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哪些野史流传的故事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和有关孝庄皇后的故事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哪些野史流传的故事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和有关孝庄皇后的故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哪些野史流传的故事,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
- 2、有关孝庄皇后的故事
- 3、孝庄皇后的故事
- 4、正史上都记载过孝庄的什么事迹,野史上呢
- 5、都说孝庄皇太后真和多尔衮有一腿,真的这样吗
- 6、传言孝庄太后温婉端庄,那么《孝庄秘史》中孝庄太后私生活是什么样的
- 7、有谁知道关于孝庄皇后详细的历史记载
- 8、孝庄皇后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 9、清朝三百年,皇室之中最不光彩的一件事,为何历史很少记载
哪些野史流传的故事,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
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自古以来,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故事数不胜数,而人们宁愿相信错漏百出的正史,也对野史所不齿,但是事实证明野史与正史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有些野史甚至是正真实存在的。下面结合小编了解一下哪些野史流传的故事,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吧。
今天我所讲的故事的主人公号称中国最强悍的一个女人,她就是孝庄太后。清朝历史当中从来没有记载过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下嫁多尔衮,但是很多细节都指明了孝庄下嫁是一个事实。
皇太极去世之时福临年仅六岁,虽然他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但是皇太极死时并未留下继承者遗照,所以说只要朝中的大臣联合起来反对,福临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而对福临登基帮助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
所以野史记载孝庄皇后为了拉拢多尔衮,将自己嫁给了多尔衮,以达到控制多尔衮的目的。
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多尔衮却娶了自己的嫂子哦,这个剧情放在现在还让人觉得有些接受不了,但是在当时的满族社会却是十分常见的。满族社会中寡妇是可以改嫁的,并且兄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所以孝庄要嫁给多尔衮是一点都没有问题的。
最重要的一个线索就是多尔衮被授予“皇父摄政王”,也就是说福临在名义上就是自己的儿子,孝庄就是自己的妻子。所以孝庄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登上皇位,忍辱负重下嫁给多尔衮也是成立的,这是一个远强于男人的女人。
而这段历史可谓是孝庄的辛酸史与屈辱史,所以这段历史也被福临严令禁止,所以没有出现在清朝的史书当中。
有关孝庄皇后的故事
孝庄姓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别名:孝庄文皇后生辰: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民族:蒙古族祭日: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7年)籍贯:蒙古科尔沁地区:京师国家:中国职业:清太宗庄妃.世祖皇太后.圣祖太皇太后信仰:佛教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她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历史上的孝庄皇后她的功绩可以是历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她的,虽然她有能力作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却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如果爱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也许多尔衮早就能当皇上了,但孝庄皇后心中第一的是大清基业,她没有把爱情混为一谈!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就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样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是谈何容易的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所以我们后人还是理解到她的,为她的善良与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动!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⑺持巍⒖滴跞?壑齄,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9年后,布木布泰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皇太极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皇太极兄代善,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孝庄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她这种节省宫中开支赈济灾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康熙8岁丧父,10岁丧母,幼年由孝庄抚养成长,又赖孝庄辅政。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4岁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75岁的孝庄病重,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国母”一词赋予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则此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妻。天聪三年生固伦雍穆公主雅图,六年生固伦淑慧公主阿图,七年生固伦端献公主淑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福临即位后(年号顺治),尊为皇太后。