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项羽乌江自刎不自杀逃走行不行他非死不可吗和项羽在乌江如果不自杀有机会跑吗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项羽乌江自刎不自杀逃走行不行他非死不可吗和项羽在乌江如果不自杀有机会跑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项羽乌江自刎,不自杀逃走行不行他非死不可吗
- 2、项羽在乌江如果不自杀有机会跑吗
- 3、如果项羽不在乌江岸边自刎,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 4、项羽当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非要自刎才行吗
- 5、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假如没有自刎江东,结局会如何呢
- 6、历史上项羽如果不自刎,逃回江东,是否会扭转局势
- 7、项羽在乌江,除了自刎外,他难道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 8、项羽被刘邦的大将军韩信打败后不自刎会怎样
项羽乌江自刎,不自杀逃走行不行他非死不可吗
英雄的出路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结局呢?相信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大批英雄人物,他们最终的结局让无数人唏嘘不已,其中就包含一代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最终在垓下被围住所以自刎于乌江,他的这一举动虽然被很多人所谈论,但不失为是最有气节的一种死法。但是当时刘邦却不以为然,直到刘邦临死前才真正明白,为何当年在乌江边上,霸王项羽不逃走而选择了自刎。
在刘邦和项羽的这一场争斗当中,刘邦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能够在最后胜出,除了自己的才能之外,手段也是一方面。一个直率之人和一个内心复杂之人的较量,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刘邦虽然出身不高贵,甚至曾经一度因为蹭饭而被自己的嫂子所嫌弃,但是这并不耽误他结交一些朋友,正是因为他的人脉使得他能够在早期有一批死忠的追随者。项羽的出身自然与刘邦大有不同,正所谓天生贵气,项羽是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存在的有实力之人。
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为人处世的风格,项羽虽然勇猛,但是却带着属于自己的骄傲,刺伤了身边的人。与他共事总是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对于总有一身力气和才华没有展现的知识分子和武将来说,就是一种消磨和侮辱。
项羽不仅不懂得体察人情,更是性情十分暴戾,在他生气的时候,周围人都会遭殃。试问跟着这样一个人,除非是真的欣赏项羽之外,无外乎就是利益上的牵扯了。但是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斩断和变化的就是利益,所以最后项羽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刘邦与项羽相比,那可就是机智多了,他从低处而来,又善于结交且懂得一定的招揽人心的办法,所以跟着他的人都愿意为他奋力一搏,这也是他最后能成功的关键。后来两个人打到了乌江边上,一代霸王却自刎于此,从而有了刘邦的辉煌大业。刘邦当时虽然不明白为何项羽不逃走,可是却乐见其成的,毕竟自己的江山就真的属于刘家的天下,而皇位也是唾手可得。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他立刻给自己的手下进行了各种赏赐和分封,稳定了人心。他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儿,不失为一位明君,可是人却逃不过岁月的流逝和疾病的缠绕。等到刘邦逐渐年迈之时,他身体状况逐渐走下坡路,尤其是曾经受到的箭伤,也是让他夜不能寐。
为了医治他,吕后专门找来了名医,可是在病榻之间刘邦却突然想明白了为何当年项羽宁可自刎也不愿意逃跑的原因,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口气!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年刘邦和项羽争斗已经白热化,即使是在乌江边上只要项羽想逃,一切都会有可能,毕竟项羽也是一代霸王,跑路这种事儿是很容易的,可是他却选择了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争一口气。
如果当时他逃了即使后来再度归来也失去了那一份荣誉,也不再是人人称赞的霸王,这种保住自己的气节和最后一份尊严的做法,就是给自己的最好的结局。如今刘邦也到了这份田地,如若医治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尽人意,还不如就此结束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生有个合理的交待。
