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秋思落谁家和背诵十五夜望月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思落谁家和背诵十五夜望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秋思落谁家
秋思落谁家出自: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背诵(第22首)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上来就写得比较隐晦。“中庭地白”,地为什么会白呢?在中秋之夜,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而是把月亮藏在景物里面。“中庭”,就是庭中。庭院中间有一大片空地,都是白花花的。为什么会白花花?因为月光照耀平地,呈现出水面一样亮闪闪的感觉。
第一句中还包含一个景象,叫“树栖鸦”,这是侧面描写。乌鸦很安静,说明什么呢?说明月色也很安详。乌鸦对光线很敏感。如果有风有云,造成月光不断变化,乌鸦可能就会嘎嘎乱叫,扑腾乱飞。现在,乌鸦安静地栖息在树上,可见月色静美。大家看,第一句七个字,没有提过“月”,但其实处处都有月亮。
第二句也是同样的构思:不直接写月亮,写月下的景象。“冷露无声湿桂花”,表面上看写的是桂花,点出季节,即中秋时节。桂花在中秋开放,飘香十里。王建说“冷露无声”,说明他很想用听觉去感受露水。孟浩然有句诗“竹露滴清响”,竹叶上的露水往下滴,滴到水池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里,王建特意说“冷露无声”,是强调露水安安静静地凝结在桂花上,天气很清寒,露水不会滴下来。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里说,“波心荡,冷月无声”,其实化用了王建的“冷露无声”。两位诗人,都将“冷”与“无声”联系起来,让触觉与听觉交互影响,就会给人更冷、更安静的感觉。
读到这里,我们会感觉到诗人的不动声色,好像非常安静。但在安静的氛围中,又隐隐透露出了一种孤独,一种冷清。诗人不提“月”,但处处都在写月,这是一种高妙的写法。诗人也不抒情,但是处处有情,情感都在细节里面。月光很安静,栖鸦很安静,露水很安静,桂花也很安静,一切都很安静。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了:中秋节不应该是热闹、团圆的吗?你怎么过得这么安静?安静得太过分、太反常了吧!
过度的安静,往往意味着孤独。于是就引发了后面两句的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大家注意,“月”出现了,“人”也出现了,情感也终于表达出来了,就是“秋思”。“秋思”,即秋日的思念,这里特指中秋之夜的思念。诗人问自己,也问天,问大地:不知道在这样的中秋明月下,谁家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呢?或者说,谁在看月亮的时候,陷入了沉思,陷入了怀念之中呢?他的措辞很婉妙,不说“谁家有秋思”,而是说“秋思落谁家”。“秋思”犹如月光,落在家家户户,落在很多人的心里。
读完最后一句,我们再回头看前两句,会发现一切景物里其实都包含着“秋思”。庭院里,栖鸦旁,露水中,桂花上,以及笼罩这一切的月光下,处处都有“秋”,处处都有“思”。“秋景”“秋月”“秋思”,三者紧密不可分,浑然一体。这些景象与情绪,不仅是诗人自己的所见、所感,而且是中秋之夜很多人的所见、所感。所谓“人尽望”“落谁家”,就是想描写“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秋思落谁家的全诗和翻译
一、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二、出处:
唐代诗人王建所著《十五夜望月》。
三、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注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因事抒怀,又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再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尤其显得委婉动人。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