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平仄这首诗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平仄这首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 2、《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平仄这首诗的平仄是怎样的
- 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 4、杜牧的简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表达的情感,表现手法,以及尾联的理解
- 5、题宣州开元寺古诗翻译赏析
- 6、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7、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全诗句
- 8、杜牧写的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哪些
- 9、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古诗怎么写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翻译及注释
翻译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著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1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2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3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吴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4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丙,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众,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 1宣州: 唐代 州名,在今安傲省宣城县一带。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水阁: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夹溪居人:夹宛溪两岸居住着许多人家。2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3淡:恬静。闲:悠闲。4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5笛风:笛声随风飘动。6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7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其他在宣州城之东,属江苏省。这里指太湖。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鉴赏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著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诗词作品: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牧 诗词归类: 【写景】、【怀古】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平仄这首诗的平仄是怎样的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一作:晓)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注释: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一作:晓)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楼:即谢朓楼。谢公:谢朓。
赏析:
谢脁北楼是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脁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末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脁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脁,这不仅因为谢脁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脁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脁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脁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杜牧的简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表达的情感,表现手法,以及尾联的理解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题宣州开元寺古诗翻译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前言】
《题宣州开元寺》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头四句点出历史的变迁和建造在陵阳山上的开元寺形势;中间八句,是对开元寺风貌的精细刻画;最后四句是诗人通过深入细微的观察,对开元寺景物的着意渲染,用白描手法,写得鲜明如画。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开元寺的位置及景色,条理井然,形象逼真;抒写了诗人在春雨中来开元寺游赏,凭栏远眺所生发出的古今沧桑之慨。
【注释】
开元寺:原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原诗下有诗人自注:“寺置于东晋时。”
南朝:东晋以后,建都金陵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通称。谢脁楼:南朝齐的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脁楼,也称北楼。
东吴:三国时期的吴因地处江东,故称江南一带为东吴。
亡国:指东晋与南朝相继灭亡。
坞:四面高而中间凹下的地方。
溪声:宛溪水流声。宛溪即宣州东溪,源出东南峄山,流绕城东,开元寺即在该溪边。
粉堵:粉墙。
【翻译】
这座南朝谢脁曾任太守的.城市,位于东吴中部。南朝各国像鸿雁似的一去无踪,只留下这座古寺藏在烟霭深处。寺楼拔地而起,高达九十尺,回廊上环列着四百根柱子。周围高高低低栽满飒飒生风的松树和桂树。青苔点缀着朱红的楼阁,一对白鸟在相向鸣唱。溪声伴随着寺僧的清梦,月色照耀着洁白的墙壁。这儿不分朝暮,都宜于观赏风景,凭栏望去,那思古之幽情,便不觉油然而生。且让我留下美酒一樽,欣赏前山迷蒙的春雨。
【鉴赏】
首四句写历史的变迁,引出开元寺。开元寺建于陵阳山上,而谢眺楼则在山顶最高处。只要前来游览开元寺,总是要在山下先看到高矗山顶的谢脁楼。谢脁楼在山顶的云烟深处若隐若现,这变幻不定的云烟使诗人不禁联想到,历史上无论是南朝还是东吴都已如过眼云烟般不复存在。因此,这里所说的“东吴最深处”并非实指,应是指历史的云烟。南朝、东吴既都已经如同飞去的鸿雁那样杳无踪迹,还留下这孤零零的开元寺屹立在山顶,深藏在云烟缭绕的山坞之中。
中间八句写开元寺风貌。先是正面描写,写不同角度的山寺风景。开元寺的正殿有九十尺那么高,仿佛凌空飞起,巍然屹立。寺内殿堂众多,走廊回坏,光柱子就有四百根之多,可见规模之大。而全寺是依山建成的,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错落,布局精致。山寺外面种了许多松树和桂树,山风时时吹来,仿佛绕着树林而吹过一样,可见林深叶茂。然后是细致的刻画,说明诗人时常来寺寄居,才有这么细腻的观察。“朱阁”即开元寺水阁,阁下即是宛溪。水阁近水,所以潮湿多青苔。翠绿的苔藓在赭红色阁楼的映照下,更显得青翠欲滴。山寺的环境是如此清净幽雅,以至于白色的鸟儿常常双双对对地飞来,落在阁楼上相对鸣叫,好像人们在私语一样。到了夜间,僧人们宿在水阁上,即使在梦中也能依稀听到淙淙的水声。这时若披衣起身观赏夜景的话,就会看到月光洒在静静的粉墙上。
