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项羽本纪原文注音及翻译和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解析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项羽本纪原文注音及翻译和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解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项羽本纪原文注音及翻译
- 2、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解析
- 3、文言文项羽本纪赞
- 4、项羽本纪翻译及原文
- 5、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的解释、内涵、出处
- 6、项羽本纪赞
- 7、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
- 8、项羽本纪赞中赞扬、惋惜项羽,以及严肃批评项羽终于失败的实际原因的文句
- 9、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 10、读《项羽本纪赞》有感
项羽本纪原文注音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注音及翻译
项羽本纪赞原文: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本纪赞拼音解读:
tàishǐgōngyuē:wúwénzhīzhōushēngyuē:“shùnmùgàizhòngtóngzǐ。”yòuwénxiàngyǔyìzhòngtóngzǐ。yǔqǐqímiáoyìxié?héxìngzhībàoyě?
fūqínshīqízhèng,chénshèshǒunán,háojiéfēngqǐ,xiàngyǔbìngzhēng,búkěshèngshù。rányǔfēiyǒuchǐcùn,chéngshìqǐlǒngmǔzhīzhōng,sānnián,suíjiāngwǔzhūhóumièqín,
fènliètiānxiàérfēngwánghóu,zhèngyóuyǔchū,hàowéibàwáng,wèisuībúzhōng,jìngǔyǐlái,wèichángyǒuyě。
jíyǔbèiguānhuáichǔ,fàngzhúyìdìérzìlì,yuànwánghóupànjǐ,nányǐ。zìjīngōngfá,fènqísīzhì,érbúshīgǔ,wèibàwángzhīyè,yùyǐlìzhēngjīngyíngtiānxià,wǔnián,
zúwángqíguó,shēnsǐdōngchéng,shàngbújiàowù,érbúzìzé,guòyǐ。nǎiyǐn“tiānwángwǒ,fēiyòngbīngzhīzuìyě”,qǐbúmiùzāi!
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解析
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解析整理如下:
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泰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晴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解析:《项羽本纪》为《史记》的名篇,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这篇赞语作为《项羽本纪》的结尾,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历史的总结,颇具权威性。
项羽乃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为此这篇赞语也就从传奇处入手:虞舜和项羽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两个人都是双瞳孔,司马迁以两个人在相貌上的这种共同特征,将项羽和虞舜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难道项羽是虞舜的后代吗?这就更突出了项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论述项羽的光辉业绩时,司马迁强调了他创业的艰难,同时又突出了他发迹的迅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项羽本无尺寸之地,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成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数百年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尽管项羽未能履践天子之位,可司马迁还是将他列入专为帝王设计的“本纪”之中。
在司马迁看来:项羽顺应了历史潮流,抓住了机遇,同时又具备了杰出的才能。项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灭秦称霸的大业;然而仅仅过了五年,他便败在刘邦的手下。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一为他杀义帝而自立,结果众叛亲离;二为奋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
司马迁论述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不全面。笔者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失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项羽勇猛过人却生性残暴,不听谋士范增的建议,一错再错,最终众叛亲离。哪怕重回江东,也不能卷土重来。
文言文项羽本纪赞
1.项羽本纪赞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2.项羽本纪赞
项羽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裁。他用本纪体来撰写帝皇的事迹,比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和“孝文本纪”。以世家来记录王侯,以列传来牌序其余人士的事迹。这样一来,历史上的名人大都可以被安排进自己归属的地方。但是,对于《史记》中第七“项羽本纪”和第八“高祖本纪”,便有了以下疑问:项羽一生都没有当过帝王,他凭什么进入本纪?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可以看成他的解释。他说:“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项羽不和从前的帝王一样,由继承而来,而是个人从平民奋斗最终得到(更加应该得到嘉奖),其次,他亲率诸侯参与直接战斗颠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夺,称号为“霸王”,这些都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基于以上原因,项羽该入本纪。