八年二月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八月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十三年十二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死后,第三子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元年十月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四年九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六年十一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十五年正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二十年十二月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岁。二十七年十月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雍正元年八月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三年葬河北清东陵之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生三女,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目录下嫁多尔衮一些野史中记录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中的观点认为,庄妃下嫁多尔衮(1612年生)不是事实。亦有学者认为确有其事,认为弟娶寡嫂符合当时满人风俗,后因受汉人文化影响才认为是羞耻之事并加以隐瞒。
孝庄皇后的故事
第一,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是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是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公元1614年,在松山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在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入关的“带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真是拿他毫无办法。
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此时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真是庄妃。
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呜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踌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那女子忙接口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
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望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峥嵘。
第二,策划福临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权势的竞争者有三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势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辖八旗中正黄和镶黄两旗,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多尔衮呢,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福临呢,才六岁,而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亲生儿子。庄妃拥有的是足够的智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他俩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了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这是二次大显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后。
第三,定都燕京。
与顺治掌权同时,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了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整个中国。她告戒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
不久,李自成不敌洪水般的清军,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惶溃走。清廷迁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不愿到那既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他乡去。又是这位庄妃,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早有预见,强令朝鲜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
随即,人心安定了,大军无忧了。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灭亡。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宏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建立起来了。而“驾御“这一个大国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儿子——刚刚六岁的顺治。
要说是顺治的“治国安邦“,还得说全靠孝庄。
第四,辅佐康熙。
顺治初年,在经历了明末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破坏、清军铁骑的洗劫之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断瓦残垣,破败不堪了。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孝庄竭尽全力辅佐顺治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惜,顺治并不争气,在爱妻董鄂妃病逝之后,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八岁就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生母去世,抚养教育十岁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还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当时,四位辅佐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对他们分化、利用,最终擒了称雄一时的鳌拜,巩固了皇权。之后没多久,三藩作乱,撤三藩,平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众议,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的将士,深得人心。
在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孝庄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从而平定了北方,稳定了大局。
康熙亲政后数年,凡重大事件,都请示孝庄而后施行。
