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脏腑养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整理0和白话版《黄帝内经》读懂养生、美颜奥秘,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脏腑养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整理0和白话版《黄帝内经》读懂养生、美颜奥秘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脏腑养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整理04

黄帝问道:什么是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岐伯说:自然界的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风邪,中伤经脉,形成经脉的风病,凤邪还会继续随着经脉而侵犯五脏,使五脏发病。四季的气候是相互克制的,即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四时气候的相克相胜。
东风在春季产生,通常引发肝的病变,病邪从颈部侵入。南风在夏季产生,常常引发心的病变,病邪从胸胁侵入。西风在秋季产生,常常引发肺部的病变,病邪从肩背侵入。北风在冬季产生,多引发肾的病变,病邪从腰股侵入。长夏属土,土位于中央,病变多发生在脾,病邪常从背脊侵入。
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四肢。
所以,春天多出现鼽衄之病,夏天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多出现直泄无度的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多出现风疟,冬天多出现痹厥之症。因此冬天不要扰动筋骨,力求藏阴潜阳,这样第二年春天就不会出现鼽衄和颈部疾病,夏天就不会出现胸胁病变,长夏季节就不会出现洞泄等里寒病,秋天就不会患风疟病,冬天也不会患痹厥、飨泄、出汗过多等病。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外泄,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假如不能排汗散发热量,秋天就会患风疟病。这是一般为人诊察四季病变的普遍规律。
阴和阳又各有阴阳之分。白天属阳,清晨到中午时段,是阳中之阳;中午到傍晚,是阳中之阴。夜晚属阴,傍晚到半夜,是阴中之阴;半夜到天明,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
就人体而言,外属阳,内属阴。单就人的躯干两言,背部为阳,度部为阴。就脏腑而言,脏属阴,腑为阳。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阴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阳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只有据此来诊断四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治疗,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依据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应的针刺疗法和砭石疗法。
背部为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之阴。腹部为阴,肾是阴中之阴,肝是阴中之阳,脾是阴中之至阴。以上所说,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子,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互对应的。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变化相应,它们还分别与其他事物相归属吗?
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颜色为青色,跟人体的肝相应,肝在体表的苗窍是眼睛,精气蕴藏在肝里,病状常常是惊恐,在酸甜苦辣咸中属酸,跟自然界的草木是同类,与五畜中的鸡相应,跟五谷中的麦相应,跟四季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木星,因为春天阳气上升,所以此病多在头部发生,属于五音中的角,在五行的成数为八,因为肝主筋,所以它的病变多在筋部发生。另外,气味为腥臊。
南方的颜色是红,跟心相通,心在体表的苗窍是耳,精气隐藏在内心,味道为苦,与火同类,对应的牲畜是五畜中的羊,对应的谷物是五谷中的黍,在四时中为夏,在天体为火星,多在脉和五脏发病,与五音中的徵相应,其成数是七。另外,气味是焦味。
中央的颜色是黄,跟脾相通,脾在体表的苗窍为口,精气在脾内隐藏,对应五味中的甘,跟土同类,与五畜的牛、五谷的稷、四时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土星,发病时多表现在舌根和肌肉上,在五音为宫,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另外,气味为香气。
西方颜色为白,和肺相应,肺在体表的苗窍为鼻,精气在肺内隐藏,对应五味中的辛,与金同类,跟五畜中的马、五谷中的稻、四季中的秋相应,在天体为金星,病变多发的部位背部和皮毛,对应五音中的商,成数是九。另外,气味为腥气。
北方的颜色为黑,跟肾相通,肾在体表的苗窍为前后二阴,精气在肾内蕴藏,味道为五味中的咸,跟水同类,对应五畜中的猪、五谷中的豆、四季中的冬季,在天体为水星,多在溪和骨发病,与五音中的羽相应,成数是六。另外,气味为腐气。
因此,善于切按脉象的医生,能认真审察五脏六腑的顺逆变化,条理清晰地总结出阴阳、表里、内外、雌雄之间的相应关系,并紧记于心。这是极宝贵的学术,不是愿意学习的人千万不要传授,不是真心实意学习的人也一定不要传授以使这种学术传播下去。

返回目录

白话版《黄帝内经》,读懂养生、美颜奥秘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

有的让人超尘脱俗,

有的让人功成名就,

最能让人健康长寿的

则莫过于《黄帝内经》。

这部中医奠基之作,

是中华养生智慧的源头,

也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

……

《黄帝内经》里,

有太多的真知灼见,

即使不学医,也有助于修身和养生。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

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

它总给人看起来很有道理

却不甚明白的感觉。

“阳虚、阴虚、温热、寒凉……”

身体上的小问题

怎样才能真正了解且分得清?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良好的生活方式

又该如何有效地养成?

