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完璧归赵是谁的典故和完璧归赵是哪个朝代 历史典故完璧归赵发生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完璧归赵是谁的典故和完璧归赵是哪个朝代 历史典故完璧归赵发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完璧归赵是谁的典故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返回目录

完璧归赵是哪个朝代 历史典故完璧归赵发生在什么时候

1、完璧归赵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2、完璧归赵,读音wánbìguīzhào。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出处《史记》,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3、《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完成《史记》。
4、《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5、《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返回目录

《完璧归赵》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完是完整的意思,璧指和氏璧,归是归还的意思,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完璧归赵合起来就是: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归还赵国。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涉及到一个人和一块宝玉和氏璧。

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和氏璧最早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未经加工的璞玉,璞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卞和凭经验认为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玉,于是卞和带着这块玉去见楚厉王,想献给国君换取赏赐,楚厉王就让宫中的玉匠去鉴定这块玉,玉匠查看过后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于是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带着这块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就让宫中的玉匠去鉴定这块玉,玉匠看过后仍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武王也很愤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此时已经失去双腿,无法走路,卞和仍不死心,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非常凄凉,楚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神奇的流转经历楚国得到和氏璧后,认为其非常珍贵,视为国宝,一直在珍藏在楚国。400年后,当时的楚威王为了表彰相国昭阳的巨大的功劳,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昭阳得到和氏璧后也非常爱惜。直到有一天,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把和氏璧拿出来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怎么查也不到和氏璧去了哪里。

又过了50年,直到公元前283年,赵国的一个缪贤叫宦官,在集市上用五百金买得一块玉,令人想不到的是,经过玉匠的鉴别,认为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国当时的国君是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于是就据为己有,和氏璧就这样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典故经过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和氏璧到了赵国,为了得到这块玉,秦昭襄王向赵国提出用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国经过商量,认为如果不同意,会引发秦国的愤怒,如果同意,又怕秦国得了玉又不给城池,很犹豫,于是找来了蔺相如,经过商议,蔺相如说:我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池来换,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池,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和氏璧,很仔细的观看,果然是纯白无瑕,秦王非常高兴,一直在看,然后依次递给身边的大臣、嫔妃观看,却绝口不提拿城池来换和氏璧的事。蔺相如在边上看到秦王这个样子,就知道秦王没有打算拿城池来换玉,于是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和氏璧有个瑕庇,一般人看不出来,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就把玉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玉后,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很生气的对秦王说:当初秦赵两国说好的,拿15座城池换这块玉,现在秦王您绝口不提城池的事,想必是根本不愿意换,想独占赵国的玉,现在我拿着这块玉,如果秦王一定要逼我的话,我就抱着这块玉,让自已的脑袋和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没有办法,又不能硬抢,于是拿出地图,在图上指出了15座城池的位置,蔺相如看出秦王还是没有真心,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皆知的宝物,如果一定要换,大王要先斋戒5天,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来交换。秦王只好同意了。然后和氏璧还是在蔺相如手里,蔺相如见秦王没有真心实意,连夜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到了5天后,秦王派人来找蔺相如要玉,蔺相如说:秦强赵弱,秦国想得到和氏璧,必须先交割15座城池给赵国,然后赵国把和氏璧献给秦国,现在和氏璧我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秦王见蔺相如这样说,而和氏璧已送回赵国,就算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什么,就只好做罢,后来秦国也没有拿15座城换取和氏璧,和氏璧经蔺相如一起到了秦国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典故的完整由来。

返回目录

完璧归赵的典故

完璧归赵的典故如下:

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一封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就会收留您?’我回答说,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这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简介:

汉语成语,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廉颇最终负荆请罪,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返回目录

有关完璧归赵的故事有哪些

1、蔺相如完璧归赵

蔺相如,在赵国是宦官缪贤的门客,一直默默无闻。他被推举出来,施展雄才,是与一块天下无双的宝玉密切相关的。缪贤有一次花了五百两黄金,买到了一块光润无瑕的宝玉。他请一位玉工雕琢,玉工看见这块宝玉,大吃一惊,告诉他这是和氏璧。

以前楚国相昭阳丢失,怀疑张仪偷盗的就是这块宝玉。这块宝玉,放在暗处自然有光,冬暖夏凉,能避蚊蝇,是无价之宝。缪贤得宝玉的消息,早就有人告诉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要这块宝玉,缪贤不愿意忍痛割爱。

赵王很生气,有一次乘缪贤不在家,亲自带人到他家搜出这块宝玉带回王宫。缪贤回到家中,知道这件事后,吓坏了,急急忙忙就要逃走。蔺相如一把抓住他的衣服,问:“您到哪儿去?”缪贤说:“我打算逃到燕国。以前我和大王在边境上见到燕王,燕王曾私下与我结好!”

相如说:“你错了。那时您得宠于大王,赵国强燕国弱,所以燕王才想和你结好。现在你逃亡到燕国,燕国畏惧赵国,定会把您捆起来送给赵王!您没有大罪,不如主动向大王叩首请罪,一定会得到赦免!”