康熙对孝庄极为孝道,曾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评价之高,无人能及。
第五,庄妃下嫁之谜。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这位为清朝披肝沥胆的巾帼至尊,死后并未按惯例全国举哀,她的棺椁在“暂安殿“内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令人不得其解。
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
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正史上都记载过孝庄的什么事迹,野史上呢
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和侍女苏茉尔的陪嫁下,嫁给了后金大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她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个儿子:九阿哥福临(即清世祖顺治皇帝)。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了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同时也经历了长年征战与各种政局变化,以及种种艰难险阻;最后清朝统一了全中国,并使社会从动乱走向安定,使经济从崩溃走向稳定和发展。这一切都与她的作为不无关系,可见其影响巨大。孝庄文皇后聪明强干,具有政治远见和真知卓识,并且颇具谋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对清初的军国大事,多有指画;特别是她对培育儿孙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她与皇太极的关系很好,长期做着襄助内政的工作,辅佐丈夫“肇造丕基”。当皇太极暴卒后,她曾经要以身殉葬,只是由于群臣的劝阻,才算做罢。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决定继承人,故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镶白旗旗主肃亲王)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正白旗旗主睿亲王)为首。经过双方激烈争斗,最后达成妥协,决定让皇太极的幼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由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手里;特别是在1644年(顺治元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后,在大内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旧臣朝拜,并三呼万岁,当时人们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时,更是踌躇满志,真想早日圆他的皇帝梦。在这种情况下,孝庄与福临于是年9月来到北京。当时,她看到多尔衮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为了延缓其篡位、称帝的野心(而且多尔衮也早就对她表示爱慕),她决定按照满族风俗,父死儿可妻其后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习惯,决定下嫁给多尔衮。(按:“皇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无最后定论。)此后多尔衮虽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俨然成为了个“太上皇”,但始终没有篡位。1650年(顺治七年),39岁的多尔衮死去,顺治皇帝亲政。孝庄开始帮助当时只有13岁的福临理政。在她的辅助下,清朝统治者笼络、利用汉军汉将很快镇压了南明残余势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基本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这时孝庄与顺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见上也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坚持清入关前的规章制度,还是尽快学习汉文化、采取汉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现保守,而顺治表现开化。此外,在顺治皇帝的个人婚姻,如皇后的废立问题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张。结果弄得顺治郁郁寡欢,在1661年(顺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选择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孝庄也颇费心机,最后在征得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后,决定由8岁的孙子玄烨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当时有人劝孝庄出来“垂帘听政”,遭到了她坚决拒绝,决定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其中鳌拜后来势力渐大,消灭了异己,独揽了政权,飞扬跋扈,甚至没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此人性情刚愎,独断专行,行为粗暴,且相当守旧、保守和自私。例如,在“历法之争”问题上,他主张用旧的“大统历”,反对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并主张杀掉汤若望,后来由于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给皇室中许多人(包括孝庄)治好过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后干预下,得以免死获释。康熙帝10岁时,其生母慈和皇太后去世,此后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培育、教养、呵护,并成为了他的政治顾问和导师。他们祖孙两人感情深厚,关系极好。她教给了康熙帝治国安邦的许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来对她也一直尊重、孝顺;几乎天天都到祖母处请安,并请求指教。在她的辅导下,康熙帝逐渐成熟起来,完成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开基建业的大事。一是在他14岁亲政不久,于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卫组成的“库布”(即摔跤)手,在鳌拜入宫时,乘其不备将其智擒,从而击败了鳌拜集团对其皇权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帮助下,采取坚决镇压政策,最后取得了胜利。孝庄在这场战争中,经常拿出宫中节省下来的金银慰劳前方将士,从而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三叛乱之机,也蠢蠢欲动,举兵反清,并对北京构成威胁。贴子相关图片:作者:emilysweety2006-4-1923:45回复此发言--------------------------------------------------------------------------------2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在这种万分危机的情况下,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向察哈尔部用兵,派大学士图海率领“八旗家奴”万余人,开赴前线,很快杀掉了布尔尼,平息了这次动乱。