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项羽败于刘邦真正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和项羽争天下为何会输给刘邦,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项羽败于刘邦真正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和项羽争天下为何会输给刘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项羽败于刘邦真正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 2、项羽争天下为何会输给刘邦
- 3、项羽为什么输给刘邦
- 4、楚汉相争,为何项羽会败给刘邦呢
- 5、项羽败给刘邦根本原因是什么
- 6、屡战屡胜的项羽,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输给了刘邦
- 7、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 8、项羽败于刘邦真正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呢
- 9、在正面战场屡屡取胜,项羽输给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败于刘邦真正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打天下靠武力,但武力的基础是民心。项羽虽然骁勇善战,但他杀戮过重,天下万民唾弃他,仅仅依靠项氏家族自然无法取得天下。刘邦虽然武力不及项羽,但是刘邦得民心,战国七雄的百姓都归附刘邦,特别是秦国民众归附刘邦,故刘邦能打赢战无不胜的项羽。
有人说秦朝统一中国是不得民心的,那只是他们站在六国贵族的立场看问题。从春秋开始,天下列国相争,无月不战,无日不征,百姓们早就厌烦了五百余年的征战,统一天下是民心所向。秦始皇求治过切,秦二世昏聩无道,这才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子婴死前高呼:秦国可亡,秦政不可亡。秦政是什么?秦政就是统一天下!项羽恢复分封制,走老路必然到不了新地方;刘邦志在统一天下,故天下万民支持。
刘邦进入咸阳后,烧杀劫掠之事他也做了,只是跟项羽大规模的有组织地烧杀抢掠相比,刘邦的罪恶被秦人选择性忘记了。听闻项羽大军逼近咸阳,刘邦一改常态,约束军队不得扰民,还出榜安民。秦国父老给刘邦送粮,刘邦不取;秦国父老请刘邦当秦王,刘邦坚持不受。从此秦国父老希望刘邦当秦王,生怕刘邦弃他们而去。
后来项羽入了咸阳,他的所作所为让秦人大失所望,此人犹如恶魔重生。对于项羽分封的三秦王,秦人更是怨恨无比,认为三秦王是卖军求荣之辈,用二十万秦军将士的性命换来了他们的王位。刘邦反攻三秦王时,易手反掌,这除了韩信军事水平高外,跟三秦王不得民心也有极大关系。在楚汉战争期间,老秦国成了刘邦大后方,刘邦屡战屡败,却还能再战,这跟老秦国的支持密不可分。
项羽最恨秦国,因为秦军斩杀了项燕、项梁以及很多项氏族人;其次项羽恨齐国,因为齐国见死不救,最终让项梁死于章邯之手。项羽攻入齐后,杀戮较重,可谓屠城千里,这也是为什么项羽一离开齐国,齐国就再次反叛的原因所在。刘邦知人善人,又极得民心,因此刘邦战胜了项羽。就算刘邦没有打赢项羽,项羽也不可能长存,毕竟反对他的人太多。
项羽争天下为何会输给刘邦
很多人认为,楚汉战争项羽输给刘邦,最重要的原因是妇人之仁,鸿门宴上项羽不该放走刘邦。但是,项羽真的是妇人之仁吗?
项羽是个猛人,杀人无数,曾经一次坑杀秦军20多万,其杀人方法更是花样百出、令人咋舌,简而言之,项羽的常规杀人方法有坑杀、烧杀、斩杀、活剐,烹杀,其残忍程度令人心寒,却不见他有妇人之仁,单单到了刘邦那儿就有妇人之仁了。
这显然不合逻辑,那么项羽不杀刘邦的逻辑是啥?