刘邦在病榻上想明白了这些,突然就觉得项羽的明智以及自己接下来应该做出的选择就是拒绝,于是他拒绝了医治离开了人世。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看上去是具有相似性,可是项羽的死却是被人称之为英雄行为,而刘邦却透漏着年迈者的无奈和不愿看江山旁落的逃避。这也是为何人们记得住项羽的死却很少有人谈到刘邦的死的原因。
项羽在乌江如果不自杀有机会跑吗
有机会跑啊,当时在乌江之时有位船家来载他渡过乌江,再骑上乌骓马就可以回彭城了;而当时刘邦没有船没有办法渡过乌江,也没有马可以追得上项羽的乌骓马,所以刘邦是没有机会追上的。项羽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跑。可是他不愧对江东父老,所以他才没有跑,就在乌江自刎了。
如果项羽不在乌江岸边自刎,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我认为即使项羽不在乌江自刎,回到自己的江东老家他也很难翻盘。
第一,自古以来百姓都是热爱和平的,在胜负明显的情况下江东父老不会继续支持项羽和刘邦对抗。战国末年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他们无比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本以为秦灭六国以后,百姓们能过上富足和平的生活,结果秦始皇又是个“好大喜功”的君王,修建长城、阿房宫和灵渠电征发了大量民夫,老百姓渴望的幸福生活还是没能到来。大家想着再咬咬牙,等这些工程修建完了秦始皇便能让他们休息。
不幸的是,14年之后秦朝轰然崩塌,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又开始逐鹿天下,百姓再一次陷入战火之中。当项羽逃到乌江边上时,这场比赛的胜负基本确定,江东百姓不会支持很难翻盘的项羽,毕竟他们不是很在乎谁当君王,只希望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现在的情形是如果刘邦一统天下,和平安宁的生活指日可待。
第二,刘邦不会给项羽翻盘的时间,更何况项羽也不可能依托荆楚之地对抗数倍于己的敌人。乌江自刎时汉王刘邦已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唯有荆楚之地尚在项羽掌控之中。即便项羽回去后有人愿意支持他,招募新兵、训练、筹集军粮,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作为项羽的死对头,刘邦很明显不会给自己的对手喘息之机,绝对会派韩信等人一鼓作气拿下荆楚之地,彻底杜绝后患。
第三,项羽自己的“精气神”已经没了,很难东山再起。曾经非常骄傲的西楚霸王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的骄傲已然灰飞烟灭,整个人没有了精气神,再让他振作精神和刘邦对抗是非常困难的。综上所述,项羽即便不在乌江自刎,他也很难翻盘。
项羽当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非要自刎才行吗
祁门小谢”的一段文字,让我们对于刘邦和项羽有更深的认识,他在文章中说:“刘邦是小人,但小人赢了。这就是现实,你再有气节,能怎么样?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留下千古佳话,但他们就是饿死了,国灭了,再也不会卷土重来。项羽的失败,意味着贵族精神的覆灭。刘邦是一种流氓文化,或者说好听点,代表实用主义,这种理念在当今仍然很盛行,只要能活命,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成功,可以付出任何代价……”我觉得这段话,能够启示我们来解答项羽为什么非要自刎才行这个问题。
刘邦是实用主义,项羽有贵族精神。
刘邦的实用主义,使他可以在逃跑的路上,为了减轻车载重量,让自己逃得更快,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女赶下车,而且,在夏侯婴将他们重新拉上车后,刘邦又将他们推下去,如此者三。
刘邦的实用主义,使他在广武涧与项羽对峙期间,项羽威胁要烹杀刘邦的父亲时,刘邦竟然笑呵呵地要项羽在烹了自己的父亲后,记得分自己一杯羹。见过无情的,没见过这样无情的,他无情得理直气壮。
用这一点去解释刘邦为什么要诛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也是成立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刘邦的利益,对将来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因无因、有必要无必要,都统统诛杀,凡握兵权的,一个不留。
所以,项羽的贵族精神,让表面粗暴的他,有着儿女情长的一面,与刘邦交锋垓下之际,寒风呼啸,四面楚歌,兵败已成定局的他,面对风雨相随的爱妾虞姬,慷慨唱出了自己的千古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所以,项羽的贵族精神,让他在身边只剩下20多个士兵之时,还与汉军苦战周旋,全无惧色。让站在乌江边的他,面对着可以轻松逃走的机会时,没有选择乘船东归,却选择了挥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一岁的宝贵生命,留下悲怆的历史镜像。而且,从项羽的精神追求出发,不死不行,非死不可。
