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螟蛉之子”刘封的悲剧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一和螟蛉之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螟蛉之子”刘封的悲剧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一和螟蛉之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螟蛉之子”刘封的悲剧,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一定置之于死地
- 2、螟蛉之子
- 3、《三国演义》中,刘备赐死养子刘封,真的是因为“不救关羽”吗
- 4、刘备的义子刘封是谁害死的 原来竟然是诸葛亮
- 5、刘封结局悲惨,为啥刘备和诸葛亮一定置之于死地
- 6、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孟达为何见死不救
- 7、关羽说刘封是螟蛉之子,螟蛉之子指的是何意呢
- 8、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刘备赐死儿子刘封诸葛亮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螟蛉之子”刘封的悲剧,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一定置之于死地
要知道疏不间亲,刘备认刘封当义子的时候自己是没有儿子的。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对刘禅产生了威胁,为了儿子铺路肯定要把刘封置之死地。
刘封影响了刘禅的地位
刘备想复兴汉室,但是自己一直没有孩子。同时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他肯定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想找一个人能继承自己的愿望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个时候刘封就进入了刘备的眼光之中,他看到了刘封身上的整治好处,要知道刘封也是一个有家庭背景的人,找一个有根基的年轻后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抱负。
没想到就在刘备认为刘封一定是自己的继承人的时候,刘禅出现了这下事情就变得非常微妙了。有了自己的儿子谁还会把江山留给别人的儿子呢。
这时候的刘封就成了刘备心上的一根刺,刘封越是立下战功,刘备就越是心里有想法。
关羽之死是导火索
关羽当时兵败曾经向刘封求援过,到刘封并没有发出援兵。关羽因为腹背受敌被杀,这让刘备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有火没地方发肯定会找一个人来当替死鬼,这个人就是刘封。
时关羽的死并不能完全和刘封扯上关系,虽然刘封在其中也有着那么一点小小的因素。但实际上还是因为刘封丢失了地盘,他把自己安身立命的东三郡给失去了。
有了刘禅的前因又有了关羽之死的后果,这让刘备对刘封是越发的嫌弃了,而且刘封会影响自己继承人的地位,因此诸葛亮才提出处死刘封刘备欣然答应。
螟蛉之子
螟蛉之子,即义子,俗话指干儿子、干女儿,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有一种叫蜾蠃的小虫,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千年之谜。
典故:《三国演义》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
:“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
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
”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
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
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
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
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
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
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
《三国演义》中,刘备赐死养子刘封,真的是因为“不救关羽”吗
在魏蜀吴三国缔造者中间,曹操和孙权都有好几个儿子,无继嗣之优;惟刘备戎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荆州刘表,已是四十一岁的人了,仍然后继无嗣,万般无奈才养寇封为子,改名刘封,让这位螟蛉之子来承继刘氏香火。
一、刘备是收养刘封在先,还是生刘禅在先呢?这件事《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三国志·刘封传》说:“先生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也说:“初,封本罗侯寇氏之子,汉中王初到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刘备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为他生了个宝贝儿子刘禅,刘封的嗣子地位从此便成为问题。
《三国志・后主传》云:“(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这就是说,刘禅生于建安十一年是可以准确推算出来的。而刘备又是于何时收养刘封的呢?