孝庄文皇后平日生活节俭,经常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钱财赈济灾民和前线军队。她与苏麻喇姑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两人共同辅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对康熙皇帝影响很大。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为进孙子之孝,每天不离祖母身边,端茶喂饭,问寒问暖,并亲尝汤药,殷勤侍奉,并多次为之祈祷。但因孝庄文皇后年老病重,已无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与世长辞,终年75岁。在她临死前,嘱咐孙儿: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为“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故决定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于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遗嘱,把她的灵柩暂时安放在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东陵孝陵东边的地宫,因该陵位于盛京昭陵(即今沈阳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因为她的儿子和孙子(即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作者:emilysweety2006-4-1923:45回复此发言--------------------------------------------------------------------------------6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姓氏: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属相:牛父亲:寨桑丈夫:崇德帝皇太极子女:3女1子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75岁陵寝:昭西陵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作者:emilysweety2006-5-705:33回复此发言--------------------------------------------------------------------------------7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有些人相信电视剧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艺术装饰过的,信不得。作者:emilysweety2006-5-2721:54回复此发言--------------------------------------------------------------------------------8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十三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她那娇柔弱质、美艳万方的大家闺秀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刚毅、信心和智慧。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大决战的大潮中搏击一生。她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下嫁)、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政、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利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不“垂帘听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后也有许多故事流传。第一,洪承畴降清。?洪承畴是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是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公元1614年,在松山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在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入关的“带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真是拿他毫无办法。?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此时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真是庄妃。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呜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踌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那女子忙接口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望这个结果!?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峥嵘。?第二,策划福临登基。?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权势的竞争者有三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势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辖八旗中正黄和镶黄两旗,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多尔衮呢,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福临呢,才六岁,而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亲生儿子。庄妃拥有的是足够的智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作者:emilysweety2006-5-3104:05回复此发言--------------------------------------------------------------------------------9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他俩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了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这是二次大显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后。第三,定都燕京。?与顺治掌权同时,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了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整个中国。