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姚云文《木兰花慢清明后赏牡丹》和鱼玄机《卖残牡丹》原文及翻译赏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姚云文《木兰花慢清明后赏牡丹》和鱼玄机《卖残牡丹》原文及翻译赏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姚云文《木兰花慢清明后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木兰花慢清明后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姚云文
花神较懒,似忘却、趁清明。更油幄晴悭,篛庵寒浅,湿重红云。 东君似怜花透, 环碧ㄓ、 遮住怕渠惊。 惆怅犊车人远, 绿杨深闭重城。香名,谁误娉婷? 曾注谱、上金屏。问洛中亭馆,竹西鼓吹,人醉花醒。且莫煎酥涴却,一枝枝,封蜡付铜瓶。三十六宫春在,人间风雨无情。
这一篇词借咏牡丹抒发词人淡淡、隐隐的今古兴衰的哀愁。全词分作上下两阕。上阕抒写词人清明后赏牡丹的心情和牡丹景色。下阕抒发感兴。
上阕前三句“笑花神较懒,似忘却、趁清明”写词人观赏的牡丹花开在清明节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暮春本是个阳气升腾、生命复苏、万物勃发、莺歌燕舞的季节。可是受时代环境(宋末元初)和个人际遇(县尉、儒学提举)包裹着的词人,感受不到春的气息。他感奋不起来,他有的乃是心懒意疏。这种心情由“笑花神较懒”传出。不是司花女神无意争春,而是词人心头无春。“落花流水春去也”,一个“懒”字在开篇就给全词涂上一层灰冷的色调。“笑”是词人自我解嘲,以神懒衬人懒,疏懒中凭添了一点苦涩。这是第一层意思。接下去三句“更油幄晴悭,篛庵寒浅,湿重红云”着笔写牡丹花开的景致。以“油幄”“篛庵”写枝叶,用“红云”状红花。见“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阴成始放红”(韩琮诗句)又“幄笼轻日护香霞”(罗邺诗句),均以“帐”、“幄”比状牡丹枝叶。春雨洗过的扶疏的枝叶象是为红花支起的涂油幕帐,又像是用竹皮盖成的小草房,雨打花湿,花团紧簇如红云。“重”字写出经雨的牡丹花那种深深的殷红凝艳的姿色。然而“晴悭”,晴天来得慢;“寒浅”,春寒淡淡——透露出的不是愉悦,而是清冷,是凉寂。“绿”本是冷色调,“绿叶”失去阳光的照射,又经雨,留下的只有寒凄的意味了。“晴悭”和“寒浅”构成的氛围该是词人“情悭”、浅愁心绪的艺术渲透。这是第二层意思。“更”字将前后两层意思贯穿起来,赏花也摆脱不开灰懒的心绪。“东君似怜花透,环碧ㄓ,遮住怕渠惊”三句,在意思上承上启下。“东君”是春神;“环碧ㄓ”,将层层环绕牡丹花而簇生的绿叶比作重重披服在牡丹花身上的绿衣;“渠”,他,指牡丹花。承上一层意思,这三句运笔写牡丹花的美艳动人。移情托志,分明是词人为花姿动情,却说春神爱花惜花,用绿衣当花衣,将牡丹花重重包起,生怕春风春寒惊扰她。“透”在字面上写春神惜花情浓意切,实则是词人爱花情深。“怕渠惊”,写出这种柔情似水。三句中没用一个字正面写花姿花色,客观上却让读者联想出花的娇媚动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的手法。启下一层意思,一个“惊”字透露出花开时节的清冷的气氛。这正是后两句抒写的内容。试看后两句:“惆怅犊车人远,绿杨深闭重城”。犊车,华贵的牛车。“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古懊浓歌》)。《老学庵笔记》记载,我国古代成都各族妇女出入都乘犊车。“犊车”常与“丽女”相连(见《彦周诗话》)。这里的“犊车人”泛指赏花人。赏花人远去了,空留下一片惆怅伤春之情。“深闭”与“重城”抒写杨柳茂盛一层遮一层,有如绿杨将重重城门深深闭锁,绿杨遮住了红牡丹,烘托出牡丹花开时候少有游人的清冷、寂寞的气氛。这是第四层意思。娇花虽美艳,却已无昔日的繁耀了。上阕写赏花,却未带来愉悦和感奋,徒惹惆怅。
下阕侧重抒怀。前四句“香名,谁误娉婷?曾注谱,上金屏”,由今日的冷落联想到牡丹昔日的显赫。“香名”,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久负盛名。大约在隋朝,牡丹开始进入宫苑,到了唐开元中盛极一时。“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柳浑《牡丹》)。“曾注谱,上金屏”,文人墨客为牡丹作文作画者,不乏其人。名家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诗人陆游作《天彭牡丹谱》,北齐画圣杨子华的牡丹画本流传后,华贵的描金屏风常常配上牡丹花卉。“谁误娉婷”是谁误了牡丹青春?一句设问包含着古今兴衰荣辱悲欢多少感慨?接下去的三句“问洛中亭馆,竹西鼓吹,人醉花醒”,将这层意思生发开来。词人驰骋想象,由历史联想到现实,由过去牡丹花事繁盛的帝都名城联想到今日的洛阳、扬州。时移世异,牡丹阅尽人世沧桑。宋时,牡丹花事中心由唐时的长安转到洛阳,“今古几池馆,人人栽牡丹”(王十朋《牡丹》)每至春暮,名园古刹,灿然若锦。今日洛阳的台亭池馆、扬州的竹西名寺古园该如何呢?“人醉花醒”,赏花人怕还是如醉如痴,然而牡丹花却没有沉迷在升平繁盛的花事中,她清醒地看到花事过后,自己的残败的厄运:“风雨数来留不得”(李建勋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吹花不全”(白居易诗)。“花醒”用得警妙,不仅照应上阕,紧扣标题,而且有哲理意味,发人深思。处于宋末元初改朝换代历史夹缝中的文人志士,是否也该清醒地认识国家和个人的真实的命运和前途?! 接下去三句”且莫煎酥涴却,一枝枝、封蜡付铜瓶”劝世人不可随意遭蹋牡丹花,她原是药材,该移交给僧人去栽种。最后两句“三十六宫春在,人间风雨无情”,由花事的兴衰联想到家国事、个人事的兴衰。三十六宫,这里指洛阳宋时的宫殿年年春到,可人世间风雨反复,朝代更替,个人陟贬,冷酷无情。词人站在时代的门槛上抒发思古的幽思。