窃以为,司马迁之说,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完全服人。首先,《史记》选材极为严格。本纪中的主人或者自身为帝为皇,或者是皇后,没有其他人士。但是项羽从没有拥有过帝王的名份。项羽没有称帝,没有逼当时的共主“义帝”禅让象本朝后来不久出现的王莽,也没有下流到搞四方劝进如近代的袁世凯(他很笨,也是他太迷信自己武力的结果)。其次,他也没有实际掌握过整个国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地方势力。最后,如果论资排辈,要进本纪,首先应是陈胜。正是他振臂一呼,乱者四应,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灭秦运动。虽然他首义之后几个月便牺牲,但是项羽或者刘邦均为在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起事的。物有始终,如果追根溯源,陈王入本纪更有理由,但是在《史记》中,陈胜最后入的是世家。即便陈涉不能入,还有楚怀王。此楚怀王乃是项羽叔父项梁所立先秦战国时期楚国楚怀王之孙,正宗龙种,出身高贵。他领导下的各路义军中包括刘邦和项羽。最后他被尊宠为“义帝”,应该有帝王的名位。所以,入怀王于本纪也未为不可。即便陈王怀王不能入,项羽也万万不能进,因为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鲁地最后才投降,于是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由此可见,项羽是被刘邦盖棺定论了的。他的最后封号是公侯,绝不会是帝皇。也就是说,他在《史记》中的位置为世家是早已御定的。
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司马迁要改变项羽的一贯的世家地位而将他与汉高祖刘邦并列于本纪?要知道,这可不是学术之争,是修定国家正史,何等严肃何等重要的场合,司马迁居然没有按照高祖的定论,而是给了汉王朝建立前最大最凶恶的敌人-项羽一个重新的评价从而入本纪而且其位于高祖本纪之上,是一件十分不可想象的事情。窃以为,这样做的一个理由也许是他有意在《史记》中形成临近的互相对立而又对照的人格模版,暴烈英勇又憨直的项羽和豁达傲慢又狡诈的刘邦。两人的直接对照将使后人更加理解各人的胜利失败的因素,从而理解刘邦建立汉王朝并不是什么神授,而是他个人的努力与人民的选择结果。另个理由不排除司马迁非常喜欢项羽这个人物,给自己喜欢的人物一点特殊待遇也是人之常情。更加隐秘的理由也许是根植于汉武帝对他施腐刑而产生的强烈不满而采取的报复,那就是用项羽来压低汉武帝的祖宗汉高祖刘邦来取得一点快意恩仇。当然,这些都没有事实证明,仅仅个人想象推论。
需要指出的是,《史记》成书的汉武帝时期,其文功武略也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顶点。这样的时候,往往思想上也兼容并蓄,表现了极大的宽容性。所以有如此之多政治问题的《史记》依然成为正史而流传下来。
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项羽这次不再幸运,从本纪落入了列传的行列。(《汉书》中合并了世家和列传的体裁,于是只保留了本纪和列传。
3.项羽本纪赞的注释译文
《项羽本纪赞》一文,反映了司马迁有关历史变迁与人生沉浮的根本观点。
司马迁认为:历史兴衰的天命根源,在于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遗弃无德之辈。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于齐,是因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为蛮夷,却能数代为王,是因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于民”。
赞语开头列举两种传闻,即虞舜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继而发问: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子孙吗?这种开篇,实以闲淡暗合沉郁,它是司马迁对历史根源的追寻,其潜台词是:项羽兴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项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孙。不过,对司马迁来说。
决定历史兴衰的不只是天命,还有现实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对个人局限性的超越。当初,秦政暴虐无道,陈涉首难而豪杰并起,逐鹿中原者不可胜数。
项羽崛起,自以为有“天时”青睐,但他只是依靠着天下大势而起于陇亩,并不是真正得了“天时”。项羽兵入关中,本应在此建都以成就霸业,然而他却心系西楚故地,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最终建都干彭城;关中为亡秦故都,四面以山河为险阻,土地肥沃,东归彭城之举,可谓自弃“地利”。
项羽分王诸侯,“尊”怀王为义帝,将其放逐到长沙,并密令九江王黥布追杀义帝于郴县,诸路王侯因此纷纷背叛。项羽对此怨恨不已,然究其实际却是他自弃“人和”。
除此以外,项羽一生还铸成一个大错,即自恃武功,逞弄个人聪明而不师法古事,妄图以武力经营天下。可以说,项羽几乎是凭一己之能与天下群雄对垒、争锋。
司马迁以一个睿智的史学家的眼光,既肯定项羽的丰功伟绩,同时又对项羽的致命错误作出严肃的批评。开始一层极言项羽兴起的突然,接下来又历数项羽的失策、过失与荒谬;一扬一抑;一赞一叹,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无限惋惜。
文章述豪杰纷争,有风起云蒸之动荡;述项羽起于陇亩,有力拔丘山之气势;“难矣”、“谬哉”数层,评论项羽的得失,则使人觉得歔欷满耳,感慨万端,有—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致。通篇以“暴”字作骨,以“兴亡”二字为线索,故用褒贬法以证实之。
然羽一段,正写其兴之暴,极褒项羽,及羽至难矣,是一贬;自矜至过矣,是二贬;乃引谬哉,是三贬。中用三年五年,回应暴字。
一唱三叹,将全纪神情,完全结束,煞是神笔。特别是篇末:“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毫不留情。
正是只从闲处落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总的说来,项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
《史记》的有关评说虽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却也表现了太史公过人的识见。赞语不足二百字,但却非常精炼的评说了项羽一生的攻与过,夹叙夹议,逐层转递,褒贬兼具,极具雄奇迂回之美。