她告戒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不久,李自成不敌洪水般的清军,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惶溃走。清廷迁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不愿到那既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他乡去。又是这位庄妃,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早有预见,强令朝鲜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随即,人心安定了,大军无忧了。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灭亡。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宏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建立起来了。而“驾御“这一个大国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儿子——刚刚六岁的顺治。?要说是顺治的“治国安邦“,还得说全靠孝庄。?第四,辅佐康熙。顺治初年,在经历了明末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破坏、清军铁骑的洗劫之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断瓦残垣,破败不堪了。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孝庄竭尽全力辅佐顺治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惜,顺治并不争气,在爱妻董鄂妃病逝之后,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八岁就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生母去世,抚养教育十岁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还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当时,四位辅佐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对他们分化、利用,最终擒了称雄一时的鳌拜,巩固了皇权。之后没多久,三藩作乱,撤三藩,平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众议,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的将士,深得人心。在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孝庄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从而平定了北方,稳定了大局。?康熙亲政后数年,凡重大事件,都请示孝庄而后施行。?康熙对孝庄极为孝道,曾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评价之高,无人能及。第五,庄妃下嫁之谜。?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这位为清朝披肝沥胆的巾帼至尊,死后并未按惯例全国举哀,她的棺椁在“暂安殿“内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令人不得其解。?作者:emilysweety2006-5-3104:05回复此发言--------------------------------------------------------------------------------10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作者:emilysweety2006-5-3104:05回复此发言--------------------------------------------------------------------------------11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转自孝庄文皇后吧
都说孝庄皇太后真和多尔衮有一腿,真的这样吗
关于“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有私情”的言论其实并没有实证,是撰写野史的人胡乱编造的,并没有太大的可信度。相传孝庄太后在嫁给皇太极之前,的确是跟多尔衮有过一段感情,但是孝庄太后嫁给皇太极为妃以后,便一心一意跟随着皇太极,而且也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孝庄太后在皇太极死后与多尔衮旧情复燃,所以说野史里说的并不可信。
首先,孝庄太后的儿子福临能够成为顺治皇帝并不是因为多尔衮,当时多尔衮自己也想称帝,是鳌拜等大臣誓死不同意,多尔衮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的。当时皇太极的儿子们也都对皇太极的皇位虎视眈眈,多尔衮知道自己不可能称帝以后,便决定拥立孝庄太后的儿子福临为皇帝,事实上多尔衮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孝庄太后,而是因为当时的福临年幼,是皇太极的众多儿子中最好操控的,所以福临才得到了登基的机会。
其次、多尔衮在孝庄太后的儿子福临登基以后,便成为了大清的摄政王,孝庄太后还一直在帮福临夺取权力。如果说当时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真的有私情的话,那么孝庄太后又何必要暗暗地帮助儿子夺权呢?很显然当时的孝庄太后对多尔衮掌控朝政大权的事情也是十分不满的,所以这也侧面证明了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当时只是表面和平而已,实际上私底下也是在相互斗争的。
最后,如果孝庄太后真的和多尔衮有私情的话,在福临对多尔衮进行鞭尸的时候她就应该阻止,然而孝庄太后不仅没有阻止,而且还不闻不问,由此可见孝庄太后心里根本就没有多尔衮。再者说了,孝庄太后本来就是一位忠贞的女子,背叛丈夫的事情她也是做不出来的。
传言孝庄太后温婉端庄,那么《孝庄秘史》中孝庄太后私生活是什么样的
孝庄太后,原名布木布泰,1613年出生,十二岁时就嫁给了皇太极。23岁被封为庄妃,三年后生下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1643年皇太极驾崩,和姑姑哲哲一起被封为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被封为太皇太后,1688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孝庄在皇后的历史上也十分有名,抚养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并且帮他们处理政治上的事。但她的一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受尽荣宠。1625年,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1634年,著名的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笑的是,这两个人都是哲哲的侄女,而哲哲,是皇太极的正牌老婆,姑侄三人共侍一夫,也算是个奇闻。
皇太极即位时,封哲哲为皇后,海兰珠为宸妃,而布木布泰排在了第五,封为庄妃,由此可见,皇太极并不宠爱庄妃。但布尔布泰是个有福气的女人,1638年,她生下了福临,即顺治帝。