我们先拿历史上的另一个故事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就是卧薪尝胆,它和鸿门宴不杀刘邦有着极其相似的逻辑。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伍子胥力劝夫差杀掉勾践,夫差不干。勾践像孙子一样侍奉夫差,对夫差俯首帖耳。后来夫差认为勾践服了,就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夫差。夫差兵败被杀。
当夫差俘虏勾践之时,想杀勾践太容易了,夫差没有杀勾践,最后还放勾践回国,这是妇人之仁害了他?可历史上的夫差也不是仁慈的主。真正导致吴王夫差不杀勾践的其实是霸王逻辑。这种逻辑就是,只要服了,俯首称臣,就是我的小弟,我不但不杀你,还要保护你。夫差对勾践就是这么做的。
回头再看项羽,他号称西楚霸王,他的逻辑就是霸王逻辑,他就是想做霸王。刘邦向项羽低头,称项羽老大,项羽就不会杀他。
这种霸王逻辑春秋时期最盛行。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国逐渐做强,不听周天子号令,为了制止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于是出现了春秋五霸,这些霸主,当时只想号令天下,并不想吞并天下。吞并天下的想法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出现。
秦始皇灭了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到了这个时期,天下人的想法已经变了,由号令天下的霸王逻辑,变成了一统天下的皇帝逻辑。刘邦完全接受了秦始皇的皇帝逻辑,而项羽还是霸王逻辑。
在霸王逻辑下,刘邦向项羽低头,听命于项羽,鸿门宴上项羽就放了他。而奉行皇帝逻辑的刘邦是一定要杀掉项羽的。所以,项羽败给刘邦这是必然的结果。或者说,项羽即使不败给刘邦,也会败给想当皇帝的张邦、李邦。
项羽为什么输给刘邦
项羽输给刘邦的原因:
1、项羽缺乏战略规划
项羽是战术天才,但他却缺乏战略规划。他放弃了易守难攻的关中,定都于无险可守的彭城,让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项羽在战场上长期处于多线作战状态,却不知道集中力量先解决一个敌人,以至于陷入来回奔波之中。
而刘邦一方,虽然在具体的战役上经常失败,但在战略上是成功的。刘邦立足于险要、富庶的关中,可以不断得到兵员和粮草补充,等于处于不败之地。
2、赏罚不明
项羽在赏罚这一点上做得极差。他把最重要的关中地区分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此举引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更过分的是,一些在反秦斗争中出过不少力的将领却被项羽给忽视了,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加盟刘邦阵营,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
反观刘邦在这方面却很豪爽。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提出申请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回复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于是便派人封韩信为齐王。
3、项羽只靠自己,不懂用人
项羽在用人识人上,远远不如刘邦。他重用的大多都是项氏族人。如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在项羽手下都没有什么发挥,最后他们都投奔了刘邦。项羽身边只有范增一个谋士,他却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把范增活活气死。项羽自己很能打仗,却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所以他迟迟解决不了多线作战的问题。
而刘邦在这方面远强于项羽。刘邦虽然自己不擅长谋划、打仗,却能重用张良、陈平、韩信、萧何等人。刘邦认为这是他战胜项羽的最主要原因。
4、弑杀义帝
义帝(楚怀王)和项羽之间矛盾由来已久。义帝一直想打压项羽的势力,以免让他一家独大。可这个目标最终没能实现,项羽还是凭实力成为了号令群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英雄盖世,可在为人方面的气量却很狭小。他始终对义帝想给他“穿小鞋”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在回到西楚国都彭城后,立即安排手下将义帝杀害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项羽弑杀义帝百害而无一利,可他却坚持快意恩仇,不顾长远打算。结果刘邦抓住这一点号令天下诸侯联合起兵。项羽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天下群雄的对立面。
5、项羽意志不够顽强
项羽年仅20多岁,就率军灭掉了秦国,成为天下霸主。在楚汉战争中,项羽长期处于优势,多次打败刘邦,可谓是春风得意。但在垓下之败后,项羽就意志消沉、放弃希望了。他本来能够返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自杀。做大事要有坚强的毅力,能够承受失败,但项羽意志力太薄弱。