缪贤按照相如的话去做,果然平安无事,从此,相如受到缪贤的重视,被升为上等门客。秦昭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宝玉,很想得到,就派使者去见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召集大臣商量,害怕把宝玉给了秦国,而得不到秦国的城池;如果不给玉,又怕触怒秦国。

众人议论好久,认为上策是派一个智勇之士,怀璧前往,得城授璧给秦,不得城还璧归来。究竟派谁去呢?赵王目光落到了廉颇身上,廉颇连忙低头不语。缪贤站出来推荐说:“我的门客蔺相如智勇双全,可以胜任。”

赵王立即召相如,问:“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先生认为应该不应该答应?”相如说:“秦王出的价钱很高,赵国不答应理屈;大王把宝玉送去,秦王不交出城来,秦国就失信天下。”

赵王说:“我想请先生去秦国完成这个使命!”相如说:“大王要是派不出人来,我愿意去一趟。如果秦国交了城,宝玉留下,不然,我一定完璧归赵!”赵王立即拜相如为大夫,命他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听说赵国派使臣送璧来了,在朝堂上召集群臣,接见相如。

相如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献上去,秦王接过细看,果然是光彩夺目,纯白无瑕的希世之珍,饱看了好一会,啧啧赞口不绝;交给群臣传看,大臣们看完之后,又传给后宫的美人玩赏。秦宫内外鼎沸,众人纷纷高声欢呼“万岁”,向秦王祝贺得到宝玉。

相如冷清地站在一旁,等了好久无人过问,秦王也好象忘了交换城的事了。相如上前,不慌不忙,向秦王施一个礼说:“此璧有一点点毛病,我指给大王看。”秦王让手下人把璧交给他。

相如拿着宝玉向后走几步,靠近王宫的大柱子,怒气冲冲,说:“和氏璧”乃天下至宝,大王愿意出十五座城交换。赵国的大臣都说,秦国以强欺弱,不可相信。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相互交往都不欺骗,更何况君主呢?

于是赵王才郑重地斋戒五天,派我送来此璧。可是大王拿着宝玉当儿戏,随便叫左右传看,还送给后宫女人玩赏,毫无换城的意思,所以我取回璧,大王要是逼我,我的头和璧就要一块在这根柱子上撞碎!”说着举起璧来就朝着柱子要撞去。

秦王爱玉,立即满脸堆笑,说:“寡人怎么能失信呢?”令手下人拿出地图,指出十五座城划归给赵国,想把玉璧诳到手。相如说:“既然如此,请大王也斋戒五天以后,举行隆重的交换仪式。”秦王想玉璧已到,只要无损,就逃不出自己的手心,于是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相如回到宾馆,当晚,趁人不注意,派一个手下心腹,把壁带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逃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召集群臣和各国使者,在朝堂举行仪式,想借此机会向各国炫耀一下秦国之威势相如从容不迫地走入朝堂。参见完毕,秦王看他两手空空,厉声问:“寡人已斋戒五日,敬受玉璧,使者不持璧而来,是何缘故?”

相如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讲信义。孟明欺骗晋国,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往事历历。我怕受骗对不起赵王,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去了……秦王一听玉璧还赵,大发雷霆,说:“你说今天举行仪式,寡人依从你,你胆大妄为,竟敢欺骗寡人!”

令左右把相如绑上。相如笑了起来,说:“我怎么欺骗大王?大王如果真想得到玉璧,那很容易,请先交割十五城归赵国,秦强赵弱,您还怕赵国不送还玉璧?”秦王计穷,只好说:“一块宝璧是小事,怎么能为小事,伤了两国和气!”很客气地招待相如,让他回去了。

以后秦国不给赵国城,赵国也不给秦国玉璧,秦王因为没有占便宜,心里总是不痛快。公元前279年,秦王又想出一个花招,请赵王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相会。赵王很害怕,说:“秦以前欺骗楚怀王去相会,把他扣留起来,现在楚国人提起这件事还很伤心,寡人去凶多吉少!”

相如和众大臣都认为:如果赵王不去,秦国会更肆意挑衅。赵王只好硬着头皮去冒险。赵王命令相如随从,派廉颇布置好接应的队伍,就在约会的日子,与秦王在渑池相会。两国国君相见,相互虚情假意寒喧之后,置酒为欢,饮至半酣。

秦王说:“听说赵王喜欢音乐,很会弹琴,我这儿有名贵的宝琴,请你弹一曲,以助酒兴!”赵王羞红了脸,又不敢推辞,勉强弹了一首湘灵曲。秦王故意声张,连声喝采。

秦国的史官走上前记下这件事,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令赵王弹琴这时,相如突然走到秦王跟前。

顺手拿起盛酒的瓦盆,说:“赵王也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击缶,我给大王捧着盆,请赏脸敲个曲听听”秦王不背敲,相如瞪着眼睛怒斥:“大王欺人太甚!虽然秦国强大,但是在五步之内谁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能以颈血溅在你身上!

秦王被逼,无可奈何,只好用筷子在瓦盆上敲了一下。相如让赵国史官当场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令秦王敲瓦盆取乐。”秦国的大臣看到秦王丢了脸,都站起来,举着酒杯说:“请赵王割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

相如也端着酒杯站起来,说:“有来无往非礼也,请秦王把国都咸阳割给赵王祝寿!”这时,秦王得到密报,知道赵国大军已经驻扎在附近,用武力也占不了便宜,便假情假意地说:“今天是两国君主欢聚的好日子,请诸位大臣不必多言!”

又主动给赵王敬酒,相约为兄弟,永不侵犯。渑池相会圆满结束了。相如两次机智地使骄横的秦王屈服。赵王说:“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相如功劳最大,群臣莫及。”于是,拜他为相国。

2、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3、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

4、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5、苏武出使匈奴

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返回目录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呢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玉器。赵:指战国时的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这是一个由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原文:“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蔺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蔺相如奉璧入秦后与秦王斗智斗勇,见秦王拿到玉璧后无意于信守承诺,给赵国十五座城,于机智地取回玉璧,暗中派人送回赵国,使之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完璧归赵”。)

返回目录

完璧归赵来源于什么故事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返回目录

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