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回乡偶书》教学教案和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回乡偶书》教学教案和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回乡偶书》可以称为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下面是我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的《回乡偶书》是学生入学以来,学习的第十首古诗。《回乡偶书》可以称为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他“少小离家老大回”,内心是欢喜而又期待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他又是对故乡有着深厚情节的,是深深眷恋的,因此,离乡五十余年,从青壮到暮年,两鬓斑白,依旧不改的是醇厚乡音。可是,时过境迁,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那个老人家——贺知章,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感知七言诗的表现形式,但是古诗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语义表达相差胜远,因此学生对掌握古诗的字面意思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缺乏系统的读诗法的指导。从读故事的情感体验方面来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意之后,能获得情感体验。但大部分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去体验诗人作诗背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问题对策:

本教学案例探究点: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表达成白话文故事?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又如何与诗人达成情感共鸣,产生情感体验。主要策略:“文体先行”,教师关注古诗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教给学生“扩、换、补”等理解诗中词句意思的方法,梳理知晓全诗大意。再采用教给学生画节奏、标扬抑等方法进行情景朗读指导,达到“情声合一”,既培养朗读能力,又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借助“扩、拆、换”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3、借助“画节奏、标扬抑”,初步了解古诗朗读方法,体会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4、通过情境创设,能描述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产生自主探究古诗背后的故事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步法”学习古诗,使用“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中传达的真情实感。

难点:从诗句中,体验诗人人阔别家乡三十年,重返故里的欣喜、激动;遭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落寞、惆怅,并朗读深化诗人写诗时的百感交杂。

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一、齐读课题,介绍背景

1、教师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2、介绍诗人相关背景(幻灯片演示)

师:贺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别这个世界的,活了85岁。贺知章是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 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

二、介绍方法,明确目标(小卡片)

1、教师出示“读诗四步法”小卡片:朋友,学习古诗要过4关,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在黑板左侧分别出示卡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演)

2、老师解释“读诗四步法“。

(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演就是把自己当成诗人,演一演故事背后发生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读诗四步法”,初步感知学诗方法。

三、认读生字,过第一关

1、完成两个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独立识字。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幻灯出示古诗)

2、指名2名同学认读生字卡。全班齐答。(偶、鬓、衰、客、何)

3、教师讲解形声字“鬓”的字理构成。(幻灯演示,板演结合)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吗?头发!三根很长的头发!古代的人头发是很长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发的!这是表示它的形状。(指下面的宾部分)读音!但是在这里读四声,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刘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四、解读大意,过第二关

1、教师引导孩子“扩、换、补”方法,理解全诗大意。

师: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我们的诗句,古人的诗句,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老师教你怎么理解!

(扩:回、乡、少小、离家、老大、乡音、鬓毛衰、相见、相识、笑问

换:偶、无改、客、何处来

补:书、回)

2、同桌互相读诗,互说意思。

3、教师读诗,众生说古诗大意。

五、赏读全诗,过第三关

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作诗表达的真情实感,传达的既高兴又不高兴的心情。

2、教师示范读诗。

3、学生齐读古诗。

4、教师教授“画节奏、标扬抑、延长音”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好本首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师生配合动作朗读全诗。

六、演读全诗,过第四关。

师生配合表演诗中故事。

七、指导写好音、客、何。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学了这首诗,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运用这些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去完善,我们小朋友都会自己读古诗了,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

返回目录

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积累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该年段积累诗文的数量及途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今天的两节课在方面都做到拓展。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古诗的教学结构可以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六步古诗教学法是我们在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中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一种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但是我们坚信在我们全体东风老师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在教师进修学校邵主任和杜老师的专业引领下,一定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