从史书中还查不出具体的时间,但却有充分的根据说刘备养刘封在先,生刘禅在后。《三国志·刘封传》还说:“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刘备自葭萌还攻刘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们把前面引用过的“汉中王初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与“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加以印证,可知刘备过继刘封为子不会晚于建安十年。
此时刘封还是年未及冠的十余岁少年。至于他的“有武艺,气力过人”,应该是二十岁左右时的情形。
二、刘备最初也许没有处死刘封的意思此后刘封随义父转战四方,在底定西川时战功卓著,被封为副军中郎将,后来受任镇守上庸、西城,升迁副军将军,担负着抵御曹魏保卫西蜀东北边境的重任。当关羽用兵襄樊而败走麦城时,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卫在边境线上所遇到的复杂情况,不容许刘封擅离防地率重兵去援救这位义叔。至于刘封和孟达之间的不和,责任也不全在刘封身上。反覆无常的孟达,有着自己对利害的考虑,诚实而又天真的刘封,还摸不透他。
刘备对自己的义子还算了解,所以在孟达、申仪等叛蜀归魏,奉命讨伐的刘封战败归还成都后,也只不过责备刘封侵陵孟达和不救关羽,最初似无处死他的意思。
当然,刘封被义父赐死与“侵陵孟达,又不救羽”有一定的关系,但却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刘备、诸葛亮鉴于继嗣之争的严重危害,断然采取的一个政治办法。这样刘封就成了皇位继存的可悲的牺牲品。
三、刘封是如何成为皇位继存的牺牲品的?当时诸葛亮说的很直率:他认为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所以劝刘备除之。确实,象刘禅那样个“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脓包,根本不是刘封的对手,在刘备去世后,刚猛的刘封要是争夺皇位,是很不好对付的,刘备只好横下一条心处死刘封。
看起来刘封还是相当忠实于刘备和西蜀政权的。别人看得出来的继嗣危机,他老实叭叽地不予理睬。孟达叛蜀归魏后劝他说“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与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这些话虽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继嗣危机确是“有识之人相为寒心”的问题。刘封如果能像孟达那样,多为自己的利害关系想一想,不要把对义父的感情和西蜀事业看得那么认真,他原不会冤枉地死在刘备的手中。
临刑之时,他悔很交加地叹息说:“假不用孟子度(孟达字子度)之言!”嗅一嗅这退来的觉醒,无疑是有一点版逆的味儿。
四、罗贯中为何要将刘封之死,归因于“不救羽”观三国历史如数家珍的罗贯中,对刘封之死的原因,当然了解得相当清楚。但是,他在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却小心谨慎地力图避开继嗣问题,在无法避开的地方,便巧妙地将继嗣问题纳入忠义的范围展开描写。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细细想来,道理也不难明白:罗贯中所要写的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不是一部断代史,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时完全可以也应当按照自己的创作思想去决定删改取舍。陈寿在写作史书《三国志》时,不能随意虚构、改制、增补、删除,必须忠于历史真实;罗贯中在创作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可以虚构、改制、增补、删除,必须忠于艺术真实,并把历史真实改造成艺术真实。这难道不正是史学家和文学家最基本的分野吗?
不过,罗贯中在小说中并未随心所欲地处理刘封这位被冤死的养子,他不似《三国志》的作者那样,在叙述刘封之死时,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严格地按照忠义组合人物与情节的格局,完全将刘封之死纳入自己创作思想的轨道,显示出与陈寿大不相同的褒贬立场。