明归有光评点本《史记》引刘辰翁评:一传伯力已极,独从重瞳著异闻,赞自跌宕。明朱子蕃《百大家评注史记》卷二:”状元修撰朱之蕃评:按‘吾闻之周生’至‘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俱扬词;‘及羽背关怀楚’至‘岂不谬哉’,俱抑词。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一册: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此断项羽全不师古,其亡固宜,只是起手暴兴,却是何故?凡作一扬三抑,注意正在豪杰不可胜数句,言除却重瞳,更不可解。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开手喝出“暴”字,是项羽一生定评,通篇以此字作骨。其引舜目重瞳,亦非闲话,乃借一至仁之主与至暴者相形耳。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见。文虽抑扬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
看其名曰本纪,冠于汉首,视羽为何许人哉!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点染,是论赞法。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断制权合,文气者洁。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二:赞语豪迈跌宕,极与本纪相称。然其用笔,能以缩顿为遒古,究不矢之纵放,固知视唐宋诸家以议论为文字者大异也。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实事实力,纪中已具。故赞语只从闲处著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
4.项羽本纪赞的作品原文
项羽bai1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2曰:“舜日盖重瞳子3。”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具苗裔4邪?何兴之暴5也”夫秦失其政,du陈涉6首难7,豪杰蜂起,想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8,乘势起陇亩9之中,三年,遂将10五诸侯11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12,政由羽出zhi,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13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14怀楚15,放逐义帝16而自立,怨王候叛己,dao难矣。自矜17功伐18,奋19其私智而不师古,谓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20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21,尚不觉寤22,而不自责,过矣。乃引23“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属!
5.项羽本纪赞完整字词翻译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6.项羽本纪赞注释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注释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盖:原来。重瞳子(瞳tóng):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胜(shēng):尽;全部。
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将:率领。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义帝:楚怀王孙,名心。公元前208年,项梁立心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矜(jīn):夸耀。功伐:功勋。奋:逞弄。谓:以为。力征:武力征伐。经营:整顿,统治。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寤:通“悟”。
乃:却,反。引:援引。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天要灭亡我。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7.项羽本纪赞注释
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注释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
盖:原来。重瞳子(瞳tóng):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
“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
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胜(shēng):尽;全部。
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陇亩:田野。
这里指民间。将:率领。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
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义帝:楚怀王孙,名心。
公元前208年,项梁立心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
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矜(jīn):夸耀。功伐:功勋。
奋:逞弄。谓:以为。
力征:武力征伐。经营:整顿,统治。
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寤:通“悟”。
乃:却,反。引:援引。
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天要灭亡我。
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项羽本纪翻译及原文
项羽本纪赞(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④。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
◇注释①周生:汉时儒生,生平不详。盖:副词,大概。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颗眸子。
②岂其苗裔邪:难道是他的后人吗?
③何兴之暴也:为什么发动、崛起如此突然呢?
