎帖
140苦不得眠帖
144十一月四日帖
145知君帖
146益州帖
147自慰帖
148言叙帖
149执手贴
150但凡帖
151鹘等帖
152西问帖
153丘令帖
154足下佳帖
155爱为上
156毒热帖
157二哥帖
158劳弊帖
159豹奴帖
160雪候帖
161道意帖
162尝新帖
163何当帖
164宏远帖
165散势帖
166罔极帖
167荀侯佳帖
168知远帖
169梦秋帖
170昨得期书帖
171二月二十日帖
172十二月六日帖
173省飞白帖
174皇象帖
175源日帖
176従洛帖
177贤室帖
178多日帖
179期已至帖
180远妇帖
181舍子帖
182得万书帖
183折药贴
184承足下帖
185今日热甚帖
186君学书帖
187致酒帖
188迁转帖
189万福帖
190吾怪帖
191累书帖
192腕兼帖
193服食帖
194尚停帖
195百姓帖
196大道帖
197长平帖
198今因帖
199然恐帖
200数有帖
201丹阳帖
201君晚帖
203热日帖
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这种对后世影响很大“正体”,世称“书之圣”。
但王羲之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代表作有:
(1)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6)丧乱帖:《丧乱范环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