与其搜集碎片化的知识,

倒不如通过被称为

中华养生第一书”的《黄帝内经》

来一次完整的、系统的学习。

今天,朗读君君给大家推荐一套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下册)

数十位医学专家

穷十余年之力

逐字逐句详注精译

让您在看得懂的同时

不仅真正获得权威、科学且有效的

医学养生知识

还将在古老的中国智慧里

习得正确看待生命的修行

点击下方链接立即获取

《白话黄帝内经》全2册|数十位医学专家,穷十余年之力,逐字逐句详注精译

1

黄帝内经说了什么?

好多人都觉得《黄帝内经》是医书,是教大夫看病、治病的。

然而《黄帝内经》的主旨却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明确来说,就是教人怎样不生病。

它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分《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两个部分,告诉我们:

病是啥?

病从哪儿来?

病往哪里去?

从而引出治疗以及防患于未然的解决文案。

这些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关于吃、喝、穿、睡的养生智慧,容易理解,遵守起来也比较简单。

比如,“上古之人为何可以活到上百岁”这个问题。

黄帝问岐伯:为什么上古之人能活百岁,今人到五十就已衰老。

岐伯答:上古之人,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所以能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百岁)。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纵情酒色,生活荒乱又没有规律,精气早早败散,五十岁就老再正常不过。

如何才可能长寿?

《黄帝内经·天年》一篇,在肯定了最多可活120岁的基础上,更是直接给出了一生每个十年的益寿活法。

顺应自然运行规律去生活,不透支自己,不过于情绪化,心安,身安,自然可防患于未然,活得高山常在、绿水长流。

2

现代人关心的养颜养生问题

都有涉及

《黄帝内经》包含《灵枢》、《素问》两部分,全书共162篇文章。

除了前面说的长寿问题,在《黄帝内经》里,还将看到很多养颜、养生以及防病之论。

比如:

·为什么阳虚就会显老?

虚证是因为体内有寒湿,而其本质就是衰老。

所以,很多女性的更年期提前就是由于寒湿在体内作祟。

这时需要“气足以温之”,合理饮食,多运动,自然会经络通畅、精气神十足。

·秋季如何养生?

秋天湿、燥交加,如果急躁发怒、伤感,肺就容易收到伤害,到了冬天容易消化不良、腹泻。

早睡早起,饮食上甘淡滋润,心情保持愉悦,“秋藏”好自己,是为养生。

·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需要了解些什么?

总结来说,就是疾病大多与五大因素有关

燥湿、寒暑、风雨:与气候有关。

比如,本该多出汗发散阳气的夏天,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很多疾病便慢慢产生。

阴阳:指夫妻关系,也就是保持家庭的和谐。

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形神才能够健康。

喜怒:情绪是健康的关键。

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我们的心理行为直接影响健康,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行为不健康造成的。

饮食: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饮食包括食量、饮量、荤素、冷热及卫生习惯等问题。进食生冷、冰冻的东西,会伤阳气;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喜食多糖、多油的东西,身体柔脆,肌肉软弱。

居处:睡觉就是养命。

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好的睡眠能减轻心脏负担,能健脾益胃,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

3

最权威易懂的白话解读

中医专家、业界资深学者

《黄帝内经》年代久远,文辞古奥,向来读懂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本《全注全译黄帝内经》,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以通俗简明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易学易懂、原汁原味的《黄帝内经》。

可供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参与编写人员均为中医专家或业界资深学者。

译文忠实于原文,严谨考究,深得“信”“达”“雅”之要旨。

本书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162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

排版方式充分考虑读者需求,原文、译文、注释在一页之内一一对应,方便读者阅读、查找。

健康养生,为时不晚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

一朝学习,一生受用

送自己、送长辈的养生厚礼

点击下方链接立即获取

《白话黄帝内经》全2册|数十位医学专家,穷十余年之力,逐字逐句详注精译

返回目录

素问第07 阴阳别论篇-黄帝内经白话文

阴阳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翻译】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麽意思?
【原文】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翻译】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麽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
【原文】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翻译】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
【原文】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翻译】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
【原文】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翻译】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原文】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翻译】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原文】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原文】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翻译】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原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翻译】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原文】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翻译】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原文】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翻译】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原文】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翻译】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原文】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翻译】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原文】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翻译】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原文】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翻译】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原文】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翻译】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原文】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翻译】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原文】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翻译】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原文】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翻译】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原文】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翻译】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原文】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翻译】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