④尺寸:指权势或土地。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
⑤近古以来:指春秋战国以来。
⑥背关怀楚:放弃关中险要之地,怀念楚国而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义帝,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起兵时立他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被尊为义帝,后被项羽派人杀害。
⑦矜:夸耀。功伐:功劳。奋:逞。经营:筹划谋取。觉寤:即“觉悟”。
⑧引:援引,含推托之义。
◇鉴赏《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传记文学中的一篇杰作,文章通过对项羽一生经历的记叙,不仅真实再现了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描绘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并由此反映了司马迁有关历史变迁与人生沉浮的根本观点。本篇选录的是该文最后一段司马迁的总评,将项羽的功过是非作了高度的总结,一方面肯定了项羽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尖锐指出了项羽在政策、策略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弱点。这两方面的评价,态度鲜明,颇有见地,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卓越的历史见识。
总的说来,项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史记》的有关评说虽不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了太史公过人的识见。赞语开始一层极言项羽兴起的突然,接下来又历数项羽的失策、过失与荒谬。一扬一抑,一赞一叹,流露出司马迁对项羽其人其行的无限惋惜。文章述豪杰纷争,有风起云涌之动荡;述项羽起于陇亩,有力拔山兮之气势;“难矣”“谬哉”数层,评论项羽得失,直使人觉得欷歔满耳,感慨万千,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致。
◇妙评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的解释、内涵、出处
意思是: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
内涵:作者通过问句,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的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
出自西汉司马迁《项羽本纪赞》,原文节选: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日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具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想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列在该篇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
主旨赏析:
文章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却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为项羽的功绩加以肯定,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局限性。
项羽本纪赞
项羽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裁。他用本纪体来撰写帝皇的事迹,比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和“孝文本纪”。以世家来记录王侯,以列传来牌序其余人士的事迹。这样一来,历史上的名人大都可以被安排进自己归属的地方。但是,对于《史记》中第七“项羽本纪”和第八“高祖本纪”,便有了以下疑问:项羽一生都没有当过帝王,他凭什么进入本纪?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可以看成他的解释。他说:“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项羽不和从前的帝王一样,由继承而来,而是个人从平民奋斗最终得到(更加应该得到嘉奖),其次,他亲率诸侯参与直接战斗颠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夺,称号为“霸王”,这些都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基于以上原因,项羽该入本纪。
窃以为,司马迁之说,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完全服人。首先,《史记》选材极为严格。本纪中的主人或者自身为帝为皇,或者是皇后,没有其他人士。但是项羽从没有拥有过帝王的名份。项羽没有称帝,没有逼当时的共主“义帝”禅让象本朝后来不久出现的王莽,也没有下流到搞四方劝进如近代的袁世凯(他很笨,也是他太迷信自己武力的结果)。其次,他也没有实际掌握过整个国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地方势力。最后,如果论资排辈,要进本纪,首先应是陈胜。正是他振臂一呼,乱者四应,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灭秦运动。虽然他首义之后几个月便牺牲,但是项羽或者刘邦均为在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起事的。物有始终,如果追根溯源,陈王入本纪更有理由,但是在《史记》中,陈胜最后入的是世家。即便陈涉不能入,还有楚怀王。此楚怀王乃是项羽叔父项梁所立先秦战国时期楚国楚怀王之孙,正宗龙种,出身高贵。他领导下的各路义军中包括刘邦和项羽。最后他被尊宠为“义帝”,应该有帝王的名位。所以,入怀王于本纪也未为不可。即便陈王怀王不能入,项羽也万万不能进,因为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鲁地最后才投降,于是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由此可见,项羽是被刘邦盖棺定论了的。他的最后封号是公侯,绝不会是帝皇。也就是说,他在《史记》中的位置为世家是早已御定的。
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司马迁要改变项羽的一贯的世家地位而将他与汉高祖刘邦并列于本纪?要知道,这可不是学术之争,是修定国家正史,何等严肃何等重要的场合,司马迁居然没有按照高祖的定论,而是给了汉王朝建立前最大最凶恶的敌人-项羽一个重新的评价从而入本纪而且其位于高祖本纪之上,是一件十分不可想象的事情。窃以为,这样做的一个理由也许是他有意在《史记》中形成临近的互相对立而又对照的人格模版,暴烈英勇又憨直的项羽和豁达傲慢又狡诈的刘邦。两人的直接对照将使后人更加理解各人的胜利失败的因素,从而理解刘邦建立汉王朝并不是什么神授,而是他个人的努力与人民的选择结果。另个理由不排除司马迁非常喜欢项羽这个人物,给自己喜欢的人物一点特殊待遇也是人之常情。更加隐秘的理由也许是根植于汉武帝对他施腐刑而产生的强烈不满而采取的报复,那就是用项羽来压低汉武帝的祖宗汉高祖刘邦来取得一点快意恩仇。当然,这些都没有事实证明,仅仅个人想象推论。
