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和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和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
我花了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终于在断断续续之中把金评本的《水浒》看完了。
为什么长大之后还要再看一次《水浒》,一是在看了很多对水浒的解读之后不希望自己被解读带了节奏,接受到一些断章取义的说法,所以想自己重新看一遍,把那些看到的解读中的东西对应起来;二是确实对金圣叹评本的水浒仰慕已久,想领略一些金圣叹先生的评论。
很小的时候看水浒,更多的是仰慕,对那些“梁山好汉”们的欣赏和羡慕,对那种所谓“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在看过各种细节的解读之后,其实是充满了厌恶,而且也导致了我看的过程中的视角完全发生了变化。在以前的观念中,朝廷就是充满了腐败的,所以那些和梁山好汉走的近的官员,如朱仝、雷横、戴宗等人,那都是“正义之士”,但是现在回头看,不过是一个个的利益团体罢了,**裸的官匪勾结;什么“梁山好汉”,就是一群祸害一方的强盗,强盗就是强盗,狗屁的盗亦有道。
金评本和原版最大的不同就是,金圣叹先生把原版的第一回改成了楔子,而删去了第七十回之后的内容,也就是,梁山一百零八人结义之后,故事就结束了。而原版在结义之后,还发生了很多事:招安、征方腊、知道最后死的死退隐的退隐,故事才结束。我本人对水浒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考究,我也不知道后面的情节是施耐庵自己写的,还是其他人为了让书能顺利出版而补上的,但我更愿意认为是施耐庵构建的。因为在结义的那一回,也就是金评版的第七十回,卢俊义梦到的就是一个悲惨的结局,我愿意相信这就是施耐庵打算给这些“好汉”们设定的结局,因为在我看来,就梁山泊里面那些人,除了极少数人之外,都不配拥有一个好下场。
还是说说金圣叹先生的书评吧,感觉,我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对前辈评头论足似乎不太好,但是我确实不感觉他的书评有多么多么的好到一个其他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程度,但是他对书中结构、句式、前后内容呈现等等的评价,读罢确实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很多东西讲的是很有道理的(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虽然有一些地方我认为他太牵强地以事情先后来构造因果,但是无伤大雅。
尤其是句法的梳理,有些地方通过评语可以非常清楚地理顺一件事情的流程和思路,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能帮助我把逻辑变得清晰。
但,金圣叹先生在很多地方的批语实在让我哭笑不得,比如如果他觉得某一段写的很好,他会在这一段每一句话都评一个“妙”,或者“好”;如果他觉得某一段很细,他会在每一个细节描写都评一个“细”…这只是几个例子,书中还有很多很多重复的,在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评论,我可以理解为金圣叹先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十分欣赏于是反复强调,但是真的非常影响阅读体验。有时看到连着的十几二十个一模一样的评语我是真的有些抓狂,妙不妙我不知道吗,细不细我看不出来吗,好吧就算我看不出来你说一下就好了吧有必要一句一评吗就算一句一评能不能有点营养啊。
然后,由于我和金圣叹先生的立场不同,所以导致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差别很大。很多他看来是描写出仁义、武勇的地方,在我看来就是**裸的交易、暴力。表现得尤为明显的就是有关李逵的部分,在我看来,李逵这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嗜杀、有一身蛮力、没有是非观念的智障儿童,或许和“武”能扯上关系,但是根本称不上什么“勇”,顶多就是“莽”而已。很多年前我曾经觉得李逵这个人很厉害,现在只觉得他很恶心。但是除开有分歧的部分,其他很多地方的评论我都非常认同,金先生有在书评中加入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评价,这是我觉得非常喜欢的地方。
总的来说,排除立场不同导致的分歧,其他部分(尤其是笔法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点评,读起来是十分引人入胜并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读到最后卢俊义的黄粱一梦,不知为何我竟突然有一种庄周梦蝶的感觉。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
作者:孙国鑫|学校:八中|时间:2013-08-30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书笔记
作者:乐乐|学校:乐乐课堂|时间:2015-12-08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是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一首豪气凌云的反诗,将我禁锢在忠义的王国。屹立于梁山之巅,仰望宇宙间的108颗星辰,闭上双眼,仰首尘埃……
翻开那本厚厚的《水浒传》,静心品味,咀嚼真知,一页页的纸张带着我的灵魂在一点一滴中震撼,感动,升华……
那个一个朝政腐败,对外献币气和,对内恣意,搜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朝纲。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招募义军,群众起义。与官兵周旋数年,几经波折,朝廷招了安,他们为了忠义拼命扫平四方势力,只惜,这一众好汉终是战死、被俘、生离、死别……
在尖锐的斗争,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们玩转天下,笑看苍生。演绎了一场兄弟情长,护国安民的绝世戏剧,结束了戏完后的惨淡收幕。
在这片英勇就义的天下,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那“身事悲浮梗,功名类转蓬的林冲。”“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宋江。“智可张良比,才将范”的朱武……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荡起一片又一片涟漪……
水浒于忠义,须臾不可离。但忠,是为何忠?宋江的忠义一直是后人议论纷纷的。它的忠义带领着梁山泊走向了不归之路,使他们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致使宋江忠义的理想幻灭。不可否认,这是愚忠,是盲目,不可认同的。虽说如此,还是为这位固执的好汉拍案叫好,佩服!再说那李逵,因为宋江的忠义食酒而死,却是忠心耿耿。无怨无悔。于忠,于心,也让人热泪盈眶,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直到现在,心中还在为那惨淡的结局感叹。那吴用、花荣追随了宋江,双双吊死在树上,留得清名于世。不过也罢,这结局兴许也好。情在,心在。不过是没了魁梧的躯壳。他们的魂化作这夜空中的万千星点,照射着浩然的忠义,俯视这天下。护着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兄弟情在红尘中散发无限,是没有色的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是没有墙的家,那108位兄弟生生世世一家人。
那情义,那忠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敬佩、仰慕、感叹……
早在70年代,毛主席就说过《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本好书,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我也想去做那样一条好汉,有信仰、有胸怀的好汉!水浒,悲剧的开始,悲剧的结局,却没有悲剧的故事,处处洋溢着老百姓的梦想,是千百年来不灭的灵魂,代代相传……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