与项羽相比,刘邦意志更坚定。他无数次被项羽打败,却从没有放弃过。为了获胜、为了保命,刘邦可以不择手段。最终刘邦迎来了胜利。
楚汉相争,为何项羽会败给刘邦呢
我们估计是通过太多的影视剧看到,荧幕里面的项羽是比较高大威猛的,同时剧本里面的描述也是比较偏美化项羽,以至于我们都比较喜欢项羽,同时项羽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是比较多的,情感的刻画也比较到位。但是我们知道,打天下不是说着玩的,也不是靠多愁善感就可以的,在这里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项羽自身的一些问题其实早就注定他是要失败的,不败给刘邦也会败给其他人。
反观刘邦这边,他是一个着眼于全局的人,每一步走的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不是盲目前行的,他在最初作战的时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首先是以关中为基地输出资源,自己则是亲自率领主力顶住项羽主力,身边大将韩信,曹参,灌英,吕泽开辟第二战场灭魏,平赵,下代,收齐,降燕,同时英布、彭越在楚地折腾,让项羽不能集中兵力,同时破坏楚地经济削弱楚地战争潜力。
项羽一方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军队战斗力,但这最少也有两个不足,首先楚军过于依赖项羽个人能力,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除项羽以外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当然也可能是项羽不信任下属),而刘邦这边除了刘邦以外,独挡一方的大将还有韩信,曹参,吕泽,英布,彭越;楚军另一个军事上的弱点就是项羽的军事能力被高估了。
在把身边大将都派出去开辟第二战场,缺少韩信,曹参,灌英,樊哙的情况下,刘邦面对带着全套阵容的项羽居然在几年时间把战线稳定在成皋,荥阳一线,虽然老打败仗,但好歹没有崩盘,同时因为吸引楚军主力,减轻其他方向的军事压力,为第二战场的全面获胜奠定了基础。
项羽败给刘邦根本原因是什么
项羽败给刘邦根本原因是:
他爱惜英雄,从不在意尊卑有别,鸿门宴上,项羽本意除去刘邦,当时樊哙带着武器闯进来,对项羽特别不恭敬,但项羽却很敬佩英雄,请他吃肉又喝酒,还称之为“壮士“。只要是英雄人物,不管对方是敌是友,身份富贵或贫贱,他都惺惺相惜。
再说一个大家都觉得项羽可爱的地方,就是他的铁骨柔情,虽然他是五大三粗,整天就知道打打杀杀的猛汉,一生中也拥有无数美女,但只对虞姬情有独钟,在虞姬面前,他是如此多情且英雄气短,垓下之战,虞姬挥剑自刎,项羽怆然泪下,令无数人为之叹息!
项羽在杀人方面完全不讲道义和人性,无论是他的上级、战友或是其他什么人,只要不对他胃口,他就想杀,当初王陵叛变,他的老母亲被抓后就自杀了,项羽直接点起大火,把她的尸体放油锅里炸,实在是惨不忍睹。
项羽的轶事:
1、四面楚歌:
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军四面围定,刘邦军在晚上高声唱起了楚地的歌,项羽军听到歌后都非常的伤心,以为刘邦已经平定楚地,项羽军的军心也因此被瓦解。
2、霸王别姬:
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屡战屡胜的项羽,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输给了刘邦
楚汉争霸,虽然最终刘邦赢得了天下,但一直以来关于刘邦的评价反倒不如项羽,那么项羽输给刘邦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其实说到底就是性格,正是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导致项羽虽然在战场上能够屡战屡胜,但最终仍然败给了刘邦。
自私残暴、没有远见,结果导致人心尽失
项羽的自私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毫无顾忌,而且手段往往极为残暴,完全不考虑如此做的后果,结果导致人心尽失。
1、坑杀秦军,杀子婴、焚咸阳
。巨鹿之战,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然而却在跟随项羽返回关中途中,全被项羽坑杀于新安城南。而在进入关中之前,楚怀王曾与诸将约定,灭秦后不得劫掠,然而项羽由于身负国仇家恨,根本不理楚怀王的命令,不仅杀死秦王子婴、率兵屠戮咸阳,更是一把火将咸阳城烧了个精光,并掘开秦始皇陵(部分),盗取其财物。
项羽的所作所为,无疑使其丧失了秦地人心,而刘邦却通过“约法三章”获得了秦地百姓的广泛支持,此后楚汉争霸,秦地反而成为了刘邦的主要兵源。
2、分封天下,杀义帝、诛韩成。攻灭秦国之后,项羽本想让楚怀王封自己为王,谁知怀王却表示要履行“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即分封刘邦为王,项羽见状干脆不再理会楚怀王,转而自行分封天下,虽然将楚怀王奉为义帝,但也等于就此架空。然而,项羽分封天下时,过分注重带兵武将的利益,反而将六国贵族后裔迁离原地,这遭到了田荣、陈馀和燕王韩广等人的不满,而为了建都彭城,项羽先是将义帝熊心赶了出去,后又命人半途将其截杀。此外,项羽先封韩成为韩王,却又以其寸功未立为由不许其返回封地,后将其降为侯,又诛杀之。