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将自己的同情和爱完全倾注在蜀汉君臣一边,决心不让由桃园结义所奠定的忠义关系进一粒砂子。于是他从《刘封传》中刘封不受关羽之命率兵救援、在关羽被杀后“先主恨之”和刘封归成都后刘备责刘封“不救羽”等两条记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内涵,然后展开自己想象的彩翼,将刘封之死和刘关张之间的忠义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五、将刘禅出生和过继刘封两事的时间顺序故意作了颠倒这在艺术表现上确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描写手段,但从思想内容来看就改变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对刘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释。小说写刘备攻取城后,看中县令刘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壮观,声音清亮”和“精熟武艺”,且又是父母双亡寄身于舅父门下的孤儿,便将寇封过房为嗣改名刘封,为了在故事情节刚刚展开便“先时伏著”人物的命运及事件的因果关系,罗贯中改变了一个基本事实,虚构了一个重要细节,小说在《刘玄德襄阳赴会》一回中,说“时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降生刘禅”,值得注意的是把刘备养刘封为子一事,放在后一回《徐庶定计取樊城》中叙述,将刘禅出生和过继刘封两事的时间顺序故意作了颠倒。
这样改变事实真象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相信刘备过继刘封,并不是为了继嗣,而是属于收养英雄豪客一类的义举。你看,刘备不是已经有儿子了吗?为了暗示刘封之死的因果关系,罗贯中信笔点染了刘备带刘封拜关羽、张飞为叔的细节。
这里不写张飞的态度,独叙关羽不悦之论:“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有乱也。”小字注者特云:“此是结冤之处。”也就是说,这一细节为高度重视兄弟义气的刘备,处死不救关羽的刘封一事先伏了一笔。
六、在罗贯中笔下,刘封是一位不起眼的、战功平平又心胸狭窄的青年此后在惊心动魂的赤壁大战中,不曾看到刘封的战绩,大约因他还幼小的缘故。取西川为刘备立国的一大关目,刘封在还攻葭萌关时,与关平活捉杨怀、高沛,算是初露头角。到了攻取东川战役,刘封作为一位青年将领,本来正是大有作为之时,但在攻打阳平关的战绩中竟是一胜一负。他追杀曹操和迎战徐晃,还表现得有勇有谋;一遇到曹操的黄须儿曹彰,只交手三合便败下阵来,惶恐得无颜见义父,听说孟达打了胜仗又深恨结仇。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一位不起眼的、战功平平又心胸狭窄的青年,这样的人又杀之何惜?小说作者大大改变了刘封的历史原型,把这个战功卓著的刘封改制成为军事才能平庸和性格自私的刘封。这也为他后来驻兵上庸不救关羽,在情节上作了较为合理的过渡。
刘封探知关羽兵败困守麦城,对此并非漠然置之,关羽部将廖化前来求救之初,他也没有断然拒绝,而是表现出游移不定的态度。“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不救乎”,仍然是他考虑的中心问题;只因孟达的恶意挑拔:说关羽反对刘封继嗣,一下子勾起了刘封的旧怨新仇,才促使他最后下决心不发兵救援关羽。正是这种狭隘自私的决断,最终将刘封推上了断头台。
以忠义为旗帜的刘备,将刘封不救援关羽看作“罪不容诛”的不义行为。他与诸葛亮商定了一条“二虎相并”的计谋,以绝刘封、孟达“两害”,但刘封、孟达对刘备和西蜀政权的态度却判若云霄。孟达毫不犹豫地叛蜀投魏,得以赐爵封侯;刘封断然拒绝了孟达投魏的建议,深悔孟达“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自己成了不忠不义的逆子。
可惜这姗姗来迟的悔悟未被刘备鉴察,再加上诸葛亮关于继嗣之争的深谋远虑触及了刘备的隐衷,遂在刘封战败逃回成都后将他处死。刘封继嗣问题在孟达和诸葛亮口中两次提出,只不过是决定处死刘封的一种催化剂,罗贯中将它纳入忠义的范畴内加以处理,使小说在思想内容上更为完整统一。
七、如何评价“刘封之死”刘封之死。在文学和历史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对此应该怎样进行评价?在我看来,历史叙述重在秉笔直书,文学描写重在表现美学价值。在历史上,作为政治家的刘备和诸葛亮,为防止因继嗣制之争而引起政治动乱,以果断的政治手腕处死刘封,有利于西蜀政权的安定团结。不过刘封却罪不当死,而他的死也表现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残忍和冷酷。