鱼玄机《卖残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卖残牡丹原文: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卖残牡丹翻译及注释
翻译 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注释 1牡丹,原产山西一带,唐初移植长安,成为珍品,誉为国花。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时,对牡丹玩赏更成为长安之社会风气。柳浑《牡丹》诗曰:「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2频:频频不断。潜消:暗暗地消失。3缘:因为。4红英:鲜花。称:配,够格。5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 唐代 宫苑。6王孙:借指富贵人家子弟。《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卖残牡丹赏析
这首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反映的内容和心绪来推测,当属女诗人鱼玄机后期作品。这首诗以残败的牡丹花自况。没有人赏识她高贵美丽。「卖」字极为伤感,主动兜售都无人问津,一腔忿限倾泄而出,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此诗首联一二句,写牡丹花无人注意,暗暗凋零。此联是总提,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以下皆由此生发开去,一步步引向深人。「临风」句写诗人站在狂风之中,看着纷纷而落的牡丹花,连连叹息。「落花」点明题中「残」字。「风」道出了牡丹致残的原因,说明牡丹并非自然意义上的衰败,而是被无情的狂风吹残。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而一「叹」字就明写诗人心情,饱含无限感慨,也是全诗感情字眼。「频」字既可看作落花之多,又可看作诗人感慨叹息之频。
颔联三四句,写牡丹花高贵,无人敢问,花香太浓,蝴蝶都难以亲近。这两句前人认为有寄托。语句对偶。
颈联五六句,写牡丹花应该生长在皇宫里,而不应该生长在路旁被糟蹋。语句对偶。
尾联七八句,写等到牡丹花移植到帝王园林,那些富贵子弟将后悔不堪。其实这只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这首诗中感怀了自己向上不能高攀,因清高不被赏识;向下不能低就,因才高不被接纳;最终只能落得独自终老的际遇。然而这却不是鱼玄机一人的命运。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始终如同商品,靠提升自己的卖相供掌握著社会话语权的男性世界消费,才能保证自己最最终有一个好的归宿。千百年来这一直是女性存在的模式。此诗的思想意义就在于作者把这种模式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诗词作品: 卖残牡丹 诗词作者:【 唐代 】 鱼玄机 诗词归类: 【咏物】、【写花】、【感慨】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今朝始得
唐朝诗人柳浑的作品《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其古诗全文如下: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作者是谁
这句诗的作者是唐朝宰相、诗人柳浑。原诗如下:
牡丹
柳浑 唐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译文:近来对牡丹真是没有什么办法,数万钱才能买一株。令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见,那牡丹也同蜀葵不差多少。
作者在这里将富贵之花壮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对比,认为这两者差不多。简直是震聋发聩。实际上潜台词是:牡丹花也不过如此,何必不顾民生疾苦,将价格抬得如此昂贵呢?言外之意尖锐讽刺了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
扩展资料:
柳浑,原名柳载,字夷旷 。唐朝宰相、诗人,南梁左仆射柳惔六世孙。
柳浑出身河东柳氏东眷房 ,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贞元三年(787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贞元五年(789年),柳浑去世,年七十五,谥号“贞”。大中二年(848年),绘像凌烟阁。柳浑与人交,以真诚相见。勤俭,不谋私利,不置产业。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大历末年。尤其在唐代,特别是大历、贞元年间,更是盛极一时。达官贵人,爱牡丹如狂,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当时就有很多诗人加以抨击。柳浑对为买花而挥金如土的富贵闲人及当时赏花成狂的不正常现象也是极为不满的,于是从新奇的角度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牡丹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