中间八句中,前六句写的是白天的景色,后两句写晚上的景色。接下来诗人便转回自身。因为经常在寺里流连,所以对诗人来讲山寺景色并无白天黑夜之分,都各有各的妙处。但若是靠着栏杆怀古的话那就不同了。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开元寺自身依旧矗立如昔,周遭的景色都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人世却有今古之别,过去的历史人物和事迹都不能再次出现了,而在此流连的人和事,也终将成为过去。
但尽管如此,当事人却不可因此种结局而颓然不欢,应该更豁达些。于是诗人想到,虽然开元寺里里外外、远近高低、白天黑夜的景色都很熟悉了,但春雨中的景色还没有领略过。所以在全诗收尾时,特地点出,还要携酒去前面山上观看雨景。这样就不着痕迹地把容易感觉沉重压抑的古今沧桑之感冲淡了,将注意力又转向开元寺美丽风光上来,手法高明。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宣州开元寺,在东晋时建筑,是一所古老的佛教寺庙.杜牧在宣州(今安微宣城县)做团练判官,即掌管文书工作的小官时,写了好几首关于开元寺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天淡云闲,是泛指自然风景.意思是说:六朝时代的繁华文物,都已成为一片荒草,只是自然风景还是与当年一样.开元寺是六朝的文物之一,当然不可能是当年的样子,这样,就把题中所说的开元寺很自然地包括进去了.
下面两联,是进一步具体说明今古相同的自然风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 水声中”,飞鸟在山色中来来去去,人们世世代代在溪边生活.人歌人哭,是引用一个典故:春秋时,赵武盖了一所房子,一位来祝贺的人说,这所房子又高大又华美,你的子孙将在这里歌(办喜事开宴会),在这里哭(办丧事),在这里兴旺发达.这个典故的原意是一种祝愿,这里却是用来说明人们世世代代在宛溪两岸生活.“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得非常美,上句是实中带虚,深秋的细雨,仿佛千家万户挂上帘幕.这里,雨是实物,帘幕却是虚景,并不是千家万户真的挂上帘幕,而是雨中看起来象挂了一道珠帘纱幕.这种用法,过去的诗人也用过.初唐的王勃,诗中有“珠帘暮卷西山雨”,说珠帘象雨.杜牧说雨象帘,说法虽然恰好相反,但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是一致的.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还能看到“雨帘”“雨幕”这样的词.下句,夕阳斜照的楼台里,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散.这就完全是实写了.
以上这两联诗,艺术表现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上句写景色,下句写声音,两两间错.第二联的画面背景是山和水,但着笔的却是山色、水声.第三联,上句,千家帘幕,是雨中景色;下句,楼中一笛,是风里声音.这样写山水和风雨,鲜明生动,读起来好像身临其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声有色.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是作者在抒发感慨.由前面所写的山村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人物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度过难关,奋发图强,雪了会稽之耻.范蠡立了大功后,弃官归隐,驾小船入五湖.杜牧在这里,表示对范蠡的景仰,说:遗憾的是在这烟树参差的五湖,已经见不到古人范蠡了.
杜牧年轻时就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他希望能象范蠡那样做一番事业.可是他一生很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结尾两句正透露了他对那个社会的厌倦和不满的情绪.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全诗句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
全诗如下: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全诗译文:
六朝文物只剩荒草连天空,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五湖东。
杜牧写的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哪些
1.杜牧写的秋天的诗句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 杜牧《齐安郡晚秋》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 杜牧《齐安郡晚秋》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 杜牧《齐安郡晚秋》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 杜牧《齐安郡晚秋》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 杜牧《长安秋望》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 杜牧《紫薇花》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 杜牧《南陵道中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 杜牧《早雁》
2.杜牧写的关于秋天的诗
《山行》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 杜牧《紫薇花》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 杜牧《南陵道中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 杜牧《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 杜牧《齐安郡晚秋》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 杜牧《齐安郡晚秋》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 杜牧《齐安郡晚秋》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 杜牧《长安秋望》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杜牧写的秋天的诗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 杜牧《长安秋望》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 杜牧《紫薇花》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 杜牧《南陵道中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 杜牧《长安秋望》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 杜牧《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 杜牧《齐安郡晚秋》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 杜牧《齐安郡晚秋》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 杜牧《齐安郡晚秋》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 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4.杜牧秋天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古诗怎么写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古诗: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
六朝文物只剩荒草连天空,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五湖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