在小说中,作为忠义的化身的刘备和诸葛亮,为了捍卫自己的忠义事业,对于不忠义的刘封当然要严加惩处,这才符合罗贯中那个时代人们崇尚忠义的社会理想。所以不能用历史去指责文学作品,也不能用文学作品去代替历史,还是让它们在人类文化史上长期共存互相映照吧。
刘备的义子刘封是谁害死的 原来竟然是诸葛亮
刘封是刘备沦落荆州时收得一个义子。他本姓寇,是罗侯之子。刘封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作战非常勇猛,膂力过人。当年,刘备西进受阻,刘封与诸葛亮、张飞一起溯江西上,一路上斩将搴旗,立下了不少功劳。刘备得到益州后,封他为副军中郎将。
然而,刘封却不怎么讨人喜欢,至少有一个人讨厌他。此人是谁?他就是刘备的结义二弟关羽。刘备在认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可能没跟关羽商量,待关羽知道这一既成事实后,当面就给刘备来了句“大哥自己有儿子,为什么收此螟蛉之子!”关羽是讨厌收义子这种行为吗?不是。他自己就收关平为义子,而且爱如己出。说白了,关羽是讨厌刘封这个人。
那么刘封有什么毛病吗?史书上没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封此人心胸狭窄,喜欢打击报复。后来,关羽被困襄阳,刘封的驻地离襄阳最近,关羽便向刘封求救,告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刘封愣是岿然不动,坐视关羽被俘被杀。刘封这么做还不是恨关羽,恨关羽不待见他。可一旦关羽败了,那襄阳乃至荆州可就全丢了。然而,刘封不在乎这些,他只想报复关羽。由此可见,刘封是个公报私仇利己损国的小人。
刘封这件事做的让刘备很痛心。这还不算,刘封还做了一件让刘备更痛心的事。
刘封和孟达一同攻取了上庸,然后二人就驻扎在那。上庸地处蜀国北边,是关防重镇,从大局上来说,刘封应该和孟达精诚团结,巩固边防。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封非但没和孟达和睦相处,反而仗着自己是“假太子”,夺了孟达的仪仗乐队,排斥挤兑孟达。孟达感觉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便一怒之下投降了曹魏。这还不算,而后,孟达又招降了西城、房陵,这样,三个城池都归了曹魏,刘封只得狼狈逃回成都。刘封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回到成都后,刘封被刘备骂了个狗血喷头。但骂归骂,刘备并没有想过要杀他。虎毒不食子嘛。刘封虽然不是他的亲生骨肉,但毕竟也跟随他多年,颇有功劳。
这个时候,诸葛亮表态了。诸葛亮说:“刘封刚猛,一旦陛下千秋百年之后,幼主恐怕难以驾驭,不如因而杀之。”这一句话很要命啊!刘备死后,肯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阿斗。可刘备也知道,阿斗暗弱,真的未必能制伏住刚猛的刘封。为了江山一统,为了社稷永固,刘备赐刘封自尽。
可见,是诸葛亮关键时刻说的一句话断送了刘封的性命。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呢?他们二人之间估计也没有什么宿怨。诸葛亮真的是为了给刘禅扫清统治障碍吗?与其说,诸葛亮是为刘禅扫清统治障碍,倒不如说他是为自己扫清主政专权的障碍。
假如说刘封不死,那么,以他刚猛而又骄横的性格,在刘备魂归白帝城之后,他肯定不满诸葛亮主政,肯定是诸葛亮专权的一大障碍。到了那个时候,诸葛亮当然也能够杀死刘封。可那样做不好,刘封怎么说都是刘备的儿子,管他是亲生的不是亲生的,诸葛亮以权臣而杀皇室成员,一则败坏自己的名声,二则容易被政敌抓住把柄。所以,刘封最好由刘备亲自处死。
因而,这个时候,由诸葛亮出面说出那句致命的话,由刘备亲自杀死刘封,是最好不过的事。(原文来自江州司马的头条号)
刘封结局悲惨,为啥刘备和诸葛亮一定置之于死地
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四个儿子“封禅永理”,其中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也就是所谓的“螟蛉之子”,后面三个是亲儿子。综合来看,刘封的能力似乎是最高的,也立过一些军功,但最后却被刘备和诸葛亮联合赐死。那么刘封和刘备因何致于这样的地步呢?是刘备多疑,心狠手辣给刘禅铺路;还是刘封行事乖张,自取死路呢?