孝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与多尔衮的情史,1648年,多尔衮擅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民间由此出现谣言,皇父是多尔衮,皇太后又是孝庄,这两个人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但后世经过研究认为,“皇父”的称谓,就像古代“尚父”,都是皇帝对臣下的爱称,并不能作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证据。如果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顺治怎能容忍父亲头上出现绿帽子,皇室是不能容忍此等丑闻出现的。
有谁知道关于孝庄皇后详细的历史记载
她是蒙古显赫的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13岁就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新娘。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在皇太极驾崩后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她痛失爱子后,辅佐幼孙康熙继承大业、开创盛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这便是孝庄,一个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说起孝庄的事迹,无论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记载和传说,被历史的尘埃遮盖,她许多传奇性的故事也显得扑朔迷离起来,比如她是否与多尔衮相恋于青梅竹马,她是否曾经乳名叫“玉儿”,她是否在尊为太后时下嫁了多尔衮等等……不管如何,后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剥开历史的迷雾,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她的伟大、隐忍、果敢和大义。清初服饰的设计师——苏麻喇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后,制定一系列新制度。清代官服的定制,始于后金天命初年,当时等级差别不明显,只是贝勒穿一种带披肩领的朝服,以区别于大臣及其他官员。天命六年努尔哈赤颁布补服制度,以辨别等级。所谓补服,就是在衣服的前胸后背各缝上一块“补子”,是用金线和彩丝绣上不同的飞禽或走兽,作为官员品级的徽饰。皇太极除继承前朝的服制外,由于实行帝制,权力集中,等级制度严格,而且扩大范围,直至后宫、王府家眷等,都有品级。所以更强化服制的等级差别。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服饰。服饰的材料、颜色、样式、图案等,全要体现出等级和身份。而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在着手厘清清朝上下冠服诸制,庄妃向皇太极推荐了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苏麻喇擅长女红,除了熟悉蒙古族服饰,又饶有兴趣地对比研究汉族和满族的服饰。根据朝廷的要求,她领会服制内涵,在继承传经式样的基础上,吸收满、蒙、汉等北方各族服饰之长,精制、创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后世认可。史书记载:崇德初年,厘定上下冠服诸制,而其“衣冠饰样”,皆苏麻喇姑“手制”。据史书记载,满族先世女真人的袍,左衽、无领或盘领、窄袖,袍幅略短,仅及小腿部位。清朝国初制定官服的长袍、马蹄袖,女真时代没有,很可能采自蒙古族服装。苏麻喇最熟悉本民族服饰,她能得心应手地在保持满族服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长补短,锦上添花。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崇德元年厘定的清朝皇室和上下各级官员的冠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二三百年没有大的改动。皇太极一再强调,服制是立国之经,为了不忘骑射,要按规定服朝衣,并告诫后世子孙遵守,不要变弃祖宗之制。表明他对苏麻喇等人制定的冠服感到满意,才这样肯定。庄妃“奇梦”之后诞下福临皇太极称帝前,生有五位皇子:长子豪格,公元1609年生,封肃亲王,其母是继妃海西女真乌拉部的乌拉纳喇氏。次子洛格,公元1611年生,11岁死。三子格博会,公元1611年生,7岁死。四子叶布舒,公元1627年生,封铺国公,其母是庶妃颜札氏。五子硕塞,公元1629年生,封承泽裕亲王,其母是侧妃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纳喇氏。称帝时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未生子,而且,从公元1628年到公元1637年中间,九年无皇子出世,仅有八位皇女降生。不仅皇帝、后妃,乃至整个宫廷都期盼着天赐麟儿。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八日,东宫大福晋海兰珠生下一子,皇八子的诞生,让年已45岁的皇太极兴奋不已。这一年,他连得三位皇子,唯独皇八子是有名号的皇妃所生。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八子患天花夭折。永福宫庄妃其时正身怀六甲,而且妊娠已11个月,超过预产期。她先有三女,当然渴望能生皇子。皇八子的夭亡,无形中增加了对她的压力。果真能生皇子既可以抚慰皇帝内心的创痛,又能弥补由于皇八子之死带来的姑侄三人都无子的缺憾。在皇八子去世的第三天,即正月三十日晚上八时左右,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呱呱坠地。小福临的一声啼哭,划破了笼罩在盛京皇宫上空的乌云,人们奔走相告,脸上展现出宽慰的笑容。皇太极应当欣赏自己的圣明:用“永福”命名次西宫。庄妃真是一颗福星,这颗福星重新照亮了他的心,让整个皇宫感受到“福”的来临。所以,为皇九子取名“福临”。传说福临诞生的前夕,庄妃梦见一位神人抱一男孩交给她,说:“这是统一天下之主。”庄妃接过孩子放在膝上,那人便不见了。如此种种,无非是制造舆论,让天下人承认:皇九子不是凡人,是真龙天子。捕风捉影的“太后下嫁”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擅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这也是孝庄太后下嫁传说出现的源头。摄政王而又冠以皇父,中国古代历朝无此先例,一时“民间议论纷起”。人们由皇“父”联想到皇“母”,皇“父”是摄政王,皇“母”是孝庄太后,猜测想必是摄政王与孝庄太后成婚了。前辈学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传述了这种情况,他说:“清世虽不敢言朝廷所讳言之事,然谓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则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女,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求其明文则无有也。”孟森先生认为,皇父之称,犹如古代“尚父”、“仲父”,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并不能指为太后下嫁的确据。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的父辈。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乃事之如父之意。总之,“尚父”、“仲父”之称,并非真的成了父亲,都是国君对劳苦功高重臣的尊称。