刘邦有刘邦的灵活,项羽有项羽的固执。所以,刘邦为了逃跑,宁让自己的儿女送死;而项羽可以逃跑,最后却选择了自杀。两种理念,两种结局。然而,项羽毕竟输了,刘邦毕竟赢了。所以,后来的人们觉得项羽可笑,觉得刘邦可学,是励志楷模,人生奋斗的方向。这就是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畅行至今的原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势利,在后代,项羽的忠实粉丝也很多,李清照就是,她的《夏日绝句》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假如没有自刎江东,结局会如何呢
如果当时项羽没有在乌江自刎,那么他会有两种结局。
第一种是被刘邦穷追不舍,然后在半路被刘邦抓住,最后杀死。以刘邦的个性,他绝对不会让项羽活着,更不会出现勾践卧薪尝胆那种事情。所以一旦让刘邦捉住的项羽,一定会将项羽杀死。
第二种是项羽在刘邦的追杀之下,成功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家乡的人也愿意拥戴项羽,那么项羽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历史可能会就此改写。
其实我觉得项羽乌江自刎是对他自己的交代。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因为项羽就是项羽,他不可能做出逃跑的行为。当初他的背水一战,赌对了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很可惜这次在乌江边,他赌错了。那么项羽是一个愿赌服输之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人们把他当做英雄的原因。刘邦虽然夺得了最后的帝位,但是依然被人所不耻。而项羽虽败犹荣,这是属于楚霸王的荣耀。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向世人证明,他不服输,他也没有输。
其实,古代是一个很讲究英雄气节的时代。正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项羽的个人能力很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项羽的缺点。其实项羽跟刘邦是互补的,项羽的缺点就是刘邦的优点,而刘邦的缺点就是项羽的优点。这样两个人相争肯定是没有心机的项羽吃亏,但凡项羽有一点刘邦的心眼,就不会落到这个结局。
历史上项羽如果不自刎,逃回江东,是否会扭转局势
项羽如果不自刎的话,未来的局势将会如何?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讨论,但其实,即便项羽不自刎,逃回江东,他依然没有争夺天下的能力。
一、江东真的是项羽的根据地吗项家起兵的时候是在江东,但项家是外来户,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江东人,所以即使后来项羽真的逃回江东也没有用,他已经很难再获得一支队伍,卷土重来了。那么,支持项家在江东起义的人是谁呢?其实,那主要是被秦国灭掉的楚国贵族的后人,他们的目的就是恢复楚国,恢复当日的荣光,但项羽的目的不同,他确实有争夺天下之心,可惜期初支持他的人不是这个目标,这其中以范增为代表,有人说项羽几次关键时期不听范增之计,否则,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但其实这里面的深层根源就在于此,范增的用心项羽会不知道吗?但范增之计对项羽来说他总会想这是在帮我夺天下呢?还是仅仅是你范增心中的小九九?那么就不可能言听计从,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也是最微妙最难判断的时候。
二、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项羽的失败在当时当然很难预料,但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往回看,是注定的,和他是否逃回江东没有关系。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文所说的,项羽没有自己的基本盘,也就是没有解决根据地这一关键问题,所以一旦失利,他就再难翻身。二是,利益不一致问题,项羽集团没有达成战争目标的共识,而项羽本身又是一个很自负的人,那么有些人在项羽顺的时候会跟随,一旦不顺,矛盾就会激烈爆发。三是,管理能力问题,项羽和刘邦是一对克星,项羽强的,反而是刘邦弱的;而刘邦强的,又是项羽弱的。
所以没有办法,这也是历史的巧合或者历史的必然,项羽凡是以自己为主,而刘邦却善于发动别人,要争天下,这么大的事,当然要靠一个各有侧重各有奇能的团队才能成功,所以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项羽在乌江,除了自刎外,他难道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吗
在秦朝灭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争霸”。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羽连夜率领精锐骑兵进行突围,来到乌江旁边的时候,项羽的身边只有28名骑兵。乌江亭长劝他可以乘坐船只渡过乌江,但是项羽却觉得没有脸面再见到江东父老,于是选择在乌江旁边拔剑自刎。