疏不间亲
事实上,曹操和孙权同样都有养子,或是已故的旧勋之后,或是打了胜仗,抢了别人老婆后,买一送一(这条基本针对曹操)。这些养子也都知道,自己锦衣玉食,或者是插手军政没有问题,但无疑是没有继承权。而刘封则不然。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没有子嗣,这个时候他岁数大了,但功名不就,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距离“兴复汉室”的愿望似乎遥不可及。这个状态下,第一刘备当然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梦想。当时正处于乱世,敌强我弱的态势给刘备很大的危机感,说不定自己哪天就挂了呢。于是刘备很着急地选择了刘封,提前打好预防针;第二刘备在这个时候频繁和荆州的世家名流接触,刘封作为“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成为刘备的养子,其中未必没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所以刘封本身有一定能量,也是刘备的预备继承人,如果刘备去世,他将会成为这支孤军的少主。
尴尬的是,也是在荆州的时候,刘禅随后出生了。这样一来,刘封这个预备的候选人只能靠边站,给刘禅来让路。毕竟二人一个是养子,一个是亲骨肉,历史上欲立养子为新君的例子几乎没有(其实也有,比如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刘备也不能免俗。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汉中王,刘禅为王太子;不久刘备称帝,刘禅为皇太子。种种表现证明,头头的位置肯定没有刘封的份。
屡立战功
相对于刘禅而言,刘封既有资历又有军功。刘备占取荆州,攻打益州时,刘封和诸葛亮等人“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刘备和曹操争取汉中,刘封随之周旋驱使;“汉中之战”取胜,刘封奉刘备的命令,和孟达一起攻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并驻守在这里。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说法,关羽劝刘备将刘封支到上庸,算是刘封的养老地,也扫除了他对刘禅的威胁。相对而言,东三郡也确实比较“自闭”,与汉中之间道路险峻(蒋琬曾经打算走水路进攻上庸,因为生病作罢,蜀汉方面认为这个计划“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适合安置刘封这个尴尬的义子。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当时天下未定,上庸作为蜀汉对曹魏的前线,也是一个发力点,可以和荆州方面合击襄樊。刘封在上庸,拥有更多建立功勋的机会。如果刘备要压制刘封,大可以把他放到别的地方,削弱他的影响力。所以此时刘备对刘封的态度到底如何,就要看读者见仁见智吧。
“智熄操作”
刘封在东三郡,做出一系列看上去令人感到“智熄”的操作,这也是他摆在在台面上的死因。《三国志》中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好:“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襄樊之战
在刘备志得意满,实力空前强大的时候,关羽发动了对曹魏的“襄樊之战”,导致荆州老家被偷,自己兵败身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又给孙权送了一波大的。自此蜀汉国力一落千丈,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很多人认为,关羽之所以被杀,是刘封战场抗命,见死不救的结果。其实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首先关羽确实向刘封提出出兵协助的要求,但时机不对。关羽此时正在围困襄樊,没有落败的迹象;刘封、孟达这边刚刚接手东三郡,还需要军队压制当地豪强的反弹。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二人拒绝出兵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关羽覆败的时候,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决定回益州,而是率军南下,打算再把荆州抢回来。这就错失了最佳的逃命机会,被江东包成一个大口袋。这个时候要靠刘封、孟达从东三郡出发,南下给关羽捞回去,也不太现实。