多尔衮之称“皇父”,当属此例。“太后下嫁说”最早出自从事抗清斗争的张煌言写的太后下嫁诗。原文为: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逐句分析这首诗,可以发现许多地方与史实不符。据史书载,清朝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建慈宁宫。孝庄太后是这年才搬进去的,时年已经42岁。如果在慈宁宫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谁呢?“春官昨进新仪注”,是说礼部进呈结婚的礼仪程序,后来演绎成这个草拟太后下嫁仪注的礼部尚书便是钱谦益。而至今未见当时礼部有什么太后下嫁的新仪注。钱谦益曾做过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时,钱谦益降清,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至六月,以病退休。顺治五年冬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时,钱谦益早已返回原籍,说他以礼部尚书领衔奏事太后大婚,实为子虚乌有。张煌言的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与清朝对抗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言及历史,无事实根据,任意评说,极不可取,更不可信。辅佐儿子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一个多月后,福临举行亲政典礼。顺治帝亲政时14岁,少年天子,难以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指导他、辅佐他的责任,首先就落在孝庄太后身上。顺治在会议前后或遇到难题必请教母亲,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阅览。对于需要皇太后辅佐皇帝掌理朝政一事,朝廷上下已形成共识。为了便于皇太后过问国事,特将内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内。这时的内三院大学士有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等人。当时战争还在进行,巩固北方、统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劲旅。诸王或领一旗,或领若干牛录,属下满、蒙、汉军,人数多者达数万,少者也上千。他们在战场上立功,在朝廷有权。皇帝亲政后要依靠他们,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就比较大、管事宽,有时甚至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顺治帝的谕旨也曾遭到否决。顺治八年二月初五,议政王大臣等议处大臣罗什、博尔惠等五人之罪,其中罗什、博尔惠论死,籍没其家,其他三人开除宗室为民。顺治帝认为处理过重,要求诸王重议罗什、博尔惠是否可免死,可是众议政王不同意,皇帝只得服从众人的意见。遇到这种情况,年轻的皇帝难免心烦,不时要发火。这时,他的母后就帮他解决难题。首先劝皇帝要忍耐,适当作些妥协让步,以求得诸王对皇帝的支持。与此同时,皇太后还要帮助皇帝策划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的措施。皇太极在世时,曾遇到过诸王权势过大,与汗(皇)权发生矛盾的问题。通过不断调整及扩充议政王公及议政大臣的数目,有效地削弱了诸王权势。皇太后利用历史经验,帮助顺治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员成分,增加其名额。仅顺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议政大臣就多达30余人。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改变个别人独断专行、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局面。沉着掌舵江南战局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六月,南明重要将领郑成功率军北征,二十三日攻陷镇江,二十六日进围江宁(今南京)。消息传来,顿时朝野震惊,人心惶惶。顺治帝见到奏报,惊慌失措,如果江宁失守,东南财赋重地定难保全,北京将受到严重威胁。关键时刻,他去见母后,说出他的意见:放弃北京,迁移首都,率众退回盛京。孝庄太后坚决不允。大清的目标是要统一全中国,不但北京不能丢,还要以北京为中心向南发展。她斥责了顺治,指出这是丢弃祖宗功业的怯懦行为,等于将先辈辛苦打下的天下拱手让与敌人。接受了母后的训诫,年轻的皇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宣布要统领大军御驾亲征。议政王大臣等不赞成,以为皇上还是坐镇京师为好。皇太后也竭力劝阻,指出这是轻率鲁莽的冒险行为,容易引起人心波动,不如设法调兵遣将,消灭进犯之敌。七月初八、七月十五、七月十七,皇帝先后派出四路军队组成征剿大军直驱江宁。八月初一日便传来喜讯,江宁之围已解。皇太后在关键时刻,为少年天子掌舵,把握方向、正确决策,使局势转危为安。
孝庄皇后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她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清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政、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皇太极的庄妃
孝庄文皇后并不是她的本名,只是其死后的一个谥号。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说她名叫大玉儿,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的二女儿,十三岁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当时已三十四岁的皇太极。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基为帝,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离世,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引发了清王朝的帝位之争。当时,最有可能竞争皇位的人,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
为什么多尔衮会选庄妃的儿子福临呢?野史言之凿凿地说,那是因为庄妃与多尔衮之间早有私情,庄妃未嫁之前本来是他的恋人。所以他爱情至上,爱屋及乌。我们说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一个是堂堂的亲王公主,一个是大汗之子,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根本没有随意乱跑的权利。更何况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地相隔数百里,两人有没有见过面都还是个问题。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在多尔衮看来,让不到六岁只会玩耍的福临来做皇帝,他虽然不能坐上皇帝之位,却有机会成为掌握皇帝实权的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多尔衮确实是大清国实际的统治者。于是,一个六岁不到的娃娃,就这样当上了大清国皇帝,即顺治皇帝。