需要指出的是,《史记》成书的汉武帝时期,其文功武略也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顶点。这样的时候,往往思想上也兼容并蓄,表现了极大的宽容性。所以有如此之多政治问题的《史记》依然成为正史而流传下来。
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项羽这次不再幸运,从本纪落入了列传的行列。(《汉书》中合并了世家和列传的体裁,于是只保留了本纪和列传。
项羽本纪赞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本纪赞中赞扬、惋惜项羽,以及严肃批评项羽终于失败的实际原因的文句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用“不自责”三个字评价项羽的过错,他认为项羽的过错在于骄傲自大,不从自己上找错误。
1、原文是“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2、意思是“项羽居功自傲,过了五年,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自己死在东城,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已经是大错了啊!”
《项羽本纪赞》
赞语为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在《项羽本纪赞》中,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地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读《项羽本纪赞》有感
(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临终的悲歌,这是一个“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说项羽是个英雄,不为过。项羽自幼就有异于众人的表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气。而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些话显示出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与众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他却略知其意,不肯竟学。这又显示出项羽的一些人性弱点。就是毅力不足,过分自信。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看到了就对他的叔叔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就是他的叔叔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过人,力能扛鼎。这些事情对于项羽的发展大有好处。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开拓自己事业的天地奠定了基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羽叔侄也顺应天下之势起义。他们叔侄杀会稽守进而占领了一席之地。这就是项羽最开始的资本。凭借过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谋略,项羽成为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而刘邦也在这时迅速兴起,形成与项羽对峙抗衡的对等力量。巨鹿之战是项羽最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局势,关东转危为安。刘邦也得以顺利地破秦入关,攻占咸阳。项羽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的国过人的谋略和胆识的确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显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刘邦,恐怕他不敢这么做。
说项羽是个匹夫也不为过。章邯投降,而项羽竟坑杀秦葙卒二十万于新安。有一个勇士,一个有为的领导者变成里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给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击杀义帝,诸侯王纷纷自立,直接导致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的刘邦却迅速崛起,这就是后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这是项羽自己亲手为自己酿制的苦酒。
前期的项羽还是有勇有谋的,可是当他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点全部暴露无遗。例如鸿门宴上,项羽明知刘邦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却优柔寡断,错过了一个有一个杀死刘邦的良机。而他却透漏给刘邦一个重要的消息,即将曹无伤出卖了。这不能不说项羽糊涂。项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一味迷恋个人的武力和权势,而刘邦却清醒的认识了新的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蓄积力量,逐步改变了不利的地位。这样看来,项羽与一般匹夫无异。尤其是在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这种行为是何等残暴。有人劝说项羽就关中建都,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典型的夸耀心里,缺乏政治远见,这怎能称霸于世?!这与市井之徒有何异?
项羽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不能知人善任(即使有范增为谋,亦不能用之计策),紧要关头,举棋不定,这都预示着他只能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了他被围垓下。垓下之围时,别姬,冲杀,赠马,自刎等一系列事件,却又显示出了他的英雄气概。不过也反衬出来了他的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思想(他至死都认为是苍天亡他,不是自己或战争的过错)。
总的来说,项羽既是一个有创业之才的英雄,却又是一个缺乏长远目光的勇夫。不过“政由羽出,号位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说名了项羽的过人的能耐。而与刘邦的楚汉之争,却也令后人为之叹息。假若项羽能卷土重来,或许汉朝天下不只是姓刘还是姓项了。
(二)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