欺逼孟达
刘封和孟达之间不合,或许是为了争夺东三郡的主导权。孟达被逼得受不了,又因为关羽覆败感到害怕(毕竟“不承羽命”),索性直接投靠曹魏了。孟达走了不要紧,他还带走自己的部曲,又汇合曹魏的军队攻打东三郡。
这样一来,东三郡内部实力大减,外部有来自曹魏的军事威胁,局势很快就控制不住。上庸豪强申耽的弟弟、被刘备封为西城太守的申仪反叛刘封,刘封丢了地盘,逃回成都。由此可见,孟达的叛逃、东三郡丢失都与刘封有直接关系。
“因此除之”
《三国志》记载,刘封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只是责骂他一通,似乎并没有杀掉他的意思。这个时候诸葛亮在一旁劝说刘备,刘封为人刚猛难御,恐怕会对刘禅造成巨大威胁。于是刘备将刘封赐死,还挤了几滴眼泪。
这几滴眼泪未必不是出于真情实感,但要说刘备处死刘封,完全是诸葛亮的建议,那并不现实。事实上,刘备作为一代雄主,是很有主见的人,他对诸葛亮并非言听计从。小编以为,刘备早有处死刘封的意思,只是碍于尴尬的父子身份,借诸葛亮之口罢了。
“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一、刘禅的存在,导致刘封陷入尴尬局面。即便刘备相信刘封,刘封也忠于刘禅,也难免会有忠于刘禅的人迫害刘封;或者是心向刘封的政治投机者来找刘封。况且小编以为,经过逼走孟达、导致东三郡丢失一事,刘封对权力的热衷已经暴露出来,成为刘备心上的一根刺。刘备由不放心孟达,派刘封监督,到“虑其刚猛”,或者这件事就是前后态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刘封丢失东三郡,既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又给刘备处死他的理由,处境对刘封极为危险。
三、刘封本族人还在曹魏手中,如果他投降曹魏,还能够继承罗国的封国。这对刘封固然是多一条选择,在刘备眼中反而成为刘封将来会叛变的一种可能。这种不安定因素,必须提前排除。
总而言之,刘封本无与刘禅竞争之举,却死于刘备和诸葛亮的“莫须有”的担忧之下,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但是他的悲剧既有尴尬身份的原因,也是由其恶劣的性格、差到极点的政治嗅觉造成的。刘封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孟达为何见死不救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兼创业伙伴,又是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位高而权重,自傲而清高,又是蜀汉政权中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人,按理说,关羽就是刘封、孟达的上司。
可在襄樊之战失败后,关羽败走麦城,派出廖化强行突围到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援,竞然被拒绝,廖化无奈只得继续向益州请求援兵。
而身在麦城的关羽因为迟迟等不到援兵,只得率领仅剩的二百名部下突围,留周仓和王甫所率一百人守卫麦城,最终关羽被马忠擒获,押到孙权处被斩首,而周仓与王甫自杀而死亡,整个蜀汉荆州军全军覆没。
此事过后,孟达则因为没有救援关羽而担心受到刘备处罚,所以与申耽、申仪两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孟达还曾写信劝降刘封,但刘封不肯投降,并且很生气地斩杀了孟达的使者,不久,孟达与徐晃、夏侯尚一起围攻刘封,刘封兵败逃回成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责令刘封自杀,刘封最终也只得自杀而死亡。
不救关羽,明明刘备就会震怒,为何孟达与刘封偏偏不救呢?如果孟达与刘封发兵求援关羽,会如何呢?
先说刘封和孟达能不能救关羽吧,关羽身在麦子城被围困之时,上庸可是离关羽最近的蜀汉地盘了,所以廖化第一个也是想到上庸求救,当廖化强行突围而出时,麦城实际上已经陷入东吴军队的重重包围。
别说麦子城,就连整个荆州也被东吴军队全部占领,东吴军队在偷袭荆州之时,一直向东打到了与益州交界的秭归、巫山一带,切断了关羽通往益州的道路,关羽在麦城只有三百人,刘封和孟达如果要救援关羽,能派出多少军队呢?
