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叩马而谏是什么意思 叩马而谏指什么和《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叩马而谏是什么意思 叩马而谏指什么和《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叩马而谏是什么意思 叩马而谏指什么

1、叩马而谏,汉语成语,拼音是kòumǎérjiàn,意思是形容竭力进行劝谏。出自《史记·伯夷列传》。
2、成语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不愿为王,跑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要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他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文言文

返回目录

《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伯夷和叔齐是商代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在最初,叔齐以王位让弟伯夷,伯夷不受,两人舍弃王位同时投奔了周文王。后来,两人又叩马谏止周武王讨伐商朝,商亡后,又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两人的贤行懿德主要体现在蔑视功名富贵和持守道义气节两方面,所以深受后代文人的推崇。
〔正史〕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②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⑥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⑦,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⑧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⑨?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11)。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12),肝人之肉(13),暴戾恣睢(14),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5),时然后出言(16),行不由径(17),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19),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20)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21),众庶冯生(22)。”“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23),非附青云之士(24),恶能施于后世哉(25)?


《史记·伯夷叔齐传》卷六一


〔注释〕
①怨是用希:怨恨因此就少了。是,此。用,因。②轶诗:指下文的《采薇》诗,因未编入《诗三百》,故称轶诗。③盍往归焉:便一起归附他去了。盍,合。④木主:祭祖先所供的神主,以木为之,上书死者姓名,也称神主牌位。⑤爰:乃。⑥兵:用兵器杀死他们。⑦义不食周粟:持守道义而不吃周朝的粮食。⑧且:将。⑨安适归矣:又往哪里去呢?安,哪里。适,往,至。⑩于嗟:嗟叹之辞。于,通“吁”;徂:通“殂”,死。(11)蚤夭:早死。蚤,通“早”。(12)不辜:无罪之人。(13)肝人之肉:脍人肝而食之。(14)暴戾恣睢:凶残暴戾,恣意妄行。(15)择地而蹈之:选择地区隐居。蹈,踩。(16)时然后出言:碰上合适的时代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17)行不由径:行动不走常人的途径。(18)从吾所好:顺从我的爱好行事。(19)“岂以其重若彼”二句:哪里会认为盗蹠尊贵,伯夷、叔齐轻微呢?(20)贾子:指贾谊。(21)夸者死权:贪权势以矜夸的人,终究要死于权力的争斗。(22)众庶冯生:老百姓看重自己的生命。冯,通“凭”,凭借,依靠。(23)砥行立名者:砥行修德以建立名声的人。砥,磨砺。行,德行,品性。(24)附:攀附,依附;青云之士:指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25)恶:何,怎么;施:延续,留传。
〔相关史料〕
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辑本《古史考》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时王摩子入山,难①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


《绎史·烈士传》卷二○


〔注释〕
①难:责备。

    返回目录

    叩马而谏什么意思

    词目
    叩马而谏
    发音
    kòumǎérjiàn
    释义
    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引用
    《古文观止》卷四秦文...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仁乎...《全后魏文》卷二...害。后有犯罪,宥而勿坐。(《魏书·宿石传》。高宗亲欲射虎,石叩马而谏。后虎腾跃杀人,诏云云。)◇遣使者诏源贺...《史记》伯夷列传...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魏书》卷三十·列传第十八·王建等...斤,帛五十匹,骏马一匹,改爵义阳子。尝从猎,高宗亲欲射虎。石叩马而谏,引高宗至高原上。后虎腾跃杀人。诏曰:“石为忠臣,鞚马...《夜谭随录》卷三董如彪...勿相见也!”言讫回马。葛封弃枪投鞭,涕泣叩马而谏曰:“大郎所言非无理,主人奈何逞一时之怒,则弃之万山之...《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叔夜因起居叩马而谏,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金史》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其父之志以去其国,叔齐不苟从父之志亦去其国。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纣死,殷为周,夷、齐不食周粟,遂饿而死。正君臣之分,...《论语注疏》卷五·公冶长第五...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资治通鉴》后梁纪二...,势不可离,我之兴亡,在此一举。我为公先登,公可继之。”德威叩马而谏曰:“观梁兵之势,可以劳逸制之,未易以力胜也。彼去营三...《封神演义》第六十八回首阳山夷齐阻兵...君,可谓忠乎?臣恐天下后世必有为之口实者。”左右众将见夷、齐叩马而谏,军士不得前进,心中大怒,欲举兵杀之。子牙忙止之曰:“...

      返回目录

      文言文伯夷叔齐翻译

      1.伯夷丶叔齐之死文言文解释阅读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翻译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出处:《史记》——西汉·司马迁

      扩展资料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伯夷列传

      3.【伯夷丶叔齐之死文言文解释阅读】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4.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翻译

      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出处:《史记》——西汉·司马迁扩展资料《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