顺治朝的皇太后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小皇帝福临下诏:封“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号使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多尔衮嫡妻去世,皇太后下嫁所致。此外,认为太后曾下嫁的主要根据还有南明文人张煌言曾经写过的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慈宁宫在紫禁城内隆宗门西,清代为皇太后所居,春官指礼部。太后而曰“婚”,自然是改嫁了。不过有人认为:张煌言写诗时身在南方,又是清王朝的敌人,他的诗文可信度不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找到太后下嫁的证据,即使国内的记录被销毁,至少送女到摄政王府来的朝鲜也应有记载,我们却不见朝鲜使节参加太后婚仪的实载。就目前来说,孝庄下嫁没有定论。
顺治七岁入关,深受汉文化影响,而皇太后的政治倾向却是要依靠满蒙八旗。很快,母子俩人成了政敌,导火索就是顺治的婚姻问题。
早在顺治十二岁的时候,多尔衮就为他选定了未婚妻: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然而,顺治帝表现得却像是一个逆反心理严重的问题少年,想到这位妻子是由自己恨之入骨的多尔衮所选、是与自己政见相左的太后的侄女,就强烈地反感。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八月,顺治帝不顾大臣反对废皇后为静妃。
顺治帝离弃蒙古后妃不可能不遭到母亲的报复,代替顺治帝遭罪的是董鄂妃。董鄂氏进宫后先被封为贤妃,两个月后升为皇贵妃。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董鄂氏皇贵妃为顺治帝生下了皇四子。就在这时,太后忽然生病,要求所有嫔妃都前去侍候。对于一个正在坐月子的后宫娇弱女子,在寒冬腊月过这样的“月子”,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皇太后的病还没彻底好,董鄂妃的儿子皇四子在活了一百零八天之后也夭折了。董鄂妃从此一病不起。与董鄂妃相对比的是新皇后压根就没有去看过太后,可以想见,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孝庄皇太后所使的计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四个月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日,福临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亲情无存的顺治朝终于结束,孝庄带着她七岁的孙子玄烨进入了康熙朝,成为太皇太后。
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如果我们以一位教育家的标准衡量,孝庄对孙子玄烨的教育,显然要比她对儿子福临的培养更为成功。
孝庄很喜欢读书,在她的影响下,玄烨从小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一捧起书本,几乎忘掉一切。当时老师教过的所有书,他全部要读120遍、背120遍。这样读书的结果,就是康熙皇帝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康熙即位后,所办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诛鳌拜”。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来看孝庄对诛鳌拜所起的作用,即康熙第一次大婚时这位太皇太后为孙子做主选择的最初一批后妃:皇后为四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妃子中既有原为鳌拜一党的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又有号称“佟半朝”家族的女儿佟佳氏、甚至还有出身一般的……但是偏偏鳌拜本人的女儿落了选,孝庄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她为诛鳌拜、分化其党羽所下的第一步棋。
事实上,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当康熙帝最终动用善扑营小布库擒拿鳌拜时,外戚们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留给后人的最后谜题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孝庄皇后临终遗言和后事安排让很多人都不解。孝庄病重时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帝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殿五间拆了,在顺治孝陵旁按照在紫禁城中原样建了“暂安奉殿”。直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建起陵园,使孝庄正式得以下葬。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
于是,这又成了一个让世人争论不休的题目。很多人认为这正是孝庄曾经下嫁或失身于多尔衮的证明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而我们所知道的,只不过是那位从草原走出来的蒙古公主布木布泰,在度过七十多年的人生之后,成为昭西陵沉默不语的主人了。
清朝三百年,皇室之中最不光彩的一件事,为何历史很少记载
都说了不光彩自然不会做过多的记载,毕竟事关皇家威严还是需要小心为上。而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就是野史中记录的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情。据传闻当时孝庄太后为了稳定朝局让自己儿子的皇位做的更加安稳便委屈求全的下嫁给了曾经的恋人多尔衮,但此事只出现在野史记录中正史并没有做记载,所以可信度还有待验证。
一、野史记录的皇室不光彩之事。
很多年前曾经播出过一部剧《孝庄秘史》是马景涛和宁静主演的,其中宁静扮演大玉儿(也就是孝庄太后)在年轻的时候与多尔衮相恋但却被人棒打鸳鸯抱憾终身,在剧中多尔衮帮助福林登上帝位是因为孝庄太后多次劝阻再加上两人年轻时的情义,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剧中多尔衮还是钟情于孝庄太后的。
估计这部剧中两人的感情部分就是根据野史记载来表演的,其实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孝庄皇后,在皇太极离世后他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如果她不委身多尔衮又怎么保护自己的儿子?所以我认为野史记录的这些还是有些可信度的。
二、学者认为下嫁一说是无稽之谈。
凡事有人持正方意见就有人持反方意见,虽然孝庄太后下嫁一说传的神乎其神但一些学者认为此事太过荒唐便下场手撕那些胡编乱造之人,他们认为孝庄皇后可能是与多尔衮有私交,有可能两人年轻的时候也有情义,但下嫁一说还是需要找到历史资料来证实,那些野史记录不能作为佐证的材料。
再有如果孝庄皇后当年真的下嫁多尔衮那么这两个人就算是名正言顺的夫妻,按常理来说多尔衮也就是皇帝的继父,就算有什么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毕竟自己母亲是人家的妻子,那么为什么在多尔衮离世后皇帝便让人挖墓鞭尸呢?他难道忘了孝庄太后是人家的妻子吗?
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虽然现在没有历史资料来证明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反驳,但可以确定一点的就是孝庄太后当时为了儿子的帝位确实与多尔衮走得比较近,否则也不会传出这些流言蜚语了。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