整个上庸刘封与孟达手中也不过只有一万人,就算刘封、孟达要救援关羽,最多也只能分出一半人去救援,总得给刚刚占领的上庸三郡留一半兵力吧,因为上庸是只不过是几个月前才占领的,人心都没有归附,而且当地的豪强申耽、申仪两兄弟是只是表面的臣服,指不定哪一天就会造反。
以五千人去救援被东吴数万大军重重包围的关羽,无异于以卵击石,其实刘封与孟达心中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又不能明说,以刘封骁勇善战的性格,让他率领五千人马去救援关羽,说不定还真会拼死不搏。
但是如果要救援关羽,刘封与孟达两个之中一个就得率军去救援,刘封是不可能去的,因为上庸要守,而孟达是根本不想去,因为不想送死,刘封原本还是想救援关羽的,但是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刘封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孟达不是一个受信任的人。
原本刘备是派孟达攻占上庸的,但刘备对孟达根本不放心,因为孟达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刘备入川后孟达投降了刘备,但孟达这个人不是一个忠心的人,刘备是识人高手,显然看出来这点,从孟达之后的人生经历来看,孟达确实不是一个忠心的人。
刘备也是这样想的,出于对上庸三郡安全的考虑,刘备另外又派出了自已的养子刘封作为主将去攻打上庸,然后刘封与孟达一起镇守上庸三郡,说穿了,刘备根本不信任孟达,信任的是刘封。
孟达也不是傻子,自从刘备派来了刘封,孟达就看出刘备不信任自己,因此心中早就不满了,当关羽派出廖化来上庸求救时,孟达早就在寻找机会想另投高明,因此极力教唆刘封不要救援关羽,为了说服刘封,孟达还说出了“关羽曾说刘封是螟蛉之子”的话来,一下子就刺激了刘封,终于答应不再救援关羽。
从后来发生的事,就能看出孟达因为刘备对自己不信任,早有反心,关羽被杀后不久,孟达就和申耽、申仪两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还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可最终刘封没有投降。
刘封、孟达之所以能镇守上庸,完全是刘备的人事任命,从刘备的安排来看,刘备确实对孟达并不放心,刘备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刘备对孟达不放心,才让孟达心生反意,才让孟达执意不肯救援关羽,才导致了关羽的身死。
天命如此,想不到关羽的身死竟然出在刘备身上。而刘封最终的结局也是死在刘备手上,不得不说,刘备一次不经意的人事任命,竟然导致了三个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关羽被杀、刘封被赐死、孟达被逼反。
关羽说刘封是螟蛉之子,螟蛉之子指的是何意呢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吓得要迁都,后来,曹操勾结孙权,偷袭荆州,关羽最终兵败麦城。
在孤立无援之时,关羽曾派廖化突围,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救,刘封本来想发兵救援,但是,孟达劝刘封说,当初,汉中王准备立后嗣,关羽说将军你是螟蛉之子,不能立。刘封听了之后,决定不再去救援关羽,关羽最终被东吴擒获杀害。
倒霉就倒在螟蛉之子这四个字上面了,如果关羽当时不说,也许就没事了。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
本来刘封打算救援关羽,但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孟达出来说了几句话,让刘封改变了主意,最终害了关羽。
孟达对刘封说的螟蛉之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的意思,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
这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中,文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繁殖,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因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刘备当初收刘封做义子时,关羽确实提出反对,说刘封是螟蛉之子,不要收养。刘备因为很喜欢刘封,所以,坚持要收下,这也让关羽非常不高兴。
也正因为关羽这一句话,导致刘封生气了,在关羽生死存亡关头,见死不救,坐视关羽败亡。
关羽当时劝刘备说的其实没错,刘备作为一个君主,确实要慎重对待收养义子行为。
而刘封因私愤而不顾国家大事,也是非常可恨的,怎么能公私不分呢?
刘封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诸葛亮以将来他们去世之后,刘封不好控制为由,劝刘备杀掉刘封,刘备就毫不留情地下令杀了刘封。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刘备赐死儿子刘封诸葛亮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刘封之所以会见死不救关羽,还是因为昔年的一段恩怨。刘备初入荆州时,为了拉拢当地士族,便将武艺不错的刘封收作了义子。当时关羽就问刘备:大哥既然已经有儿子了(刘禅已经在荆州出生),为何还要收螟蛉为子?此后刘封必成祸患。所谓的螟蛉便是指一种弱小的寄生虫,由此可见关羽有些瞧不起刘封。不想当时的刘备却对关羽说道:我视刘封如亲子,他必然会视我为生父,怎么会产生祸患呢?
