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荆轲刺秦王”中的文言现象有哪些啊和《史记》文言文入门首篇我为何选“荆轲刺秦,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荆轲刺秦王”中的文言现象有哪些啊和《史记》文言文入门首篇我为何选“荆轲刺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荆轲刺秦王”中的文言现象有哪些啊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2、解释加点的实词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到,到达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请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愿足下更虑之改变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刻毒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眼泪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离开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血濡缕浸湿、沾湿比诸侯之列并、列使使以闻大王派遣使者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被八创动词,遭受;名词,伤。3、区别下列加点的词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非有诏不得上能够②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得到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果真,如果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⑤顾计不知所出耳过、只是⑥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⑦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登上⑧轲自知事不就成功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4、解释下列虚词【之】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不译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转折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连词,表并列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修饰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③以次进介词,按照④日以尽矣已经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不译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为】①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做,整治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5)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6、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进兵北略地北:名作状,向北樊於期乃前曰/左右既前前:名作动,上前函封之函:名作状,用盒子太子迟之迟:意动,以……为迟,认为……迟缓又前而为歌曰前:名作动上前发尽上指上:名作状向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群臣怪之怪:意动,以……为怪,感到奇怪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8、固定格式:荆轲有所待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返回目录

《史记》文言文入门首篇,我为何选“荆轲刺秦王”

1、趣味性强。儿童崇拜侠客,最底层的侠客刺杀最高层的君王,故事极具吸引力。司马迁又特别用情、用心,把故事讲的精彩。
2、独立性强。里面人物不多,相互关系简单,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跟其他章节关联性不大。
3、家喻户晓。秦始皇无疑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一般儿童多有耳闻。从而容易建立知识连接。家长也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多少了解一点。
4、故事中细致、绝妙处很多。一般人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解的非常粗,市面上的少儿白话故事书,也只讲故事梗概,很少从人物性格和深层关系去讲述。而《史记》原文则在细节处很用力。让人学了之后,发现以前对故事的理解太浅了,从而感受到《史记》的绝妙魅力!
5、文学性强,思想性强,讲解的时候可深可浅。司马迁写荆轲,以“知己”二字为全文的思想线,文章开头的三个小故事,显示卫元君、盖聂、鲁勾践都不是荆轲的知己,而后来荆轲到燕国碰到高渐离、田光,通过田光结识太子丹,这些是荆轲的知己。樊於期不愿死在秦王手里,却愿意为太子丹而死。田光和荆轲也是为知己献出生命。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又有一起余波(高渐离刺秦王,为荆轲报仇),仍然不离“知己这条”中心线。“知己”这个主题,又跟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悲欢联系起来。司马迁为了李陵而入狱(司马迁无疑是李陵、乃至李广的知己),入狱后又没有“知己”伸手相助。司马迁忍辱写《史记》,是要做周公和孔子的知己。司马迁的当世无知己,借《史记》以待后世知己。司马迁确实如愿了,两千多年来,知己不断,不仅中国有,全世界都有。我们今天读《史记》,读懂了,也就成了司马迁的知己。
这样,通过带学生学习荆轲一文,把司马迁与前人、后人联系起来,把《史记》与中国文化传承联系起来了,把我们自己与《史记》也联系起来了。

返回目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荆轲刺秦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有机会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3.丹不忍以己之私:因为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来

5.使工以药淬之:用

6.日以尽矣:已

7.皆白衣冠以送之:而,来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而,来

9.使使以闻大王:而,来

10.以次进:按

11.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

13.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用

15.遂拔以击荆轲:而,来

16.箕踞以骂:而,表修饰

17.乃欲以生劫之:用

18.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而,来

19.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20.敢以烦执事:用

21.越国以鄙远:而,来

22.焉用亡郑以陪邻:而,来

23.阙秦以利晋:而,来

24.以乱易整:用

七、固定短语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荆轲刺秦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一开始觉得荆轲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认为那是对燕国的回报,而是一个政治上的败笔,反而加速燕国的灭亡,这不是与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吗?

但是偶尔看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才发现,荆轲其实是个一侠肝义胆,不畏强权的.人,他虽不懂一个之力难为力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少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强权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他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无论成败,死字当头,可他却义无返顾,走向了死亡的深渊,但也同时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虽末成功却名垂千古,成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为他豁出性命,也许现在人对荆轲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荆轲却毫不在乎,他侠肝义胆,司马迁曾赞道。

他是卫国人,替太子舟充当刺客并不是基于对国的爱,而是对恩的回报,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渊。

最后,对于这篇文章,给我的不解太多,但给我的遗憾却更多,就如错过雨后彩虹的几分钟,但我可认骄傲的说道:“我,读懂了荆轲!读懂了这个传奇人物。”

荆轲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返回目录

《荆轲刺秦王》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6、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返回目录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