项羽这一系列骚操作,虽然成为一代西楚霸王,却也直接导致了齐地、赵地的叛乱,而且导致楚国阵营分崩离析,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最终被刘邦策反,而临江王共敖在楚汉争霸中则是两不相帮,而被项羽封为王的各地诸侯,也是对其离心离德。
3、怒火中烧,杀田荣、屠齐地。就在项羽分封天下仅仅四个月后,齐地田荣发动叛乱,杀死或赶走济北王田安、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一统三齐之地,与西楚公然为敌、与此同时,陈馀也从田荣手中借兵,杀回赵地,赶走了赵王张耳,重新迎立赵歇为赵王,赵歇则封陈馀为代王,同样站在了西楚对立面。得知叛乱后,项羽亲率大军杀入齐地,田荣兵败被杀,项羽却怒火中烧,“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结果导致“齐人相聚畔之”。
正是由于项羽在齐地的烧杀抢掠,导致齐人拼死抵抗,使得项羽深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从而使得刘邦不仅趁机攻占三秦,同时积极向东扩张,并最终发动五十六万大军攻陷楚都彭城。
从项羽以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做事更多是仅凭自己的喜好,而没有远见,丝毫不考虑如此做的后果,结果导致人心尽失。而刘邦则不同,刘邦人品虽然不敢恭维,但在大事上却是进退有据,且极为懂得收买人心,因而得以一步步壮大。
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战略层面已注定失败
综观历史,能够成功夺取天下者,无一不是善于笼络人之人,毕竟就算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到事必躬亲、面面俱到,而在这一点,项羽的表现显然不如刘邦。
1、性格孤傲,任人唯亲。作为原楚国贵族,在秦末天下大乱时,项氏家族可以所是反秦的主力,拥有如此多的优势,按理来说项羽招揽人才要比刘邦更为容易,然而纵观楚汉两大阵营,项羽麾下的人才不仅少,且主要以武将为主,而刘邦方面不仅人才众多,且各方面人才皆有。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便是由于出身贵族的项羽性格方面太过孤傲,很难做到礼贤下士,且受其重用者多为亲信故旧,从而导致人才流失,韩信、陈平便是其中典型。
如此便导致项羽虽然屡屡在正面战场取胜,然而非但无法彻底击败刘邦,反而由于无法面面俱到,导致陷入了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且后期后勤补给出现困难。
2、刚愎自用,难听善言。这是项羽性格中的另外一大缺陷,不可否认的是项羽的确是个战争天才,然而或许是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太过自信,导致他很难听进去其他人的意见,也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在谋略方面的短板。例如范增作为项羽麾下少有的顶级谋士,如果项羽能够正视他的意见,那么刘邦或许早已被项羽杀死。刘邦则不同,他很清楚自身的短板,对于他人的意见总是能够虚心接受,例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开辟北方战场,又如张良的策反英布,再如陈平的离间范增等等。
刘邦在个人才能方面或许不如刘邦,但正因他能够正视他人的正确意见,这才使得他即使在正面战场屡屡受挫,却也总能稳住阵脚,进而一步步扩大战略优势,并最终在战略层面全面占据优势。
项羽在笼络人才方面,可以说根本无法与刘邦相提并论,项羽麾下人才不过范增、龙且、项它、钟离眜等寥寥数人,而刘邦麾下则有萧何、韩信、张良、陈平、随何、曹参、灌婴、郦食其等各方面人才,要知道刘邦光是开国功臣便多达一百四十余位,两人麾下人才队伍的巨大差异,可以说直接导致了项羽在战略层面的全面失败。
如上所述,项羽之所以败给刘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性格,正是由于性格问题,导致其丧失人心且战略失败。正如项羽自己所说,他的失败“非战之罪”,然而除了军事才能之外,他又有哪一项才能比得过刘邦呢?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少年成名,神勇无双,20多岁时就已是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然而在与刘邦长达四年多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致命错误,硬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最终导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那么项羽究竟输在哪里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五点原因。
第一、放虎归山
早在推翻秦朝之前,刘邦就已经是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率40万大军进入关中后,一度想杀掉刘邦。当时项羽无论实力还是威望都远在刘邦之上,想要整死刘邦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在随后的“鸿门宴”中,项羽却被刘邦忽悠地心花怒花,最后让刘邦全身而退。放虎归山,这才酿成了后来的心腹大患。