正是因为关羽鄙视刘封的话,才让刘封开始怨恨关羽。也正是因此,后来关羽中吕蒙之计,败走麦城,刘封才没有施以援手。难道真如刘备所说,是因为欣赏之情,他才将刘封收作了义子?刘备将刘封收作义子,其实是为了自己统治荆州。刘封原本是荆州豪族寇氏之子,他的母族更是长沙豪族刘氏。刘备收刘封为义子,主要是想拉拢,荆州和长沙的豪族,以此来为入蜀做准备。当时刘表已经身染重病,一旦刘表病逝,刘备还可以借刘封家族之力,将徐州纳入自己治下(徐州一边是长沙,一边是荆州)。
赤壁大战前,刘备正被曹操追的疲于奔命。想要将荆州变成自己落脚点的刘备,就需要拉拢荆州豪族。而收刘封为义子,正好可以让刘备趁机结交荆州当地豪族。关羽所说的螟蛉之子,看似是在贬低刘封,其实不然,这也是关羽在变相向刘备表示忠诚。大哥你有儿子(刘禅),为何还要收软弱无能的刘封为义子呢?这便是说关羽是支持刘禅,继承刘备基业的,关羽对刘封根本是不屑一顾的。
《三国志》中记载:刘封武艺高强,胆量过人。同时其中还记载刘备的亲生儿子,共有三个。刘备正处在壮年,人们还不会在意刘封养子的身份。随着刘备年迈,刘封越是出色,忠于刘备父子(刘备和刘禅)的人就越是反感刘封。因为所有忠于刘备父子的人,都希望继承刘备基业的人是亲子刘禅,而不是养子刘封。
刘备落难时需要刘封家族的支持,但当刘备有了三个亲生儿子,同时还打下了蜀汉基业时,刘封对刘备就不那么重要了。攻打樊城时的关羽,因兵力不足多次向刘封求援。不想为了报复关羽,刘封竟然以上庸等地民心不稳为由,拒绝出兵相助关羽,最终关羽惨死在马忠(吕蒙的手下)手上。刘封不要说和刘禅相比了,刘封就连关羽都比不了。刘封是刘备为了利益而收的养子,而关羽却和刘备是多年的手足兄弟。
刘封见死不救关羽,也让他得罪了张飞(关羽的兄弟)、赵云(视关羽之女如自己女儿一般,关屏出嫁赵云送去重礼)、黄忠(彼此欣赏的好友)等人。诸葛亮看准了蜀汉高层都反感刘封的时机,随即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主公您应该趁早除去刘封了。关羽身死时,怂恿刘封见死不救的孟达,眼见大事不妙。担心刘备秋后算账的他,随即选择了率部投靠魏国。投降魏国后的孟达更是给刘封去了一封信,孟达在信中写道:你和刘备情同父子,原本你可以继承刘备的基业,但最终刘备却立刘禅为世子,这真叫天下人寒心呀。孟达写给刘封的信,无疑是在挑拨刘备和刘封的关系。
另一边被诸葛亮劝谏的刘备,已经打算除掉刘封了。得知孟达写给刘封的信上内容后,刘备更是觉得养子刘封留不得了。这时诸葛亮又对刘备说了一句话,宣告了刘封,必死的结局。诸葛亮对刘备说道:刘封勇武、刚猛,亮忧虑刘禅继承主公基业后难以控制,还请主公趁早除去刘封(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主公特除之)。最终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将刘封招回蜀中诛杀。
诸葛亮是担心刘备去世后,继承蜀汉基业的刘禅难以驾驭刘封。所以他才借,刘封见死不救关羽一事,向刘备进言及早除去刘封。刘备之所以收刘封为义子,是想利用刘封身后的家族。从被刘备收为义子的那一刻开始,刘封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刘封表现得越是出色,刘备、诸葛亮等人,就越会觉得他是刘禅的威胁。即使刘封选择救援关羽,刘封和关羽的关系也很难改善,因为关羽忠于的人是兄长刘备,和刘备亲生的子嗣:刘禅。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