千百年来,很多人一直被项羽的选择所困扰,难道说项羽当年只能选择自刎乌江,不能乘船逃跑吗?就连唐朝诗人杜牧也为项羽的选择感到遗憾,曾经写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那么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家知道,项羽当初是在江东率领8000子弟兵起家的,征战多年之后终于成为西楚霸王。而4年之后,项羽逃到乌江旁边只剩下28个人,就算他忍辱偷生逃回了江东,面对那么多阵亡的亲信将士的亲属,项羽又怎样给他们一个交代呢?项羽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宁可战死也绝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项羽在乌江旁边自刎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项羽突围之后,可能根本没有到达乌江旁边就已经战死了。在司马迁的记载之中,尽管有着和乌江亭长的对话,但是从司马迁前后记载的情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在《项羽本纪》的结尾处,司马迁写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这说明了项羽的死亡地点是在东城而不是乌江江畔。
那么问题来了,东城距离乌江到底有多远呢?根据专家考证,所谓的东城距离乌江江畔有120里(60公里)之远,如果说项羽在东城就已经被汉军团团包围的话,那么要想逃到乌江也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因此,一些专家推测,项羽很有可能在东城就已经战死了。
项羽被刘邦的大将军韩信打败后不自刎会怎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用了不肯两个字,是认为项羽可以过江东逃走的,这也是司马迁《史记》里的观点,这应该是真实性蛮大的,因为司马迁不可能故意把项羽塑造成一个英雄的,毕竟,项羽是本朝高祖皇帝的敌人。
这么说,项羽真的是自己不逃了。如果他当时过江了呢?譬如说自杀时看了一眼躺在旁边的虞姬,转念一想,此仇不报非君子。或许就不死了,那历史会改变多少呢。
首先会救了韩信一命,因为项羽的存在,刘邦需要用到韩信,只要项羽的势力一直对刘邦构成威胁,韩信就不会遭到兔死狗烹。
最大的改变自然是项羽了,他如能像勾践那样东山再起也罢了,不过无论成败,他在历史上的英雄排名将远不如现在的。历史历来有一个传统,后人是喜欢悲剧英雄的,刺秦王的荆轲,项羽,关羽,等等。
我想项羽即使逃到江东,也是苟延残喘而已,因为在形势对他非常有利的时候,他都对付不了刘邦,这时候,能帮他的人都走光了。还能有什么东西能成为杀手锏呢?
项羽的性格弱点是很明显的,他对没有吃饱饭的路人会伸出同情的手,尽力地资助人家,但对于为他冲锋陷阵做出贡献的有功将士,却是很吝啬的。
韩信形容项羽把该奖给将士的捏在手心舍不得放手,连印章的棱角都摸平了还不肯盖章。在鸿门宴上,刘邦是抓住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这个弱点,并巧妙地利用了项羽的这个弱点,达到了转危为安的逃生目的。
命运给与一个人好的机会是不多的。这次是这位西楚霸王的最后一次机会。就在举起青铜酒尊的犹豫中流逝了。对待敌人仁慈就是对待自己残酷。那时候可能还没有这句话吧,所以项羽不知道。
项羽其实是很重感情的,他还有很深的家乡情节,也正是这种情怀,让他面临生死选择时,说出我愧对江东父老这句话,是他的重感情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啊。
项羽率军攻破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就想念起家乡来,说道,富贵不回故乡,就是锦衣夜行,有谁能知道呢?从他的话里感到,他还是一个很可爱的浪漫的人。可是在残酷的战争中,这些都是弱点啊。
项羽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还有些小孩子脾气,听不得别人的建议,以至于赶走了好多对他忠心耿耿的人才。
韩信就是其一。而刘邦一遇到韩信,他就把军权交给韩信指挥,好像对他完全信任的样子。是他对人特别真诚吗?表面看,好像是的。
在项羽自刎而死的当日,韩信军队尚未回师,就是还在战场上呢,刘邦就亲自骑马飞驰入军中,从韩信手中收回来兵权。
原来刘邦并不是信任韩信,他只是在赌,因为他不得不赌,没有韩信,他自己对付不了项羽,他一直都是乖乖挨扁的份。现在他把希望押在赌局上,他押中了,赢了一把最大的,这一赢,把以前所有的失败都赚回来还有多,韩信替他完全消灭了项羽的全部势力。
一旦最大的危险消除了,他就不需要再冒风险了。便毫不客气地收回兵权。才有了后来韩信死的时候所说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话,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加了一句成语。
项羽确实是自刎了,历史没有假设,只有血淋淋的事实。自刎了也好,国家统一了。
但后来的人们还是用说书,用戏剧记念这次战争,纪念起项羽的自刎,记念项羽和虞姬的死别。其实也不是记念这些,甚至也不是记念项羽这个人。人们记念的是他那句愧对江东父老的喊声,是那种宁死也不肯屈服的,绝不苟延残喘的气节。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