第二、定都彭城
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它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然而彭城位置虽然很关键,但与关中平原的咸阳相比,却还有很大差距。咸阳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平原腹地,这里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东面有崤山纵列,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从地理位置上看,咸阳及其所在的关中平原就是一个被天然屏障包裹着的巨型堡垒。因此,从各方面条件来看,当时的咸阳都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项羽如果打算君临天下,傲视群雄,那么定都咸阳无疑将是最佳选择。可乡土情结过分浓重的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于是定都在彭城,从而主动放弃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第三、赏罚不明
项羽在赏罚这一点上做得极差。他把最重要的关中地区分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此举引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更过分的是,一些在反秦斗争中出过不少力的将领却被项羽给忽视了,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加盟刘邦阵营,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韩信对项羽在封赏方面的态度做了这样的评价:“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如果有将士受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前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对方的手说长道短。可是将士们有战功理当封爵,他却把印捏在手里磨来磨去,直到方印都磨圆了,他还舍不得给别人。”
反观刘邦在这方面却很豪爽。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提出申请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回复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于是便派人封韩信为齐王。
第四、弑杀义帝
义帝(楚怀王)和项羽之间矛盾由来已久。义帝一直想打压项羽的势力,以免让他一家独大。可这个目标最终没能实现,项羽还是凭实力成为了号令群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英雄盖世,可在为人方面的气量却很狭小。他始终对义帝想给他“穿小鞋”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在回到西楚国都彭城后,立即安排手下将义帝杀害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项羽弑杀义帝百害而无一利,可他却坚持快意恩仇,不顾长远打算。结果刘邦抓住这一点号令天下诸侯联合起兵。项羽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天下群雄的对立面。
第五、忽视人才
项羽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之一。这原本是项羽最大的优势,但却也成了他最大的软肋。在项羽眼中,谁都不如自己,所以谁也入不了他的法眼。韩信、陈平这些顶级人才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可项羽却对他们毫不在意,郁郁不得志的韩信、陈平等人无奈之下才改投刘邦阵营,后来成为打败项羽的中坚力量。
项羽在战场上举世无双,但在战略布局,政治谋略,以及为人处事方面都远不如刘邦。他在该下黑手的时候心慈手软,在该仁慈的时候又乱杀人;对值得笼络的人吝惜赏赐,对不那么重要的人又恩赏过多。于是项羽的盟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刘邦屡战屡败,可是每次都能缓过劲来;项羽一生只打了一次败仗,但结果却是英雄末路,乌江自刎。
参考文献:《史记》
项羽败于刘邦真正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呢
《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力超群,谋略过人。
在巨鹿大战中,项羽以三万楚军而大破四十万秦军;在彭城之战,项羽又以三万骑兵而反超的刘邦五十万汉军。如此魄力,如此谋略,可谓一代英雄名将。
再者,身为楚国贵族项燕之孙的项羽,自出江东后,便在山东六国中始终保持很高的威望。然,一代众望所归的霸王,最终却落得自刎乌江之结局。个中缘故,难以数清,最为后人所认可的,便是项羽的刚愎自用。
一、刚愎自用致使无人可用
项羽可谓是真正的少年英雄,他自幼不喜读书,而常年习武,故而少时便力大无穷,武力惊人。成年后的项羽更是难逢敌手,力能扛鼎,可谓是神勇至极。而这也为他狂妄自大的性格埋下了根源。
若是单单仅有武力,项羽必然难成大事,在乱世年代,称霸一方诸侯,谋略过人是必不可少的。项羽除武力过人外,在战场上更是常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战争数不胜数。这也正是早期的项羽为何是逐鹿天下的最大胜者可能性。
然,“战神”之才和过于一帆风顺的人生,给项羽带来了致命性的缺点,那便是刚愎自用。简单来说,便是自大,看不到他人的优秀。彼时,在项梁起事时,身边聚集大量的有志之士,有著名谋士范增,也有战将英布、桓楚、龙且等人。
这在当时的天下,都是顶尖的阵容了,可却没能得到对待,原因便在于项羽。
在项梁战死后,身为侄子的项羽接管楚军部队后,却对这些人忠诚有加的部将有所“亏待”。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跟刘邦是完全相反的类型。
这一点,从两者将领阵营的变化便可看出来,项羽的刚愎自用,逼走了韩信、陈平、范增等名师名将。而刘邦则是靠着过人的用人才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而最终赢得了楚汉战争。
一场天下博弈,项羽的刚愎自用只是其败的原因之一,其英雄气概下所造成的错误亦是直接原因。
二、英雄气概下的政治错误
众所周知,楚汉实力走向开始发生变化的最关键事件莫过于鸿门宴。鸿门宴也一直被后人视为是项羽一个最大的政治错误,他一时放走刘邦,致使刘邦能够积聚势力,最终反灭项羽。那么项羽又为何会改变初心而放过刘邦呢?他的英雄气概是很重要的原因。
项羽听从范增召开鸿门宴的原因有二,其一,刘邦妄图称王关中;其二,刘邦有所谓的“天子气”,命运不凡。项羽一代霸王人物,如何能够容忍一个处处比不得他的刘邦挑战他的地位呢?于是有了鸿门宴,项羽的初心确实是为了除掉刘邦。
彼时的项羽有山东六国的支持,又控制着名义上的楚怀王,畏惧刘邦威胁的可能性实在不高。说到底,项羽动手的原因便是刘邦对其权威的挑战,致使了项羽这般英雄气概天高的人无法容忍了。
那么为何项羽放弃了杀刘邦的计划呢?同样是与他的英雄情节有很大的关联。
刘邦挑战他的权威使得项羽生出杀心,而刘邦用计打消了他的杀意。先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刘邦谋士张良是其故交的缘故,为刘邦在项羽面前说尽了好话,说明刘邦绝无造反之心。后刘邦也表达了自己的诚心,刘邦只带少部分人赴宴,且在宴会上极力摆低了自己的地位,甚至以贵重礼物相赠。
如此种种,无一不是在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不二,无疑是大大满足了项羽身为霸王的自尊心,他也就不会当场下手了。
再者,以项羽身上自恃自傲的性格来看,他自然是不屑于这般手段杀人的。相比于暗杀,恐怕在战场上分胜负,对于项羽这般英雄气高的人来说,才是真正可取的。
可见,在被视为是楚汉实力走向变化关键点的鸿门宴中,项羽最大的政治错误极为可能便是在于他的自恃自傲,英雄气高。此外,项羽之败,亦是其政治优势转换为劣势的重要体现。
在正面战场屡屡取胜,项羽输给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能够成功夺取天下者,无一不是善于笼络人之人,毕竟就算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到事必躬亲、面面俱到,而在这一点,项羽的表现显然不如刘邦。
巨鹿之战,章邯率领20万秦军投降项羽,却被项羽坑杀。楚怀王曾与诸将约定,灭秦后不得劫掠,然而项羽不顾命令,屠戮百姓,失去民心。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城的时候,本想向项羽求和,却被拒绝。刘邦无奈,他不得不向周围的谋士们咨询。这就是刘邦优于项羽的地方,他可以很好地利用他的人才。而项羽相比起来就显得刚愎自用,自大傲慢,或许是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太过自信,导致他很难听进去其他人的意见,也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在谋略方面的短板。他做事更多是仅凭自己的喜好,而没有远见,丝毫不考虑如此做的后果,结果导致人心尽失。而刘邦则不同,刘邦人品虽然不敢恭维,但在大事上却是进退有据,且极为懂得收买人心,因而得以一步步壮大。
项羽手下不缺乏顶级谋臣,然而他难听善言,致使自己大败,最后也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果。项羽自己都说,他的失败“非战之罪”。在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城。范增说服项羽,让他利用这个机会彻底消灭刘邦。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拒绝寻和,并开始加强对荥阳的攻击。当时,范增已经看到刘邦周围聚集了很多人才。如果没有及时的消灭刘邦,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项羽也听取了范增的建议,并开始加大对荥阳的攻击。后来,刘邦采用了策略陈平的建议,并使用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
总的来说,项羽在各方面,可以说根本无法与刘邦相提并论,就更不要说,项羽还屡屡犯下错误,给了刘邦多次死里逃生的机会,所以,他的结局注定只能以悲情结束。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